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永定客家人在操办这一喜事中,有着独特而有趣的习俗,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具风情的婚俗文化。
永定客家人保留的传统婚俗,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原住民),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永定客家礼俗在传承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永定客家传统的婚姻仪式有很多的繁文缛节,传统而温情,走进婚姻殿堂的客家少男少女,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系独特的追求幸福的过程。
第一节 婚姻形式
旧时,永定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深,主要以传宗接代,壮大族群,增加生产劳力为目的,男婚女嫁比较讲究“明媒正娶”。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 招赘风并不盛行。虽不免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平等,虽然讲究门当户对,但又尊重婚姻自由。
一、传统婚姻观念
(一)结婚年龄
据礼书记载.周代的婚龄是男子30,女子20,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23岁。班固在《白虎通》中曰:“男子三十,肌骨坚实,任为人父,女子二十,肌肤充满,任为人母。”至汉代,婚礼仪式大多沿承先秦古礼,但婚龄大人提前,即男子16可娶,女子14可嫁。就上述两种不同的婚龄而言,永定客家人的结婚年龄大多为前者。
(二)婚期
结婚的时间,永定民间认为冬春为合宜时间。《白虎通》谓“嫁娶必以春”
(三)选媳妇的条件
旧时,选媳妇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采纳当事人意见的,其中更有不少是强迫结婚的。选媳妇的条件有很多种,而且古今的变化也很大。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方身家清白,必须是异宗异姓,而且最好不是亲戚。以前选媳妇的第一标准,就是特别重视女家的财产、门第、嫁妆等等,即强调所谓“门当户对”。同理女家在选女婿时,也是特别重视聘金的多少,以及男方家财和门第的高低,至于女婿本人的道德品行常被忽略。
其次就是重视对方的容貌,因为任何人都喜欢娶一个美貌的媳妇。但除了相貌之外,还特别重视命运问题。这恰如后面“送定”项下所说的,就是在送定时,男方的父母要到女家去,亲自看女方的手相以判断其命运的好坏。
古时许多非客家地区的妇女流行缠足,脚越小越认为美,所谓“三寸金莲”,看得特别高贵,这也是选媳妇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与其他客家地区一样,永定客家人妇女不缠脚。
注意女方的品行和身体健康等问题,旧时一般听信少数近邻和媒人的话,然后调查女方的身家,是否有癞病、肺病、精神病等的遗传,假如有的话这门亲事就谈不成了。
二、通常的婚姻形式
(一)嫁娶婚
旧时,家庭一般由父亲当权,儿女的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传统的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先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然后是女方嫁入男家成婚。这种“嫁娶婚”在现代也依然存在。
(二)招夫和招婿婚
旧时,宗族的兴盛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强,几乎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家中可以多添几名男丁,正所谓“家大业才能大”。一旦家中无子,就经常把自己的女儿作为筹码,招一名男子为郎,也就是所谓的“招赘婚”,而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家中不致断了香火。
1、赘婚。即男到女家结婚,俗称“打合同”或“招亲”,也称“上门女婿”。而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而男方也可能是家庭贫困的,又或者是那些兄弟较多的,为了娶妻而不得不选择了“打合同”。“打合同”主要条件是以后女方所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这种现象还很常见。现在因为推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更无所谓了,独生女结婚,既不言“嫁”,也不说“招”,就称“结婚”。
2、“招夫”和“招婿”的婚姻,在旧的观念看来是—种反常的结婚形式,就是男女结婚之后,男方要以赘婿的身份进入女家。
所谓“招夫”,就是寡妇仍旧留在前夫之家,而另招进一个丈夫为后夫。所谓“招婿”,就是虽然让女儿结婚,但是却不准许她出嫁,而是招进一个女婿在女家生活。
永定客家人的“招夫”和“招婿”婚姻主要的有下列4种:
(1)女家没有男性子孙,即使有也都很年幼,或者因多病而不能掌理家务,于是为了维持家计和抚养老幼,而进行“招夫”或“招婿”的婚姻。
(2)女家没有男性子孙时,为了获得男性继承人,进行“招夫”或“招婿”的婚姻。因为按照传统风俗,女子没有继承、祭祀权,除了另收养子之外,只有让女儿或寡妇“招夫”、“招婿”,用她们所生的男子继承香火。可是按照中国的宗法制度,异姓乱宗足以破坏血统,自然异姓时常会被该宗族否认。
(3)除了以上两种情形之外,还有—锺情形,即由于父母溺爱女儿,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于是就给女儿招婿。
(4)古代还有—种特殊情况,就是发妻只有女孩,而妾却有男孩,发妻由于不甘心让妾的儿子继承全部家产,就特别给女儿招婿,以便将来让外孙继承家产。
(三)异姓联姻,同姓不婚
永定传统观念之一就是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多半是因为怕日后生出的后代会基因变异,出现先天发育不良等后果。邻村不同姓的才可以结婚,而同村的同宗子孙禁止结婚。这与法律上的禁止近亲结婚同出一辙,有科学道理。
汉民族婚姻禁忌,在古代就已有记载,其中还包括男女同姓不能成婚。如不知女子姓氏,则要请占卜者卜之,惟恐同姓。同姓不婚的理由,即所谓“气同则不继”,《白虎通》中有“两姓不娶,两姓娶时,一国血脉同,遂至无子孙”的记载,指男女同姓,其子孙不繁,表明汉民族对伦理观念的重视。别有原因为,古代中国之诸侯列国,群众列居四方,不相混和,通过异姓联姻,以求和协。故利用嫁娶以联合异姓,在当时为极其重要的政治手段,此后因之成俗。
三、旧时不平等自由的婚姻形式:
(一)等郎妹
“等郎妹”是指从小被父母卖给男孩还未出世的人家,由对方抚养长大“等郎”来的女孩。民间传说,旧时永定有一个“等郎妹”,一直等了16年,才等到郎出世。她这个做“妻子”的,不但要操劳家务,还要每晚象抚育孩子般地服侍“丈夫”。
如果“等郎妹”日久未能等到郎出世,有些人家允许她们外嫁他人。一般认为,“等郎妹”是一种象征性的婚姻,并不具备一般婚姻的所有要素,不仅夫妻之间性生活及子女养育有问题,而且有无男女结合还是一个疑问。但在古代,它是获得客家社会认可的婚姻形式之一。
客家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大行嫁(又称大婚)婚姻为社会所宣导的标准类型。童养媳(又称小婚)和“等郎妹”为其变异类型。“等郎妹”这种婚姻的结果,一是女大男小,有的甚至是“老妻少夫;二是日久未见郎,出世而转嫁他人。许多永定客家山歌唱出了这种婚俗所产生的悲剧。山歌《等得郎大妹老哩》唱道:
十八娇娘七岁郎,矮凳垫脚上眠床,
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还是郎?
