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增进政治互信的基础是构建共同认同

  2012年5月20日,是马英九第二任期的开始。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无不聚焦于他的两岸政策,期望马英九能在他的第二任期内展现政治家的大格局与大抱负,承担历史责任,获得应有的历史评价。 

  尽管马英九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还未出炉,我们不能臆测其相关内容,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马政府将会继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按“先经后政”的思路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将在未来四年里进一步夯实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为将来的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积累互信,创造条件。 

  马英九的第二任期还未开始,但序幕已经拉开。3月22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拜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加强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主张——在“两岸同属一中”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其后的4月1日,候任“副总统”吴敦义先生在海南博鳌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生会见时,又提出“求同存异、两岸和平、讲信修睦、民生为先”的两岸关系发展16字箴言。吴伯雄和吴敦义传递的政治信息,获得大陆正面回应。国台办发言人杨毅表示,“胡锦涛总书记与吴伯雄荣誉主席的这次会见就发展两岸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明确了努力方向,增进了政治互信”。李克强副总理也就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做出积极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欢迎吴敦义先生的酒会中,提出了大陆对马政府的期待。王毅指出,两岸经济合作正“由易入难”,增进政治互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两岸应该进一步维护、巩固并不断深化两岸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这样才能为推进经济合作,以及解决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产生更持续的动力。 

  王毅的讲话一针见血地触及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要害所在,对于马政府而言,也是善意的提醒。众所周知,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之所以迟迟不能进入高阶政治谈判阶段,如军事安全互信、和平协议等等,就是因为卡在所谓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之上。马政府忽视的是,两岸经济合作也需政治互信的支撑,没有政治互信,没有“两岸同属一中”、两岸是“一家人”的定位,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也难以深入展开。正如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其深刻的内涵,它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岸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大陆在同台湾商谈ECFA时,台湾感到暂时有困难的如不希望大陆的农产品和劳工入岛,大陆同意了。相反,大陆单方面开放台湾的农产品18项列入“早期收获”清单中,并大力采购台湾农产品。这就是只有兄弟间才会商量出来的结果,绝不搞“斤斤计较”。 

  刘所长的话值得深思。反过来看,小小的美牛输台议题,搞的台湾鸡犬不宁,马政府被岛内民意骂臭了头却不得不接受,究其原因,是美国与台湾只有利益交换关系,而非“一家人”,当然不会考虑台湾的感受。由此可见,“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定位非常重要,若非如此,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就失去了基础和发展动力,两岸之间达成的经济合作协定也有可能一风吹。而这是台湾民众决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今次的台湾大选已经证实了这个政经关联逻辑关系,任何有意执政的政党都应正视、遵循这个逻辑关系。 

  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由四年前的和平发展开创期向巩固深化期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培植、增进两岸的政治互信。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从经济合作入手,加强彼此的经济依存度和利益连结是一个方面,但远远不够。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增进政治互信的根本在于构建共同认同。这个共同认同的底层是血缘认同、地缘认同和利益认同,中间是文化认同,顶层是属于政治认同的国族认同。其中关键的黏合剂,就是文化认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是依靠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将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人群黏合起来,形成了今天这样拥有庞大国土、多民族融和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历经五千余年的风雨洗礼,长盛不衰,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由此角度观之,两岸分离短则几十年,长也不过百余年,即罢其中有种种悲情怨怼和政治因素渗合其间,也难挡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 

  认识到这一点,马政府要增进政治互信,就应从加强共同认同的构建入手。具体而言,首先是修复、校正被李、扁异化的史观,让台湾的年青一代不再受到包含台独毒素的历史教科书侵害。史观是政治文化认同重要组成,没有正确的史观,就不会产生正确的国族认同。经济利益再大,没有正确史观导向的政治文化认同连结,也不可能构建共同的国族认同。这是两岸关系之所以脆弱、台湾民众国族认同发生异化的根源所在,也是台独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此,马政府不可掉以轻心。

  其二,是需要认真清理、逐步改正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如阻碍林毅夫返台探亲扫墓的规章、对生活在大陆的台商参与当地政治社会活动的限制、对大陆记者驻台的种种限制等等,使之适应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从制度层面消减、弱化台湾社会对大陆的敌视意识。

  其三,是透过具体的共同事务参与,如张亚中教授建议,两岸创建医疗食品安全合作委员会等“民事互信机制”,就这些攸关两岸民生的事务进行共同治理,在共同参与中构建共同认同。总之,两岸之间要增进政治互信,可以做的事很多,马政府不妨从这些具体事务起步,切实有效地积累善意和互信,使两岸关系真正达成良性互动。 

  “台湾走对路,才会有出路”。未来四年,是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巩固思想基础。马政府要积极主动宣导、引领民意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共识,这是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步骤,也是保证台湾不走回头路的关键所在。 

  (原载2012年5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