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历史时空视野下广府文化发祥地——封开

  广府作为岭南一个民系,是指使用粤方言的族群,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西江地区和桂东,是岭南占地最广的一个文化区。一个文化区必定有一个文化中心,作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和辐射中心。但文化中心是流动的,絶少固定在一个地方而不变动,故20世纪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有“文化中心流动论”,认为明以后,我国文化中心在浙江,海通以后移到广东〔1〕。这种流动论,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变迁的理论依据。在广府地区,唐代以降,文化中心在广州,且延续至今,但此之前,扼两广交界的广信即今封开,曾长期是广府文化中心,也是广府文化最早发祥地。充分认识封开这个历史地位,对剖析广府民系的形成,岭南历史开发空间推进格局,广府文化起源、传播,以及岭南文化区域结构与变迁等,都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封开能成为历史早期广府文化中心或发祥地,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兹列如次。

  一、岭南石器文化最早摇篮

  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了历史。对于岭南,这是约15万年出现的事情,幷且以封开“垌中岩人”为岭南旧石器文化的代表和嚆矢,确切时间14.8±1.8万年。而岭南旧石器,还有曲江马坝人,12.9万年;广西柳江人,10万年;封开黄岩洞遗址,1.2万年;阳春独石仔遗址,1.1-1.7万年;桂林甑皮岩遗址,1.14-1.25万年;英德牛栏洞遗址,0.8-1.8万年。在岭南有数旧石器文化遗址中,封开占了2处,显示这是原始人活动最活跃地区,出土各类石器工具也最多,尤其是黄岩洞遗址中盘状石器形制与东南亚地区“苏门答腊式”石器相同,出土手斧式砍砸器也与越南和平文化的手斧相近,可能反映旧石器时期封开与中南半岛同期文化发生交流。考古学者杨式挺先生认为“垌中岩人是岭南人类历史的揭幕人”。〔2〕这样,封开成为岭南旧石器文化最辉煌地区,也是旧石器文化最早摇篮。不仅如此,从非洲人类起源的传播路线观察,最早人类走出非洲进入我国可能有南北两条路线,其中南线取道西江水系,向沿海扩散,封开一带可能成为最早人类落脚地,故遗留旧石器遗址也多。从上述判断,封开作为岭南最早文化摇篮是不争事实,这为以后人类进入历史时期,创造更高阶段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岭南最早水陆交通枢纽

  岭南区域历史开发,有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辐辏于珠三角空间格局。历史早期,这个格局的中心枢纽,即在封开一带。封开北有湘桂走廊,过秦筑兴安运河(灵渠)接湘江,下洞庭,扺长江中下游,南有北流江、南流江出合浦港,假道北部湾通东南亚、印度洋等地;西接西江中上游,通云、贵、川大西南各地;东取道西江,直下番禺(广州),或取道南江出鉴江,也可经西江支流新兴江,下漠阳江出南海。这样,封开处在四通八达、海陆相连交通枢纽位置上,甚有助于各方文化交流和整合,形成为文化中心。秦为平岭南,修筑灵渠,一路大军由此南下。此前曾与当地瓯越人发生交战,久攻不下,可见封开一带已有相当经济基础,瓯越人得以秦军周旋。又这一带又是古苍梧国核心地区,土著部族世代繁衍,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其中一路大军由灵渠下湘桂走廊,经封开东下番禺,另一路大军由巴蜀取道西江支流北盘江下西江,只是进军途中,番禺已被攻陷。此前,南越国与长沙国发生过战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上,岭南只有“桂阳”(连县)和“封中”两个地名被标上,“封中”即贺江流域,显见这是一条交通线。文史学者陈乃良经实地考察,在《封中史话》一书中,记载了这条交通线,称为潇贺古道,在封开附近与西江交会,亦为北上中原交通线。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南、北流江一线,连接合浦、徐闻港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辟,《汉书·地理志》言之凿凿,部分舶来品由此道上长安。由此可见,封开作为交通枢纽,既集聚又辐射四方,扼岭南交通中心位置。因直到唐代,粤东一带开发程度仍很低,为野象、鳄鱼所盘据,真正进入经济开发的应为粤北、西江、珠三角,雷州半岛,海南岛西部,广西东半部等。在这一范围内,封开成为它的几何中心和交通中心,由此产生文化交流和中心区位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封开这个交通地位,维持到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后才逐步下降,但此前所奠定的交通基础,无疑为封开作为广府首府铺平了道路。

