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确抓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


  自中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全国各地方、各行业、各企业和学者,纷纷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但都跳不出从本地方、本行业、本企业围绕着如何以进一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发展,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运行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存在和面临的一些困扰问题寻求出路的框框。这些看法和做法无疑是可取和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大都没有抓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也没有正确抓住导致当前经济发展与运行中存在和面临一些困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既不能使“两个根本性转变”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现,也不能对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运行中所存在和面临的一些困扰问题找到根本的出路。

  “两个根本性转变”,说到底,就是要求在经济决策时,一定要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这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即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中在经济决策上提出的客观要求。“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从何着手?首先要正确抓住其实现的关键——要在经济决策方式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为解决困扰当前经济发展与运行中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找到了根本的出路。为此,特提出如下五点看法和建议。

  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关键是经济决策方式的转变

  既然“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决策的实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因而首先就要解决一个从何着手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要矛盾只能是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决策相适应的经济决策方式,如果没有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决策相适应的经济决策方式,那么要真正贯彻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决策是不可能的。这正如没有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就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决策,只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才是决定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和方向的主要矛盾一样,这一点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实践上所证明和公认的结论。

  然而,经济决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到底什么样的经济决策方式才能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决策相适应?只有正确抓住了,才能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决策这一复杂而艰巨系统工程中抓住其主要矛盾、发展过程和方向的这个关键和纲,也就是解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决策从何着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及找到了当前经济发展与运动中存在与面临的一些困扰问题的根本原因,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和效果,其他有关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事半功倍,而不致于像过去那样在纷繁复杂事物中抓不着主要矛盾、发展进程和方向,不知从何关键着手,如堕烟海,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主义泥潭中,政府活像救火而疲于奔命,如果没有抓住关键,就必然是走回新瓶装旧酒的老路。因而正确抓住经济决策方式这个关键是十分重要的。

  二、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根本原因仍是经济决策方式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几经波折,困扰着每一个人,其中有些波折是重大的。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减少,但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消除。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有波折,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因素,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必须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要对产生波折的原因进行检讨,吸取教训,采取改进措施,力求尽量避免波折,至少把波折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此本着这种精神就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运行中存在和面临的波折所造成的困扰问题作一些回顾。以我省为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发展及运行虽然没有像改革开放前那样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和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的严重波折,但也确实发生了喜与忧并存的惹人瞩目的现象:在高投入、高积累和发展非国有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与通胀高企及随之而导致不断滑落并存;国有企业高投入、高产出与亏损面积扩大并存;资金奇缺与大量积压(商品尤其是商品房的资金)、浪费(吃公、喝公、游公和重复建设)、敛财(贪赃枉法)并存;以房地产为首的二、三产业过于膨胀与农业、科技、教育严重滞后并存,高收入与贫困、失业并存;经济繁荣与治安严峻并存的种种波折的困扰,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与运行已经存在和面临着“滞胀”与失调,以及虽然不像改革开放前的大起大落,但也可说是大落、中落的不可忽视和掉以轻心的严峻局面。

