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
二○○二年三月二日至三日,中日关系及两岸关系专家在上海举行了一场“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的研讨会,中日两国学者就台湾问题进行这样高规格的坦诚讨论,大概是第一次。双方意识到中日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也有其相当单薄和脆弱的一面,特别是关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认知与处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台湾问题已成为考验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试金石。
过去,中方太多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国干涉,警惕外国染指,对于与台湾有着特殊感情的日本,尤为防范。其实,外国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是客观存在的,尤其东北亚、东亚、东南亚诸国,对我们怎么解决台湾问题更是高度关注。这不仅涉及亚太地区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到这些国家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中国要走甚么路和选择一个甚么前途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邻国高度关注。日本尤为关心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是不难理解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统一问题,尤其是和平统一,如得不到世界各国的理解与邻国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东西德国的成功统一,与他们在统一前将他们的愿望充分让欧洲各国瞭解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日邦交三十周年之际,中日关系学者聚首上海,回顾过去三十年的经验与敎训,展望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前景,用向前看的胸襟坦然面对复杂棘手的台湾问题,平和地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化解歧见,凝聚共识,寻找新起点,探讨新机制,以理性取代情绪,以坦诚取代臆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二天会议虽是人生一小步,但对中日关系来讲,是迈开了理性的一大步。这实在是令人鼓舞的,这也是中日外交的成功的尝试。
会议期间,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上海市陈良宇市长、国务院台办周明伟副主任、外交部王毅副部长分别会见与会代表,并积极发表了看法,足见中国政府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也显示了诚意。日本国也派出了一流的学者代表团,这些代表说,他们是第一次密集地瞭解到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与政策,表示回国后要努力向政府与国民转达。
日本对中国统一的顾虑
日本当局与不少国民在中国统一问题上,心情是复杂的,概而言之“怕”字当头。
他们怕中国统一。因为统一后的中国,大陆加上台湾、香港、澳门的实力,将是世界上十分强大的国家了,这对一向自视高出中国一筹的日本国民来讲是难以接受的政治现实。
他们尤怕中国用武力统一。若中国大陆以絶对军事优势荡平台湾,这对台湾的近邻日本——一个仅比台湾大十倍的岛国日本来讲,其震撼力实在惊心动魄,一些国民甚至惊诧莫名地担心强大的中国有朝一日会同样用武力对付日本。武力收复台湾,也势必引起美国的干涉,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势必卷入冲突,给地区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军事收复台湾如不顺利,台海地区乃至整个海峡将处于战争状态,也会波及邻国安宁的生活。
他们也怕中国不统一。海峡两岸的对峙,势必促使中国大陆加紧军备,中国的潜艇将从浅浅的黄海转入深深的东海,这时中国海军的活动,美日是无法窥探到的,台湾海峡必处于战备之中;加上中国导弹在这区域的试射与封锁,中国等于实际控制了台湾海峡,并开始通往太平洋。这对日本来讲,不啻是巨大打击,日本国将被“封锁”起来,这也是令日本国民担忧的。
他们更怕统一是对台湾的征服。日本对台湾有过半个多世纪的占领与经营,因此至今仍有人对台湾怀着“恋台情结”,认为台湾是最亲近与瞭解日本的“国家”,一旦这样的“国家”被大陆收复,有些日本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
这些年中国大陆迅速的崛起,一个强大的中国竟然敢对日本说“不”了,并不断要日本为战争道歉为历史反省,令新生代政治家感到不满。于是他们在不得不与中国打交道的同时,不断地成批跑到台湾去,对“台独”运动表示支持,藉以发泄其不满并制衡大陆的发展,这种心态是既恨又怕。