  三、岭南早期行政建置最成熟地区

  一个地区有行政建置,就明其开发已达到成熟程度,文化也有相当发展。政区通常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有管辖范围,以行政界线划定;二是隶属关系,即行政等级;三是必有一个行政中心,即府州县治等。封开地区在百越时期建立过苍梧、西瓯国,为军事联盟式土邦小国,不是真正意义上国家,但为秦汉在这一带设置政区奠定了社会基础。秦定岭南,在西江地区初置桂林郡、下辖封开、郁南、怀集、四会、广宁等县,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多地区之一。汉武帝平南越国,在岭南地区置9郡,其中苍梧郡含广信(封开)、高要、封阳、端溪、覆盖西江流域。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州)、属监察性质。在岭南设交趾部,负责监察九郡。仇池石《羊城古钞》说:“元封五年移治广信”,此为封开作为岭南政治中心的开始。原因可能与番禺曾为南越国都,汉武帝可能认为,虽然南越国灭亡,但仍有残余势力存在,不便在番禺设监察机构,而西移广信,有利于削弱南越国残余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极大提高了广信政治地位和影响。东汉初,州成为全国一级政区,广信也成为分交州州治,即岭南政区首府,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从广信迁至番禺,番禺遂成为岭南政治中心。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交州一分为二,即交广分治,广州治番禺,而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这样广信才彻底失去岭南政治首府地位,但它存在370年(指从交州治迁出开始),却成为它政治上最显赫时期,不仅是广府,实际是整个岭南行政中枢,高踞政治中心地位,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和优越条件。

  四、岭南历史早期移民驻足之地

  人是文化主体,封开以其交通枢纽优势和崇高政治地位,历史早期,岭外南下移民多取道于此,或定居,或继续南下,都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使封开发展为岭南早期文化古都。

  秦汉进军岭南,也是一种移民行为,这包括两次军事行动留驻军队和家属、罪犯、商人、未婚女子等。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3〕又南海尉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万五千人。〔4〕据葛剑雄研究,岭南“秦末移民数应在10-15万之间”。〔5〕湘桂走廊是入粤一条主要交通线,这支移民大军,也有一部分栖居于封开一带。

  汉代,大规模移民并未发生,因犯罪或避乱而入岭者也是少数。王莽执政时,山东人士燮避地封开。《三国志·吴书》说其“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6〕后士燮成为广信望族,为当地文化建树颇多。

  东晋南朝掀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其余波也冲击到岭南,苏东坡曾在《伏波将军庙记碑》指出:“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7〕位处交通枢纽的封开,当有一部分移民定居于此。唐末,为防御南诏政权,曾发山东兵1万人戍守岭南,以驻扎在岭南西道兵力为主,多时近4万人〔8〕。唐末北方大乱,特别是黄巢起义时,北方人避乱入岭,也有定居封开的。例如司农卿周杰派其弟周鼎申请担任封州(封开县境)録事参军。不久,周杰也弃官携家入岭。当然,这仅是少数移民事例,但同样可以说明,人口迁移对区域文化特点形成有重要作用。罗康宁先生根据粤方言演变历史,认为粤语是中原汉族移民带来,形成于古广信,〔9〕即封开一带。此说此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同,为封开作为广府首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五、广信作为岭南学术文化中心崛起

  广府作为一个文化区,必须有一个文化中心,这个中心同时应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10〕历史早期,广信作为岭南首位城市,即充当了这样的角色,特别是它作为岭南学术文化中心的崛起,标志着它的广府首府地位受之无愧。

