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制约权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二法门

  风动九月。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一个严肃的议题:如何改善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不负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共在此时此刻提出这样的议题,决非无的放矢,理论务虚,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的。作为已建党七十三周年、执政五十五年的老牌政党,中共拥有六千余万党员,堪称全球第一大政党。与所有政党一样,长期执政亦令中共背上庞大的历史包袱,其中最主要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一批官员无法适应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执政为民”的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官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唯利是图,堕落为腐败分子。 

  提高执政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消除和改善当前群众最为垢病的司法不公、吏治腐败、权钱交易等,乃是取得人民支持的当务之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金科玉律早已经过人类社会千百年发展史的检验,中共与此也不能例外。中国共产党靠革命起家,在严酷的阶级斗争和战争环境中,党需要高度集中的权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恶劣环境及完全地贯彻领袖的意志。执政后,中共未能及时因应形势变化,由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建设党,致使各级组织机构的一把手权力过大,集决策、执行、监督权于一身,构成绝对权力从而无法监督、制衡。多年来各地、各部门层出不穷的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案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有鉴于此,强化对权力的制衡就成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心。权力制衡,关键在于设计一套规范权力的制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首先界定、分割许可权,将决策权与执行权、监督权分开,以各司其责,相互制约;其二是政务公开、资讯透明,决策民主化,制度清晰化,领导干部的收入及家庭财产和子女亲属情况阳光化;其三为监督制度化,除体制内的监督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原载2004年10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