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日关系:“冷风”探源



  四股冷风吹袭中日关系
  
    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贸易统计,二○○四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增长巨大。整个贸易年度,日本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达十一点八二七八万亿日元,增加百分之十七点二;进口达十点三七二七万亿日元,增加百分之十六点七,总额为二十二点二○○五万亿日元,超过了与美国的二十点四七九五万亿日元,占日本整个对外贸易额的百分之二十点一。战后,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而且日本财务省官员预计,最近几年出现的日本对华贸易逐年上升、对美贸易不断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这一情况表明,中日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向着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方向发展。
  
    与经济领域热气腾腾的局面相比,在政治以及安全领域,近年来,中日关系却不断遭遇“冷风”。
  
    除参拜靖国神社外,最近,比较大的“冷风”有四股:
  
    其一,日本与美国在二月十九日举行的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参加的“二加二”会谈后发表的声明中,首次公开将“鼓励通过对话方式和平解决台湾海峡相关问题”列为两国共同的“战略目标”之一。而且,据媒体报导,日本政府拟在明年内完成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其中包括以“台海冲突”为着眼点,研究双方在实施联合作战的情况下各自如何应对等问题。
  
      其二,日本政府新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显示了对中国军事力量特别是海空力量发展的高度戒备,认为“对地区的安全保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在推进核、导弹战力和海空军力量现代化的同时,正谋求扩大在海洋的活动范围。对此动向,今后有必要加以关注。
  
      其三,二月九日,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而且,据共同社报导,日本防卫厅已对包括中国钓鱼岛以及日本冲绳岛以西的其他岛屿制定了所谓《西南岛屿有事对应方针》,表示要坚决、彻底地打击“侵犯”西南岛屿的“来犯之敌”。
  
      其四,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对华武器禁售是冷战的产物,近年来,中国要求欧盟取消不平等的对华军售禁令,得到了法、德等国的积极响应和推动。但美国明确表示反对。对美国的反对,日本作了积极呼应。
  
        “冷风”源自日本战略选择
  
    在本质上,“冷风”是由冷战后日本安全战略选择造成的。
  
    中美日关系虽然不再属于冷战时期的国家关系类型,可是由于冷战后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把防止出现任何可能挑战其地位的国家和力量作为其长远战略目标,这使其将迅速发展的中国作为一种潜在的、必须加以遏制的力量。九一一事件前,美国已表示要将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九一一事件后,美国虽因主要力量被牵制在中东,放慢甚至停止了这种转移,但始终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意图。
  
    美国的这种安全考虑与日本相符合。据统计,日本每天约有三百艘船只经过台湾海峡,承担着为日本运送石油等资源和货物的任务;台湾海峡一旦发生战事,日本安全利益将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日本在东亚的战略地位会受到削弱,这也非日本所愿意看到的。此外,中日在东海存在钓鱼岛归属和海洋划界等领土之争,这种领土争端由于中国由原来的对日本供油国转变为日本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国,而变得更为严重。因此,在苏联解体后,中国的迅速发展,便使日本在安全上对中国抱有日益强烈的戒备心理,并促使日本在安全上加强对美国制约中国的战略意图的配合。
  
    这种安全战略考虑在冷战后不久便开始了,但当时的日本政府对未来的世界秩序尚抱有一种多极的或相对平等的期待,例如日本外务省有过建立美欧日三极世界的设想。日本防卫厅主张:应由“多数国家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进行协调,以构筑新的世界和平秩序”,并“期待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①对国际秩序的这种期待,使日本在安全上加强与美国结盟的同时,比较注意与联合国、与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协调。
  
    但是九一一事件后,小泉政府放弃了对未来世界秩序曾抱有的多极或相对平等的期待,认为:“国际关系正向着以美国为中心的方向调整”②。因而将日本的对外战略向着适应并利用美国的一超霸权以谋取日本最大利益的方向调整。加上小泉纯一郎原来依托的森喜朗派的亲美亲台背景的影响,更使小泉政府在安全上加强与美国合作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与联合国、与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协调。
  