等得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十八妹子三岁郎,晚晚睡目揽上床,
总系看你爷娘面,唔系踢你下眠床。
话声春嫂你爱贤,带大丈夫三五年,
初三初四峨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隔壁叔婆你唔知,你就肚饱涯肚肌,
等得花开花又谢,等得郎大妹又老哩。”
由此可见,“等郎妹”事实上也与“童养媳”相似,这样的婚姻能有好结果的并不多,命运凄惨使得许多穷困的妇女一直忍受着煎熬。如果男方父母一直未有生养,才有可能被收为养女,然后再次对外婚配。学界称此类女子为“花顿妹”。
(二)隔海娶妻
隔海娶妻又称“ 隔海嫁郎”。由于过去的永定客家人居住地区比较贫困,都是一些贫瘠的山区。为了谋生,一些年轻力壮的客家男子都选择出洋谋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积累了一定的田产财产,为解决家中的劳力问题和父母的赡养问题,他们选择了“隔海娶亲”的方式。被选中的女子俗称“看家婆”。这类女子在嫁过男家时,因男子不在家而不得不和一只“公鸡”拜堂,从此便成为了男方家的一员,并负有家庭劳作和看管财产、照顾家婆家公的责任。
这种婚姻其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屯家婆”,只是称谓不一而已。她们在伺奉公婆的时候还具有财产继承权,是合法的家业继承人。
(三)童养媳
永定客家婚俗中,还包括“童养媳”。这种婚姻俗称“新婢子”。这种婚姻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二是一些家境不好的人家娶媳妇困难,为继承香火,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做法。一般情况下,被收为“童养媳”的女孩常在出生一两个月内被送到男方家,“聘金”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古代的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年龄介乎十二三岁。结婚的仪式也很简单,例如一般不用再请客,也不用再拜堂,只需要在除夕那天吃过面等比便可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正因为这样,许多夫妇婚后的感情不太融洽。
(四)换亲
换亲是指两户人家,儿女双双互换,使之结成夫妇。这样一来,双方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样的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也就是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家长的意图,实质上结为夫妇的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五)表亲婚
表亲婚又称“姑舅表婚”、“姨表婚”,一般认为是“亲上加亲”,但永定客家人又谚传:“姑舅兄妹骨头亲,两姨兄妹好对亲。”实际上这是近亲结婚的一种陋习,这习俗直到解放后新的婚姻法贯彻以后,才完全消失。
四、自主婚姻
自主婚是以男女双方自主自愿结合为基础的婚俗,更是自古以来客家青年男女崇尚和理想中的最美的一种婚姻。在封建婚姻制度的统治下,自主婚无疑是对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的挑战。因此,必然受到家庭制度的横加干涉和极力限制,许多美满姻缘被无情拆散,许多青年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得已逃婚、私奔,流落他乡。
清朝嘉庆年间,永定县溪南里有一童姓财主因爱女心切,又拗不过女儿的固执,只得听任女儿自由择婿,至今传为美谈。
童姓财主膝下仅有一女,夫妻俩自幼把她视为掌上明珠,还重金聘请名师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该女长得亭亭玉立,端庄靓丽,并且知书达理。当她“二八”妙龄时,父母张罗着为她择婿,可她执意不肯,并明确对父母亲说:“我不嫁人,我要守在你们身边!”“别尽说傻话,哪有闺女不出嫁的?”母亲微笑着对女儿说。“那你们不会像皇帝老子选驸马那样选个女婿?”一时间父母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亦觉得女儿说得有理。
童姓财主要招女婿的消息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引得媒人趋之若鹜,使得财主一时无从决断。聪明的女儿又为父母献上一锦囊妙计———“掩帘择亲”。她掩饰不住喜悦,调皮地对父母说如何如何办,说得父母眉开眼笑,点头称是。
择亲在财主家大厅里举行,厅里厅外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上厅正中挂上了珠帘,珠帘后面摆上了考亲的桌子和椅子,财主夫妻分坐两旁,女儿坐在中间,管家在跟前侍候着。由于珠帘的作用,里面的人看外面清晰可见,而外面的人看里面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下厅和外面来了许多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选婿没有繁文缛节,管家宣读了选婿规则后,只听财主之女不失大方又有点羞涩地隔帘开了腔:
闺房深处清清静静, 年已二八孤身一人。
掩帘择亲是涯主意, 惟求夫君比翼齐飞。
话音刚落,便有一穿着华丽,细皮嫩肉的公子哥儿搭上腔,他与财主之女从未谋面,却肉麻地道:
靓女端坐帘后边,恰似仙女下凡来。
涯今愿作乘龙婿,唔知妹子肯唔肯?
