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一点塔文化
说到塔,大家很容易想到,它是高而尖形状的建筑物。但《新华字典》说塔,一是佛教特有的建筑物,二是像塔形的建筑物,如水塔、灯塔、纪念塔。
我知道,从建筑材料来说,塔可分为土塔、砖塔、石塔、琉璃塔、玻璃塔、金属塔等。现代人建塔,沙、石、泥、灰、砖、木、漆、玻璃、金属、塑料、橡胶、陶瓷,通通都用上,很难按建筑材料来划分。
有人说,塔这种建筑形式起源古代印度,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塔,也叫“浮屠”,那是梵文的译音,由此可见,塔是从印度来的。
也有人说,塔是印度佛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楼阁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后来又演化出密檐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覆钵式塔、宝箧印式塔,等等。
在中国,随着佛教传入并在全国传播,在各地建起了不少的佛塔。后来,塔也脱离宗教走向世俗,衍生出风水塔、文昌塔、风景塔。到现代,衍生出电视塔、观光塔。
中国有几座塔与佛教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西安的大雁塔。《西游记》说的那个唐代玄奘大法师,去印度取回来的佛经就放在大雁塔里;二是北京的白塔和五台山的白塔。明代印度高僧室利沙来中国传教,曾在五台山讲经,他圆寂后,宣德皇帝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子(骨灰)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北京,即真觉寺内的白塔,一塔在五台山,即圆照寺内的白塔;三是山西应县释迦塔。塔内供释迦佛,故称释迦塔,这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的高层塔式建筑。
其他国家,也有著名的佛塔:一是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婆罗浮屠意为千佛塔,是世界奇迹之一,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古迹相媲美;二是韩国佛国寺的双塔。在佛国寺内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塔,东塔称多宝塔,西塔称释迦塔;三是泰国玉佛寺的金塔。在泰国最大的寺庙玉佛寺内,有一座底层很宽大,顶层很尖的金色的尖顶建筑,被称为黄金佛塔;四是日本法隆寺的五重塔。为安奉释尊的遗骨而建造,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
除了佛塔,在中国还有些特色塔;如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一件珍品;河南开封铁塔,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看近似铁色,故俗称铁塔,是国内现存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杭州六和塔,建在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其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是一座著名的风水塔。
世界上还有不是塔的塔,而且还很著名:其一是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不是塔,而是陵墓,是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陵墓顶尖像人字型。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任法老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原高1465米,现高1365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据说,这金字塔由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引起世人猜想和争论的,是近5000年前,用什么器械把25吨重的石块搬上146米的高处?其二是英国的伦敦塔。伦敦塔也不是塔而是一座城堡,是建于公元十一世纪的一座城堡式建筑,包括壕沟在内,共占地018平方公里。伦敦塔曾是英国最具历史意义的要塞,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在此居住,国王加冕前要住伦敦塔成为一种惯例。
