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梁堆”墓多达数百座,其分布范围广,出土器物精美,反映了汉代朱提(今昭通)的繁荣。但是,目前这些墓葬的保护状况堪忧。
【关键词】昭阳区 汉代 梁堆 墓葬
Abstract:In Zhaoyang District,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 hundreds of Liangdui tomb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a wide distribution. Exquisite relics unearthed from those tombs serve as witnesses to the prosperity that the ancient Zhuti (today's Zhaotong) used to enjoy. However, the protections of these tombs are in poor conditions which arouse concerns.
Key words:Zhaoyang District Han Dynasty Liangdui tomb
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贵州相邻,西临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县隔江相望;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接壤;迤南进入曲靖市,秦汉时这里就是“五尺道”〔1〕的枢纽,素有“南滇锁钥,西蜀咽喉”之称。昭阳区腹心地称为“昭通坝子”(山间盆地),是云南的四大坝子之一,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盛产银铜〔2〕,为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梁堆”是当地人们对分布于昭阳区坝子及周边山麓缓坡上高大封土堆的称谓之一,《民国昭通县志稿》卷二“古迹”记:“梁王堆昭城四乡皆有,似冢而大,传闻古时有夷名马湖子据此,择高阜处凿穸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壻(偦)轮流垒土以为尽礼,接年如是,遂积成堆。后其种人为禄氏所逐,远遁蜀疆,近世常有掘得铜罐、铜锅、石棺、银镯或古剑、五铢钱等物,遂卜其为古冢。或曰始于梁时,故名梁王堆。又有名为傜人所居,故一切动用具备,未知孰是。”
关于昭阳区这些大型封土堆墓葬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卷一记:“从戎州南十日程至石门……第九程至鲁望,即蛮汉两界,旧曲州之地也。曲州、靖州废城邱墓碑阙皆在。”曲靖州即今昭阳区,所谓“邱墓”当系后世称的“梁堆”。1960年3月,云南省文物工作队组织第一次昭阳区守望乡桂家院子的一座“梁堆”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3〕,从出土的40余件器物论证,广泛分布于昭阳区达300座左右的“梁堆”墓,为汉晋时期的墓葬。
昭阳区所在地,汉晋时期称“朱提”,文献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在犍为郡属下开始设置朱提县〔4〕,是云南最早设治的地区之一,元封时为南部都尉〔5〕。随着西汉武帝对南中地区的强略,“汉通西南夷道……,乃募豪氏田南夷”〔6〕,朱提地区经济文化逐渐侔于内地。东汉以后,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改犍为南部为属国〔7〕。“朱提郡……先有梓潼文齐,初为属国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亦立为祠。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亦有部曲。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8〕,朱提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建安二十年(215),蜀汉政权在此设郡,两晋、南北朝因之。汉晋时期,朱提从县到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汉晋王朝对这一区域经营的不断加强,这或者是因为朱提处于开发西南的重要门户和当地盛产银、铜,今天昭阳区坝子中广泛分布的累累“梁堆”墓,正是汉晋时代强大经济实力的见证。
关于“梁堆”墓当地村民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在洒渔河流域的洒渔乡、乐居乡、苏家院乡叫“梁堆” 或“猺堆”。旧圃镇沙坝、后海子、土城、大村亦叫“梁堆”。 旧圃镇三甲村、永丰镇元龙村叫“阎王堆”,而永丰镇的禄荫、青坪、新民亦叫“梁堆”,昭阳区城以南守望乡的甘河、水井湾、白泥井、刘家海子、八仙、葫芦坪一带叫“狼堆”,太平办事处的二平寨、省耕塘一带叫“梁堆”,江西地、黄竹林一带叫“狼堆”或“梁堆”,北闸镇、龙泉办事处一带叫“梁堆”。