        美国对日政策加剧“冷风”
  
    中日关系“冷风”状况的形成与明显化,与近年来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也有着密切关系。
  
      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与利用。控制,即防止日本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或成为可以挑战美国地位的力量;利用,即利用日本为巩固和加强自己在东亚乃至世界的战略主导地位服务。
  
    冷战后,由于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中日力量的上升又使东亚格局面临重要变化,东亚还存在朝鲜半岛与台海局势诸多热点问题等原因,美国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力度,其战略重心也出现了东移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二○○○年十月发表了题为《要建立日美成熟的伙伴关系》的报告。该报告主张:为对付亚洲可能发生的危机,美国与日本应建立类似美英那样亲密关系。这一主张基本为布什政府所接受,成为美国对日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布什政府成立初期,将克林顿政府时期所采取的在中日间保持一定程度平衡的政策,改变为抑中扬日的政策,例如宣布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范围等。九一一事件后,由于反恐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美国并没有放弃与日本建立类似美英那样的亲密关系的努力,积极鼓励与推动日本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更加充分地发挥美国的军事盟友的作用。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主要力量被牵制在伊拉克和中东地区。据美国有关专家估计,在布什总统第二届任期内,美国也难以实现从伊拉克撤军;而且在十年以内,美国的军事重点可能无法从中东地区转移,这必然使美国在东亚等地区的力量捉襟见肘。而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正在兴起的东亚多边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上述形势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两个结果:其一,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镇慑住了台独,中国得以实现和平统一,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其二,以东亚多边合作的发展基础,中日实现和解,奠定东亚共同体的基础。
  
      以上两种结果都是美国不愿看到的。
  
      去年七月一日,当“十加三”外长会议决定在今年和二○○七年分别举行第一、第二次东亚峰会,讨论建立东亚共同体问题时,美国作出了强烈反应。去年七月十四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对日本媒体严厉表示:“主权国家的人民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是他们的行动不应破坏美国同亚洲朋友之间非常好而且牢固的关系”。还说,亚洲已经有不少多边组织,如APEC以及ARF等,“我们至今不相信有必要达成新的协议”③。为了防止这两种结果的产生,美国更加积极地要求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大军事作用。这样,一则可以利用日本力量,弥补美国在东亚力量的不足;二则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大军事作用,会恶化与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从而可以达到阻滞中日和解以及东亚多边合作发展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美国要求日本修改宪法,取得集体自卫权。去年七月二十五日,阿米蒂奇对日本自民党国会对策委员长中川秀直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必须为谋求国际社会的利益而在军事力量方面作出贡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④。八月十二日,鲍威尔对日本媒体表示:“对于日本宪法第九条对日本国民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日本要想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义务,就必须根据上述观点来考虑修改宪法第九条”。⑤
  
    同时,在东亚军事部署和力量调整中,美国力图向前推进东亚作战指挥位置,加强美日军队的一体化作战能力,强化对台海等热点地区的干预能力,以在事实上提升对日本的控制并扩大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军事作用。例如,要求将美陆军第一军司令部从本土迁往日本座间;要求让美军进驻琉球伊江岛基地、九州岛筑城和新田原的两个基地;要求日本航空自卫队进驻横田和冲绳的美空军嘉手纳基地;要求美日空军进驻临近台湾的下地岛基地,作为其“扩大行动范围以及迅速反应的战略平台”等等。
  
