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几点思考
目前两岸关系的总特征呈现:平稳交往、不冷不热、政治僵局的基本态势。也就是说,一方面两岸民间性各类交往交流虽有些阻力和障碍,但总的是持续、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僵局依然存在,双方对何为一个中国的重大政治分歧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由此判断,目前两岸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喜忧参半,不容乐观。
一个中国的大格局大框架基本确定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与大陆发生双边关系。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再次重申“一中三不”政策,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参加联合国;而且更加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及中俄、中日、中法、中德、中英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更加坚定了一个中国政策在国际上的认同与地位。台湾当局对此颇有微词,拒不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但也祇能面对这个事实。
台湾当局对两岸重大政治分歧问题已有所涉及
继台湾方面成立“国统会”、出台“国统纲领”、组建“海基会”以来,应该说,台湾当局对两岸重大政治分歧问题已有所涉及。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萧万长 先生答询“立委”时称:祇要有助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及国家民主统一的问题,均可以一步步提出来展开沟通和对话。同年六月十五日,李登辉先生答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时称:把政治性议题与事务性议题分开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这么做。同年十月十日,李登辉表示:两岸可展开“建设性对话”;台“陆委会”负责人随即表示:“建设性对话中包括政治议题”。十月十四日至十九日,辜振甫率团赴上海、北京参访,两岸政治对话揭开序幕,更直接表达了两岸官方唯一授权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继续保持沟通管道。
进一步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已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正逐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模式的可行性、可信度(台“陆委会”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赞成在台湾实施“一国两制”由一年前百分之八点二上升到百分之十六);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不希望两岸关系长期紧张、低迷,更不希望两岸同胞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普遍存在着求和、求安、求利和恐独、惧独、反独的心理状态,逐步认清“台独”不可行、不可能、太危险、认识到大陆对“台独”绝不会手软,绝不会让步,绝不会坐视不管。当然,具体分析台湾民意主流时,不可忽视“维持现状”这个事实。某种程度上讲,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希望“维持现状”对“台独”是制约,但也是推动和平统一进程中的一个障碍。
两岸民间各项交往交流与合作持续平稳向前发展
尽管有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从未间断。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十一年累计来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或从事交流活动的台胞逾一千四百万人次;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逾一千四百亿美元;台商赴大陆投资项目逾四万个,合同台资金额逾四百亿美元;涵盖两岸科技、文化、学术、体育、影视等领域的交流项目数以万计。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厦门、福州与高雄港海上定点直航开通。同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后,港台海上直航仍继续保持畅通。一九九八年澳门航空公司在台湾与大陆之间,实现了“一机到底”飞行模式,并扩大到北京、上海、厦门、南京等十一个城市。
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内涵无交集
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总书记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发表三周年纪念会上,对一个中国原则内涵的表述为:“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在两岸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四日,汪道涵会长同辜振甫先生会晤时就一个中国原则内涵的表述为:“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这八十六个字是目前大陆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内涵最准确的版本。而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内涵的定位是:“一个中国应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至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台澎金马”。“民国三十八年起,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台湾“国统会”第八次会议结论)。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辉先生在“国统会”继续宣扬“一个分治的中国”。辜振甫先生在大陆参访的不同场合,尤其在记者会上刻意声称,“依照《波茨坦公告》,台湾回归,两岸分治,是历史事实”,“大陆假如能够承认两岸对等分治,承认台湾是一个政治实体,什么问题就都变得简单了”。显然,双方的认知和立场针锋相对。双方对一个中国内涵不同的注解,成为迄今两岸重大政治分歧和政治僵局的焦点。
两岸政治谈判尚无时间表
大陆一贯主张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均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而且郑重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当前,首先要继续展开政治对话,在此基础上就上述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作出安排,然后再向政治谈判迈进。
而台湾当局对政治谈判的立场是:以“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为原则,即两会先恢复制度化协商管道,极力回避政治对话和谈判。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台“陆委会”副主委吴安家讲出实话,他提出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三个条件”,即(1)中共当局必须放弃对台进行军事威胁的意图和行动;(2)台湾各党派都同意展开此一议题的谈判;(3)中共当局必须放弃在国际上打压和孤立“中华民国”国际活动空间的行动。李登辉等台湾政要也纷纷表态“统一没有时间表”。
两岸“外交”针锋相对内耗严重
大陆对台湾与国外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从不持异议。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依国际有关组织章程,并未阻挠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非主权国家参加的经济、体育等国际性组织,但坚决封杀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分裂中国活动。而台湾当局迄今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在台湾”,仍不放弃继续推行“务实外交”。尽管祇有二十八个建交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五,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分之二点二四;但台湾当局仍将巩固现有“邦交国”、提升与“无邦交国”实质关系、极力推动参加国际性组织作为其“外交”的三个基本政策。
经济上“戒急用忍” 政策扩展到延后大陆学历承认