世界上还有三座名塔要说一下:一个是法国的巴黎铁塔,称为艾菲尔铁塔,建于1886年,是为了随后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目前仍是巴黎最有名的地标式建筑。铁塔高320米,其防范强风吹袭的对称钢筋设计,兼具实用和美感。站在塔的顶层可远眺72公里远,整个巴黎城尽收眼底,夜幕降临之时,可体验巴黎的浪漫风情;另一个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内,它于1174年开始建造,原设计为八层,塔高545米,用大理石砌造,但设计者忽略了地质情况,结果塔在砌到第三层时,开始出现倾斜现象,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仍无济于事,到1350年塔建好时,塔顶与地面垂直线偏离21米,故被称为“斜塔”。到上世纪,偏离达52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78年,意大利成立专门委员会,抢救斜塔,在塔基放置铅锭,到1993年已放置了140吨铅锭,塔身挺直了5厘米,恢复到原来的斜度。如今,这座摇摇欲倾的斜塔,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第三个是迪拜的“哈里发塔”。哈里发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塔,高度达828米,最近被世界“高层建筑和都市住宅委员会定名为“全球偶像”。
中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两座争辉的观光塔,一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另一个是广州的“广州塔”。这两个塔,都是电视塔和观光塔两用的,或者说以电视塔名义兴建的,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地标塔。
广州塔,我想说多几句。因为广州塔是目前中国已建成的最高塔,这个广州塔建设工程为广州创造了几个世界第一。同时,广州塔的起名,也有故事。
广州市花了三十亿人民币,建造了一座一百零八层,顶高六百米的电视塔,要给它起一个好名。首先广泛向社会征集,收到18万个应征名字,并给获票第一名拟名者奬励了10万元,起的名是“海心塔”。后来专家也选出珠水云天、广州塔、粤海云珠三个名。最后广州市政府请中山大学给塔命名,中山大学几位教授体验一下这座塔,开了一次研讨会,建议命名为“广州塔”。
这个“广州塔”的名,起得好,它檏实、响亮、顺口。这个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树高了广州的形象。
说这个事,想说明地名的命名,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广征博引,从长计议和精筛细选。
2高州宝光塔
关于高州宝光塔,《茂名文物古迹》这本书是这样介绍的:
宝光塔位于高州市区鉴江西岸。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加固塔基。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6319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结构。石砖塔基边长527米,须弥座八面刻有24幅精致的花岗岩浮雕图案,内容有“富贵吉祥”、“鱼跃龙门”,还有独具特色的高州香蕉图等。石刻每幅长145米、高05米。塔身外观各层设假平座,塔刹为一铁钟覆盖。
据《高州府志》记载,共耗费白银13万多两,均分摊到府属各县负担,亦发动乡民捐赠。过去,塔内装饰华丽,每层设佛像4个,璀璨夺目,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游人登塔观赏,赋诗赞美者众多,如明代知县张晓有《登塔诗》:“浮图九级俯江流,乘兴抠衣豁倦眸。万里雄风吹短袖,四山疏雨淡高秋。星辰半自长空落,云气低联远岫浮。回首尘寰烟雨隔,犹如飞鸟傍云游”。
宝光塔是广东省最高的楼阁式塔。登高远眺,高州古城内外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关于宝光塔的传说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宝光塔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一方面听信了形家学说,认为高州城以“瀛洲墩”为象征,是一块冲积的“排”(竹筏)地。如若有“排”无“篙”则必无安定之日。一方面又顺应了佛家兴建“浮屠”的请求,1576年起,发动高州六属民众捐献银两。其中,富豪李铠一人便捐献白银八万两,几年内共筹集到白银13万两。相传每天建塔的泥水工整整100人,可是每餐只有99人吃饭。原来这个只做工不吃饭的就是“神仙”。用作盖顶的那口千斤重的生铁钟,也是“神仙”在即将竣工的当夜,悄悄地把这大钟盖上塔顶的。这种近乎神话的传说,从侧面赞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还有一个“哥回故事”。一天,童兄童弟二人,见寄生在塔顶的榕树上,有不少“鹩哥鸟”(鸲鹆)在跳跃、飞翔,又见塔顶边上有一鸟窝。于是,兄弟二人便拿来一块长木板,让弟弟站在塔内的木板一端,哥则爬到伸出塔外的另一端掏鸟窝。刚开始就抓到两个雏鸟,哥便欢叫起来:“嗨!一出手就两个,还有……还有……”弟弟也得意忘形了,即时上前一睹雏鸟的样子,竟然松开了压住木板的脚跟。木板失去了平衡,哥哥便从塔顶摔下来。从此,弟弟每天早晚都爬到塔顶,挥泪悲呼:“哥——回!哥——回!”。
以上说的关于宝光塔的两个传说,都是来源于《茂名风物》这本书。
4梁桂梧的《聆听高州粉塔诗联》
梁桂梧,是我在高州中学读高中的同班同学,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任教,是湛江市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着有《七絶字谜三百首》、《放坡联语》等著作。他得知我写《鉴江文化研究》,便写成这篇《聆听高州粉塔诗联》送给我。我把它当作宝光塔这一章中的一节全文转载于此。
高州粉塔?这高州粉塔有许多抗倭的对联诗歌故事,你聆听过吗?它是神仙所建,高入天庭,没有阴影,永不崩败,是消是兵……有人告诉过你吗?