他们对台湾李登辉式人物——旧时“皇民运动产物”及其他“亲日派”有着天然眷情,他们的主张也易听进去,而对中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知之甚少,也不太愿意去瞭解中国大陆的诚意与善意,总认为大陆是要吃掉台湾。
他们关心台湾问题,又怕被大陆说成干涉内政和染指台湾,他们的想法得不到充分交流与讨论,理性的舆论就不易产生,于是台湾问题成了日中关系中最敏感最薄弱的环节。
正是这些心态,中日建交三十年了,日本还是不敢爽爽快快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祇能用晦涩的语言来阐述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徒然增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不信任,也阻碍了中日关系良性发展。这些看法看来荒诞,但它确确实实存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如不加以扫除,中日关系难以健康发展,中国统一也会受阻。祇有勇于瞭解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怎么正确认识台湾的形势
对于如何看待台湾的形势,研讨会上有各种看法,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这是很正常的,即便在大陆内部解读也不尽一致,因此结论也往往大相径庭。
日本著名台湾问题专家若林正丈敎授认为,围绕台湾归属,台湾岛内有中国民族主义与台湾民族主义之争,但台湾问题的主要矛盾还是中美两个大国的矛盾。台湾的归属,最初是国共谁代表中国的问题,而台湾政治民主化和台湾化后,性质就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样的看法大体是正确的。
的确,台湾岛内现在呈现了“去中国化”与“反对去中国化”两种趋势与斗争,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之争呢?我认为应全面客观予以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正确判断。
“去中国化”是在李登辉上台后即全力推行的一条独立建国路线,迄今已有十多年了,祇是他手法较隐蔽,知道如何伪装,是“暗独”;而陈水扁上台后,吕秀莲之流即赤裸裸迫不及待地公然鼓吹“明独”,但鉴于“台独”的支持率有限,他们又是“朝小野大”,因而祇能改行“渐进式”台独。他们在小的问题上着手,如将台币称“国币”,闽南语称“国语”,地方戏称“国剧”,把驻外机构的“国徽”拿掉冠以“台湾”头衔,在护照上也加上“台湾”二字,把驻外机构概称“台湾办事处”,把“统一中国”标语一概拆掉,以及修宪、修改敎科书、扩大军售、争取加入联合国、银弹外交、欲纳入日美安保体系,等等,这些动作虽不大但性质很恶劣,让大陆反对一阵又平息一阵,使“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观念渐入人心,造成事实独立的假象,这个“国家”就是“中华民国”的就地合法化。
这种“渐进式”台独是危险的,但台湾当局一再把这种危险性加以淡化,而台湾民众在统一前恰恰有求身份心理,他们希望对中华民国存在与否、两岸现状能够讨个说法,这种心理正好被台湾当局利用。所以应该看到“去中国化”并不是台湾多数人的愿望。而台湾当局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为了追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在台湾搞了“本土与非本土”、“爱台与卖台”的二分法,意识形态领先,统独意识泛滥,从而掏空了台湾政经根基。民进党的执政,让台湾人均GDP回降到一九九五年水平,台湾经济出现了破天荒的负增长,民进党政府的“清廉指数”仅在百分之四十五点三,比当年国民党还低。今日台湾较以前亚洲“四小龙”时的台湾,已大大“边缘化”了,他们与中国大陆实力相较,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当年“万民拥戴”的李登辉,今已风光不再,很多台湾民众已认清了他的面目并开始与他决裂。这一切证明,台湾虽有人有搞台独的贼心,但并不具备贼力。无视这种“去中国化”的危险或夸大这种危险,都是错误的。
应该看到,在台湾乃至全球,另有一股“反去中国化”的力量,这就是十多年大量的两岸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经济融合,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巨大的市场,令许多台湾同胞神往,越来越多台湾青年也愿来中国大陆就学与就业,连最支持台独的有些合资企业也反对戒急用忍,要求与中国大陆共同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如今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达百分之十九点六,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占有率达百分之十一点二三,这一切证明台湾离不开中国大陆;加上岛内支持一中的政党与民众反对台独的斗争越来越坚定,台湾“泛蓝军”支持者始终在百分之五十之上,而“泛緑军”支持者始终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中间选民中支持一中的也开始增加;加上全球絶大多数华人是不支持“去中国化”的,“反独促统”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与法制必然会更健全,对台湾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大陆的对台政策在“一国两制”基础上,会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符合台湾民众心意,会显示出更多统一的好处;加上香港、澳门成功的范例,会进一步消除台湾同胞怕统一的心理,一个中国必会让更多人拥护,“去中国化”的危险必会让更多人认识。
