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福建省加快了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在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资讯化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带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资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实现资讯产业的跨跃式发展”;要“大力开发资讯资源、加强现代化资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资讯技术的推广应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开发利用全省资讯技术和资源,建设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资讯化为目标,以资讯资源数位化、网路化和资讯共用为主要内容的‘数位福建’”。( 注:资料来源: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十五”规划意见》)。
一、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2000年《福建年鉴》资料,“九五”期间,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8.7%,电子资讯产品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128.2亿元,销售收入1298亿元,利税88.3亿元,出口总额72.9亿美元,分别是“八五”的4.5倍、4倍、3.7倍和4倍;年均开发1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有156个专案获部、省科技进步奖和省优秀新产品奖,一批优势产品如冠捷集团公司的彩色显示器、实达集团的数据机、福日公司的背投影彩电、万利达集团公司的影音光碟机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全行业有92家企业通过ISO9000品质体系认证,有26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2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子资讯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九五”期间,福建省电子电脑产业发展迅速,资讯产品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新产品如显示器、中西文终端、POS终端、印表机、PC等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实达、冠捷、厦华、戴尔、中华映管、新大陆等一大批三资、股份制企业对全省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大公司的迅速崛起,对全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2000年,全省资讯产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990年不变价)739.3亿元,比增32.8%;工业增加值98.4亿元,比增16.4%;出口总额22.6亿美元,比增20.6%;产品销售率97%,比增1.5%;销售收入401.3亿元,比增26.5%;实现利税29.1亿元 ,比增27.6%,全省资讯产品制造业产值居全国电子资讯行业第7位元。
2.电子资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电子资讯产品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投资类、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50.5∶30.7∶18.8,投资类产品已替代消费类产品,占据电子资讯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了电子资讯产业与产品结构的合理化。 2000年全省电子资讯产品产量居全国前5名的有19种,其中,居全国首位有4种(POS终端、数据机、印表机和收录放影机),居第二位有5种(BP机、电话单机、光通信设备、黑白电视机和显示器),居第三位元有2种(传真机、影音光碟机)。全省四大电子资讯产业基地(福州、厦门、马尾和融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产值占全行业比重的92%。此外,莆田、泉州、漳州3个生产基地有望成为“十五”期间新的电子生产基地。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0年底,全省电子资讯产业共引进外资12.9亿美元,三资企业103家,解决就业7.02万人,占全行业职工总数75.6%;有14家三资企业入选全国百家最大规模电子三资企业名单;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76%,实现出口额占全行业95%,2000年有6家三资企业(冠捷、灿坤、厦华、中华映管、厦门TDK、戴尔)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冠捷超过6亿美元,并吸引了爱普生、爱默生、三协精机、中华映管等众多海外著名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3.推进“数位福建”网路建设步伐。“九五”以来,福建电信网路开始由通信网向资讯网过渡,全省大量采用先进的SDH和WDM技术,建成了一个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位微波为辅的数位传输网。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及自动化支付系统)、金关工程(对外经贸资讯系统)、金税工程(税务电子化系统)、金巨集工程(宏观管理资讯服务系统)、金智工程(教育科研资讯网)、金科工程(科技资讯网)和公众资讯服务网等取得新进展,“金农”、“金盾”、“金卫”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也在积极建设之中。随着网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全省9个市和30多个省直机关实现了政府上网,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普及。目前全省宽频骨干网已通达各市、县、乡镇;光纤接入网已向用户推进。2001年3月1日铁通公司正式运营后,全省已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7家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骨干企业,固定、移动及IP等业务发展迅速,其中,固定电话网形成了9大本地电话网和省内长途电话网,1999年底全省城乡电话机容量突破600万门;长途交换机容量超过26万路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440万门。此外,省资料和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分组交换机、数位资料网以及163、169等资料增值业务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和大部份行政村。
4.增强软体企业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子资讯产业加大软体等新产品研发、投资力度,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电子资讯产品生产企业。在软体产业、系统集成和网路产品生产方面,认真落实国务院[2000]18号档,加快软体、积体电路产业的发展。全省软体产业在管理资讯系统、金融、财税、商业、办公自动化、教育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应用领取得了新进展,福州、厦门软体园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已有各类软体发展、推广应用及服务企业500多家,约占全国软体企业总数的10%,其中福州市占2/3,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体,如“地理资讯系统软体”、“多媒体教育软体”、“多维视景软体”、“动态口令身份认证系统软体”、“多协定资料交换平软体”、“金融业务即时交易系统软体”、“同城清算系统软体”、 “证券交易系统软体”、“翻译和词霸软体”等。2000年全省软体从业人员3000多人,软体及其资讯服务业营业额达25亿元,出口额600万美元。福州软体园的硬体设施在全国首屈一指,并培育了实达、新大陆、瑞达、创识、顶点等高新技术软体发展与生产企业。(注:资料来源:2000年《福建年鉴》)。
