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新春,刚过完春节,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便踏上历史性的访陆之旅,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晤。“张王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闪光灯下,两岸专责对岸事务主管机构负责人言笑晏晏,春意浓浓,一派和平景象。
“张王会”当然是两岸关系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步入和平发展时期的重要政治标志。虽然王郁琦行前受到岛内“立法院”及各种政治势力的制约,提出种种苛刻要求;但王郁琦能够成行,以事务主管负责人身份踏上大陆,却是两岸关系60余年来发展的重大进步,值得称道。
在“张王会”背后,细心的观察家可以看出,两岸事务主管负责人会谈达成建立两岸事务主管机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等,并广泛就双方关心的议题交换了意见,意义重大。但达成共识的大多限于具体事务,而涉及两岸民众长久福祉的具体政治议题,如民众最关心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商谈建立等,则几乎没有涉及。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走,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和平发展作为两岸最大的民意指向,为两岸绝大多数民众所拥护,巩固和平,深化和平,发展和平,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由事实和平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制度和平的中高级阶段,理应是两岸当局首要考虑的当务之急。
互信与认同,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意识观念构建。没有两岸安全互动,就无法建立深厚的互信;而没有深厚的互信,就没有共同认同。就两岸关系而言,由于历史的缘故,所谓安全互动,最基础的一步就是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为达成和平协议创造条件,实现两岸真正持久的和平。
所谓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冷战时期“欧安会”的实践中发展而来,其核心概念,是建立信任措施(CBMs),目的在于通过机制化的互相通报、军事交流,讯息交换,军事专家和领导人互访,联合行动以及定期检验查证等,让敌对双方了解彼此战略意图和武装力量的调动部署以及决策机制,以减少和消除因误判和意外事件而引发战争和冲突。目前,中国大陆与周边不少邻国已经建立起了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海峡两岸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军事安全考虑和安排,如专家所言,是两岸间的沟通机制、约束机制和通报机制,其性质,当然不同于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的军事互信机制。两岸之间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除一般的防止彼此军事误判引发意外冲突之外,还应该强化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内涵,防止国家的主权分裂以及共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等内容。
客观地说,建立这样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完全符合两岸民众意愿和共同利益的,得到台湾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故国共两党在2005年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2008年台湾大选时,马英九也曾将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列入其竞选纲领,当选后还向美国报刊投书,表示“为给两岸持久和平奠基下坚固的基石,我们将努力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为两岸和平协议的协商创造有利条件。”台湾军方并为此规划了“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落实的三个阶段。
但其后台湾方面对于贯彻落实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却迟迟不见行动。2010年3月,时任“行政院长”的吴敦义在回答“立委”提问时,表示两岸如果要进入谈军事互信的阶段,首先要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接下来是循序渐进的谈。但到了七月底,吴敦义改口表示“两岸谈军事互信时机未到”;后来台湾当局更是杳无音信,再不提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一事了。
如此一项深得民心,可以大大改善两岸关系,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更加巩固完善,又能为马政府加分,且已规划多时,成为马政府公开宣示的一项重大政策就这么无声息地湮灭了,其中奥秘确实值得深思。笔者曾对此做过一些探究,归结起来无非是:
一,为应对大陆快速崛起的压力,台湾凝聚内部力量,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敌形象(有敌对之形,无敌对之实)。以激发斗志,促进和加强内部整合。
二,反对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部分民意的抵触。台湾绿色势力的确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十分抵触,逢中必反也是事实。但一来是他们心里清楚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对台湾有利无害,早在陈水扁执政之初就提出过种种方案,只是由于无法在政治上达成一中共识而作罢。二来是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势力能够阻止这个深获民意支持的军事互信机制建立。台湾多个机构民调显示,大多数民众是拥护和支持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如果反对党在此议题上一意孤行,必将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唾弃。
第三就是台湾军方的反对。但事实上台湾军方尽管为了维护自己小团体的利益,需要在两岸之间维持一定的敌对氛围,但军方也深知民意所在和自己力量的有限。因此,早就做好了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具体规划和安排。
如此看来,唯一能迫使马政府改变既定政策、绝口不再提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黑手只能是来自外部势力,能如此作为的,全球也就只能是美国了。事实上,美国在2008到2009年间,一度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鼓励态度,马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一些政策,也得到美国的赞赏。但美国终究是以它自己的全球利益来考量它的对华及对海峡两岸政策的,美国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提和立场是不能损害它的利益和战略考量。因此,美国虽然支持两岸关系改善,但不能让两岸逐步走向融合与统一,一句话,就是要维持两岸不统而和的现状。金融危机爆发后,更使美国看到中国崛起的速度与力量,它绝不愿中国成为能和它平起平坐的G2,也绝不愿轻易放弃在西太平洋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于是乎,重返亚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布局。而台湾由于独特的地缘位置,再一次成为地缘政治的关键点,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绝佳的地缘政治棋子。
明白乎此,也就明瞭了为何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迟迟难以开展,台湾当局对于美国的旨意向来是言听计从,不敢说半个不字。这也是我们对当前两岸关系表面春风和气而实际上谨慎小心、如履薄冰的原因所在。
2014乃至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东亚及南海地区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在这场事关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国际博弈中,台湾的地位和角色尤其引人关注。我们希望台湾能够站在中华民族一边,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成为同路人与手足伙伴;而非站在霸权与挑衅者一边,成为中华复兴的绊脚石。
何去何从?正在考问台湾执政者的良知和智慧!
(原载2014年3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