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廖军
【版本】
2013年3月22日,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科综合
【总体思路】:
图1总体思路
一、缘起
2013年3月22日,广州一模文科综合,试题第39题第2问,难倒了无数学子。
2013年3月23日评卷显示,满分6分的试题,顺德6000多名考生,平均得分1.7。
题目真的很难吗?
二、聚焦
(一)展示原题
39.(26分)在中国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曾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7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义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人民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1)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瞭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背景。(8分)
(4)谈谈你对“美国人的中国观“的认识。
(二) 问题聚焦
1.时期错误:多答“一战”或“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2.成因错误:多答中美友好
3.错误成因解析:
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误判
②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图2问题聚焦
(三) 范围聚焦
要求阅读全部材料和问题,特别注意时间、地域、历史事件主客体等关键词,聚焦范围
1.时间聚焦:三段材料时间范围局限于哪一阶段?
由材料一中出现的1787年以前、1784年和所引文章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可知,三段材料大致范围为18世纪——1950年,可知材料二最晚不超过1950年。
2.历史主体聚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3.时间和历史主体交集:1950年前的中美关系。
这样,思考的范围明确限制在1950年前中美外交关系,提高思考效率。
图3范围聚焦
(四)目标聚焦:
1.围遶关键词发散思维:
关键词一:“战友”,指一起战斗或一起服兵役的人,由此可知,答案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战争时期;
二是在该场战争中,中美两国为友好结盟国家,在同一个战壕里战斗。
满足该条件的事件有两个: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同为协约国,属战胜的一方;
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英法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德日意法西斯。
关键词二:由“蔑视”转变为“尊重”:
一是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长期坚持,英勇抗击,重创消耗大量日本侵略军,给美国和苏联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二是改革开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自1978年起至今,近30年,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GDP上升世界第二,举世罕见,令世界惊叹。
2.祛除
改卷过程中发现,学生答案中,最常见的有两个:一是一战;二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必须使用祛除工具,指出这两个答案的缺陷。
①祛除一战
祛除依据:战友关系同时战争中赢得对方尊重
一战中,中美虽同为协议国,但由于中国当时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参加一战本来就是军阀国内扩张势力的手段,没派一兵一卒参战,只打发民工到法国挖战壕,所以,巴黎和会,不受尊重,竟然把中国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
②祛除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1978年改革开放
祛除的依据:材料的时间限制
题目所有材料,都引自一篇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文章所用材料最晚为1950年,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1978年改革开放显然远远超出。
3.目标聚焦
关键词发散和祛除相交,交集只有一个,就是抗战。
图4目标聚焦
三、总结:
历史的时间维度是由历史事件关系构成的,事件和时间一体,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时间和事件不能割裂或孤立,事件的时间关系,往往构成事件的因果关系,时间维度是在历史事件的各种关联中展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