这些诗歌和联语,是几百年来鉴江民间的、最具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的主体,把它比作宴会上的佳肴,它上席上得早,人人都叫好,日寇惊呼高妙巧,边食边偷学煎炒,仿成样式把功表。
(一)
在七十年的回忆中,从七八岁开始,我家周围几条村、半万人口,几乎个个都喜言乐道这些极富文化氛围美味的诗句佳话,我觉得它们比童謡儿歌,比刘伯温出山的谜语,比解缙、陈鉴的杂材过瘾。在当时,一九四四年入私塾破蒙之前,它们是不成书本的学前农家儿童教材,也是成年农民夜晚聚集闲谈的当地文学。乡下人评估某青少年才具大小,通常多数以他对那些名句、佳话的讲述力为依据。一般地说,凡是形容某人某物长得高都爱说“他高过高州粉塔”,或者说“他有半个粉塔这么高”。
破蒙之前两三年,每逢大热天的上半夜,我都陪着全村大人在荔枝树下乘凉,听婆娘婶嫂们点点滴滴地讲这些常话。我听着半懂不懂,但百闻不厌。
十一岁那年,族兄桂材因桂林市沦陷,带领老母和儿孙四代八口人逃回家来避难。他总喜欢把我拉在一起乘凉、钓鱼、捉青蛙,还讲高州粉塔、他的前半生、今次逃难归来时的见闻给我听。当时,日军占领了电白、吴川,不久就会打从我家门,北上高州(茂名县县城),日机连续轰炸高城,我们全村五十人都亲见它落弹的情况。桂材老兄告诉我,这日机炸不中高州粉塔,因为这粉塔是玉皇大帝派遣潘仙下凡亲自建筑的,什么凡人都破坏不了它,古语不早就判定了么?
浮图七级保人丁,
粉塔九层致太平
对路!前天中午,几个操茂北口音的脚夫在门口向我讨粥水的时候也这么讲,日本鬼有话,“不怕高州人,也怕高州神”,高州粉塔是永远永远炸不了的。
树栋二公是村中第二号见过大世面的“而不惑”,他六、七岁去高城东门外跟继父爷过日,在城里读“之乎者也”,只差一粒米没读“新世界大部头”,他有什么“城乡食韭菜,长短不同派”等名言传世;他讲起高州粉塔和高凉冼太来,别人不肯离开,我也过耳不忘。
树栋二公说,盘古开天时,高州没有粉塔。朱洪武做了皇帝,降旨高城营造它。无奈人力粗工,日建夜崩,劳民伤财。好久之后,艾白金招标做了天神,又招标下凡当了皇帝,号称神宗。神宗看在眼里,高州这笔建塔费,大可节约下来归己使用,该多美……,就下旨密投机宜,让高州府尹积极具备丰厚的财礼供奉玉帝、神仙、日月星云,以及土地山鬼,吹嘘“本地藏珠土流油,只欠塔神奉诏来领头”,果然还真下来一位大大有用的。
白发老头须满腮,单身独臂步行来。
豆渣撤换亲收验,永远留居力镇灾。
这老头不吃人间烟火,不喝鉴江一杯水。他就是奉旨下凡专职建塔的能神潘茂名,民工称他‘潘仙’。潘仙到任,粉塔迅即建成。这塔,高入重霄,永不折腰;可以改颜,永不崩残;有鸣有声,不留阴影——这样的神物,天帝使然,他日本的飞机怎么会有能力炸得中、毁得坏呢?
二公这话振振有词,比他的“吃韭论”还响亮。
桂材老兄替树栋解释说,“高州粉塔,永不折腰,就是永远不会倾斜倒地;永不崩残,就是永远不会分崩残缺;有鸣有声,就是塔壁的榕树有鹩哥的鸣叫声,塔梯内有回音作用;只是‘没有阴影’之说……”他支吾了好一阵,续不出下文。
我大嫂说:“高州粉塔化州影,还有高州粉塔惠州影,不讲明讲白了么?它的阴分开两面,一派化州,一派惠州,高州本地就不留了呗。天上没有阳光月亮的时候,它也必会挤不出阴影是不是?”
众人有耻笑的,有唔哦无文的。
我乱猜道:前一句‘高州粉塔化州影’,讲的可能是它早上的阴影一直向西伸延到化州去,长极了。后一句‘高州粉塔惠州影’,讲的可能是它黄昏的阴影一直向东伸延到惠州去,长极了。两句合起来同是一个意思,夸耀这粉塔很高很高。塔高影长,对吗?
别人没什么反应。我想:我可能猜对了。
意外的是树栋二公却气得站起身来冲我喝道:你吃过几粒盐、见过几天世面了?三朝狗仔未开眼,向天乱喷乜?这么多大人面前,有你抢先说话的的的……么?全族十八代五百年才一个秀才公、三个大学生,你老几!全鉴江流域就你一个有文化、懂得‘有阴影’怎么解么?你家坟山风水在哪里?简直罗罗嗦嗦大半夜,强词夺理不害羞。我摘下耳朵挂在树顶上听你说,两腿要睡觉去了。
然后他一挥手,让大家散伙。
我伸了一下舌头,没资格再讲什么。他转过身来抛下三句半——笨猪不识“有阴影”,死鸡一味撑硬颈,看你今生讨老婆?画饼!