昭阳区“梁堆”墓的数量及分布,以前尚未有过介绍和统计。1963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报告中称:“昭通附近的东汉墓葬,经过调查的已达三百座左右……”〔9〕。笔者从1982年至2010年近30年的时间,下乡上百次,深入二十个乡、镇、办事处,走访群众上万人,对“梁堆”墓进行全面的调查,现把所掌握的情况按行政区域略作介绍。
一、 分布及出土器物
1.苏家院乡“梁堆”墓
1982年调查发现31座,现存4座,主要分布在坪子、双河、迤那三个村社。
烂坟院“梁堆”墓群,位于坪子村九社,分布在平山顶、小石岩、大地头、烂坟院、的小丘陵上。调查发现11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7′41.9″,东经103°35′21.4″,海拔高程1964米。清代末期被盗,1983年后陆续挖毁10座。现存此座直径23米、高2米,出土器物有车马饰、泡钉、五铢钱、铜环、铁环首刀等,现为昭阳区博物馆收藏。从盗洞可以看出墓室为长方形双室并列,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观音庙“梁堆”墓,位于坪子村十四社。地理坐标:北纬27°18′24.73″,东经103°34′48.11″,海拔高程1934米。1964年左右村民种地挖毁部分封土,现已几乎夷平。
苏家院“梁堆”墓群,位于苏家院村五、六、七社。调查发现12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9′39.9″,东经103°34′27.2″,海拔高程1936米。直径11.7、高1.28米。清代末期被盗,1978年至1985年村民种地、建房挖毁。
祠堂梁子“梁堆”墓,位于迤那村十社,调查发现2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8′4.28″,东经103°34′5.05″,海拔高程1946米。清代末期被盗,1966年至1981年连续多次被盗,1982年挖毁一座,另存一座已挖毁部分封土,东西长18米、南北宽4米、高1.2米,封土较细而夯实。
平山顶“梁堆”墓,位于双河村二十七社。地理坐标:北纬27°17′10.5″,东经103°35′24.0″,海拔高程1955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纪80年代连续多次被盗。现存直径16、高1.3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2.乐居乡“梁堆”墓
图一 仁和村梁堆墓(图片略)
1982年调查发现20座,现存10座,主要分布在仁和、中河两个村社。
仁和“梁堆”墓群(图一),位于仁和村十三社。调查发现9座,现存6座,分布于昭大公路两旁。地理坐标:北纬27°20′35.2″,东经103°35′36.7″,海拔高程1926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次被盗,1981年至1992年村民种地陆续挖毁。现存6座,封土直径5~12米、高1~3米,从暴露的墓室看,为长方形劵顶,长3米、宽1.2米,出土有牧马图 、车马出行图汉砖,昭阳区博物馆采集数块收藏。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杨家院“梁堆”墓,位于仁和村十二社。调查发现5座,现存2座。地理坐标:北纬27°20′23.0″,东经103°35′27.0″,海拔高程1941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多次被盗,1981年至1992年村民种地陆续挖毁3座,现存2座直径8~17米,高1.7~2.1米。墓室里发现未经加工的石块,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三家寨“梁堆”墓,位于仁和村二社,调查发现2座,呈南北向分布,相距约70米。地理坐标:北纬27°20′51.2″,东经103°35′28.0″,海拔高程1900米。20世纪30年代被盗,1981年至1985年村民种地挖出陶罐,其中一座直径10米、高1.5米,另一座直径11米、高4.2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3.洒渔乡“梁堆”墓
1985年至1992年调查发现14座,现存2座,分布于洒渔河上游大桥村东、西两面山麓下。
小湾子“梁堆”墓,位于大桥村二十六社山顶上,调查发现2座,第一座地理坐标:北纬27°24′27.4″,东经103°36′36.9″,海拔高程1933米;第二座地理坐标:
北纬27°24′27.0″,东经103°36′32.7″,海拔高程1927米,两座相距约80米。民国初年被盗,1978年再次被盗,1983年后村民种地破坏,封土基本夷平。
图二 李家湾梁堆墓墓室内景(图片略)
