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引 言
齐鲁之邦,礼乐之乡,开化较早,源远流长。形成于齐鲁之邦的齐鲁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伟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秦哲学的繁荣,是在战国时代。战国学术,多出于齐。齐国学术,出于稷下。稷下学宫是古代哲学的真正入口处,它体现了两种文化潮流的融合,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更证明了稷下学宫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其中儒道方面的论著明显带有稷下学宫的印记,说明齐、鲁文化在稷下学宫的汇合。
齐文化与鲁文化本来是不尽相同的两种文化类型。鲁国是专重农业的国家,它利用多为丘陵的自然条件,只是发展农业经济,而对商品经济则加以排斥,不允许发展。鲁国采取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意识形态领域也只能允许与之相适应的儒家思想存在,因此思想界的单一化倾向比较严重,在鲁国除儒家外,几乎没有别家别派存在的余地。而齐文化则大相径庭。在齐国,由于从姜齐管仲任相时期就把士农工商作为国之“石民”,即把士农工商看作国家的基本力量 (参见《管子·小匡》),他鼓励搞多种经营,用齐国的渔盐之利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国语·齐语》),采取了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因而大大活跃了经济生活。这种传统到田齐取代姜齐之后仍然得到发扬光大,齐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富国,其“冠带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工商业成为诸国之冠。齐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比较开放,思想比较活跃,允许各家各派在齐国立论授徒,传播自己的思想。
过去,对鲁文化的研究已经很多 ,卷帙浩繁,贯通古今,而对齐文化的研究则很不够。由于资料零散,加以没有系统地组织力量,因而对齐文化的研究是很少有人涉足的。这是学术界值得遗憾的一件事。在齐文化中,有一朵奇葩,即从齐桓公田午开始建立的稷下学宫,它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著名的文人学士,在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医学、军事学等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树,其中特别是哲学思想,更是丰富多采,推进当时的人类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然而对于这样一所学宫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是不够的。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没有的,解放前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金受申曾写过一本《稷下派之研究》的小册子,1930年 由商务印书馆以《国学小丛书》之一单行本出版。这部小册子仅以稷下的黄老学派为物件, 进行了一点研究,其中疏漏之处屡见。而全面研究稷下学宫的著作,近年已出版了几部,但与丰富的稷下思想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1982年在山东淄博市召开稷下学讨论会,会议号召大力开展稷下学研究,“认为有必要提请全国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同志们注意,应尽快地填补这项空白,把它纳入科研规划,组织力量系统搜集有关稷下学的全部资料,并写出全面论述稷下学的专著,这无疑是对我国文化史研究的一项贡献 ”(见会议简报第1期,刘蔚华教授《开幕词》,后改题为《稷下学概述》 ,发表于《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因故未能到会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发来了贺信,也强调了研究稷下学的意义。贺信如下:
稷下学讨论会: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学术中心,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 值得深入研究。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召开稷下学讨论会,是有重要意义的。我因故不能出席,非常抱歉!敬祝大会圆满成功!
此致
敬礼
张岱年
1982年10月1日
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了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包括《哲学研究》、《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在内的全国十几家报刊都作了专题报导。198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年鉴》也充分肯定了对稷下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这些事实说明,对稷下学宫不再等闲视之了。
我本来对稷下学宫比较感兴趣,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稷下哲学思想发展史论略》。该文对稷下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作了大致的梳理,论文得到张岱年、任继愈、石峻等先生的肯定。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稷下学的讨论会之后,很多师长又鼓励我把稷下学宫作一全面研究,还具体给以指导,这使我树立了把稷下学宫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这部《稷下之风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教课之余,用多年的时间写成的。这部书稿作为一部不成熟的作品,肯定会有不少错误和遗漏,但愿它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百花园里的一枝小花,会进一步得到专家学者对它的扶植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