大陆历来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并主张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以利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多年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政策也曾作过有益的调整。李登辉先生在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国统会”讲话中提议:“增进两岸经贸往来,发展互利互补关系”。然而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四日却又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辉声称继续采行“戒急用忍,行稳致远”的因应方针,继续人为设置障碍,阻挠两岸直接“三通”,限制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基础设施项目赴大陆投资,甚至无限期延后大陆七十三所高校学历承认。
上述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八个方面情况,虽说不能全部概括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喜与忧,但基本反应出一个现实,即两岸重大政治分歧集中表现在: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则坚持“中华民国主权在台湾”,坚持与大陆为“互不隶属的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坚持“一个分治的中国”,拒不接受“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模式。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前的两岸关系仍相当的脆弱、相当的复杂。两岸政治关系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和原则尚无共识。
台湾当局对大陆及两岸关系情势时有时误判
这些年,尽管台湾方面能够到大陆参访交流的政商学界要人不断增多(包括政党人物、“民意代表”、学者专家),对大陆情势及两岸关系比过去有所瞭解,但评估和研判的结论并非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而尚未能踏进大陆之门的台湾当局高层重要人士,隔海观望、听汇报,更缺乏感性的对眞实情况的瞭解和掌握,因而时有误判,使有些本能沟通、理解的问题不能得到务实的解决。
就大陆情势方面而言,比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陆发生“六四”政治风波,台湾方面误判,大陆也将会步“和平演变”后尘;所谓“后邓时期”各种传说纷扬,台湾方面误判,大陆第三代集体领导组建时间不长,政权不稳,将影响大陆对台政策实施;对大陆经济体制改革,台湾方面又误判,大陆国企改革遇瓶颈,人民币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将贬值等。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辉先生在“国统会”发言称:“大陆目前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但依据是什么?李登辉也说不清楚。这些误判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两岸关系的正常互动与发展。
更为不当的是台湾方面对两岸关系的误判。比如台湾方面对大陆阐述一个中国原则内涵时,误认为是“内外有别”的两种说法,认为是“玩两面手法”。其实大陆在国际上强调三句话和钱其琛副总理在北京各界纪念江总书记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八项主张座谈会上强调的六十九个字及“汪辜会晤”在上海强调的八十六个字,其共同的重要内涵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这完全是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创造一个更大、更多、更活的讨论空间。对两岸来讲,祇要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内涵分别处理,就有助于处理两岸政治关系,以求同存异。双方祇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坐下来实际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就有助于化解两岸政治僵局。一个中国原则似一个中国主权一样没有必要讨论,一个中国内涵可以深入讨论,包括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
再比如,台湾方面对大陆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国两制”方针是大陆“以统一之名,行兼并之实”;认为大陆借“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而垂范于台湾,以谋求以中国大陆为主的两岸统一,“一国”优于“两制”,“两制并不对等”,终究要趋向“一国一制”(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台 “陆委会”说帖)。其实大陆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是从维护中国国家最高利益而提出的科学构想。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两制并存”(大陆坚持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这既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统战兼并阴谋”,而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再比如,台湾方面对大陆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两个前提“台独势力”或“外国干预”,认为是大陆要“武力攻台”的藉口,“是对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与政策的漠视和歪曲,祇会加强两岸猜忌,阻挠互信”(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李登辉在“国统会”讲话)。其实大陆坚持不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深层次的考虑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中国被列强欺凌、侵略、宰割的历史悲剧重演;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防止“台独势力”错误估计形势,走入两岸都不愿见到的歧路上去;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避免国际上少数反华势力利用两岸矛盾,干预台湾问题,表明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决心和能力。
两会事务性接触与商谈不能解决政治分歧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接触与商谈至今,已先后在北京、台北、厦门、香港、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过十多次。一九九三年四月,首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重大的历史性一步。一九九八年十月,辜振甫先生率团参访上海、北京,两岸政治对话(台湾称“建设性对话”)揭开序幕。但迄今“两会”接触与商谈的所有问题仍局限在民间性、事务性、功能性阶段,类似两岸渔事纠纷、偷渡遣返、劫机犯遣返的三项谈判议题,均因涉及两岸政治问题,迟迟不能取得进展。这就是大陆认为“两会”接触与商谈不进入政治性或政策性对话,无疑将会使谈判“搁浅”、无疑将不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两岸政治关系正面临着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也正考验着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如何去面对两岸政治僵局这个现实问题?如何去设法解决两岸重大政治分歧这个现实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发展两岸政治关系,当然有许多难处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当前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但总不能畏政治谈判而止步不前。
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与推进,没有现成的答案,更不可能靠坐等条件成熟来解决。任何事情靠等是等不来的。实现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也是等不来的。有许多机会不抓住、不珍惜会流失掉。机会难得,失不再来。应该说,两岸十年交往交流已经为两岸政治关系的新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远不能说解决两岸政治问题条件完全成熟。但关键是需要双方在此基础上,继续为推动两岸政治关系作出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停止,更不能倒退。