李家湾“梁堆”墓群(图二),位于大桥村二十社。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12座,现存2座,相距约150米。地理坐标:北纬27°25′03.0″,东经103°36′16.7″,海拔高程1920米。为砖室和石室两种封土堆墓,清代末期至中华民国初年相继多次被盗,1984年至1989年被村民种地挖毁10座。现存2座封土直径8~12米,高0.7~3米,其中一座为石室墓,墓室长5.5、宽2.7、高2.3米,墓道长1.9、宽1.4、高1.45米,劵顶,长方形石条砌造,出土器物有铜洗、铜釜、摇钱树、铁剑、陶罐、陶灶、陶鸡、石蟾蜍等〔10〕。
4.青岗岭乡“梁堆”墓
位于水营村七社,1991年调查发现3座,现存2座,相距30米。地理坐标:北纬27°31′41.9″东经103°43′33.5″,海拔高程1985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村民种地挖出一铜釜,交当时昭通县文化馆,现为昭阳区博物馆收藏。现存2座直径9.6~11.7米,高0.8~1.2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5.旧圃镇“梁堆”墓
1986年至1994年调查发现12座,现存3座。主要分布在沙坝、三善堂、大村、三甲、后海子五个村社。
端公寨“梁堆”墓,位于三善堂村十社村子西面缓坡上 。地理坐标:北纬27°20′48.9″,东经103°37′46.7″,海拔高程1949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纪30年代再次被盗,1985年后村民种地严遭蚕食,现存直径5、高1米, 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荒山“梁堆”墓,位于大村四社。地理坐标:北纬27°19′46.3″,东经103°38′23.0″,海拔高程1940米。据村民描述:“大约在1975至1976年之间,在“梁堆”里挖出朱雀、铜灯、铜马、铜盘、大青砖等器物,并交到城里。”1976年至1978年村民种地、栽树夷平。
老坟山“梁堆”墓,位于大村二社。地理坐标:北纬27°19′20.2″,东经103°38′07.5″,海拔高程1950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纪30年代再次被盗,1972年后种地几乎夷平,现在地里还可以挖出残砖。
金竹林“梁堆”墓,位于大村三社。地理坐标:北纬27°18′41.47″,东经103°38′0.70″,海拔高程1947米。清代末期被盗,1964年后陆续遭到破坏,现残存直径7米,高0.5米。
升半种、三堵墙“梁堆”墓,位于大村四社。地理坐标:北纬27°17′44.9″,东经103°38′39.7″,海拔高程1933米。2010年笔者再次到此调查,据76岁朱乡银老人介绍:“几岁时封土堆还很大,文华大革命前(1964至1965年)在升半种地挖出过青砖。”现在他家火塘边还镶有当年墓室底部挖出的青砖,1975年种地时挖毁。老人还介绍:“在升半种地相邻的山包上(名三堵墙),也挖出过青砖。”据此分析,此处至少有两座“梁堆”墓。
塘房“梁堆墓”群,位于三甲村五社,调查发现3座,现存2座。地理坐标:北纬27°18′26.3″,东经103°38′02.2″,海拔高程1951米。1951年前被盗,1988年挖毁1座,现存2座直径9~14米、高3~3.5米。
6.永丰镇“梁堆”墓
1987年至2000年调查发现28座,现存2座,主要分布在緑荫、元龙、青坪三个村社。
陈家营“梁堆”墓群,位于元龙村九社北面小丘陵上,调查发现5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7′48.98″,东经103°38′19.13″,海拨高程1962米。直径3米,高1.5米。据当地一安姓村民介绍:“以前封土堆较大,有三室,相互连通,有排水沟,顶上圆拱形,底部铺有细沙”。其它4座均在1981年左右种地、修路挖毁。
王家老屋基“梁堆”墓,位于元龙村六社。地理坐标:北纬27°17′45.5″,东经103°37′52v1″,海拨高程1975米。中华民国初年被人挖过,据当地村民訾昌举、周文芳介绍,大约在1971年至1980年挖出过大量青砖。现已几乎夷平,封土略高于地表。
杨家坟“梁堆”墓群,位于元龙村四社,调查发现3座。地理坐标:北纬27°17′18.6″,东经103°38′33.1″,海拨高程1917米。2000年笔者到此调查时,村民龙碧云介绍:“1970年因耕地将土推平,发现大量花砖。”现已夷平。
团包包“梁堆”墓,位于元龙村一社。地理坐标:北纬27°16′56.3″,东经103°38′32.2″,海拨高程1923米。据村民王德安老人(74岁)讲:“大约1958年左右(改田时)挖出青砖,比现在的厚,有花纹,大家都叫花砖。” 1981年后陆续夷平。
纳吉块“梁堆”墓群,位于緑荫办事处十四社,调查发现4座。地理坐标:北纬27°16′31.9″,东经103°38′40.9″,海拔高程1897米。据当地村民介绍,在1950年前就已破坏,1985年后挖毁。
烟堆山“梁堆”墓,位于緑荫办事处烟堆山上,调查发现3座。地理坐标:北纬27°16′25.1″,东经103°39′40.4″,海拔高程1974米。据该村陈文宽老人介绍:“1965年左右烟堆山上曾有三处发现过青砖,其中一处挖出过陶罐”,1982年左右挖毁。
青草坪“梁堆”墓群,位于緑荫村二十三社,调查发现5座,现存1座。地理座标:北纬27°16′40.3″,东经103°40′48.4″,海拔高程1944米。20世纪30年代被盗,70年代再次被盗。现存直径8米、高1.2米,1994年修二级公路取土而遭破坏。