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窃窃私语。接着又有10来个人对着珠帘表达了心意,都说自己很愿意上门做财主的女婿。他们或夸赞财主家富有,或赞美财主女儿怎样漂亮。大都油腔滑调,有的甚至出言挑逗或做作下流。财主之女嗤之以鼻,只是对父母摇摇头。父母心急如焚,生怕女儿亲事难于定夺。恰在这时珠帘前上来一翩翩年轻人,虽穿着平常却格外整洁。6只眼目不转睛盯着那小伙:只见他气宇轩昂,眉目间透着英气,充分显示出他的聪明睿智;微黑的肌肤,强壮的体格,得体的打扮,说明他是勤劳朴实之人。“这样的人今后定有作为,也肯定是个好女婿”,财主夫妇已有几分喜欢。那人站在珠帘前稍有点发窘,但仍不慌不忙,似是对帘后楚楚动人的少女说:
你看涯清清楚楚,涯看你模模糊糊。
你想涯容容易易,涯想你困困难难。
年轻人刚说完,财主夫妻有意斜睨了一下女儿,只见她脸上泛着红晕,两眼格外清澈明亮。她腼腆地朝父母点了点头,父母旋即叫管家留住了年轻人,定下婚事,答应择日为他和女儿成亲。
第二节 婚嫁礼仪
旧时,永定客家人的传统婚姻方式大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简化,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
一、“六礼”习俗
六礼是在先秦时代就已确定了的婚嫁程式,包括:(1)纳彩:男方请媒人提婚;(2) 问名:托媒人问女方姓名与出生时间,以便占卜决定男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3)纳吉:将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属提亲订婚阶段;(4)纳征:将彩礼、嫁妆送往女家。征者,成也。婚姻关系正式确立;(5) 请期:择定结婚佳期,备礼通知和征求女方同意;(6) 迎亲:男家派人或新女婿亲自迎娶新娘。
(一)问名和纳彩
问名和纳彩结合在一起。致仪礼请庚帖于女方。征得女家同意后,媒人将白纸开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送往男家,谓之“打婚纸”。女家以庚帖回答,其回礼称曰“回好”,表示合意。
问名,所谓“问名”,也叫“生庚”,俗称“八字”。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后世的“请八字”。
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其格式如下:
男××乾造××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上面所写“八字”的字数,必须是偶数才行。假如出现奇数的话.就随便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女两家收到这种八字以后,就赶紧烧香供在正厅神佛祖先之前放3天。假如在这期间家里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其他意想不到的灾变事故,就都被认为是不吉的凶兆,那这门亲事就不必谈了。反之,如果在这期间男女双方家中都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认为是出于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乃是大吉之兆,这门婚事就可继续谈下去。这时男女双方都要请看命先生来批“八字”,看看男女当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继续进行,不好就免谈。假如一切都很顺利。这门婚事才能进入正题,也就是开始谈论聘金和嫁妆.以及男女双方的各种其他问题。
由此可见,旧时,“生辰八字”是决定男女婚姻的主宰。就因为根据生辰八字能判断出一个人命运相性的好坏,所以很多作父母的在女儿出生之后,赶紧请算命先生给找—个好的生辰八字,以免将来长大合婚时合不成。如此—来,很多妇女的生年月日是假的。
(二)定亲与纳吉
定亲与纳吉相同。男家将女方庚帖卜吉后,将聘金酒肉鸡鸭果饼诸物送往女家,作为定亲之物。也就是古礼的“纳吉”。
(三)行聘和纳征
行聘和纳征相同。送彩礼、嫁妆作为聘礼,也叫“大札”从此,双方正式结成亲家。
(四)送日子和请期
送日子和请期相同,也就是送举行婚礼时间的帖子到女方家。最后是迎亲,也叫嫁娶。
二、嫁娶一般流程
随着时代变迁,永定客家人婚娶一般要经过这几个程式:看妹子,流家风(查家),合八字,完聘(送日子),挑席(起嫁),送嫁,迎亲,拜堂,宴会,洞房发烛,回娘家(转门)。
(一)看妹子
无论是男女双方自己认识、私定终身的,还是通过亲朋好友牵线后相识相爱的,或者纯粹是媒人根据男女双方各自的条件、要求、家庭背景等介绍的,到了一定的火候,都要经过第一道程式,就是看妹子。
看妹子,无论自己相识的还是通过介绍的,都要请一个媒人,在男女之间走动,双方讲定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男方一般由母亲、伯母叔母和嫂子陪同,由媒人带着前往女方家里。看妹子时,女子坐在大厅上给男方看,这时女子的母亲和姑嫂叔母等站在女子旁边,烘托着一种气氛,使得男女双方有所交流沟通。如果女方合适男方,那么女子就会起身打水给男子洗脸,男子洗完脸,如果也合适,就把红包放在脸盆里面;如果不合适,也要给女方一个红包,一般就直接给了。不论合适与否,红包是一定要的,按照规矩,妹子是不能白看的。当然,合适,红包就会比较大,不合适,红包就比较小。红包的钱数一定要逢双。有的人出手比较大方,女方的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他至亲者都给红包。这时,如果男女双方你情我愿,那么女方就会留男方下来吃饭,通常是煮面给男方吃,永定客家有句俗语“合适就焯面”,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果女方家认为不合适的,出于礼貌,就煮米粉(“粉”谐音为“分”手)。
(二)合八字
男女双方都满意后,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捡一个良道吉日,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一个星期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过去说男女双方年龄不敢差6岁,否则八字相冲。
(三)查家