5.制定优惠政策,加快软体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精神,福建省政府出台了《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税收、投融资、产业技术等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1)制定鼓励软体产业发展政策。为加快软体产业发展,由省政府扶持的省内各风险投资公司将软体产业作为投资重点;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设立软体产业开发资金,扶持重点软体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企业;福州、厦门软体园及省电子生产基地内的软体企业,当年所得税税负超过10%的地方收入部分,继续用于园区发展的,由同级政府给予补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体产品,2010年底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但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来闽创办或受聘于软体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需迁移户口的,不受任何指标限制;国有及国有控股软体企业可从每年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总额不高于35%的比例,以股份期权形式奖励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2)制定鼓励积体电路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境内外企业设立合资或独资积体电路生产企业;对重点积体电路投资专案在建设期间贷款,可提供贷款贴息;对从事积体电路产品制造、生产所需的专用设备、材料,经批准免收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产的积体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2010年底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但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即征即退;企业用于研发新的积体电路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电子资讯产业发展存在的5大主要问题:
(1)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缺乏人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缺乏高新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在软体产业方面,福建省虽拥有的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10%,但企业规模很小,多数尚属家庭作坊式企业;软体业营业额仅25亿元/年,尚不及东大阿尔派一家企业的产值;软体从业人员仅3000多人,大多数为本科和大专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不到10%,博士、博士后人才更短缺,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学历人才比比皆是。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其博士、硕士占研发人员总数的80%以上。正是由于人才短缺,以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在2001年国家资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评定并公布的全国十大软体基地中,虽然福州市在全国拥有一流的硬体设施,但福州软体园因缺乏具有规模、市场占有率的软体企业而榜上无名。
(2)研发投入低。按照国际惯例,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在3%以下难以生存,占3-5%尚可维持,5%以上方能发展。据对福州市11家电子资讯企业调查,有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3%,4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但也不足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8家,但经过认证的仅有3家。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关键技术未获自主知识产权,软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路技术开发滞后,造成全行业效益较低。
(3)技术落后,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更低。福建省电子资讯产品以加工、组装型为主,整机的生产能力大于元器件、部件生产能力,元器件、部件生产能力又高于研发能力,属典型的“倒三角”结构特征。主导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长期以来,生产的PC、彩电等产品晶片均为发达国家少数公司所垄断,积体电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软体销售额仅占全国总量仅为4.5%,基础软体大多为国外产品。由于企业的研发水平还较低,许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电子资讯产品尚无开发能力,部分电子资讯重点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仍停留在来料加工的组装生产阶段。
(4)出口产品效益较低。美国是福建省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受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及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对电子资讯产品出口企业效益影响较大。其中,出口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是:投资类和新型元器件产品,如手机、显示器、元器件等出口订单一旦减少,造成企业减产或以内销为主,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
(5)加入WTO对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及产品市场的冲击较大。我国加入WTO后,将按照《资讯技术协定》,有步骤、分阶段地在2005年前实施电子资讯产品进口零关税政策。福建省多数电子资讯企业以国外市场为主,出口比重较大,虽然一方面由于进口零部件关税的逐步取消,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出口,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加入WTO也将对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如人才流失、市场竞争加剧和资讯安全受到威胁等方面,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有电信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软体、网路产品)以及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数位化产品、通信产品和新型元器件产品等。加入WTO后,电子元器件的全球采购和关税的取消,将使进口量剧增,加大内销企业经营困难。同时,电子资讯产品进口逐步降为零关税,部份低效率的组装型企业将面临竞争力下降;部份企业需进行结构转型,即从组装型转向专业化分工领域拓展,尤其是电脑领域,在短期内将面临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此外,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3年外商可以在福州、厦门拥有增值电信和服务领域49%股权,2004年可对移动通信领域增至49%股权,从而对福建省通信设备市场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2.加快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环境的重大改变,必须在尽快熟悉WTO规则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努力采取七个方面的对策,以加快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
(1)明确确定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重点。“十五”期间福建应同步适应我国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家发展计画委员会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资讯化建设重点为以下十个领域:一是加速资讯网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路平台;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全国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四是推进数位化城市工程,加速三网合一的城市数位化建设;五是加快移动通信网产业化;六是重点发展软体业、积体电路设计和超大型积体电路生产;七是组建电脑网路资讯安全体系;八是发展数位音频视频新产品;九是发展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十是光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此,福建省应明确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一是强化电子资讯产业技术改造。重点放在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品质、经营效益和扩大出口方面。今后一段时期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a)避开热点。比如电脑、VCD等;(b)发挥优势,甘当配角;(c)突出重点,多选择产业融合点、技术融合点,在应用领域开发新产品;(d)加强行业指导,避免分散重复建设。