7.守望乡“梁堆”墓
1987年至1991年调查发现35座,现存14座,主要分布在甘河、水井湾、刘家海子三个村社。
訾家村(又名周家坡)“梁堆”墓群,位于刘家海子村四社东面浅丘陵上,调查发现9座,现存5座。地理坐标:东经103°45′13.5″, 北纬27°18′29.3″,海拔高程2001米。20世纪七、80年代开采褐煤挖毁4座,有3座封土几乎夷平,其于2座直径在6至10之间,高在2至3.5米之间。20世纪初被盗,70年代再次被盗,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图三 甘河村湾子梁堆墓(图片略)
范家坡“梁堆”墓,位于鸡窝院子村子南面坡顶上。地理坐标:东经103°45′10.1″,北纬27°18′22.9″,海拔高程1989米。20世纪70年代被盗,2010年再次被盗,现场保存大量完整的几何纹汉砖,封土夷平。
湾子“梁堆”墓群(图三),位于甘河村十社,调查发现4座,现存3座。大坟山顶上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7′56.7″,东经103°44′13.4″,海拔高程1947米。直径11.5米,高1.9米,该墓2007年被盗,据调查,挖出陶罐、摇钱树等文物。平山顶坟场2座,地理坐标:北纬27°18′00.4″,东经103°44′27.3″,海拔高程1963米。直径在12至16米之间,高在1.8至4米之间。1981年至1993年连续多次被盗。松毛山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7′44.7″,东经103°44′26.9″,海拔高程1954米。1982年左右因耕地破坏,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图四 甘河村学庄梁堆墓(图片略)
甘河学庄“梁堆”墓群(图四),位于甘河村四社,调查发现3座,相距20米左右。地理坐标:北纬27°17′53.3″,东经103°43′15.8″,海拔高程1929米。直径8~18米,高1.4~3米。1980年左右被盗,南面一座顶部挖平,中间一座1981年左右村民修建清真寺挖毁一半。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孟孝琚墓,位于刘家海子村八社马家湾村子中。地理坐标:北纬27°18′37.6″东经103°45′31.7″,海拔高程1932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被盗,墓室外露,部分石条还残存在墓室里,现存直径2.5米、高0.3米。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墓前出土石碑一通,上段残,高1.4米,宽0.8米,直行隶书,记述墓主孟广宗,后改名孟璇,字孝琚,为昭通“南中大姓”等内容。
白泥井“墓葬”群,位于刘家海子村二社,调查发现7座,现存4座。地理坐标:北纬27°18′59.3″,东经103°44′13.8″,海拔高程1920米。直径在3至10米之间,高在0.5至1.4米之间。195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清理两座,封土直径7~15米、高3~5米。墓室有长方形单室、长方形前后室、丁字形带耳室、品字形几种。出土器物有五铢钱、铜钉、车马饰、残铁剑、摇钱树残片、陶灶等〔11〕 。在其它墓葬中出土有青铜洗,底部铸篆书“永建五年朱提造”。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8.凤凰镇办事处“梁堆”墓
1994年调查发现15座,现存3座,主要分布在南温泉、迎丰两个社区。
桂家院子“梁堆”墓,位于南温泉社区四组。《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提到:“桂家院子在昭通城东约两公里。村子前后有大冢十多座,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在封土东部露出花砖墓室两个,出土有车马人物和双龙形画像砖及几何纹花砖”〔12〕 。现残存一座,地理坐标:北纬27°19′05.7″,东经103°44′14.35″,海拔高程1917米。南北直径4.2米,东西直径3.1米,高0.9米。云南省文物工作队1963年发掘两座,出土有摇钱树、五铢钱、洗、釜、甄、环首刀、铁剑、金环、碗等文物五十余件。其余均在1964年左右全部被盗,1981年左右全部挖平,至今或为耕地,或为住房,昔日的大冢已不复存。
大院村“梁堆”墓,位于迎丰村六社。地理坐标:北纬27°18′54.8″,东经103°43′10.3″,海拔高程1939米。现存直径12米,高0.2米,1971年左右被盗,2009年再次被盗,墓室及周围挖出大量几何纹及车马图汉砖,昭阳区博物馆采集数块收藏。
