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岁 时

  永定客家人的传统岁时习俗,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本地神明与杂神的崇拜,全县各地大体相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同节庆习俗,一些乡村的某些岁时习俗又略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的由来都有一段传说。

  第一节  立 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头一个节气,也叫交春,古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 “立春”代表迎春接福。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在各自的厨房门上和厅堂壁上张贴“迎春接福”一类的红榜笺。人们会在菜地里砍下几棵芥菜或菜花,在芥菜头上飘一圈红纸,而后摆上香案,斋蔬,茶果,烧香敬神。立春时辰一到,点烛、焚香、烧纸、放鞭炮,这叫做迎春接福。有些地方则在立春之日时辰一到,用准备好的“青菜、葱、蒜”作供品摆放当空进行烧香敬天神,祈求一年四季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立春这天,不能讲脏话,不能骂人,否则一年到头都

  不吉利。

  永定农村历来有迎春的习俗。高陂镇西陂村和下洋镇中川村的迎春牛活动最

  有特色。 

  第二节  惊 蛰

  惊蛰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的动物将苏醒,并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已开始孵化,永定县进入春耕季

  节。谚语云:“朦朦懂懂,惊蛰播种。”“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个阴雨天。” 

  每逢惊蛰的日子,各家农户都会拿出自产的豆类(如南瓜籽、黄豆、黑豆等)放进锅里炒熟,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瓜子,边叨念着“炒虫炒丝,炒到江西”, 意思就是炒虫、炒蚁,将所有的害虫一锅炒死,期盼一年农作物丰收,不受虫害侵食。

  第三节  清 明

  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早在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牧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家喻户晓的诗句。

  清明节,在西历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24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旧时,永定客家人有“清明前,扫墓完”的规矩。立春后,一般在正月初五(开小正)后便开始陆陆续续进行祭祖活动,称为春祭;如果是3代以内的血亲故去,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前后几天还要进行一次祭祀,称为秋祭。许多地方扫墓的次序是先私墓后公墓,即血缘关系密切的祖墓先祭扫,也有一些地方则从上到下,先公墓后私墓,逐日开祭(有的每年选在固定日子祭公墓)。在清明以前,所有墓都要祭祀完毕。传说清明日过后“关墓门”了,要等农历八月十五才会墓门开。

  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的人最多,同宗族的各家各户派出代表去为老祖宗扫墓。不管路途再远、再难走,天气再恶劣,他们也乐意按约定日期参加。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有些宗族由辈份较高的宗亲牵头主办,负责集资、购买所需供品,如全猪、全羊等等。祭祀仪式结束后,众人在现场煮饭菜,共进午餐。

  有些地方祭祀老祖宗的日子不在清明节这一天,而是定在清明之前或之后的某一天。这段时间,他们需要祭祀的祖坟不止一个,而是有若干个。祖坟太多,只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祖坟,隔几年轮换一次。某天祭祀某个祖坟,具体时间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清明节也是给那些没有人祭扫的“无主魂”施舍的时候。永定每家每户用鲜艾或苎叶或者白头翁草与大米、糯米磨成粉面,做成绿色的米粄,送到每个固定的清明坪或在河边、三岔路口去摆在地上,烧起香烛、纸,祭祀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路打铜锣、插线香、召引那些无人祭挂的鬼魂到清明坪。有的地方还请来道士做道场,给“孤魂野鬼”超度灵魂。有的人还撒些大米、纸钱在地,供那些“游鬼”受用。有的地方组织“清明会”或动用“清明田”(专用于清明节的出租公田)集资公祭,目的是给那些没有亲人的鬼予以施舍,以免它们给世人带来灾难。清明节这天人们都要做些米板、猪肉、3牲、香纸烛炮到清明坪祭鬼魂(施清明)。

  湖坑镇奥杳下黄村清明祭鬼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清明前当地人都祭祀上祖,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板”,待下午太阳将要下山时到固定地点去祭拜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谓之慰藉饿鬼。

