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大珠三角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制度创新的思考
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正面临着适应性到战略性转变。在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珠三角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相对较为成熟,但市场机制还远未达到自发调节的能力,这就需要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
一、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产业结构不平衡更加突出,产业结构矛盾深层次化。如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发达,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滞后。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整合资源。一方面可通过整合支柱产业、培育主导产业来增强整体竞争力,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实现有效、合理调整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企业重组来实现产业整合。珠三角各市产业结构尤其是产品结构雷同、单一的现象比较严重,并没有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政府应引导各市更多地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其次,产业规划和布局要有前瞻性,适时推动产业的高级化。珠三角要建设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是制造业毕竟只是低层次的产业,因此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更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制定支持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重组、横向联合,加快产业整合;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放宽民间资本的产业投资政策等。最后,要实现三大产业均衡发展。这种均衡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相互关联,形成体系,共促发展。
二、完善行政区域规划,协调区域性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群功能
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不协调。区域规划不合理使得产业结构趋同、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资源浪费等内耗现象严重,因此要整合珠三角,就应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比如撤市改区、并镇,“强强合并”,强化城市群功能。这一点已经初见成效。如广州市已将番禺、花都撤市建区,构建“大广州”;佛山市也将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市收入囊中,“大佛山”出炉。同时为了配合珠三角空间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协调也刻不容缓。尽管珠三角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将投入1000亿元正式启动以广州为中心连接珠三角经济区的九个城市的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这个促使区域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有望实现珠三角城市群一小时“生活圈”,将大大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而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及珠港澳大桥将加速“大珠三角”的区域融合。
另一个制约珠三角发展后劲的阻力就是发展腹地受限。因此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也是要有利于解决辐射腹地问题,拓展珠三角的市场空间,不仅要加强省域内的合作,也要加强与资源丰富的周边省区的协作,如广西、湖南等省,这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需要,也是产业实现梯度转移的客观要求。
三、解决体制性制度供给不足,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因此,要从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新的制度创新路径要有利于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面对珠江三角洲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所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从体制创新做起,改革企业内部产权制度,解决现有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所造成的生产潜力之间的不适应性问题。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准,使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内在机制。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内在机制的保障,技术创新能力难以长期持续,企业创新就会变成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相对于优惠的政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对企业创新进行引导、鼓励和支援。此外,制度创新也应对政府本身起到激励作用,因为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如果政府没有积极性进行制度创新,会对制度的需求方形成制约;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尽力避免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不一致的情况,使制度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四、加快扶持文化产业,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强省地位不相称,而文化产业的滞后也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都深切地感到社会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这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进程的对比中已经很明显。长江三角洲是一种既重文、又重商的文化,长期以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企业创新进步快、水准高。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是一种重商轻文的文化,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却轻视基础研究的积累,这就使企业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援,缺乏发展后劲。企业家和企业文化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其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责任,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广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政府应出台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指导,鼓励民间资金和外资对营利性文化部门投入,增大政府对非营利性文化产业部门的投入。
技术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援,这又与教育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息息相关。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水准也与其经济强省地位不相称,因此政府要改革观念,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学城是必然选择。广东正在规划大学城:以广州为龙头,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为骨干的高等教育的五大集聚群,构建富有广东特色的高等教育战略新格局。但是大学城的规划也应慎行,不仅要有量的发展,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各个大学城都要有明确的定位,使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研创新的基地。政府要进一步变革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为人才的引进、培训、储备等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五、建立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导航
要改变政府间“各自为政、划地为牢”的局面,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达成建立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共识。同时要全面构造“大珠三角”协作平台,协调政府间——一个省政府,两个经济特区,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或矛盾,尤其是对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地区。因此,在继续鼓励民间自发合作的同时,要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提高合作程度。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道格拉斯·C·诺思教授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能从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保障从事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的利益,造成一种激励效应,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增长。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