看妹子后,根据男女双方的回馈,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那么接下来的程式就是流家风,也叫踏家屋,俗称“查家”。双方约定一个日子,女方的母亲和伯母叔母姑嫂等一行人,在媒人的带领下来到男方家里,过去女子自己是没有来的,现在大多是双方感情上已经爱恋着了,所以女子自己也会来,这就是古今的不同。
流家风的目的,就是看看男方居住的条件,家风如何,女方能否中意男方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女方来到了,男方自己或者男方母亲要亲自打水给女方母亲和女子自己洗脸。中午这餐饭一定要非常丰盛,男方一定要热情周到,让女方一行满意。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四)讲彩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彩礼开具出来。彩礼和聘金一般按照当地的民间风俗习惯,随大众。
(五)过札
过札又称过压、札妹子,就是定亲纳吉,也称“大札”(“小札”较简单,非正式,“大札”就很讲究了)。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一个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红包、部分聘金和裹包等礼品,送到女方。“满堂红”红包是男方给女方一定范围亲属亲戚每个成员的定亲礼,范围可以是女方三服或五服内所有亲人,红包也可大可小,视男方家经济能力或女方家的意愿而定。
“裹包”是永定大部分客家人的称谓,丰田里的人称为“盘头”。通常,女子坐在大厅上,男方的母亲给女子带上戒指首饰,并说上几句吉利的话。比如,“先戴金,后戴银;先带子,后带孙。”“手戴耳环禄禄金,两人同胆又同心。”现在为了简便,把送日子和完聘合在一起,送日子,就是告诉女方,男方已经选择了完婚的黄道吉日;完聘,就是要把给女方的聘金和彩礼全部交齐,并且送上一定数额的菜和裹包。菜包括5种:黑豆、糯米、猪肉、牛肉和线面,每种通常要59斤,聘金和菜的尾数都必须是九,九和久是谐音,希望长长久久的意思,因此,“九”在客家中是“吉祥”的象征。裹包里面是线面或者糖果,外加一个小红包。裹包是送给女方和她的亲房的,每家一个,由女方父母收下后再分发,而主家是要双裹包。这主要是表示自己的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送日子那天,要挑菜去,通常是挑席时的一半,比如,挑席时五种菜各59斤,那么送日子每种菜就要29斤。也就是说,男方到女方不能白吃女方的东西,要自己带菜来。吃完中饭后,女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送日子,一般要在完婚的前一个月告诉女方,如果女方在半个月内没有反对,那么这个日子就正式确定了。送日子那天,女方要回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给男方,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六)起嫁
起嫁也叫“挑席”,就是在婚期前一天,男方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挑 时,扁担的一头要用红纸飘红, 耳也要用红纸飘红, 的一头挂上红绳子,其用意就是红红火火,吉利。礼 一般为5担,包括全盒、果品盒,红包,礼帖,婚仪。每个菜都要放一个红双喜。每担 内礼品一般为12盘。挑席的菜,除了5样菜(黑豆、糯米、猪肉、牛肉、线面)各59斤外,还包括鸡2只、鸭2只、鱼2尾,猪头、猪肝、猪肺、猪尾巴各一个,此外还要红酒2壶,斋蔬5样,茶叶,火柴,鞭炮4捆,蜡烛2对,香5簇,草纸1刀。
礼帖有男女方拜帖一张,席帖一张,告祖帖一张,祝文一张,司神发烛帖一张,请帖(包括请亲家和亲家母)。此外,还要有4块猪肉,分别是出门菜、见妹菜、穿耳菜、敬老菜,其中一个菜外加两把粉,用红头绳捆好。这天,要进入女方祠堂上香,告祖,其祝文说:
维西元年月日之良辰,明姻世晚生某某某率男裔孙婿某某,谨以牲仪菓酒香槠烛帛不腆之仪恭祭于,某某郡某府某某堂上历代尊姻列祖而祝曰:乾促坤顺协纲常,秦晋联姻幸福长。嘉礼告成今朝至,叩蒙祖德定钟祥。佑吾婚姻齐眉老,鸾凤和鸣百世昌。姻亲双方兰桂显,螽斯衍庆福无疆。伏维 谨 告
帖子是用“三多五福全帖”,也就是帖子主体折5下,主体前留下一点纸,折2下,主体后面也留一点纸,折一下。帖子给男的,第一页写上一个“正”字,给女的写上一个“端”字,席帖写上“全福”。另外,还要准备10个红包,其中 礼2个,厨师1个,整装1个,修容1个,撑伞1个,发灯1个,司神发烛1个,书仪1个,祠堂管理1个。对于男方挑席的礼品,女方是不能一礼全收的,猪头要留个鼻子,猪尾巴要留上一截,鱼留头尾,鸡鸭留头脚翅和凤尾。女方对男方要回谢帖,也是3多5福全帖,帖云:
正 承赐厚席告祖隆仪敬领余珍璧 谢 忝姻弟某某某顿首拜。
旧时,对于男方发出的请帖,结婚时女子的父亲一般是没有去的,这时出于礼貌,就要回个“辞帖”。现在,女子的父亲有去出席,还要“回门帖”,帖云:
谨涓农历本月日洁治豆觞恭候令郎同小女回门伏祈 尊慈俯赐俞允得承 惠然早临 曷胜荣荷之至 右启 大德望某府某翁尊姻翁老大人台下 愚姻弟某某某顿首拜。
从前,溪南里一些地方婚俗中曾有一种很特别的“吵嫁”情节,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就是办喜事要故意多“埋怨”,男方做得再好女方都要鸡蛋里挑骨头,相当于现在的“好事多磨”。起嫁迎亲时,男女方亲家要大吵一场才甘休,据说这是中原遗风,叫“越吵越发,大吵大发”。
“吵嫁”的婚俗在迎亲那天夜里的女方家中进行。黄昏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中,不但无人接待,坐冷橙板,反而不管来迟来早,有错没错,女方亲人都要故意“找茬”,大声“斥责”男方诸多不是。比如来早了,女方亲人就嘲讽迎亲人:“那么早来洗菜帮厨吗?”来迟了,则说:“现在才来,要吃剩菜啊?”看到扛抬送来的猪头:“这么小的猪头也敢拿来吗?真是的,抬回去,换个大的来。”急得迎亲人一个劲地道歉赔理,领受着各种奚落揶揄,还要满脸堆笑向女方亲人敬烟求情,不敢有半点动怒。
晚宴后,宾客散去,女方亲人又在茶桌上与迎亲人吵开了,什么聘金太少啦,什么光洋数量不够啦,什么猪肉太肥啦,什么轿菜不够啦等等,总之要数落得男方人一无是处,硬要逼着男方的迎亲人回家补来,吵到高潮处甚至拍桌板点指头,剑拨驽张,沸沸扬扬,仿佛真要打起架来。同时,迎亲人还要到闺房中送上轿礼给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将上轿礼当场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于是又展开吵闹,新娘以不出门口男家相要胁,逼得男方人把上轿礼钱加到新娘满意为止。