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的新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地“促”,而不是消极地“等”。双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各项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共中央跨世纪对台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两岸应尽早进行政治谈判。这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台湾同胞的长远利益出发,从全面振兴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非常务实、理性、敢于负责任地把目前两岸存在的政治上的根本分歧端上桌面来,勇于面对现实并着手去解决两岸重大政治分歧的焦点问题。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是“拖”不住、“绕”不过、“避”不掉的。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第二代领导集体代表人物邓小平先后提出过“国共两党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代表人物江泽民首次使用“海峡两岸和平谈判”的提法。三代领导人都是从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认眞面对目前尚未统一的中国。根据现实情况强调: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没有预设前提条件,在一个中国原则大框架下:(1)平等协商。不是中央与地方,没有等级之差。(2)共议统一。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一切问题,包括台湾民众关心的一切问题。(3)台湾的政治定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4)谈判分步走。可先进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谈判。
统一前,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反分裂,反“台独”,这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统一前,两岸共同讨论一个中国内涵,共同就两岸重大政治分歧问题进行对话和谈判,这也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统一前,两岸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扩大交流与合作,增进瞭解与互信,这也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然而,台湾当局对两岸政治对话的谈判设置前提条件,即“对等、分治、民主”三张牌。其策略是:(1)坚持重启事务性议题谈判原点,再就双方共同关切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意图将两岸两会接触与商谈仍旧限定在民间性、事务性低层级,拉开与政治性、高层级接触与商谈的距离。(2)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两岸政治谈判,拒不接受“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模式,继续坚持“戒急用忍”、“循序渐进”的两岸交往交流政策。(3)回避政治谈判,提议两岸共商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共建军事互信机制、共商记者长驻对方、共商解决大陆国企改革等,企图转移视线,应付各方面的压力。(4)“假谈眞拖”。自恃台湾经济实力和军事自卫能力的支撑,台湾民意“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支撑,台湾政商学界对一个中国尚无共识的支撑,台湾独特地理位置的支撑,美国对两岸“台湾不可独、大陆不可武”政策的支撑,拒绝进行两岸政治谈判。
台湾当局少数人依附美国牺牲中国人的利益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中美现今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要眞正地解决两岸重大政治分歧问题,依赖外因起作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终结目标是:两岸“和而不统、和而不独”。两岸长期“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最符合美国在东亚的国家战略利益。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定会帮助台湾是不切实际的。
历史非常清楚地表明,由国共两党内战及敌对斗争延续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两岸敌对性质的关系,其产生的主因之一与美、日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干扰中国内政有直接关联。当然,现今敌对性质的两岸关系,远不能回答台湾问题所包括的复杂内容。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时代的国民党政权,相继受制于美国,一九五四年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一九七九年的“与台湾关系法”两个文件,都充分体现了美国欲以“台澎金马”与大陆为界,形成海峡两岸长久“划峡而治”的局面,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定位。
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综合考虑是,保持政策平衡,使台湾长久“维持现状”,将台湾作为亚太地区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并可随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视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打“台湾牌”。说到底,美国不愿中国实现完全统一,不愿中国强大,不愿放弃“台湾牌”,不愿两岸武力相搏,不愿为台湾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当前,美国对台政策没有质的变化。
然而,台湾当局少数人对美国的战略企图不是看不懂,不是看不清楚;有少数人就是“挟洋自重”,接受并希望依附美国的“保护”。他们不仅加强游说美国,以求美国“武力保台”,促美要求大陆宣布放弃对台使用武力;而且试图藉机与“中国内战中一方”的历史角色“脱钩”。蒋家主政台湾时,一直将国民党政权定位为“中国内战中的一方”,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李登辉掌握台湾政权后,通过发展“政党政治”,通过“修宪废省”,逐步将国民党改造成“台湾党”,逐步与“中国内战中的一方”的历史角色“脱钩”,逐步将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最高目标从“不丢失中国”调整为“不丢失台湾”,为台湾创建新的“法统”基础做政治上的准备。
更值得深思的是,国民党当局少数人现今强调“维持现状”,与民进党、与美日主张“维持现状”日渐趋同。国民党强调“维持现状”,追求“对等政治实体”;民进党(主流意见)强调“维持现状”,追求“事实台独”;美国日本希望“维持现状”,为的是可持续地利用“台湾牌”。这与大陆主张按照“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满足台湾人民求和平、求稳定、维持现状的要求和愿望有本质的区别。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世纪之交的两岸关系趋势如何?令人深思。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1)现有两岸交流政策基本不会改变;(2)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不会轻易放弃;(3)两岸直接“三通”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突破;(4)两岸外交斗争不会“休战”;(5)两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仍无时间表。但进一步缓和两岸关系的民意主流不可违,进一步发展稳定两岸关系的大趋势不可阻挡。
目前,两岸中国人都企盼今年秋季汪道涵先生与辜振甫先生第三次握手在台北举行。可以相信,祇要双方都能够坦诚相见,面对现实,扩大交流,增加互信,共同努力,两岸关系“柳暗花明”的境界不是完全不可能到来。
(原载《中国评论》月刊一九九九年七月号,作者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