  粤语发源于广信,这是广府系形成之前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民系(民族)识别或文化分区也视语言为一个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学术文化中心在广信出现,包括汉代流行的经学、教育、宗教、人才等,皆以广信为发祥地,称盛一时,标志其作为广府首府地位的最后确立。

  汉代,经学为当时显学,公私讲学蔚为风气。广信人陈钦、陈元父子为经学大师,在古、今文经学论战中力挺前者,为古文经学领军人物。父子着有《陈氏春秋》、《春秋训诂》、《左氏同异》等,虽已佚,但其时影响甚巨,二人名声鹊起。阮元《广东通志》“汉时陈君父子,崛起苍梧,传左氏絶学,南方诸郡,经学之盛,未有先于粤西者。”上世纪30年代民族学者徐松石评论:“广东经学,实以二陈为始。”〔11〕此外,广信人士燮任交趾太守40余年,不但自己著作宏博,且经常聚众讲学,形成浓厚学术气氛,并拥有一大批学术追随者,如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人刘熙、南海人黄豪、苍梧人丁密、董正年、番禺人董正、罗威等,遂使广信成为汉代岭南人才渊薮。

  佛教在东汉从海陆两路传入我国,海路首途之区一在广信。最先接受、并成为佛学大师者为广信人牟子,其所着《理惑论》为我国佛教开山之作,影响极大,西江地区被视为岭南佛教文化发源地,但重点在广信,并成为中国佛教在南方一个源头。

  在教育方面,广信是岭南兴学最早地区。西汉以降,办学人士多自北来,是为私学。一些饱学之士,即在其中任教,讲授儒家经典,从游者数百甚至上千人。如刘熙建安中期“沿辟不就,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12〕汉末三国初名臣虞翻,《三国志·虞翻传》记其因罪放逐“岭南十余年,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他经常来往于南海、苍梧等郡,兴教办学。陈钦、陈元更办过私学,被尊为“岭南儒宗”。南海人黄豪,史称他“年十六,通论语、毛诗,弱冠诣交趾部,刺史举茂才,因寓广信,教授生徒。”〔13〕公私学校兴起,广信一带培养出一大批官吏和忠孝之士,这是岭南其他地区难望其背项的。

  为有以上学术文化的勃兴,广信发展为汉代岭南文化最大中心。故历史文化学者罗香林早在上世纪30年代指出:“汉人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学术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广东传播”;“当时的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有相当的学术表现,但可以代表广东学术思想的,还是西江中部的几个学者……这是广东学风的重要先河,有相当的引导作用”。〔14〕广信这种学术地位,是其时番禺难以企及的。

  六、小结

  广信作为广府文化发祥地,就其自身而言,有远古文化基因传承,水陆交通枢纽地利,行政建置作用力,南下移民留居,人才集聚,教育兴起,学术中心地形成等,整合成为历史早期岭南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而从岭南民系和文化历史进程而言,最先形成的是广府系和广府文化,大扺在唐代基本上奠定其基础,宋代进一步完善定型。而潮汕系和潮汕文化形成时间比广府系、广府文化要晚,约在唐宋间或稍后。至客家系和客家文化,主要在宋元以后始定型,明清成熟。在这个民系和文化总体格局下,广信地区各个方面都先着一鞭,赶在潮汕、客家系之前发展自己的文化,虽然秦汉乃至初唐之前,广信文化还不能等同于广府文化,但它很多文化个性已与后来广府文化没有重大差异,广信粤语就是另一例。从这个意义说,广信即后来封开被誉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是无可置疑的。

  注释:

  〔1〕转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扬式挺:《岭南文物考古论集》第137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
  〔3〕《史记·秦始皇本纪》。
  〔4〕《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5〕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第7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6〕《三国志·吴书·士燮传》。
  〔7〕《苏东坡全集·后集》卷15。
  〔8〕《全唐文》卷89,僖宗《南郊赦文》。
  〔9〕罗康宁:《粤语与珠江文化》第24-25页,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
  〔10〕《列宁全集》卷19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
  〔11〕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著作五种》第16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道光:《广东通志》卷327。
  〔13〕道光:《广东通志》卷4。

  司徒尚纪(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