  仙师乡三坝村旧时青壮年都以撑船为业,在水运输中死亡人数不少,为纪念亡灵,祈求平安,至今沿习清明节村民在村口至河边路口摆上祭品、悼念袓辈外出亡故之灵魂,祈求保佑后代出门平安挣钱,完后拖着据说能避邪的桃条才回家。

  仙师乡新侨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每年清明节进行送山神恶鬼活动,以保佑全村人无灾无难,很隆重,全村男、女老人参加,小孩不可参加。全村男女老人在村中水口河坝地上摆上米粄(要红的),还有几十箩纸钱,及纸做关刀、铁炼,有些好像古时战具、五果。从下午4点开始活动,参加人不许讲话叫姓名,全部由和尚念经化神,然后参加人员回家后不许讲话,洗澡完后马上睡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永定也渐渐有了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不少人家选定在这一天扫墓,不过大多是祭扫宗族的祖墓。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这一天,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都要排成整齐的队伍,前往烈士墓或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花篮,默默致哀,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也有个别在清明后祭扫祖墓的例子。如高头乡江姓开基祖百八郎公太,传说他生前携妻带子来到陌生地开基创业,既要迎合当时的士绅豪杰,又要和睦当地土著民族(原住民)兄弟,他为人谦虚谨慎,待人和霭可亲,奉行“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很受人尊敬。他在临终前谆谆嘱咐后代,“他死后也要与平民兄弟‘无主魂’同甘共苦,个人祭扫选在清明节后……”于是后人遵照他的遗愿,于每年清明节后十日江百八郎公太墓。这一天,各地裔孙络绎不绝来到高头村“文馨塔”边的大屻岗上,在江百八郎公太墓地,吹喇叭放土铳,锣鼓喧天,缅怀先祖高风亮节,为后辈立下先人后已、平易待人的良好风范。

  随着社会变迁,原土葬的陋俗,现已改为火葬,设有专门的公墓地。

  第四节  立 夏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万物旺盛,气温显着升高,炎热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重要节气,永定民间非常重视。谚语云:“立夏日晴,蓑衣斗笠随身行。”

  立夏,正在田间做牛事,劳动强度大,因此要吃狗肉,有“立夏狗,吃了满山走”的俗语,意思是吃了狗肉,身体更健壮;有些地方还要吃鸡肠面,有“立夏面,吃了健”的俗语,意思是吃了鸡肠面以后,干活更有劲头。

  药饭,每年四月初一,天气进入伏暑,闷热,人们要在田间山上找一些草药做成药饭,吃了这种饭可以清凉解毒。

  第五节  夏 至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3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过了夏至,人容易得病。永定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反而对身体有益,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因此,夏至吃狗肉的习俗至今依然如故。 

  夏至后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防暑,多吃清补凉汤、冷食、凉食、瓜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

  第六节  七 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乞巧节,也称七巧节,又称七夕节。

  乞巧节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个勤劳聪明的年轻农民,会吹一口好笛子。只要他一吹笛,空中的飞鸟、树林里的走兽,都会被他优美的笛声所打动,天上的神牛,也会被引诱。那时,据说地上没有牛,神牛被笛声引诱下凡来帮中国年轻的农民耕地,所以人们叫他牛郎。

  牛郎的笛声被一只仙鹤听见了,它就到天庭把牛郎的事情告诉了玉皇大帝的孙女。天女听了,就爱上了牛郎,便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美丽的天女还能织出漂亮的锦缎和没有缝的天衣。她到牛郎家后,成天在家纺纱织布,还把织布刺绣的技术教给人们。因此,大家都叫她织女。