新娘临出门了,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则开始嚎啕大哭,哭诉母女分离,伤心之状令人感动,直到出门时辰到了,这场吵嫁才告结束。一时间,双方亲人立刻转怒为喜,显得亲亲热热,拍肩迎笑,从怒到喜的瞬间变化,让局外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莫名其妙。
“吵嫁”的双方由一人为主,五、六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二个小时。当地人认为,有了热热闹闹的争吵,婚后男家就会人丁兴旺,富贵双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如果没有“吵嫁”,万一婚后家庭不和或有不测之事,则会归咎到出嫁时没有“吵嫁”。直到今天,这种奇异风俗在一些地方仍部分保存着。
(七)送嫁和迎亲
姑娘出嫁时,女方也要宴请自己的亲戚朋友,亲友会赠送一批衣料或者红包为其令爱于归。而女方也会采办一些东西给姑娘陪嫁,俗称“嫁妆”。嫁妆通常包括衣服、鞋袜、脸盆、马桶、枕头、枕头巾、皮箱等。皮箱里,4大角和中间要放银元,现在是人民币,压皮箱。俗话说,有钱人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没钱人得钱嫁女。另外,要备好马灯一对,每盏马灯上飘红纸,系上红头绳,挂上白花红花各一朵。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梳妆打扮、沐浴斋戒,穿上新郎新娘服饰。
在出嫁时,女子要哭嫁,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俗云:“闺女不哭,娘家无福。”
哭嫁礼俗是一种特殊的家教形式,旧时它不知成就了多少贤母良妻。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和亲戚都陪着一起哭,而哭得越伤心越好。
从前,永定溪南里有一个后母,对丈夫前妻的女儿很刻薄,待亲生女儿却女却如获至宝。为了除去眼中钉,她草草找了一个穷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儿嫁出去,还在出嫁当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前妻的女儿即使生活不顺也不可回娘家。结果这个前妻的女儿与大家和睦相处,生了儿子发了财。相反,她为亲生女儿千挑万选了个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妆,说尽吉利话把女儿嫁出。但亲生女儿却终日与婆婆吵嘴,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丈夫把她赶出家门,她一气之下上吊死了。前妻女儿后来见后母孤苦无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邻人都说后母在她出嫁时故意哭啼是坏心眼,但她却说后母是舍不得她走,而且越哭越发。人们看到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都纷纷照着那个前妻女儿出嫁时也哭闹一场,希望真的能越哭越发。
新娘在房中“哭嫁”,名为“哭嫁”却没有“泣”声,名义上是“哭”,其实完全是唱山歌的腔调,只是流着眼泪,带着哭音而已。譬如:当男方迎亲者抬着喜肉、扛着花轿来到女家时,新娘哭:
喜肉进门满堂香,先敬祖宗发满堂;招待亲戚和客人,女儿点滴也唔尝。
见到鲜艳的油烛,新娘哭:
油烛点燃满堂光,照得满门亮堂堂;照得父母伤心肝,照得女儿泪汪汪。
这时女儿的母亲也哭了起来:
我个乖呀!心肝呀!喜肉来生发又生财,发望五子去登科,七子团圆幸福来。
喜烛点来照华堂,宗祖庇佑发无疆,父母家贫冇嫁妆,我个乖,天光就要嫁才郎。
当花轿来到时,新娘哭:
一台轿子四四方,八洞神仙立两旁;虽然轿夫发了步,唔上轿子有何妨?
就是唔去别人家,我爱帮娘烧菜汤;骑马坐轿接唔去,山珍海味我唔尝;食汤食粥我愿意,就是要跟我爷娘;破衣烂衫我唔嫌,爷娘身边苦也甜。爷娘含辛茹苦地抚养,使女儿从一个尺长的婴儿成长为小丫头,又从疯疯癫癫的小姑娘成长为大闺秀,如今就要为人妻了,做妈的自然有很多话语要交待,于是哭嫁成了母亲
对临行前女儿的淳谆敦诲:
乖呀!妹呀!尺长带大在身边,唔知唔觉20年,会绩麻,会纺线,绣龙绣虎活生生。我个妹,今晡就要结良缘。
乖呀!妹呀!早去早成家,要勤打扫勤烧茶,是非场中切莫惹。
乖呀!妹呀!丈夫面前细商量,粗言细语肚中藏。
乖呀!妹呀!家官、家娘大声教,你要静听细声应。刺耳之语莫发言,甜酸苦辣把话吞。
乖呀!妹呀!伲爱晚睡早点起,照顾爷哀要周全。
乖呀!妹呀!锄园作菜伲向前,做好家务把田耕,一担粪桶担上肩,成家立业做英贤。
乖呀!妹呀!子嫂之间要大方,莫学短来要学长,只要家庭团结好,做个细人也唔妨。
乖呀!妹呀!伲爱不分老亲和新亲,唔管已亲和朋亲,双子提篮一样重,待人接物要公平。
乖呀!妹呀!女儿贤慧会做人,生身爷哀也有名。
被嫁女要与生身爷哀等家人分离,爷哀的养育之恩,兄弟的手足之情,难合难分,所以要哭娘,哭祖宗,哭兄弟和各方亲友:
姆呀!姆!十月怀胎多辛苦,挑柴卖炭把口糊,缺衣少食唔会少,女儿今生报恩难。
姆呀!姆!高处伲莫去,远处伲莫行,冷水伲莫洗,洗被洗帐等儿回。
祖宗呀!爷,伲添男丁朝烧香,夜点灯、光宗耀祖把代传,只爱祖宗有灵验,世世代代出英贤;伲添女丁忘徒然,一封鞭炮过山川。
舅公呀,舅婆呀,舅爷,舅姆呀,今晡都爱去约,就是看得起哟,招待唔好伲莫怪,淡淡米酒多举杯。
这时亲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会送伲去。祝伲早去成家。”
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者花轿,请鼓乐队或者十番队迎亲。新娘是在拣(选)好的时辰出门。出门前,女方全家要吃一顿团圆饭。饭后,在大厅上放一个尿桶,新娘要在尿桶上坐一会儿。这时,新娘的母亲要对女儿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生子从子。”临出门时,新娘要和兄弟折银元。现在是用红纸包好的硬币筒,新娘折一半走,娘家留一半。
出嫁时的伫列顺序礼俗。按照规定时辰出嫁,出嫁队伍排列顺序是:
(1)媒人先行“踏煞”;
