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中国新任驻美大使张业遂递交国书。奥巴马向张大使表示,美中关系既全面又重要,反映出两国人民之间长期、深入的联系。他回顾了去年美中关系的一系列发展后,表示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说,今天,美中关系具有塑造21世纪的能力,其重要性堪比世界上任何双边关系。美中两国面临核武器扩散、地区和平与稳定、气候变化等地区和全球性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现在是我们两个伟大国家携起手来,为子孙后代创造繁荣未来的时候了。
奥巴马的此番表态,拨开了今年以来一直笼罩在两国关系上的阴云,为近期中美关系的龃龉划上了阶段性句号。
此前一段时间,中美两国就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google撤出中国事件以及贸易纠纷、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发生一系列严重争执与对抗。美方威胁要将中国纳入“汇率操纵国”行列,不惜发动贸易大战;中方则强烈抗议美国继续对台军售,暂停军事交流,首次公开表示要对售台军火的美国公司实施制裁,并坚定表态在汇率问题上不会任人摆布,反对强制汇率升值。一时间,中美关系乌云密布,寒风劲吹,与仅仅几个月前奥巴马访华时热情的话语与信誓旦旦的许诺大相径庭。
战略观察家发现,在过往20年的中美关系中,竞争与合作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轴。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其影响和作用力不容忽视,缺少了中国的合作,美国根本无法单独处理和解决国际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因此,自老布希以后的历任美国总统,总是在其上任初期对中国的政策是竞争大于合作;而任期中以及结束前则是合作大于竞争。这种竞合模式的周期从数年慢慢演变至一、二年。而发展到奥巴马政府时则完全不同,在其任期之初即高调标举合作大旗,对中美关系作出“积极的、合作的、全面的”评价,一时间“G2论”,“美中共治论”等纷纷出台,访华期间又正式表态要“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而仅仅2-3个月后,中美关系却又再次陷入这种竞合模式的结构性低谷之中,只是这次回圈周期的时间跨度要比以往短的多。
问题出在哪里?恐怕关键还是出在中美双方如何看待自身实力与战略地位的调整,以及如何应对这种调整上。有学者认为,中美关系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而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已经到了可以要求美国向中国作出调适的时候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3月初美国派遣常务副国务卿斯坦贝克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贝德来华访问时,在北京听到最多的是:“台湾、台湾、还是台湾”。
的确,由于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与积累,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特别是在成功地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支柱的背景下,中国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而美国则由于长期充当国际霸主,四处调起战争,挥霍无度,不断透支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早已“寅吃卯粮”,处于下坡状态。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实力的博奕,严格来讲,中国的要求并不过分。
但美国由于长期处于霸权地位,习惯了指手画脚和干预别国内政,虽然口称“共治”,其实仅是表面文章而已,并不真正放在心上。对关照他国核心利益而调整自己政策的事,恐怕是想都没有想过。当然,这也与当下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地位有关。作为冷战后独大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许多方面仍然拥有远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优势。这也是为何美国在中美关系上从来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感受,任意挑起纠纷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所在。
可以预想,在中美关系因大势变化而出现的战略调适期内,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将会不断出现,甚至成为常态。但正如物理学所阐明的,摩擦是逐渐释放能量、相互调适,避免爆发玉石俱焚式冲突的最佳方式。目前中国领导人在处理中美关系的纠纷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过分追究责任,不扩大事态,适可而止,可称为战略调适期内处理摩擦的最佳模式。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美中两国“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处理中美关系,双方都应从战略大局着眼,避免短视、盲区与误判。只有这样,中美关系才能在调适中稳步前行。
时势比人强。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霸权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势必要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合形势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长远看,美国需要以战略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对此永远不会放弃。当前,经过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两岸的对话与交流已步入一个新阶段。形势的发展,只能使美国越来越被动。美国的最佳选择应是及早研究、设计一项政策来使自己既可体面下台,又可促进两岸和平。最好的方案无疑是支持两岸和平发展,逐步放弃军售,重回817公报的立场。毕竟,台湾的安全不是美国的武器保护得了的,台湾的安全始终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掌握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缔造之中。
(原载2010年5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