  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仍然受到种种问题的困扰,其原因何在?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决策方式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长期受制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中央高度集中统一集权制的经济决策方式,在经济决策时,中央的“长官”说了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有所改变,实行了中央、部门、地方、企业的“长官”之间有限度相对分权制的经济决策方式(非全民所有制经济除外),而人民群众则仍然无权直接参与经济决策,只有在非全民所有制经济中才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参与经济决策权,因而在这样的经济决策方式下,在经济决策时,仍然由“长官”说了算,改变的只是现在经济决策的“长官”多了些、“婆婆”多了些,同时“长官”内部也民主了些,也可以说是经济决策民主化的起步,正是由于这样以“长官”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决策方式才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与运行中存在和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困扰,因为在“长官”说了算的情况下,由于“长官”,无论中央的或部门的或地方的或企业的大大小小“长官”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第一线直接参加者、主体和决定力量,从而也就决定了他们对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现实情况的瞭解欠缺第一线直接参加者、主体与决定力量的敏感和实际,加上若带有官僚主义作风和自身特权既得利益的驱动,就十分容易在经济决策时,往往只着重于对物(商品等物质资料)和财(货币等金融资产)这两种生产经营要素资源凭他们的“长官意志”作出安排和配置,虽然他们口边也常挂着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对人(劳动力及其相关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现实需求实际和科技教育等)这一生产经营要素资源及其对物和财的创造者和运用者的作用,而同时又无限夸大财和物的作用,并错误地认为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然而,究其实质只不过是见物不见人的“商品拜物教”和见钱不见人的“货币拜物教”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翻版;而在这样的经济决策方式下,也就必不可免地会导致上述的经济发展与运行中产生种种问题的困扰,如:为什么经济快速增长与通胀高企而导致增速滑落并存?是由于人民群众承受不了高通胀才迫使增速滑落的;为什么国有企业高投入、高产出与亏损面积扩大并存?是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有效调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适应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实际的产品生产经营策略;为什么以房地产为首的二、三产业过于膨胀与农业、科技教育严重滞后并存?是由于脱离了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际;为什么资金奇缺与大量积压、浪费、敛财并存?是由于无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实际和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与掠夺;为什么高收入与贫困、失业并存?是由于忽视了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上要求有一个合理的政策;为什么经济繁荣与治安严峻并存?是由于对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与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和分配不公,而这一切,正是忽视人这一要素资源的作用的结果,从而才又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与运行产生了“滞胀”与失调,以及大起中落的结局。由此可见,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根本原因仍是经济决策方式的问题;而这种经济决策方式,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地步!就是要重视人的要素资源的作用及由此要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的转变。

  三、实现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相适应的经济决策方式必须有个向推进民主化的相应转变

  包括经济决策在内的决策民主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所提出和坚持的重大方针,但在实践还没有落实到底,还没有给人民群众有参与经济决策的权力,这也就必不可免地导致了如上述的困扰着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种种问题,为此就已经有向推进民主化转变的必要。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则更须如此,这是因为正如本文前面所指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即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在经济决策上提出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决策,首先就是要正确抓住经济决策方式这个关键;然而,经济决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又为什么只能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只有它才能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决策相适应,而经济决策不够民主是可悲的,典型的例子是房地产开发,城乡人民群众是有意见的,可是有些“长官”非但听不进去,而且还要把有意见的人关押起来,而结果呢?是大量土地空置,大量农田荒芜,已建的房产商品也有大量的积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教训可算是十分沉痛的。具体分析即是因为:首先,决定“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决策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客观地要求在经济发展与运行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之间及各环节内部组成部分之间按比例发展,这也就是社会再生产规律,而归根结底,则是客观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包括各种需求),实际(不是主观愿望的需求)而是现实购买力的需求;这也就是市场规律。因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是市场最终消费者的主体,而市场则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体现。其次,人民群众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同“长官”不同,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第一线直接参加者、主体和决定力量;因而所处的这种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实际情况的瞭解最为敏感和实际。上述可见,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主体,又是再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的主体,因而,对经济发展与运行实际最有发言权,从而也就是天然具有经济决策的权力,决不应也不能可以把他们排除于经济决策之外。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决策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困扰问题的关键是,在经济决策方式上必须给人民群众有参与经济决策的权力,换而言之,经济决策方式必须有一个向推进民主化的相应转变,否则,就注定要吃尽苦头!吃力不讨好!

  四、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的起步措施

  (一)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加速完成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提供机制保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广泛民主和完善法制的经济,最能有效调动与保证全民参与经济决策的积极性。

  (二)建立与完善由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群众性的民主经济决策监察组织体系,给人民群众有充分行使经济决策的权力,为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提供组织保证。这是因为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的机制只有在人民群众有充分经济决策权力的组织对其监察才有可能有效运转,否则,是无法落实而徒具形式而已。

  (三)划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的界限,为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提供思想保证。这是因为只有划清这些界限才能清除“长官意志”经济决策、“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无政府主义”、“决策效率低”种种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干扰,确保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的顺利实施。

  (四)大胆使用与造就一大批敢于与善于驾驭上述的机制保证、组织保证、思想保证的人员,为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提供人才保证。这是因为上述的一些保证,也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承担起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各种措施的使命。

  正确抓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关键及向推进经济决策方式民主化转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和长远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非朝夕之功,但只要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道路是曲折的,而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一定可以达到的,因为它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说到底,是符合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这是通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1996年10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