只有桂材老兄、大哥和我爸还陪我坐了一段时间。桂材老兄对我说:“你讲得不算罗嗦,还可能说对了。”
往后人们对这些“高州粉塔化州影、惠州影”的判断,都同树栋二公的结论,我没资格再请教可否同意我的讲法。
(二)
一九四八年新正,我入读本族祖祠私立的高小。全校两级两班五十多学生、三位教师。家长们称我们为“鉴江文化的小宴者”。
校长教算术、地理和音乐,还为几个学生开讲《古文评注》。他说解算术题一定要计出确数,不能答以约数或夸大缩小。比如问门前的旗竿有多高,不能说它有高州粉塔那么高。问高州粉塔有多高,不能说它有天那么高。人家许多人测量计算过,共同的得数是十九丈七尺四分,这十九丈七尺四分就是确数。又问高州粉塔是哪年建成的,查它的门匾题字是“万历丙子年仲春建”的,这“万历丙子年仲春(二月)”也算是确数。
有人问校长高州粉塔高几层,他就说古代建塔有规制:帝制的十一层,州郡的为九层,县级的为七层;高州粉塔是第二等文物。
有人问为什么叫“粉塔”而不叫别的什么塔。校长说:粉塔是俗名,它的雅号其实叫“宝光塔”。“粉”字可能源于它刚建成时外表粉刷的颜色吧?人们习惯于这“粉”不奇怪,可以顾名思样嘛。将来也许还会恢复这“粉”字的旧观的。说完吟诗一首:
宝光塔,白如粉,
爱国根基东岳稳。
日本前年炸几轮,
纹丝不动自丢魂
这私立高小的国文历史老师梁于玙,是清朝最后一科的头名文秀才,名气甚大,是我的祖辈从堂近亲。他讲《孟子》一课,花时最长。他要先加一堂讲述、背诵他考中第七名秀才的论文“孟夫子爱人”。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念得快于高山流水。后来又加一堂讲述高州粉塔保佑他跃为第一名秀才的意外大喜。
他说中式后,他同考中第二、第四、第六名的相约去登高州粉塔。四人进入塔门,他争先向塔神下跪报喜,要求保佑他以后连中三元。第六名陈某不高兴:“你呀,名叫于玙,实为迂儒。考试如作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名次已定,我六你七,还拜求什么呢!”说完,扯上另外两个回馆“再打一个通宵达旦”。
打什么?打纸牌呗。他们打牌成风,输的不服输,赢的想再赢。连续打了两天两夜,昏头转向。不料第三天复试,三个都被除名,捞得“半截秀才”诨号回家,遗笑百年,后悔莫及。不久废除科举,改考学堂,他们却又懂了算术。
他这个第七名孤身上了塔的最高层,环顾四面八方,把府内六县(信宜、茂名、化州、廉江、吴川、电白)的文士、名胜、神灵应有尽有地联想了好半天,仿照《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前后赤壁赋》等文的手法,美美地打了一篇“独登高州粉塔赋”腹稿和一副“粉塔维修”对联,口试时正好派上用场,受到正副考官的赏识,跃升为“茂名县的文章魁首”,捧州县两级的赏银回乡买了好几亩单造田而成为小地主。
这一堂课,他把“独登高州粉塔赋”交给大家传钞,提倡我们把它背得越熟越好。他的对联呢?那是:
粉塔维修,功使孙山升鼎甲;
鉴江堵漏,德重苗商甲南州。
那两年,升上文海中学(即今之石鼓中学)读初中的好几位校友,每逢周六下午,都集中回小学母校打一场排球。此其时,他们多次告诉我们一个特大新闻,大将军李济深(后来当选为新中国的副主席)挥笔为他们学校题写了“文海中学”的门匾,字体强劲有力,令人振奋。那时他因事先获悉抗日名将张炎即将被杀,便急忙取道茂名县,南下营救。他经过高州城时被“邀”观戏,他估计救字徒劳,便写下“评西厢”一首:
待讯西厢一寺空,(“彳”也)
张生抱救欠求通。(“攵”也)
崔莺舍却佳期会,(“山”也)
可惜红娘枉用工。(“系”也)
诗意是“西厢戏我很熟悉,不看也罢”,实为自责没能挽救张炎。谜底是“彳+山+系+攵”,徽字也。他去攀登粉塔观景,又写下游诗一首:
□□□□□□□□□□□,
风雨□□到茂名。
粉塔□□□□□□□,
□□□□□□□□□□。
然后演讲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声泪俱下。听众从此憎恶杀张的人,并传出仿拟“评西厢”而来的字谜四句:
蒋介石损兵折将,(“草”也)
汪精卫毁身丧王。(“氵”也)
美英法三国空虚,(“品”也)
李德邻失子断肠。(“木”也)
四句四部件(草+氵+品+木),谜底“藻”也。迩后,无名氏制谜人把李济深到茂名县城的见感写成“李济深登高州粉塔”诗谜如下:
长弓二火化为零,
风雨救援到茂名。
粉塔愤然加告示:
草将自灭不留形。
诗谜大意,译成白话,是说:
张炎(长弓二火)被人阴谋杀害,
我冒着暴风来营救,仅仅赶到茂名,
……茂名县城高州粉塔愤怒地告示:
你“草头将”(蒋贼)也快完蛋,不留形影!