(2)拖青。幼童(一般是新娘的兄弟)手里拖着青色的油茶枝条,叫拖青。油茶在霜降采摘果实之时,不仅满树缀着成熟的油茶果实,树上还开满白色的花朵,人们把它称为抱子怀胎。永定客家人把它用拖青,意思新娘就像油茶树一样,抱子怀胎,生了儿子又怀上儿子,即多子多福之意;
(3)提灯(打灯)。一个幼童双手拿着提灯,灯与“丁”谐音, 也是多子多福之意;
(4)担婚。少年担婚,一头挑的是婚书,另一头挑的是雌雄雏鸡,叫种子鸡,也有多子多福之意;
(5)喇叭鼓手队;
(6)新娘。新娘腰间佩戴通书和八卦镜:
(7)陪嫁。多为姑娘。出嫁队伍一般为9个人,逢单数才吉利。
新娘按照规定时辰出门。进出门时辰,基本上是在子时到卯时,个别路途远的选在辰时。为什么一般在子时到卯时?因为新娘出门是人生中最大的喜庆日子,怕天亮以后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新娘这天煞气大,一般人也不大愿遇到。倘若3个新娘相遇都要互丢罗帕,以求吉利。送亲队伍到男家一般要提早一点到,怕误时辰。
男家在迎亲前一天,族里亲人兴高采烈地打扫庭院,张灯结彩,搬好凳桌,总想把婚礼搞的热热闹闹。在大楼门厅堂、家门上要贴上婚联、大门房间门楣上要挂红布,大门房门要贴上一张“麟凤到此”小符,意示该楼有人娶亲做好事。在新娘房间门上还要挂一支“宝剑”避邪,房内新床新被新蚊帐,全套新家俱,喜气洋洋准备迎新娘。
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现在没有轿子,大家改用轿车了,把轿车装扮一新,车前贴个“红双喜”,车后贴上“百年好合”。
到了新郎家门口时,大家下车,两个儿童提着马灯走在前面,随后是新娘和几个伴娘,新娘子打着红伞。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坐轿的就在轿里等,坐车的就要坐在大门口坪上放好的椅子上。到了入门时辰,新郎要踢轿门,由男方的利是阿婆将新娘牵出轿,进大门,而现在是新郎在新娘的椅子上轻轻地踢一下,而后由利是阿婆牵着新娘到中堂。接着就是放鞭炮,割雄鸡,向围观的人群发新人豆和喜糖。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要给新郎挂上红胸花。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利是阿婆将新娘牵进新房。接下来就是宴请宾客,第一桌由提灯和送嫁的坐,第二桌由新娘的娘家坐。宴席正式开始后会放鞭炮。宴席开始后,新郎新娘要一同给宾客一一敬酒。
午宴放鞭炮的习俗永定各地有所不同:金丰片一般在11点半左右放鞭炮,表示催客人入席;城关片一般在12点半左右放鞭炮,意为宴席已开始了,敬告迟到宾客一般不便再来。
旧时,永定部分乡村有一种习俗:入门时辰到,由村中一位好命老妇人,手拿茅枝、稆箕、置于大门台阶上,去牵新娘同新郎由此迈入,入门要放鞭炮,鞭炮要一次点燃放完,新娘入门时要一包花生糖果等向后散发,让围绕的小孩去捡,意思大吉大利。
入门时有禁忌生肖之人还要避之,新娘牵到厅堂,首先进行拜堂仪式,拜堂3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过一二个钟头,由老前辈妇女,用一只碗装上一块白豆腐、到新娘房间为新娘“甲水色”。“甲水色”以后,家娘要准备好去新娘房间见新媳妇,见脸时,家娘要配好家中禾仓等锁匙,包上一个红包给新媳妇,意思是红包钱锁匙交给你勤俭当好家,新媳妇要回一个礼,会用一杂红花插在家娘头上,意思祝家娘红红赤赤,长命百岁。
三、婚礼仪式
1、司仪员登台,宣布礼节,奏乐。
2、男宾入席。
3、女宾入席。
4、介绍人入席、主婚人入席。
5、新郎新娘入席(男左女右并立)。
6、行结婚礼,新郎新娘相向作揖三鞠躬。
7、拜天地,兴平身。
8、拜祖宗,起立。
9、读婚礼告文:
维
西元××年×月×日承命嗣×××之孙×××以其日成婚,新妇×××于归,谨以牲酒之礼敢告历祖先宗之神前曰:天地交泰保合太和,天造地合,星会桥边,×××、×××夫妇团圆,合卺大吉,交拜先宗华堂吉庆,乐奏新声,望三星而有耀,礼从大节,仅百两之成礼。谨以酒献,用伸虔告。吾祖在上,欣慰欢然,看到华堂鸳鸯佳偶,天配良缘,互敬互爱,好合百年,互勉互助,建设家园,同心同德,兴国领先,伏冀昭鉴,俯垂荫庇,佑启后贤,百世其昌,瓞瓜绵绵,仅告。
读毕,新郎新娘立饮交杯酒。
10、介绍人致颂词:
两姓联姻,良缘夙缔。鸳鸯佳偶,声自调于琴瑟;男婚女嫁,力何有于斧柯。虽然吉语凭媒妁,须知佳偶本天成。惟我×××君与某某某女士门当户对,交情笃厚,今天日吉辰良,姻缘好合,喜见京兆之才和谢家之女一对鸳鸯,比翼双飞,鹿皮为礼,喜偕老于百年,鸿案相庄,百世其昌。三星辉其在户,百辆灿其盈门,重以贤嫒,俪兹硕士。盛仪既备,嘉礼观成,×××我等斧柯忝执,通好语于两家;玉帛相使,蒙坚金之一诺,笑玉成而滋愧,两家合好,叨金诺以无嫌。与有荣施,用伸企颂,齐眉推璧合珠联。从兹偕老百年,同梦获螽斯之庆;将见百世其昌,后昆呈麟趾之祥。
11、来宾代表致辞:
盖闻关睢起化,士好逑而女于归, 维雁和鸣,日始旦而冰未泮。良辰始属,绮阁延春,双辉华烛,嘉礼观成。凤其昌,正三星之在户;雀人屏选,复百辆之盈门。奏琴以叶和声,合乐而鸣天盛。从此鸳鸯福禄,订姻好于百年。苹藻芬芳,衍崇支于奕祀;欢联伉俪,化启文明,聊贡俚句骈言,藉伸燕贺。谨为颂。
12、新郎致答谢词:
猥以新婚,备承奖语。隆情厚谊,敢不拜嘉。惟我才疏识陋,少失鞭策,长更愚蒙,修德负昂藏之体,求婚无豪贵之家。然而,大家冠裳齐集,裙屐威临,下逮多珍,已荷盛情之优渥,还来宏奖,复承吉语之缤纷,既戴既谢,诚惶诚恐,弩材自愧。今鸿案相庄,漫冀百年之好,兹者造端伊始,作合方成。惟有上奉高堂,共尽黄昏之职下,弗乖伉俪之情。庶几无负德音,永叨福庇。还以多阖多福,长乐永康,敬答颂言,聊伸铭谢。
×××谨答
13、新郎新娘谢介绍人一鞠躬,介绍人退。
14、行见尊长礼,3鞠躬,尊长退。
15、行平辈相见礼,一鞠躬,退。
16、行小辈相见礼,一鞠躬,退。
17、答谢来宾礼,一鞠躬。
18、新郎新娘秉烛,司仪退,礼成。
最后,举行午宴,招待嘉宾。有的还有晚宴,叫夜客,完宴后还有扛茶、闹洞房。
四、闹洞房
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
有一种“闹房”叫“扛茶”,即新郎新娘配合抬一壶糖茶,摇摇晃晃,分别递送给来宾,大家磨磨蹭蹭,推推搡搡地搞笑。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早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3天,男女老幼均可参加。闹房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城关片闹洞房习俗中特别突出说4句,以吉祥、祝福、嬉戏的语言构成押韵4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五、发烛
