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战略与对策
我最近参加了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对这条历史交通线文化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刻感慨颇多,认为应深入发掘研究,当前应以其旅游文化为切入点,开发利用这笔历史遗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将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好准备。下面,我谈谈对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建议。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南海丝路)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东西方世界的强大通道和纽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彪炳人类史册。它不仅对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它经过沿岸和海区保留大量文化遗址遗存,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但时下海洋旅游开发的重点多在3S,即海水(Sea)、沙滩(Sands)和阳光(Sun),而对海洋历史旅游资源开发却很不足,特别是对极富蓝色文化内涵的南海丝路的旅游开发还缺乏应有的开发战略和力度。在21世纪海洋时代,有必要对此作专题研究,使之纳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南海丝路的历史地位
我国历史上对外交通有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后者因断绝无常,地位远不如前者重要。而在我国沿边四海中,南海海域最大、邻接国家最多、种种往来最频繁,影响也最重大和深远,故南海丝路所享有的崇高历史地位,也成了它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基础。
1.贸易之路。溯自秦汉以来,我国即利用南海丝路与它周边国家,远及印度洋沿岸,东非以及欧美、大洋洲等发生贸易关系,从《汉书·地理志》所载中西海上交通,经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到“近代海上丝绸之路”都一直在沟通它们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在明清禁海时代,这种贸易或明或暗,从未中断。这条丝路所形成的全球性海上交通大循环,使我国走上与世界各国贸易交往道路。商品的互通有无,它所产生的经济、文化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2.文化交流之路。伴随着贸易关系而发生的文化交流也是南海丝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佛教、唐宋伊斯兰教、明清西方宗教和近代西方医学、仪表、机械等科技,从古代茉莉、菩提、杧果、花生、番薯、玉米、烟草等新作物品种到近代西方思想、制度文化等都假道南海丝路传入岭南,再扩布全国。当然,中国文化也通过这条通道传到西方。这种双向文化交流,深刻地改变了当地文化的各个层面和景观,也留下大量文化旅游资源。
3.友谊之路。南海丝路,风帆浪舸,往来其间的商人、使者、教士、旅行家等虽然目的不同,但都增进和加深沿岸国家人民的瞭解和友谊,所以南海丝路又是友谊之路。仅明洪武二年到正统十四年(1369—1449)亚非各国遣使来华朝贡达694次,永乐九年(1411)满刺加(麻六甲)国王率皇后、臣僚来华队伍多至540余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16国遣使共1200人贡物入京。(《明成祖实录》卷127。)唐代来华旅行家苏莱曼在《东游记》,伊本·白图泰在与他同名的游记中都忠实地记录了广州城市风貌;元代欧洲旅行家鄂多立克经南海抵广州,在游记中称广州比威尼斯大三倍,特别说广州人食蛇,说“这些蛇很有香味,并且作为如此时髦的盘肴,以致如请人赴宴而桌上无蛇,那客人会认为一无所得”。(转见邓端本《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载《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第22页,中山大学山版社,1993年。》此为外国人对“食在广州”的最早介绍。这些事例显示,南海丝路所留下这些友好往来者的身影,也是寻根、怀旧旅游一种资源。恰如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杨式挺(杨式挺:《岭南文物等古论集》第163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指出:“综观南海交通贸易二千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其主要是友好、和平、平等、互利互补,而不是以掠夺、征伐、欺凌、殖民为目的”。这一评价,表明南海丝路旅游资源主要是和平友好往来历史产物。当然,近代西方列强也首先是从南海丝路爬上我国大陆进行侵略活动的,所以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遗址遗迹,也是今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丝路旅游的基地。
二、南海丝路旅游资源分类和分布
