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周少贞
【版本信息】
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知识,即瞭解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本课是必修一最后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其中的一节,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不难看出本节课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融合。同时它也是今后进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论依据。 本节课相应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运用具体案例和典型图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领悟并深刻理解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AGO、CAF、FIP、PMI、挑战等思维工具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地理问题,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三、需用到的思维工具
AGO、CAF、FIP、C&S、定义问题等。
四、本课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生物圈2号”图片
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地理必修一,讲述的是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能够在地球表面生活了,这时一个著名的实验开始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实验吗?
学生:生物圈2号实验
教师:对。这是一次由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国家——美国主持、有世界上众多科学家参与、周密计划、细致安排、用了近十年时间准备、耗资巨大的实验,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能否在地外空间建立一个可供人类休养生息的“第2地球”。
(二) 思维游戏: 运用思维工具CAF,挑战,FIP小组合作讨论
分小组合作设想,这个被称为“生物圈2号”的可以供8位科学家在里面生活2年的全封闭的金属结构里面该拥有一些什么?
解读:CAF是考虑所有因素,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发散思维,想到什么都可以,还可以挑战思维,说出每种事物存在的理由,能否不要,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每组派一个代表在黑板上书写出他们能够想到的生物圈2号里面应该有的一切事物的关键词。
参考提示:
阳光、淡水、氧气、植物、净水设备、家具、垃圾等废物处理设备、动物、泥土、岩石、沙子、海水、发电设备、劳动工具、种子、科学仪器、人工降雨机、风机、电视、通讯设施、咖啡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所写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分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部分和人工产品部分。
参考提示(图1):
图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解读: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好地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
(四)阅读并分析案例“生物圈2号的终结”
1.案例:
提起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人们首先会想到瑰丽、神秘、充满魔幻色彩的大沙漠。但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沙漠风光,而是人类科学史上一段悲壮的探索历程和它带给人类的启迪。
20世纪80年代末,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出现了一座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上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它所有的窗户都是完密闭的,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碧緑的麦田、如荫的草地、碧波荡漾的鱼塘,微型“海洋”不时卷起阵阵细浪,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他家禽,里面居然还有几排房子。这个奇怪的建筑物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生物圈2号”工程。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从1984年起花费了近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这个几乎完全密封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们依依惜别,进入“生物圈2号”。按照预定的计划他们将在里面呆上两年,除非身体发生严重意外,否则,实验结束前是不能出来的。
8名科学家将在里面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除了提供一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外,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他们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靠他们自己在里面种地获得;肉类和蛋白质,取自他们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是由他们来设法控制,并尽可能模拟地球气候。
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比如緑色植物过多,没有充足的肥料和二氧化碳供他们呼吸,植物会死亡;假如他们想多吃点肉,必须多养动物,而动物过多,粮食和饲料会紧张,氧气的消耗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从而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这一切都需要科学家们做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安排。任何一方面出现偏差,都会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从科学家们进驻的那一天起,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实验的结果。但实验的结果却并不令人乐观。
一年多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2号”所用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二号”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加之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靠吃种子勉强度日,结果是,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B12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大脑健康。
1996年1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 2号”。9月,由数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实验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实验向世人昭示了,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当努力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
2.分析题:
教师:实验为什么会失败?这说明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哪些联系?
参考提示(图2):
图2生物圈2号实验室失败原因
教师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和关键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组成一个全新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水循环、大气循环等,整体间会形成并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五)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图3)
图3地理环境整体性
教师:耗资2亿美元的“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后一直成为笑柄,仍然被很多人看作是藐视自然的反面教材,请同学们规划一下,生物圈2号今后能用做什么用途?
参考提示(图4):
图4生物圈2号前景
(六)课堂练习
1. 案例1:以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它的位置、气候特征与地貌、河流、植被之间的关系。
参考提示(图5):
图5西北地区乾旱特征的成因
解读:运用“聚焦”工具思考,分析是哪个地区的问题?(西北地区),用CAF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导致了西北地区形成了乾旱的总体特征。从而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 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参考提示(图6):
图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解读:用CAF分析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再运用APC考虑其它可能,其中更重要的原因(FIP)是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开垦,放牧,采矿等行为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学后记】
通过玩思维训练游戏,分析“生物圈2号”这一案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清楚地瞭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同时通过分析要素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新功能的整体。整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
课堂练习选用的案例典型,实在。能让学生很好地瞭解地理原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