婚礼当天晚上,要在洞房里发烛。发烛时必须备好雄鸡一只,鸡蛋5个,酒2杯,蜡烛一对,筷子2双,请上利是老人讲吉利话。点烛时,说:“日吉时良,花烛辉煌,光照新郎,明照新娘。”筷子比划一下酒,对新郎说:“早生贵子。”对新娘说:“子孙满堂。”比划一下公鸡,对新郎说:“互敬互爱,对新娘说,白头偕老。”比划一下蛋,对新郎说:“百年好合。”对新娘说:“五世其昌。”结束语:“晚安!”关上洞房门,然后放鞭炮。新郎新娘上床前还有同吃“鸡髀”(鸡腿)。
金丰片的发烛吉语:“脚踏新郎房,螽斯衍庆,麟趾呈祥。左发烛:早生贵子,紫烛双辉,照得夫义妇顺。右发烛:五代同堂,红盏添彩,结成圣子贤孙,恭喜,早生贵子五代同堂。”
新郎新娘拜说的吉语:“一杯拜天——天作之合;2杯敬地——地赐麒儿;3杯拜禄——禄享千盅。”
六、转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称为“回门”或“转门”。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兄弟姐妹也可同去。去的人当中一定要有一个小男孩,预示将来这对新婚夫妇也会生男添丁。吃罢午宴,当天回来。不得留住娘家。回婆家时,金丰片的礼俗是女家要回送两节甘蔗尾,意为小夫妻生活节节高,甜甜蜜蜜;城关片人一般女家要回送用大米做的“状元糕”,意为“高子高孙”。
七、现代婚礼
上世纪初叶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破旧立新,永定客家人的思想日益开放,趋新避旧,婚姻的礼节去繁从简,操办婚礼从注重场面和气氛逐渐转向注重实际意义。虽然婚俗依然讲究排场,但是不再拘泥于传统,而多了西化的色彩。诚然,思想解放也使得上世纪存在的转亲、换亲以及童养媳早已消失,这又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上世纪末在永定县客家流传着一首民谣:“五十年代转外家,妹子头上戴笠麻,箩格装块冷甜饭,亲娘接女笑哈哈。六十年代转外家,手中拿柄花布伞,袋里有饭又有肉,父母一见乐开花。七十年代转外家,妹子骑上凤凰车,新鲜肉丸剁几斤,孝敬堂上老人家。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骑摩托到门下,酒肉粄鱼件件有,父母接见笑脱牙。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车,高级补品敬双亲,又包‘红礼’老人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客家人生活和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可以看出婚姻礼俗在顺应时代而嬗变。
现代以来,永定民间婚俗的一大转变还表现在于摒弃“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封建做法,由原来的讲究门当户对变为更讲究自由恋爱和情投意合,而且婚姻物件也已经跨越族群和区域界限。
第三节 共同持家
永定县男女地位相对平等,与汉族其他民系盛行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风尚有明显不同。俗话说:“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婚后的夫妇,或男耕女织,或夫读妻伴,或夫过番妻持家,男主外,女主内,经营事业,把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无论上山伐木,下田耕耘,撑船摆渡,挑担赴墟,还是民间祭祀,扫墓,迎神赛会,演戏对歌,都可男女同行,夫唱妇随,甚至“男女饮酒混坐,醉则歌唱,月夜男女浩歌”,不避长幼婚否,不见男尊女卑。
一、家庭稳定
永定客家男人重视传承的性格使他们的爱情表现得像纯净水一样,他们甚至把贞操观念看得很重,喜欢完整的女人和完整的爱。因为他们自小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榜样就是这样的模式,长大后,自然以一样的模式看待女人。
二、共创事业
永定客家人的家庭,多年来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因所处环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纷纷外出谋生、下南洋过番或读书求仕,而家里从“家头教尾”(养儿育女)、“灶头锅尾”(操持家务)、到“针头线尾”(缝补衣服)、“田头地尾”(耕种土地),事无分大小、活无分轻重,全由妇女铺排。永定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阿哥出门往南洋》正是这一情景的真实写照:
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去外乡。祝哥身体要保重,保重身体得安康,人争口气佛争香……
阿哥出门往南洋,二人情份要久长。堂上双亲我孝顺,一切事情我担当,亲哥在外莫思量……
阿哥出门往南洋,妹有言语祝亲郎。亲郎赚钱要寄转,家中还有老爷娘,离乡背井望春光……
你有心来俺有情,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
“血汗造就客家郎,迎风斗浪涉重洋,生死全凭真勇气,一曲山歌牵肚肠”。
夫妻同甘共苦,意志坚强,重感情、不怕穷。很多山歌都表现出他们互相支援共同面对困难和阻力的决心,豪气冲天又不失可爱,积极乐观,相信能通过两人辛勤劳动,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高山点火唔怕风,大海航行唔怕龙。
阿哥连妹唔怕暗,妹子恋郎唔怕穷。
甘愿嫁郎唔怕穷,阿哥讨食妹挽筒。
总爱两人情意好,做来做去天会红。
哥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怕曼人。
郎若有事妹担待,妹若有事郎出身。
敢拆庵堂唔怕神,敢连阿妹唔怕人。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在永定流行了几百年的竹板歌《赵玉麟与梁四珍》,也很能看出夫妻的恩爱和价值取向,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永定客家儿女。下面是该竹板歌的一个经典片段:
赵父梁父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梁四珍由其父许配赵玉麟为婚。不料赵家因水火天灾,全家只剩下一贫如洗的赵玉麟。梁父嫌贫爱富,逼迫梁四珍改嫁,梁四珍抗命不从,“ 净身出门”出嫁赵玉麟,含辛茹苦,割草卖柴度日,助夫读书,为筹集上京赶考路费,梁四珍贱卖金钗,十里相送,情意绵绵。就在赵玉麟高中新科状元春风得意之时,在家乡的梁四珍前往梁府为父祝寿,因贫穷遭大姐、二姐、三姐百般奚落戏弄。衣锦还乡的新科状元装扮成流民往梁府卖唱,竟被辱骂驱赶。赵玉麟梁四珍夫妻相见,竟是如此凄凉场面。赵劝梁改嫁,梁坚贞不渝。赵玉麟亮出状元身份,惩罚“众亲”。梁父削职为民,三个姐夫抬轿,大姐烧火做饭,二姐清扫门庭,三姐“ 泼扇”到天明,又纳婢女春兰为二夫人,后赵玉麟夫妇共生九子,“九子登科振家声”。
三、夫唱妇和
(一)称谓
夫妻间的称呼如何,能看出他(她)们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挚的夫妻,对建立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民间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新娘子”,意为“新来的、全身新鲜、漂亮的娘子。”丈夫称自己的妻子的除“晡娘”外,还称“内人”。有“内”就有“外”。在古代,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方式在民间据主要地位,丈夫一年到头在外经商、学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妻子一年四季在家耕田、种地、砍柴、操持家务劳动。这样,妻子称外出的丈夫为“外出的”、“外头的”、丈夫称在家的妻子为“内人”、“屋里的”。在别人面前,这是丈夫对有贤德妻子的内心赞美,也表示丈夫的谦虚,是对妻子的谦称。谦称自己妻子的称呼还有“贱内”、“家眷”;俗称的词有“烧火的”、“做饭的”。待夫妻之间有了孩子以后,丈夫称妻子为“孩子他娘”;妻子称丈夫为“孩子他爸”。
(二)相夫教子
对女人来说,男人是家里和心里的天,再大,也大不过天去。她们自觉地要求比男人低一头,好吃的先给家里的男人,相夫教子,是她们最永恒的事业。使嫁给永定客家男人的女人放心的是永定客家男人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使男人固守对家的承诺。永定历史上流传的一个婚姻谚语正是这方面的生动写照: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郎甘愿,妹甘愿,俩人甘愿睡秆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娶妻莫贪靓,嫁女莫贪财;唔贪郎田地,只贪郎精致;夫妻和睦做有家,夫妻唔和鬼打家;老公老婆,床头打架床尾和,好丑还系两公婆;妻贤夫祸少,子孝娘心安;唠叨家娘顽皮生婢(媳妇);一生儿女债,半生老婆奴;唔曾做父母,唔知爷娘苦。
(三)从一而终
永定客家人自古有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观念。妇女以改嫁为不齿。如果中道不幸夫死,大多守节婆家,终老天年。
顺治已亥年(1659),仙师乡恩全村进士萧熙桢的侄媳李氏,16岁归嫁夫君萧纫佩,两情依依,相敬如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两人共同生活了5年之后,纫佩公却暴病身亡。李氏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几次哭昏在床。其时李氏才芳龄21,但因双方尚未生养,无所寄托,前程渺茫。痛定思痛之后,李氏誓志不嫁,守节行操。大伯萧进士夫妇得知,既叹息同情又感动万分,从湖南长沙知县任上返乡,与其第三子似君商议,把似君的第三子绍源(号愧恩)出继给李氏为子。李氏感恩不尽,十分知足。从此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悉心抚养绍源,终得家道中兴。之后,绍源贤孝有为,生下5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李氏晚年儿孙满堂,饱享天伦之乐,享寿八旬有一,终得善果,成为后世佳话美谈。后裔在其坟头两边刻着对联云:“八一老人廿一寡,百年夫妇五年离”,以示对其美德嘉赞。县衙也给她立了一块“贞节坊”。
四、勤俭持家
(一)打扮
女人全靠自己打扮自己。用竹子编织的斗笠,四边垂挂着五颜六色的彩带,走起来,光彩耀目。彩带下的脸庞,若隐若现,继承了古代中原妇女羞于抛头露面的遗风。有种绣花鞋,式样来自唐宋时期的"凤头鸾尾"。鞋头尖锐上翘,叫凤凰嘴。鞋上绣着鲜鸟蝶。鞋口镶着彩色滚边,显得层次分明,又不失庄重。最具特色的是鞋的后跟,整个鞋面,分成两段,中间用麻线联结,织成网状。这种鞋跟既可以穿上,又能当拖鞋,大小松紧,任意伸缩,又实用,又别致,又美观。
(二)服饰
平日,她们头上包扎的柳条布帕,免得树枝搞乱了头发。胸前系围裙,显得利索。裤腿只及膝盖,下面的脚裤用红带裹在小腿上。衣裤布料多是青、蓝保护色。脚上穿的是满背草鞋,不怕山陡路滑,荆棘芒草。
(三)劳作
劳动妇女一般不缠小脚。上山下坡扎扎实实,踩在田里稳稳当当;立在排上,不怕滩险水急,站在水里便是中流砥柱。永定客家女人个个称得上是劳动能手,上山是一把刀,下地是一张犁,挑担是铁肩膀。
(四)待人
永定客家女人柔情似水,热情似火,贤慧得叫人感动;永定客家女人是最孝顺的儿媳,最慈祥的母亲,最亲切的姐姐,最好客的主人。当然,永定客家女人也是最体贴的妻子。
(五)形象
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进在田野,是传统的永定客家妇女形象。永定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为了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为是劳作的需要,她们的大面襟衫也是将原来的长袍改短。
五、“孺人”谥号
永定客家妇女被认为一直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原因是,她们死后都可谥号:孺人。妇女去世后,则可按七品官员的诰命夫人的服饰殡葬:穿戴凤冠、霞披、松鹤袍、珠绣鞋,在墓碑上均可刻上××(女人的姓)“孺人”之墓。而在其他非客家地区,不是七品官员的诰命夫人去世后,一般只在墓碑上刻上“××氏”之墓,连上名都少见。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