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演讲时表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提出从加强具体的“五通”开始实施这个区域大合作——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货物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同年的10月3日他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于北、南两个邻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显示这绝非习近平主席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目标远大。
2013年下半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后,2014年开始具体研究部署:在11月4号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行一带一路的研究规划,提出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2月9日到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2015年开始具体实施——亚投行的创设与一带一路的具体落实,前后不到2年的时间。这个战略构想和部署实施是很快、而且有效率的,体现了中国速度和创新精神。
这个宏大战略构想的中心意思,是强调与沿路沿线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当然,“一带一路”绝非简单的利他式对外援助,它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在迈向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进程中,如何继续发展、充分利用中国目前拥有的比较优势,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从有影响的区域性大国真正成为综合性的世界大国进程中关键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一带一路”的提出绝非偶然,首先,作为中国新领导层的全球战略,反映了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而亚洲和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世界经济中心加速东移,这是自欧洲中世纪结束后500年来的重大变局,涉及全球经济、金融和政治结构变化。
其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中国的对外投资在2014年首度超越外资对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98亿美圆,同比增长119%。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资源在外、市场在外、投资、消费在外的“多头在外”格局日益清晰,已经成为外向型经济大国。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万亿美圆(26万多亿人民币),占中国GDP总额的四成以上。“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圆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圆,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习近平2014博鳌论坛讲话)。具体而言,一是主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铁矿、铜矿等大宗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5%。二是市场在外,目前中国是全球12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三是资本和人员在外,国资委主管的《国资报告》近日透露,中国境外国有资产总量已不少于12万亿圆人民币,赴海外务工人员超过550万人;2014年出境旅游达117亿人次,消费上千亿美圆。
第三,是应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瓶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输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沿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所经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这正是中国模式和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中国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道路交通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奥秘所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输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强势政府的推动,带动投资和产业转移,推动出口发展经济,这被证明在发展中国家是最有效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国基础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为未来亚洲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加速物流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21世纪最宏大的经济合作构想。“一带一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首先,“一带一路”不是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是一种开放包容、综合发展的新模式。她通过开发、打造几大经济走廊——如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哈自贸区、东盟10+3自贸区等的方式,与沿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使各方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成为一种系统的综合开发。目前,中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了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这里面有35个合作区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42个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平台,也是产业集聚的平台。
其次,“一带一路”的目标是设施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信息流通、标准共通,是沿路沿线国家共享、共建、共构的建设成果。因此,她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这么简单。
第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首先是高速铁路网的构建,据公开资料和学者透露,目前在亚欧大陆共规划多条高铁线路,第一条是欧亚高铁,从北京经满洲里进入俄罗斯,然后到莫斯科,再到欧洲;第二条是中亚高铁,从新疆出发经过中亚到达欧洲;第三条是泛亚铁路,以昆明为枢纽连接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第四条是从南疆喀什出发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的中巴铁路。在多条高速铁路线路规划同时,最近在领导人访问过程中,有关国家又不断提出新的高铁专案,如中国与东南欧16国领导人达成的巴尔干铁路改造项目等。最新的还有正在谈判中的,从中国吉林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跨国高铁项目。
此外是高速公路建设,如哈萨克斯坦正在加紧建设境内路段总长2787公里的“欧洲西部—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这条“双西”公路东起中国霍尔果斯,从南向北穿越哈萨克斯坦境内五州一市,经过俄罗斯圣彼得堡,进入欧洲。公路全线贯通后,将较现在中国经俄罗斯远东到西欧的线路缩短三成以上。还有从中国昆明贯通整个东南亚的高速公路也在加紧建设中。再有就是港口、码头、电力、电讯以及能源输送管道等建设。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作为重大的地缘经济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路,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据初步测算,仅贸易一项,“一带一路”就会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增加一万亿美圆以上。
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原则与特点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跨国、跨洲的境外建设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与沿线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成为经济、政治、安全的伙伴。
其次,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原则,最大限度地融合进当地经济,使其能够直接受益,合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使之变成是当地民众自己的事,充分调动当地民众和政治集团对于建设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顺利、持续发展,使沿路国家成为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第三,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亚投行,都体现出开放、包容、平等的宗旨和原则,这与美国主导的TPP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但中国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决定者;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并且是第一位出资者,但中国不要“一票否决权”。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追求的不是自己“独唱”,而是与沿路沿线国家的“合唱”。此外,“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不排斥沿线国、参与国已有的各种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以及参与已建立的各个国际合作组织,而且积极鼓励与之发展相互合作。这是中国探索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尝试和具体政策举措。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四、“一带一路”的安全与战略意涵
“一带一路”是从地缘经济角度出发的战略构想,它追求的是合作共赢,互利互助;因此,它与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排他式思维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但是,正如前面提到,“一带一路”是跨洲、跨国的宏伟经济发展战略,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在产生重大经济效应的同时,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安全等外溢效应。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安全压力,在中国周边和世界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稳固可靠的安全屏障。这也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应有意涵。一个和平、发展、互助互利的周边环境,无疑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十分有利的外部因素。
其次,通过“一带一路”开辟新的经济带,打造商品出口的新兴市场,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争取区域经济的贸易主导权、定价权,进一步巩固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链和发展模式,从而有利于构建全球新的经济秩序。这是中国从“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性大国”转变为“综合性的世界大国”的重要路径。
第三,亚投行的创设,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金融支撑平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与渠道。这将有利于推进亚洲货币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沿路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通过共同推进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的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援沿线沿路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形成中国主导的金融秩序,是中国迈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过程中的必然进程。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不应局限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上,更多地将以金融运作的方式进行。
第四,一带一路打破了传统上西方国家以商业、贸易为主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模式,而是以民生为重点,以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便利生活为目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思维,是中国所独有、独创的,它将大大改变中国周边地区不发达的现状,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帮助周边国家,通过经济发展实现政治、安全的稳定。这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政治、安全、社会发展模式,有利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结语
总结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21世纪因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提出的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归属于地缘经济作为,与地缘政治考虑有着显着的不同。它以和平、合作、共赢、共享的理念,以共同发展、帮助所在国提升社会民生水准作为首要考虑。同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
当然,不可否认,“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宏大的经济效应之外,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安全等外溢效应。因为,周边地区的和平繁荣与安全、安定,既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中国的顺利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亚太地区和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发表于2015年6月20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与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及台湾竞争力论坛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东亚安全趋势”研讨会)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