(2)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电子资讯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形成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据有关资料统计,近5年来,世界电子资讯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市场容量增长近1倍。当前,我国电子资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移动通信、资料通信实现稳步增长,IP主干网、城域网和宽频网建设如火如荼,对光纤光缆产品需求量增加,但产品供给呈饱和态势;电脑市场出现软化趋势,呈现利润低增长、盈利空间较为有限的格局。“十五”期间,我国对光传输设备的需求量仍将保持30-40%的增长率,随着移动通信由第一代TACS向第二代GSM、标准CDMA和第三代3G演进,国内通信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行业发展空间广阔,有较好的投资和盈利机会。因此,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的发展,要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结构升级为契机,紧跟电子资讯产业发展潮流,实施跨越式的领先发展策略,重点发展光电子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资讯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培植开发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化管理水准,尽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名牌产品,抢占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要强化主业、分离辅业,加大技术投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电子资讯产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应变能力。
(3)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做精企业。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具有规模化的加工组装优势,初步形成元器件和整机生产基地。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加强SWOT分析(其中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宣导联合攻关,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必须强化微型电脑、彩色电视机、印表机、电脑终端、金融终端、显示器、显示管和镭射头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生产、工艺技术及资讯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形成规模竞争优势。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开发功能适中、价格低廉、性能良好,适合城镇、农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境外加工贸易,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电子资讯产品和服务专案出口比重,实现出口方式的转变。通过做大做强做精企业,增强入世后电子资讯产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4)实施并购重组,发展大公司(集团)战略。根据建立电子资讯产业强省目标,到2010年电子资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30%,建成闽东南资讯产业繁荣带。为此,必须通过战略性并购重组,解决产业分工协作和低水准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竞争优势,提升福建省电子资讯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快基地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国际化竞争战略,促进福建省四大电子工业基地的分工协作,突出竞争新优势。其中,福州市基地继续以发展国民经济资讯化配套产品及电子零部件为主;马尾基地主要发展电子资讯化产品及电子整机产品;福清基地重点发展电脑及其外部设备。此外,应加快福州市金山工业区IT产业、数码相机等项目建设。在抓好现有企业的达产、增资的同时,要抓好新专案的配套建设,实施增大总量,提升基地级别,争取使四大基地成为国家级基地。二是提升软体园发展层次。要继续抓紧软体中心建设,实施机制、人才、环境和管理倾斜政策,加快引进国内外各类软体企业入园。三是通过兼并重组,加快培育有规模和技术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资讯企业集团,形成紧密型的产业发展链。要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与外资企业合作,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包括供应商、销售商),以联合采购、销售、资讯共用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5)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讯化管理水准。重点是加速资讯传输网路建设,以资讯资源开发为核心,改造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加快电脑网路和资讯交换平台建设,促进电信、有线电视和电脑的“三网合一”,推进宏观管理、决策支援、公共资讯服务系统的自动化和资讯化,通过资讯传输网路建设带动资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要积极培育和筛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子资讯产业招商专案,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大集团投资;选择若干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联合公关和重点突破。
(6)转变政府职能,构筑新型服务体系。目前工业化国家现行关税税目有1万多个,我国关税税目仅7000多个。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细化税制结构,按照国际惯例增设新的资讯产品税目,重点支援软体、微电子、资讯技术推广应用、数位电视、网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行业发展。从现有情况看,即使是加入WTO后,各国对电子资讯产业的控制程度仍有所不同,如对增值电信的限制就少于基础电信服务的限制,对主体电信业务通信权尤其是国际通信权从严限制。当前要以入世为契机,尽快清理与WTO原则不相符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加强软体产品的登记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对通信网、广电网和专用通信网的统一管理。通过发布资讯、政策引导,运用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实行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援资讯产品出口。
(7)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企业跨国化经营。我国电子资讯产业开放较早,仅电信产业直接利用外资就超过200亿美元,造就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和高成长的电子资讯企业,在价格、维护服务和本地化行销策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占据中低端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开始步入国际市场。目前福建省显示器、印表机、中西文终端和微机等产品品质达到或高于国际同类产品品质水准,有价格竞争优势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部分产品的外销比例达40-100%。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企业基础,鼓励企业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及时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实施以质取胜和名牌产品出口战略,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境外设立加工企业,带动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出口,扩大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形成比较完整、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链。要积极探索与跨国公司、国际连锁企业建立购销网路途径,不断推动企业跨国化经营,使企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