石油库“梁堆”墓,位于南温泉社区五组,调查发现2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19′19.66″,东经103°43′48.90″,海拔高程1944米。2008年据昭通供电局一陈姓退休职工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他在石油库内发现一大型封土堆墓,里面有壁画,墓顶上面是储油罐,墓前是石台阶。” 笔者到油库寻访,早在1973年挖毁。在此墓围墙外北面约100米处残存1座,墓室外露,封土直径3.2米,高0.5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9.太平办事处“梁堆”墓
1986年至1995年调查发现33座,现存11座。主要分布在水塘坝、江西地、二平寨社区。
象鼻岭“梁堆”墓群,位于太平办事处水塘坝村三社,调查发现10座,现存6座。地理坐标:北纬27°19′32.7″,东经103°44′02.5″,海拔高程1927 米。直径5~12米,高0.3~1.3米。1975年左右部分被盗,1981年至1991年再次被盗。出土器物有夹沙灰陶罐、陶杯、陶碗、摇钱树等。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二平寨“梁堆”墓,原有3座,现已无存。1954年出土“孟腾之印”,1972年出土孟琴子母印,大、中、小共三枚,大印刻“孟琴之印”,中印刻“孟琴”,小印刻“伯称”,现为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收藏。
江西地“梁堆”墓群,位于陶器厂北面江西地梁子上,调查发现13座,现存1座。地理坐标:北纬27°20′11.98″,东经103°44′35.52″,海拔高程1959米。中华民国初年被盗,1938年前后再次被盗。现存此座直径8米、高1.2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1986年当时的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昭通市博物馆在此调查,其中一座墓室暴露,里面发现文字汉砖,模印“八千万侯”四字,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原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采集数块收藏。
图五 曹家松林梁堆墓(图片略)
曹家松林“梁堆”墓群(图五),位于黄竹林村八社,调查发现6座,现存3座。地理坐标:北纬27°20′24.3″,东经103°46′55.0″,海拔高程2004米。清代末期被盗,其中3座在1976年前后挖毁,另3座直径在11.2至17.5米之间,高在1.2至2.3米之间,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沙子坡“梁堆”墓,位于黄竹林村十一社。地理坐标:北纬27°21′03.4″,东经103°47′30.0″,海拔高程2018米。清代末期被盗,1982年至1991年逐渐挖毁,现存直径14、高0.5米,封土为浅黄色,较细而夯实。
10.小龙洞乡“梁堆”墓
2000年调查发现1座,位于中营村十社将军坡上。地理坐标:北纬27°19′36.5″,东经103°47′04.5″,海拔高程2047米,已遭破坏,墓室外露,残砖遍地,盗掘时间不详。现存直径9.8米,高0.3米。
霍承嗣壁画墓,位于旧圃镇后海子村,1963年发现,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派人清理,1965年迁至城内,现位于昭阳区文渊街105号昭通市实验小学校内。地理座标:北纬27°20′24.3″,东经103°46′55.0″,海拔高程1920米。此墓建于东晋太元十至十九年(385—394),封土堆南北直径29米,东西直径24、高8.2米,墓壁石条镶砌。墓内四壁及顶棚绘制彩色壁画,墓主盘膝而坐,两旁是侍从、家丁、部曲等人物画像70多个〔13〕 ,墓主人画像旁有题句八行,题句中有“太元十□年二月五日改葬朱提”字样。
此外,还有一些早已夷平而今无法确定地理位置的“梁堆”墓有:龙泉办事处鸭姑海子2座,螃蟹河2座,大围墙3座(出土有“永元五年堂狼”青铜洗)〔14〕 ,气象局梁子4座,冷冻厂梁子3座,省耕塘3座,出土有画像石棺。北闸镇小米寨官事地1座,柜子洞1座(1935年出土“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青铜洗)〔15〕 。凤凰办事处小凤凰山上2座;太平办事处曹家垴包4座,1937年出土摇钱树石座一方,上刻朱雀、玄武及文字:“建初九年戊子造”。乐居乡茨泥巴4座,出土有青铜镜,现为昭阳区博物馆收藏。旧圃镇后海子2座,1965年发掘一座壁画墓并迁进城内加以保护,田家梁子1座,出土有巫师陶俑,现为昭阳区博物馆收藏。苏家院双门噜2座,1982年挖毁。永丰镇元龙村头甲6座,1971年左右挖毁。守望乡甘河村八社7座,水井湾村郭家坡3座,1992年昭阳区博物馆到此调查,采集到一青铜朱雀、陶质大板瓦及碎陶佣。马家湾南面山上7座,2008年村民采沙挖毁。苏家院乡徐家坝2座,王家湾2座,1983年挖毁。
二、墓室结构