事隔十余年,高城引鉴成功,粉塔所临鉴江水断流,又有人把该谜改成另外四句:
粉塔孤单叹苦清,
可兜弯处自通情。
桥梁拆板空留架,
退走未渠灌茂名。
题目定为“粉塔苦吟”,谜底是“同根”,读者毁誉参半。我不甚明瞭,兹録于此,供识者评论。
(三)
但是,我直到一九五二年之末才有机会爬越茂岭中缝看见一次远隔两里之遥的高州粉塔,仅仅见到它面临鉴江河边、立在河曲之内、默默无言而已。什么门匾题字、榕树鹩哥、有无阴影……是不大清楚的。我还没尝到鉴江文化大宴的主肴呢。
当时我在分界圩念初一,伙同两级同学二百二十人,跟全茂名县十三所乡下中学一起,赶在元旦前夕集中到县城参加“冬季智能比赛运动大会”,做“啦啦队”。住够三个晚上,就要从东门出发、经我的家门回校,没空给个人登塔观景、逛街什么的。因此,在能够看见粉塔的那段便道上,我一直目不转睛地朝着九层浮图寻找什么。我的班主任赖勃兴老师(高州中学高才生,没钱上大学,教了六七年初中了)特意小声问我:“对粉塔发生了什么兴趣或引起疑问了吗?寻找它的阴影是不是?”我心里觉得这位严谨、诙谐、慈善的数学老师可敬、可爱、可亲,又是个制谜专家,就哨悄地把袋里的自订的小宝贝笔记本掏出来,翻开两首八句押韵的东西给他看,问他成不成话,他反复看了又看。第一首是:
日出东方担大枷,
青山緑水涌红霞。
高州粉塔化州影,
手拨浮云不见家
他试探性问:“日出担大枷”是指日晕吗。我回道:“可能是。农村全这么说,形象化。”他说:“只怕土话会惹笑话。不过……得!”
第二首,照样缺题:
日落西山噪暮鸦,
青山緑水眼花麻。
高州粉塔惠州影?
德泽悠悠染路沙
他点了点头,认为“比上一首好”,问是谁的大作,肯定属于学者所为。又告诉我“两个‘影’字句,是总而言之高州粉塔很高的意思,不必疑鬼疑神,说成‘冇影’的怪物。”——他终于讲了认可的话,不算“罗罗嗦嗦,强词夺理”了。
其后一年,我家来了一位专门给六哥医治黄肿病的茂北李星(“星”是“先生”两字的复合音)。这李星矮小精灵,满腹诗词妙对。天天夜夜对我父亲、大哥、邻居讲述茂北、信宜的文学典故。我周末回家,陪他一天一夜,受益良多,有关的高州粉塔、潘仙、冼太的趣闻趣事尤其稀罕。
话说,高城四面环山,土地肥沃,风景美丽,气候宜人。由镇龙河、高凉河、三官河汇合而成的鉴江,自西北入内,绕城而南,至出口处弯曲向西而去。这河曲是天然的河口。某任府尹是三甲进士出身,翰林大学士之才,通晓天文地理的风水国师。他到任不久就发现这是个富饶的盆地,因为得天独厚,可以千秋长乐。无奈鉴江北段的上宫湾有一个大漏洞。此洞不仅地势陡然下降,还有三丈多长、一丈多宽的石窿,深不可知,暗通南海的七洲洋,卷去鉴江河总收入的十分之三去那里分发给四海水晶宫享受。这个漏洞实为第一税务洞,永远堵不了的。还有,城西南角出口处,又有一个河曲中缝,常常一口气吞掉三条小船,半天后吐出来给化州城捞去使用。这是可以堵而节之的“冤枉洞”。
这位国师斗胆维护鉴江河“取之不尽,用之不絶”的美名,减少常被暗里偷抢的比例,他同本地的名师合议,在河曲内侧建起宝塔一座,永镇其汹汹之势,夺回其不断抢占的宝贝,以利子孙万代。
又说,该任府尹认为高城东门南侧有缺,留不住文气,出不了文人,就在该处的土墩上建造文楼一座(后代俗称“文笔”),外表颇似巨型的毛笔杆。
粉塔竣工,文楼成胜,倡建人立即择吉召集六县文士名人来府庆贺多日,呈献文墨,制册印书。定名为“粉塔文丛”,鼓励多买多赠。诗词为主,对联也多,赚钱无数。
文墨中,最负盛名的是赞颂粉塔文楼的一幅,联曰:
粉塔截流,船只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文楼吐慧,星辰易位,直书天上辞章
此联面世,美誉凌云。次年端午,粉塔身旁赛龙夺锦,疍民海某仿调高悬十四字“五月端阳,长俊龙舟,同织鉴江锦缎”为联首,征求对句。人们奔走相告而无人领奬。
这个出句过了大半年,才有人投稿,多年之后渐多应者。其一,府学生员陈弹冠(俗称陈贪官)对的是“三秋乡试,优勤学子,独登金榜解元”;其二,杨德颐奉诏完婚时对的是“三春殿试,乡村榜眼,荣归茂北新居”;其三,纪编修回家拜寿对的是“百科丛集,干隆总笔,代观御览全书”;其四,曹伴读致仕闲居对的是“十年伴读,清寒茅舍,苦吟小说红楼”;其五,粉塔村塾师对的是“七旬小教,艰难口舌,死喃粉塔村书”;其六,东门养鸽老头对的是“四时空际,和平鸽子,交通银汉心声”;其七,城南石匠对的是“一朝平旦,中分茂岭,畅迎南海熏风”;其八,过往脚夫对的是“一年寒暑,山田土产,专供别处急需”;其九,某某乞丐对的是“八旬晚景,艰难步履,爬归茂岭仙岩”;其十,某家躲债老翁对的是“一年除夕,崇高债务,暗藏粉塔尖锋。”这十副对句,写的都是自己和切身感觉、经历或前景,从一个侧面概述了粉塔四境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色,颇有回味的价值。
从这个十数人做对联的过程看:鉴江文化,水准极高;高州民众,才学非凡。难怪一位专程来采购高良姜的印度女商在听闻这段征联佳话后朗声说:“你们高州地杰人灵,物美姜良。你们茂名人人都是莎士比亚!”
《粉塔文丛》里的一副被公认为无人可对(称为絶对)的出句如下:
潘茂名,奉天诏,监工速建宝光塔;采药炼丹救病人,姓赠潘州名赠茂名县。
整句对头廿九字,一人所做五件事,古今少有,对仗对偶甚难。李星估计以后没人有闲心去研究它,只写出让我看看。
该上半联涉及的事,至今还常有所闻。据说,潘茂名建塔之时,高州府内多有鼠疫流行,死人无数。潘茂名发动善人女僧采集草药,教授炼丹治病,大力提倡预防为主;粉塔竣工之后,日夜不停,救人无数。六县子民,有口皆碑。朝廷下旨改原高凉州、高凉县为潘州、茂名县,让当地人民万代儿孙纪念潘茂名其人其事。笔者草此所闻之日,正是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之时,高州城内,潘州公园、潘州饭店、潘州旅社犹存。此一也。我在高一入学典礼上,听见当时的大书法家、历史老师陆士风校长讲过,东洋倭寇百十人侵占茂南奸淫捞掠之秋,原高凉县知县潘茂名亲领几十名敢死队夜袭他们,大获全胜。朝廷论功行赏,改高凉州(高州)为潘州,改高凉县为茂名县,又在高凉学府(高州中学)东楼旁侧建了一座五间阔、两层高的“瓣香楼”旌表其事(该楼当作书报杂志阅览室用了很久,石壁上有阴文,我曾经见之而不读)。此二也。
《粉搭文丛》里有一联是用茂南著名大村桂山和它西侧的圩镇金堂为联首,用鉴江宝光塔(粉塔)和它南面的石鼓圩为联尾的,有趣,亲切,茂南人特别喜欢:
桂山樟木,近见金堂平地起;
鉴水宝光,长闻石鼓正南鸣
这里,桂山村两株大樟木腰围廿四五尺,树干几十丈,号称“千年樟木王”,遐迩闻名。于此,樟木以可谐音为“张目”。联尾的“鸣”又可谐音为“名”。
对联中最末一联,写冼太和潘仙的神力,茂北乡民称赞不已:
冼太夫人,顺应潮流归大统;
潘仙县宰,全歼盗寇保长安
李星说,此联“文字平平,心思神圣。古今模范,合乎人情。置于集末,实在辱没了它。你们读书人,将来有机会,应该为它正位嘉奬才对。你说吧……?”