在有着二千多年发展历史,遍及占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2/3以上的南海丝路,以及在岭南长达8200公里海岸线上(含陆、岛岸线),都分布着丰富多样的丝路旅游资源,虽然它们多布满了历史灰尘,但经清理之后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1.古海港遗址。历代扬帆南溟,须依托港口。丝路沿海港口星罗棋布,汉有合浦(在今广西北海市东北南流江出海口)、徐闻(在今徐闻县西南)两个始发港,三国以后广州成为始发港。此后,唐宋有潮州港、屯门港、广州扶胥港、恩州(阳江)港、白沙津(海口港)、莲塘港(海南万宁)、崖州港等,到明清又新兴汕头港、汕尾港、澳门港、北海港、吴川港、电白港、昌化港等。虽然它们代有变迁,如广州黄埔港就数易其址,但保持下来的古码头(如广州西来初地、黄埔港历代码头)、牌坊(如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牌坊),附属船厂(如唐代海康港附近船厂)、碑文(如黄埔港在海珠区黄埔村碑文)等反映了丝路历史变迁,具有很高旅游观赏价值。
2.古城港市。海港必须依托它们所在城镇而实现其吞吐功能。南海丝路沿岸港市,多为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潮州、揭阳、海丰、平海(在惠东)、东莞、广州、佛山、雷州、海口等,还有一批因丝路而繁荣的古镇。这些名城古镇在各个层面上展示了南海丝路发生、兴衰历史,具有综合旅游价值,在丝路众多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3.古建筑。保障丝路畅通的各种建筑设施、商贸建筑,以及祈求航行安全而修建的庙宇、牌坊等,都属其列。明清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即为中外贸易机构,其精致建筑令时人叹为观止,后虽毁于大火,但保留至今的十三行地名仍令中外游人慕名来游。作为这条丝路见证的广州南海神庙、浴日亭、怀圣寺、光塔、琶洲塔、莲花塔、陆丰碣石镇福星塔,以及湛江硇洲岛、南三岛上灯塔和海南海口灯塔、文昌清澜港上灯塔等都是丝路导航标志。特别是航海保护神妈祖(天妃、天后)庙,虽然在我国沿海和重要河流要冲都有分布,但以南海沿岸最多,其中又以贸易、渔业发达地区至为集中、奉祀最笃、香火最盛。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广东沿海约有妈祖庙100多座,单南澳岛就有15座。珠海万山镇白沥岛天后庙、汕尾妈宫庙、大华天后庙等久负盛名。陆丰现存8座妈祖庙保存良好。广东南路沿海,妈祖庙更兴盛,阳江有4座,电白有5座,吴川有8座,雷州有5座,徐闻海安有1座,今湛江东方街原名天后街,硇洲、海口、文昌、三亚这些海上交通要冲均有天宫庙,甚至南海诸岛也有天后庙、石庙、公庙、土地庙、娘娘庙、孤魂庙等,虽然,名称不一,这些庙宇却均为祈求航海安全而建。如东沙岛有天后庙,西沙永兴岛、南沙太平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即有上述庙宇。永兴岛上“孤魂庙”横额书“海不扬波”即同广州南海神庙横额意涵一样。航海中枢港澳妈祖庙更多,澳门一称“马交”,闽人称为“阿妈阁”,原为葡萄牙人初上岸码头,后葡人按闽音译为马交,与广州话“妈祖”相谐,为这个昔时东方巴领旁航运兴盛一时见证。近年也有新建天后庙的,如番禺南沙天后雕像峗峨壮观,为游人仰止旅游景点。
4.古炮台。沿海许多古炮台虽为防守海疆而建,实际也保护了航海安全,具有异乎寻常旅游价值,也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粗计,广东沿海现存古炮台约有50多座,著名的如珠江口虎门炮台、大虎山炮台、大角山炮台、深圳赤湾古炮台、汕头广澳炮台、汕尾石狮头炮台、新会崖门炮台、阳江闸坡炮台、雷州双溪炮台、徐闻三墩炮台、海南文昌铺前炮台、清澜东、西炮台、榆林炮台等,都铭刻着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历史,都宜加以修复保护,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瞻仰。
5.摩崖石刻。南海丝路上的海湾、海岛有不少航海者、文人学士题刻,不但保存这条丝路的历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考古、艺术、文学等价值,也是丝路旅游资源一项瑰宝。珠海高栏岛上宝镜湾岩画,刻有船头船尾上翘的海船,为先秦南海丝路前身最早开拓者作品。此后这类石刻代有其作,如饶平海山镇“海不扬波”,潮阳棉城东岩“观海”,陆丰金厢镇“扬威止水”等石刻,都表达了这些远涉鲸波航海先辈们共同的良好愿望,让后来者受到感召和鼓舞,受到艺术熏陶,应予保护和开发。
6.其他文物古迹。南海丝路所经海域,出土不少沉船和其他文物,如澄海南洲、和洲古船,吴川沙角旋宋代沉船(铜船),尤其是台山海域有大量古代沉船,出土宋代以来大批文物。在西沙水下也出土大批历代铜钱、铜锭、铜镜、石狮、石柱、石磨等,截至1974年在西沙北礁发现能辨别文字的铜钱共2975公斤,80706枚,既有沉船也有古代居民带到岛上后冲到海里的,这不仅说明西沙为南海丝路所经,也是这些岛礁为中国领土的物证。在丝路沿岸还有不少墓葬,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徐闻、合浦港附近有大量汉墓,出土舶来品有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遂溪县城附近南朝墓出土波斯银币、银盒、银碗;海南三亚的送路、酸梅角和陵水县的千教坡发现50多处阿拉伯人墓葬群,面向大海摆入,正对南海丝路必经之地。墓碑上刻有阿拉伯文,意为“凡人必有一死,唯有至尊至大的真主永存”。这些文物古迹,显示它们作为丝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多么多彩多姿。