从建国以前至2010年已揭露和发掘的“梁堆”墓,按其建造结构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长方形单室砖室墓。外形为圆形封土堆,直径12~15米,高3~5米,封土较细,杂质较少,色纯,多为浅黄色,粘性适中,夯实后不易透水,乾燥后不易开裂。墓室为长方形,长2~2.3、宽1.5~2.2、高1.6~1.8、壁厚0.23米左右。墓室前面有短小墓道,长1.8米左右。墓顶用梯形砖砌作半圆形,底部用花砖平铺,两侧有排水沟。整个墓室均用花转砌造,砖的一侧模印各种图案,目前发现的有菱形纹、几何纹、牛耕图、车轮图、车马出行图、奔驴图、双龙图、文字、人物图等。这类长方形单室墓在当时非常流行,在乐居坝子、洒渔坝子、昭阳区城坝子均有发现。如1963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桂家院子清理的一座墓,1954年在白泥井发掘的一座墓,1981年坪子村小石岩、平山顶、乱坟院村民开垦种地挖毁的四座墓,茨泥巴村民建房挖毁的一座墓,象鼻岭、小凤凰山被盗的几座墓,均为长方形单室砖室墓。
砖石混合墓。外形尺寸与墓形结构跟单室墓差不多,墓室为长方形,有双室并列和前后室两种,四壁及券顶用花砖及石块砌造,墓室尺寸亦跟单室墓差不多,底部用花砖平铺,如1963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桂家院子清理的另外一座墓,1954年在干沟清理的二号墓,均为双室砖石混合墓。
石室墓。外形跟其它砖室墓差不多,墓室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墓室前面有短小墓道。长方形石室墓如在洒渔乡李家湾发现的一座,整个墓室全部用石条砌造,顶部为半圆形。正方形石室墓如在旧圃镇后海子发现的一座,四壁全部用石条砌造,并往顶部逐渐收,形如覆斗。
三、墓主身份及年代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来看,昭阳区的“梁堆”墓与相邻地区贵州省赫章、清镇、平坝、安顺、黔西、威宁,四川省宜宾等地的汉、晋墓形制尤为相似,出土器物的形制与组合都是一样的,特别是昭阳区“梁堆”墓中出土的石棺及其画像与四川的风格略同。昭阳区“梁堆”墓出土器物年代比较明确的有东汉永建五年铜洗,东汉建初九年摇钱树石座。出土货币有汉五铢,王莽时的货泉、大泉五十,蜀汉时的“直百五铢”。 霍承嗣壁画墓有题字“太元十□年二月五日改葬朱提”,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即在公元386~395年,证明这类墓葬沿袭时间比较长,从东汉一直到两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高、毛、李为部曲……。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出土的印章有:1954年二平寨出土的“孟腾之印”,1973年在其附近出土的“孟琴之印”。喻为滇中瑰宝的孟孝琚碑亦出土于马家湾湾“梁堆”墓前,凡此均可以证明这些墓主人应是当时的“南中大姓”。
四、保护现状
昭阳区“梁堆”墓遍及十二个乡、镇、办事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出土器物之精美,充分显示了汉代朱提(今昭通)的繁荣,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这些累累“梁堆”墓就是最好的见证。截自2010年止,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的“梁堆”墓有207座,现存53座。有的是清代以前就遭破坏,有的在中华民国年间挖毁,有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房屋及农田基本建设挖毁,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盗墓之风无比猖厥,到处挖得千疮百孔,几乎是十墓九空。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们不断蚕食,夷平种地。上述种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和心痛,现已面临朝不保夕的地步,要不了几年剩下的几座也就“寿终正寝”了。
注释:
〔1〕《史记·西南夷列传》。
〔2〕《后汉书·地理志》记:“朱提(今昭通)山,出银铜。”
〔3〕葛季芳:《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4〕《汉书·地理志》。
〔5〕《华阳国志·南中志》。
〔6〕《史记·平准书》。
〔7〕同〔5〕。
〔8〕同〔5〕。
〔9〕葛季芳:《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10〕《昭阳区文化体育志》,2008年, 页123。
〔11〕同〔10〕,页123。
〔12〕同〔9〕。
〔13〕同〔10〕,页123。
〔14〕孙太初:《朱提堂狼铜洗考》,载《云南青铜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页190。
〔15〕同〔14〕。
(李文奇,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馆员。)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