唉!我……?
我问横亘于高州盆地之南的“茂岭”是怎么得名的。茂北李星随口说这里有三句半一首:
茂岭原名张贴榜,
众人埋怨把风挡。
潘仙轻掌一帮忙,
凉爽!
听完一想,故事自详。潘仙帮的这一巴掌,并非扇风,而是“切”了一下,切开一道中缝,迎进南海的熏风。民众为了纪念他到此“采药炼丹送瘟神、切开中缝早迎春”的功德,就顺着改县名而知其意的便,不约而同地叫“茂岭”。这中缝是“一线天”,其西段才叫茂岭,东段仍叫挂榜(张贴榜)。
另有一首三句半唱道:
冼太帮忙守茂关,
支开蛇虎拒诸顽。
良民日夜无忧虑,
放心攀。
不错,我们前冬过此,还视之为乐,上下哼歌嘛。
李星说,东洋鬼子搔扰我东南沿海几百年来,一直垂涎高州茂名,派遣暗探进入四周从事其奸。
当初某年,日人在电白、吴川等海边城镇为非作歹,觉得不过瘾,就派“三寸钉”和“苍蝇贴鼻门”二人摸到茂北冯婆岭东坳二家村,找到冯大嫂、冼二姑两位少妇“大大的娇”,缠住她们说什么“你们这‘东亚病夫村’给个方便方便的”。冯冼二人听他们讲歪了‘东坳二家村”的名,知道是日本货,立即放下针钱活,揸起剪刀问道:“你们从哪里来?探什么密?”冯冼二人指着冼太庙墙上的“登粉塔”诗,命令他们念两遍。他们以为机会来了,提高“广州腔”、女丑声调念道:
三跃三登又三上,
终于挲到塔尖上。
二人极目望天涯,
四海风帆无限量
冯冼两人站起来,剪刀向前一戳:“扯人啦!满口‘外江声’,毫无茂北调,骗得了谁!以前是北海盗(道),现在是南海盗!想干什么?”“三寸钉”点头道:“是是是,我们到你东亚村找老交情,还没学习茂北话,见笑。”“苍蝇贴鼻门”补充答词:“我们有钱了,大大的想领你们回去共荣共荣。富士山乜都有,大大的!”冼氏二姑告诉他们:“你们昨天—进乡,冼太夫人连夜通知茂北人‘这是日本鬼作恶来了’,教我们用茂北语验明你们的真伪,驱逐你们出境。你们不服,请再考一次也不妨。”随即递给他们另一张七言四句的白头帖:
高州粉塔顶藏金,
万里看穿真假心。
龢氏有鸣不可信,
“相亲”其实是“相侵”。
“苍蝇贴鼻门”抢先看了,面色一变再变,对“三寸钉”说:“妈的,我们是和族身份也被看穿煲了。不得不暂时退却了。”“三寸钉”连连向冯冼氏点头:“你们冯字和冼字水份少,仅得两点,招待不了贵客,我们就不叼扰了。”说完真的拔了腿。
一口烟工夫,他们又回转头来了,嬉皮笑脸的:“的确,我们和族兄弟不是茂北仔,而是富士山的壮夫,有的是金银财宝和先进文化。现在请你们放下靓架子,给我们对半句对联。”顺手交出写在纸上的联首:
富士山夫,来送二乔两对双胎种,
声明五分钟内要对出好结果,四人彼此大大的,快乐快乐的……
冯氏面朝冼太庙拱了拱手,对冼氏二姑说:“我给他们对出对头的主干,你给补上对称的枝节,打败他们。”当即,述道:
□□日寇,去投□□□□百沸汤。
好得很!冼二姑说:“前头补‘穷乡’两字,中间补‘十殿三堂’四字。”姑嫂会意,朗声作答,而且扬起尖利的剪刀:
穷乡日寇,去投十殿三堂百沸汤!
