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开拓“江八点七周年谈话”的内涵
今年一月下旬,大陆副总理钱其琛发表了内容丰富、思维新颖的“江八点七周年谈话”,被各方认为是大陆方面对两岸关系采取的新一次友善措施。该文“以灵活的方式,求同存异、建立互信”的基本态度,获得了包括台湾新政府官员在内多数意见的肯定。相信这也是包括《中国评论》月刊同仁与许多作者在内,开明理性、坦率建言所期待的硕果。笔者虽然对佳音迟来略有感怀,但也认为人们应该面向未来,掌握机遇,为两岸统合的平稳发展积极画策。“江八点七周年谈话”文本中包含的正面、建设性要素正是人们从事这种思索的适当起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参与各种国际建制与过程的加深,以及两岸交流的绵密发展,近年来大陆思想界与学术界思考两岸问题的方式已能渐趋摆脱传统“有我无你”、“由上而下”、“成王败寇”、“兼并归顺”的路径,重视两岸民众盼望和平、谋求发展的“人”的基本价值与要求。也因此更为认眞地面对台北国府与台湾民众的历史经验与情感期盼。为了照顾这一点,大陆文本中的“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取代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提法,现在已正式获得官方采用,“江八点七周年谈话”算是级别最高的代表性范例。两个提法“一个中国”的目标相同,但前者更能体现彼此尊重、平等商谈的精神,有助于缓解许多人的疑虑。此外,面对台湾民众殷切期待台北政府换党执政所作的决定,大陆方面也愿意予以照顾并与台湾朝野人士进行更广泛的接触沟通。应该说,“江八点七周年谈话”里透露的这层意含,相当程度表现了对台湾民众选择的尊重,这个趋势值得各界欣赏与鼓舞。进一步说,上述建设性的新思路不该祇被理解为所谓“两手策略”的弹性步骤,反而可以认为它们是尊重“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基本价值与需求的阶段性成就。
除了“台湾被宰割、被殖民的历史将不会重演;违背台湾同胞意愿的专制政权将不会再现”这个重要的许诺之外,“江八点七周年谈话”一个较少被发挥的重要主张是“广大台湾同胞可以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和平发展。台湾同胞还将与大陆同胞一道,充分地共用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这一倡议。笔者今年二月曾在《中国评论》月刊指出,以往大陆对台政策之所以欠缺成效,甚至导致两岸历史意识越行越远的恶性怪圈,症结之一就在于台湾各界感到北京的主要目的不过是“土地属我”的战略要地夺取和“统一大业”,与“人”的眞实感受相疏离;台湾人不分族群省籍,在中共击败国府建立政权后的中国历史里像是一无是处;既然是“成王败寇”,就当然没有任何对中国前途发言贡献的正当地位。从前的一九四九年中华民国体制与传统的“国共关系”还和中国的前途命运相连,后来的发展却使中华民国体制不但无助于台湾同胞“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甚至成为台湾人争取“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的障碍。因此,连歇脚台湾五十年的中华民国都逐渐变成“外来者”,北京提议的“一国两制”方案更被想像成殖民历史重演,也就理固宜然了。
心理学上讲,“参与”是“人”的需求的较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与自信产生的凭藉。“江八点七周年谈话”着墨于此,补充了传统上大陆“以经促政”策略和“血脉相连”呼吁的盲点。第一,经济关系的绵密乃至“三通”的落实,根本不足以保证两岸关系的平顺乃至统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有所谓“相互依存”与“贸易和平”的主张,这些流行的观点已经遭受西方理论与实务界的深刻质疑。以往流行的意见认为,贸易与人员往来的加强,会降低双方采取冒进冲突策略的动机。但有论者反称,共识薄弱、认知冲突的双方强化“相互依存”的结果,却可能导致不信任感的升高。一有牵连广泛的偶发事端,反而强化受害方的脆弱感。适用到两岸关系,则根本不利统合的出现。试想外国人士在华经商多矣,却不会产生与大陆政治统合的愿望。台湾民众自觉与大陆做生意祇是“各蒙其利”,疏离感也并不会减少。第二,“血脉相连”论述祇能是两岸统合的背景条件之一,不再能作为要求统一有说服力的正当诉求。且不说国府以往也坚持的“骨肉同胞”论述在台湾的新生代已经奄奄一息,国际间民族根源相同、共有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早已不能成为两方一定要从事政经整合的理由。
然而,如果因为上述传统政策的不足而气馁,转向面对“现实”从事“实力”较量,结果对两岸与中国的发展来说极可能是最不现实的。“江八点七周年谈话”提出的“参与论”和共享“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无疑是化解这些传统政策盲点的开端,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当然,这个谈话出台未满半年,大陆方面配套的落实方式一时还有待研拟。目前已经可以发现一些论者在相关场合对此谈话有所发挥,这是好事。“江八点七周年谈话”的积极面本来就是要唤起各界,积极深化开拓两岸问题的解决之道。笔者认为,相对于台湾内部局势的瞬息万变,目前的一些后续论述灵活度仍显不足。
比如“港澳模式”仍是一些论者的倡议典范,但港澳模式对台湾而言意味着什么?就算“比港澳宽松得多”,可以“保有军队”,这些以往的固有提法也无法回答“那么军队的军备来源、数量与训练如何处置?”等细节问题。这样的细节非常多,纠缠下去能否有助于改进传统政策的缺点,呼应“参与论”和共享“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的精神,没有人发挥。若是这样,“什么都可以谈”的美意就将贬值为谈台湾拆下中华民国字号的价钱,仅有的现行驻外馆处屈辱地降旗撤馆。其结果虽有助于确认中华民国体制已经灭亡的认识,却助长了目前台湾刮起的“正名运动”。
心浮气躁是部分两岸人士思考彼此关系未来架构的致命缺点。两岸人民要和平、谋发展才是克制这一缺点的“硬道理”,“关键在人”!在这一基础上“沉着应付”、“有所作为”或可说是“江八点七周年谈话”对创新两岸关系架构的可喜步骤。吾人期待各界关心两岸未来前途者沿着这种思路,继续积极开拓,则台海阴霾重重的现况才能有拨云见日的未来。
(原载《中国评论》月刊二○○二年五月号,作者系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