  牛郎织女夫妻恩爱,并生了一男一女。后被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硬把他们拆散了。织女被迫返回天庭时,牛郎挑着儿女追赶。狠心的王母娘娘用梳子在他们中间一划,划成一条天河。于是,牛郎只能隔着天河望织女。织女养的那只白鹤,苦苦向玉皇大帝求情,天帝才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日相会一次。到了这天,白鹤就召集天上的鹊鸟,给这对夫妻在银河堤岸搭起一座桥,让他们过河团圆,这就叫“鹊桥会”。

  乞巧也是永定在七巧节时盛行的一种风俗。因为织女在民间时,她无私地把绣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所以到了七夕时,妇女们都趁着她和牛郎团圆之际,向她乞求绣花技术。永定有的地方在乞巧节的晚上,摆着香案,妇女们在月光下,用7支针、7根线穿针,谁穿得愈多愈快,乞到的巧就愈多,绣花技术就更精益求精。

  七巧节这天晚上,永定民间有在楼外观天象的习俗。

  第七节  立 秋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的来临。每年的立秋,正是夏粮收成、晚稻种完之后的第一个节气,永定客家人普遍有在这一天“过秋”的习俗。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辛勤劳作之后,该收的收了,谷子进仓了,该种的也种了,此时相对比较清闲,应当休息几天,有“牛玩清明人玩秋”的俗语。除了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外,家家户户还特意用刚收成的糯米制作糍粑、汤圆、米粄(有甜的、咸的),让全家人大饱口福,让给邻居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手艺。其实,永定客家人过秋,还有庆丰收的意义;从养生的角度讲,农忙之后体力消耗大,已十分疲惫,利用立秋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补充、休整。立秋这一天,还有许多农民用一些清凉解毒的中草药(如金银花等)与大米碾成粉,做成条状的米粿,煮汤放糖,作为主食,有清凉解毒之功效。

  第八节  冬 至

  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故称“日短至”。冬至起九,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谚语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古代人认为过冬至就是过了一个年,所以有“冬至大如年”俗语。永定民间将冬至叫冬至节,又叫过冬年,要敬神、做米粄、做汤圆、吃线面。冬至以后开始酿酒,为春节作准备。

  冬至是一年中夜间时间最长的一天,所以冬至晚上要美美地睡一觉。如老年人吃了冬年饭后辞世,在写讣闻时都要加一岁。

  虎岗、高陂、坎市和培丰等乡镇过冬至的习俗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家家户户有4样东西必不可少:禾爆、汤圆、斋子和饺粄。禾爆,即爆米花,寓意冬年后一家人能够像禾爆一样挂满笑容,四季发财,发富发贵。斋子是用大米做的粄,像小烧饼,蒸熟后用来祭祀吃素的神鬼,让吃素的神鬼保佑家人来年消灾(斋)平安。观音菩萨也是吃素的,斋子既可以用来敬奉观音菩萨,又可以供妖魔鬼怪享用。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他们会做特别多的斋子。

  冬至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吃汤圆(有甜的、咸的)。甜的汤圆中放入适量红糖、芝麻和酒糟,寓意红红顺顺、甜甜蜜蜜。饺粄又叫送客粄,以粳米粉加糯米粉制成饺皮,以青菜、肉丝、丰鱼(比目鱼)、香油、盐等为馅,有一字形的,也有人字形的,蒸熟后送给客人,祝愿自家一帆风顺,客人一路平安。

  虎岗乡灌洋村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用大米做糖丸子,用来敬神,包括灶君老爷,而后全家人食糖丸子,谓之“冬至吃糖丸,一家团团圆”。

  高陂镇西陂村过冬年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备足各种供品,纷纷到坐落在村内、全国独一无二的塔式天妃宫——西陂天后宫进香祭祀妈祖、关帝等神,鞭炮声不绝于耳。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到该村共度冬年,整个村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午餐、晚餐,每户人家少则摆上10桌8桌,多则摆上二三十桌热情款待宾客,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在他们看来,来的宾客越多则越体面、风光。个中缘由,与他们引以为自豪、在他们心中占有崇高位置的西陂天后宫密切相关。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