这两种政治力量或称这两种民族主义的对决,是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然的经历,但其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但也要做好对付“去中国化”最坏的准备。为了避免打仗,我们要有战而必胜的能力,这不是我们好战,正是我们热爱和平与追求和平统一的诚意。两岸关系应该说是越来越向着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在发展,但在两股力量较量中,我们要更多做有利于中国化的一切工作;同时我们也希望与中国有邦交的一切国家,遵守建交时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统一大业,支持台湾的中国化。凡站在反对“去中国化”一边的人或国家,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是会铭记与感激的。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看法
这次研讨会是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认识升华的表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开拓了工作领域,将做台湾工作从国内做到国外,从台胞做到华人侨胞又开拓到美国、日本两大国的主流社会,让世界更瞭解中国、更认识台湾,这对实现国家最终统一,使统一更加顺畅,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的自信。
会议涉及了中日关系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怎么造就一个美好的中日关系,怎么从未来三十年中日关系发展的高度来处理眼前纠纷,怎么走出历史阴影建立一个互信的关系,怎么不让台湾问题伤及中日感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敏感点,是需要别的民族予以尊重的;每一个国家也有自己的政策禁区,是不希望别国逾越的。即使这种敏感点与政策禁区,别人看来是陋习,但还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台湾问题就涉及中华民族的感情敏感点。同样,日本民族也有民族敏感点需要别国理解的。这次会议提供了双方理性讨论的空间,促进了瞭解,值得加以制度化。
日方对中国大陆的统一,不乏支持者,但也有相当多人心存疑虑,其中不少人根本不瞭解中国追求统一的目的,对我们统一方针也缺乏瞭解,因而对台湾的诉求有先入为主的好感。这是需要我们做工作加以弥补的,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深些。
日方反映出对中国统一的顾虑,概括起来讲是一个“怕”字。怕甚么,无非是对中国崛起不放心,根子是中日关系中还缺乏信任,因此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不从中日大关系出发去审视,是无法根本解决的。有了一个健康的相互信任的充满潜力的中日关系,日方才不会因小失大,为台湾问题而去损害或破坏日中关系。如果中日关系缺乏一个高度与深度,势必会丧失未来,水远会纠缠在眼鼻子之下的问题之中。台湾与大陆比,大陆应成为日本更为亲切更值得接近的对象,大陆应给予日本更多的市场与发展机会,大陆应培养比台湾多得多的“日本通”,台湾问题才不至于成为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
日本与台湾一样,左派与右派,统派与独派,都是社会的两个极端,我们要不忘老朋友(左派与统派),也要敎育转变新朋友(右派与独派),但要用更多精力去团结中间派使之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广大的中间派才是日本与台湾的主流群体,不取得他们认同,日中友好与日本支持两岸统一是无望的。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如何做中间选民工作,这就要我们学会讲道理。例如:中国崛起是亚洲诸国共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对日本的威胁,中国与日本谁也离不了谁,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亚洲的崛起需要中日合作,中日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包括台湾海峡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亚洲人要帮亚洲人,防止“日美安保”与“周边事态”将战争和决定权交给别人,中日世代友好与和平重于泰山,等等。不要不分青红皂白,把日本个别人的言行看成所有日本人的想法,就如把台湾个别人的言论看成是所有台湾人的想法,也不分辨这些言论形成的根源,一概加以鞭打,这祇能将朋友推给敌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发展中日友好的新思维。
(原载《中国评论》二○○二年五月号,作者系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