    美国对日政策的上述调整,必然会加剧中日关系的“冷风”状况。
  
          日本国内因素的影响
      当然,中日关系“冷风”状况的形成和明显化,离不开日本国内因素的影响。
  
    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日本自身力量的增长,日本日益不满战后雅尔塔体系的限制,要求摆脱这种限制,成为“普通国家”。一九九三年,日本政治家小泽一郎首先在《日本改造计划》一书中公开提出这一要求。这一要求主张日本修改宪法,拥有军队和集体自卫权。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日本国内外和平要求的压力,小泉内阁以前的历届日本政府尚不敢公开表示日本要拥有军队和集体自卫权;自小泉政府开始,这一要求公开化了。以此为背景,加上美国的推动,日本在军事上显示出较以前明显积极的倾向。例如,去年十一月通过的新《防卫计划大纲》规定:“在新的安全保障环境下,日本的防卫力建设,一方面要继续继承原来‘基础防卫力构想’的有效部分,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新的威胁和事态的多样化,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又规定“为了进一步保证日本的和平与安全,必须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加以改善国际安全保障环境为目的的‘国际和平协力活动’”;明确表示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将突破原来的“基础防卫力构想”的限制,军事活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
  
    在这种积极的军事倾向下,日本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将海洋调查船问题以及因技术事故而产生的潜艇事件等具体问题,上升为中国扩张战略的反映。例如,新《防卫大纲》确认:中国“正谋求扩大在海洋的活动范围”。日本参议员、自民党“海洋权益工作组”负责人武见敬三更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可能是:把太平洋西侧海域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把台湾作为本国领土而合并;与此同时,对从波斯湾到东北亚的海上通道进一步施加影响力”⑥。
  
    而由于世代更替等原因,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动向。据日本舆论调查,日本老中青三代人中,中年人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比例最高,因为这一代人既比较瞭解侵略战争的后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主要接受的是清算侵略战争的敎育。而青年一代离战争已很遥远,在冷战后日本政坛严重保守化的条件下,所接受的关于历史问题的敎育不如战后初期那样鲜明与积极。这使一部分日本右翼政治家关于历史问题的错误言论和行动较以前容易在社会上得到呼应,而中国等东亚国家对这种错误言论和行动的批判则反而容易引起不满。
  
      上述情况与对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夸张性认识相结合,极易形成对中国的反感和恐惧。而极少数中国人在日本犯罪和亚足杯少数球迷闹事等问题,经媒体放大,更对上述情绪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政界一些对中日关系抱积极态度的政治家大多受到排挤,甚至一些为日本的经济利益而要求改善中日关系的经济界人士也受到打压,例如富士施乐公司董事长小林阳太郎劝说小泉不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到右翼分子投掷燃烧瓶等方式的威吓;而对华强硬派则往往占据要津,推动中日关系的“冷风”状态,持续地发展。
  
          “冷风”不止中日关系危险
      最近的一系列情况表明,中日关系的“冷风”已由历史认识和外交层面的矛盾,提升到安全领域的摩擦,带上了以往所没有的危险性,极应引起两国高度重视,以防事态恶化。
  
      日本方面应该看到,如果继续放任现在“冷风”的发展,不但将冷却“经热”,使日本经济复苏希望化为泡影,还会严重破坏日本的安全环境,陷日本于动荡之境。
  
      中国方面应该看到,中国的和平发展,离开良好的中日关系是难以实现的,并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处理好历史认识等问题,下大力气做好日本人民的工作,使新时期的中日关系能有深厚的民众友好基础,从而避免中日关系大的波动。
  
    如果中日两国采取以上态度,扫除“冷风”,不但能使政治、经济相互促进,克服现在的危险局面,还能够以两国的协调,促使中日美三角关系向着相对平衡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建立东亚共同体,争取东亚的长久和平、稳定与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注释:
  
  ①平成四年版《防卫白书》第四至五页。
  
  ②平成十六年版《防卫白书》第三页。
  
  ③《朝日新闻》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④转自《今后四年是日本的分水岭》,载日本《选择》月刊十月号。
  
  ⑤同上。
  
  ⑥“如何维护日本的海洋权益”见日本二○○五年《世界周报》。
  
  (原载《中国评论》二○○五年五月号,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上海交大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敎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