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何谓稷下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政权设立的一所大学堂。稷下本是古代地名,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内(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城关西关村)。稷下学宫就设在稷门之下,有时就简称为稷下。
但稷门在哪里呢?这是自古以来就有争论的问题。大体上有三种说法,一说为齐城西门。《太平寰宇记》卷十八益都条下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今人多从此说,如《辞海》(1980年修订本)“稷下”条,就称“稷门”是临淄城的“西边南首门”。还有一说为齐城的南门。这是《文物》杂志1972年5月号《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一文所持的观点,董治安、王志民撰文加以考证,详见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试论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性质》。这两说是最常见的,但两说的争论,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去加以证明。我基本上倾向于西门说。
除此两说之外,还有第三种说法,即认为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应在稷山之下。明朝董说的《七国考》云: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名曰‘稷山馆’”。董说加按语说:“稷山馆一名讲堂,《郡国志》云:齐桓公城西门外有讲堂,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即稷山馆也。”他还说:“虞喜所谓稷山馆者,稷山下之馆也。刘向所谓稷门者,稷山下之门也。或以稷门为稷馆,误矣”。稷山,据《一统志》说,是因为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稷山离临淄故城有相当远的路,在当时远离都城建学宫于稷山之下似乎是不可能的。看来,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田齐政府机构所在地皇城附近,这就是西门之下。据说在西门之下曾经发掘出一块写有“稷下”的碑石,出自于明代人的手笔。《孟子》一书中所说的“康庄之衢”也就是指此处。司马光《稷下赋》,是谈论稷下学宫比较多的文字,肯定稷下学宫是“临康衢”的。
关于稷下学宫的创立,有早中晚三种说法。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所作《中论》说:“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徐干是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去齐国故都临淄不远,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况尤其对享有盛名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的历史较为熟悉。徐干所说,已为现在的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这是说,稷下学宫创立于齐桓公田午时期。田午于西元前375年——前358年在位,那么,稷下学宫的创立不会早于西元前375年,不会晚于西元前358年。这是稷下学宫早立说。中立说是司马迁的《史记》,认为立于齐威王田因齐时期。晚立说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八《益都》条下引刘向《别录》说:齐城西门“外有学堂,即齐宣王之学所也”。主张立于齐宣王辟疆时期。
总括各说,稷下学宫大约是齐桓公田午在西元前四世纪的六十年代前后创办的,中经威王、宣王、暋王、襄王四代,这期间几经起落,兴衰交替,但一直维持着,直到齐王建时期齐国灭亡,稷下学宫才告结束,历时达近一百五十年,这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上都是罕见的。
如果从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到秦始皇于西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这段时间称为战国的话,这段时间计一百八十二年(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88页),那么可以说绵亘了近一百五十年的稷下学宫,差不多是和战国相始终的,几乎伴随了战国纷乱并争的全过程。所以,我们研究战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人物称为先生,他们有学问,地位也较重要,史书有时称他们为列大夫。有一种说法,认为稷下学宫中年长的称先生,年纪轻的称学士,事实并非如此。如年长者固然是称为先生,如宋钘、田骈等,但年纪轻的也并非都是学士,如鲁仲连,他在稷下是后生之辈,但也被称为先生。那些从师学习的徒属,一般就称为稷下学士。有的人是先当学士,后当先生,因此有时称学士,有时称先生,并非以年龄的大小来划分。其他还有一些称呼,如资格老一点的,淳于髡为博士,孟子为夫子,等等,则是比先生地位稍高一点的。整个学宫的领袖称祭酒,祭酒是学宫的主持人。
总之,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文化中心,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场,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枝灿烂的花朵。但对这样重要的历史,史学家们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诚然,追究历史的原因,先秦竹简留给我们的记载是太少了,秦汉的典册和帛书也同样没有更多的记载。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材料,它们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需要花费极大的功夫去梳理和辨别。这使多少研究者望而生畏呀!今天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对稷下学官的历史画面能够大致画出一个轮廓,同时,对学宫的历史沿革、性质、盛衰原因、学风、人物等也都有可能进行稍为深入一点的研究。
过去,有一种“稷下学派”的说法。这种说法最早似乎是由金受申提出来的,他写了一本《稷下派之研究》的小册子,把整个稷下学宫划为一个学派。近年仍然有人沿袭这种说法。如《中国古代史常识》竟列一《稷下学派是怎么回事》的标题,把稷下作为一个学派来看待。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稷下学宫里是有一个学派还是有几个学派?
《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说:“稷下学派,实际上是指的学术争鸣团体。因此,稷下学派,并不像儒家、法家那样是观点一致的学派。”这里需要澄清的是,究竟什么是学派?我们知道,大凡一个概念的正确使用,必须反映物件的本质属性。“学派”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一般是指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在同一学科中,由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学术观点而形成的不同派别。如我国哲学史上,仅以先秦为例,就有阴阳五行学派,思孟学派,黄老学派,宋尹学派等等。这些概念虽也未必十分科学,但含义还是明确的。而“稷下学派”这一概念的含义却不明确。因为据历史记载,稷下学宫分明是有许多学派。有从儒家变为法家的淳于髡,有儒家的孟子、荀子、鲁仲连,有从道家变为法家的慎到、田骈,有墨家的宋钘、尹文,有名家的儿说、田巴,有道家的彭蒙、环渊、庄子等,有阴阳五行家邹衍、邹奭等,还有因资料缺乏而不好归属的季真、接子、王斗、徐劫等人。《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也承认“稷下学派,并不像儒家、法家那样是观点一致的学派。所以在司马迁等人的著作中,谈到先秦各个学术流派时,也就没有把它列为一派。”司马迁是对的。正如张岱年先生指出的:“……《史记》虽称稷下先生环渊接子慎到田骈等学黄老道德之术,然稷下实包容各派学者,如阴阳家邹衍,儒家荀子,皆尝居稷下。吾人实不得因宋子尝居稷下,遂谓其属于道家。”(《中国哲学大纲》,第6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既然包容各派,自然就不能用“稷下学派”来称呼稷下的各派了。郭沫若称呼“稷下黄老学派”,是单提稷下的道家一派,概念是清楚的。如果抽掉了“黄老”而提“稷下学派”,就不清楚了。“稷下学派”这一概念,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会误认为稷下先生都是一个学派的,从而不易看出他们的本质,因此应当停止使用。但用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等概念是否就科学呢?当然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概念同样不能反映出各个哲学家的本质特征。如同是儒家,孟子是客观唯心论的天命论者,而荀子则是“制天命而用之”的带有唯物论倾向的学者。儒家这一概念显然不足以反映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本质特征。其他各家的概念也是如此。但由于这些概念的使用时间太长,以至人们已经习惯,而且也不容易用更新的概念来代替它们了,所以我们还仍然这样沿用,只不过在分析哲学家的思想时,要着重抓住各人的本质特征。
在稷下学宫中,许多观点不同的学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他们千里迢迢,聚集在学宫著书立说,自由辩论,而且授徒讲学,这些人数量很大。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学宫在齐宣王复盛时期,就有学士“数百千人”,而章太炎先生则说得更为具体,说有三千人。此大概本之于《太平寰宇记》卷十九引证《史记》(非今本)所说:“髡死,弟子三千人为缞绖”。但知名于世的稷下先生只有七十六人,而载于典籍有案可查的只有十几个人,他们是:淳于髡、孟轲、告子、彭蒙、宋钘、尹文、田骈、慎到、接子、季真、环渊、王斗、儿说、田巴、徐劫、邹衍、邹奭、鲁仲连、荀况,还有无法考察具体人物的稷下齐法家学派和庄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