三、南海丝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根据上述南海丝路所享有崇高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它蕴藏旅游资源特性,对它们的开发利用,应采取大手笔、大气派、综合性的开发战略,以谋取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1.建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南海丝路反映我国不愧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不愧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不惜自我牺牲,战狂风、斗恶浪,征服海洋,走出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一切炎黄子孙都应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基于这种理念,丝路景点应有选择地被开发、经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海丝路作为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已获得各国的共识,进而成为增加、加深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国际主义的象征。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即把海上丝路列为修复的三大项目之一;1990年10月,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乘“和平方舟”号从威尼斯由西向东沿丝路考察,翌年抵达泉州和广州;阿曼、苏丹、瑞典也拟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计画》,并派遣船只先后造访广州、香港,举办有关展览会。丝路考察热的兴起,表明它已成为一项国际性、友好往来的事业。在当今国际形势日益由对抗转为对话,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形势下,更应充分利用南海丝路这笔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和国际间合作往来,而不能混同于一个旅游景点与开发经营。
2.展示中外多元文化融合。南海丝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外多元文化漫长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过程,及其累累硕果,具有重大的文化、学术和政治价值。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深入地发掘、披露其文化组分和底蕴,为当地营造宽松、浓重文化氛围,吸引外资,参与全球经济和空间一体化创造良好条件。
3.构建为沿岸地区支柱产业。南海丝路旅游所带来的,不仅是它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吸引外资,加强区域甚至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开发,都将收到综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应将发展丝路旅游列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并以此来描绘它未来蓝图。
4.综合开发。南海丝路旅游资源与其他海陆旅游资源往往共存,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单独分割,应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体考虑。另外,丝路旅游景点不少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它们是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因此,丝路旅游资源开发是综合性的,但不能失去突出丝路历史文化这个主题。
5.点线结合空间开发。南海丝路路程遥远,资源分布既集中又分散,宜在资源集中地区(如广州市)作多层次、集中式开发,分散地区作个别开发,使两者相连成旅游路线,展示丝路历史全貌。
四、南海丝路旅游开发对策
南海丝路悠久历史、崇高地位和众多遗址遗存,决定它作为一笔有形和无形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开发价值,宜采取以突出其文化品位为内涵的综合开发战略和线状空间框架,以及为此所需要的一系列对策与措施,使古老的丝路遗产纳入新世纪海洋开发潮流。
鉴于目前南海丝路旅游尚未兴起,甚至未达共识,作为一项旅游产业一时难以启动,宜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开展基础研究。包括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保护好遗址遗存,并作出科学评估,以作为旅游开发的张本。
二是争取国际合作。南海丝路凝聚了中外多元文化融合成果,反映了沿岸各国友好合作的历史。它的开发利用,能引起有关国家的关注,对吸引资金、专案、技术有利,同时带来其他效应,故应争取国际合作进行旅游开发。
三是试行丝路旅游。为扩大丝路影响,引起社会关注,可按丝路路线或取某一段,开展海上旅游,如从广州珠江口沿海游,或从合浦、徐闻港旧址作环北部湾游,甚至南海诸岛游等,都不失为可取方案之一。
四是建立南海丝路博物馆。这样一座博物馆,能集中展示丝路历史文化,既为旅游景点,也将收到其他社会经济效果。
五是培训一批熟悉丝路历史文化导游人员,为丝路旅游资源开发作好人才准备。
(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