日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造次,唯有打哈哈真个滚蛋出乡:“知道了,知道了。你们茂北女人,冼太女神,智谋不在潘仙之下,大大的,大大的。”
(四)
仲秋初二三,鉴水变汪洋。潘州公园浪打浪之际,谁也料不到,“三寸钉”和“苍蝇贴鼻门”,二个家伙各自带领百十人经分界圩打入茂南,分别占住桂山和里麻村,洗劫一方,旬日不走,放出声气要踏平高城,剥掉所有冼太庙夫人塑像的金身。
“三寸钉”闯进桂山村冼太宫门前,遇见一位奇装异服的靓姐,垂涎至地,忙忙地去搂。忽然缩手问:“这位不是茂北冯婆岭的冯大嫂,不,冼二姑吗?你的对联大大的好……”村妇说:“什么大大的!这里是大宝殿,你北海盗、南海盗到来何干?别撞着剪刀丢掉你的头颅,大大的。”“三寸钉”只好实话实说:“他们常胜浪人强拉我来,醉翁之意不在冼太宫,在于高城官绅之金银宝库也。明日将要飞越茂岭中缝进城的。”这位桂山靓姐,其实是冼太真神,她说:“潘仙守潘州,犯者葬河沟;潘仙守茂名,犯者灭光清。我劝你别犯。”随从代“三寸钉”说:“我们的脾气,不会撤退,只会进犯,飞越茂岭,大大的赚。”桂山村妇手中羽扇轻轻一摇,庙前五围粗的大樟树上立刻现出四句诗:
冼太把关茂岭中,
所持兵械是鹅绒。
轻轻摇动万军倒,
滚下山崖喂巨龙
“三寸钉”半信半疑,他的队伍挥刀喝彩,往前直冲:“哪有一把鹅绒扇可以打败我常胜浪人的?天下奇闻!”他们冲了三十多里,喘呼呼爬上半山,止步细瞄。笑话!所谓鹅绒仙女何在?有些顽童抛着石子玩耍则是事实。我们堂堂武士害怕他们这帮毛孩子不成?上!
“怎么?前头的人食物中毒了?站住!给我站住!”
命令未出,“三寸钉”自己也倒下了。鹅绒扇!真的有仙人朝我们摇了两下鹅绒扇。退下山坡,赶到河曲去乘虚而入吧。
“苍蝇贴鼻门”从河曲扑了过来:“那边有个白发老头,他站在粉塔顶上伸手一指,我们船翻人亡,失败了。撤吧。”
“怎么搞的?那冼太……?”
“搞错了。那是老头。他念自已的诗,男人的声音:
倭贼火船海外来,
仙风挡住发声哀。
奈何守土塔神力,
船倒人沉大快哉
又唱道:
塔前江底有深窿,
南海龙宫暗里通。
河岸人神拦外寇,
尔报鱼腹倒从容
唉唉……幸好富士山夫我有提防。”
几个崩鼻烂唇伤眼球的浪人说:“这茂岭上的顽童向我们掷石子,轻盈得很,可也准得很!全都击中我们的三观。他们也唱自己的歌:
高州童子高州神,
敌忾同仇妙絶伦。
小石纷飞伤眼目,
击穿头脑夺三魂
这些小孩、男女,全是高州神,惹不得的。”
日寇们共同感到,高州神,守茂岭的守茂岭,守河曲的守河曲,并不穷追猛打。他们“不怕高州人,只怕高州神”退回桂山、里麻去,下一轮要百战百胜……
这一夜,暴雨倾盆。茂名县知县带领二百勇士飞行突袭,先打里麻,席卷桂山,歼其大半,越过分界圩,然后收兵。至此日寇才改:“既怕高州神,又怕高州人;人来多杀戮,灭根!”人人嗟叹:“冼太石船童子弹,潘仙塔哨公爷旗,再来硬碰谁能返?佢窿泥!”
茂北李星说,以前没有三句半这种小诗形式。省港沦陷之后,冼太夫人常常现形显圣,同日探交锋。她不动刀枪,每战必赢的文艺武器就是三句半。影响所及,现在戏台、大街、学校、林场,据传还有日本的结社活动也用上它了。
李星还向我描述了一出十几年来他多次看过的木偶戏,大戏班演过“冼太夫人三句半”的节目。
茂南桂山村两棵千年大樟树之间,立着一个可容一人端坐的石头,坐在石头上的白须老汉站起来向冼夫人揖让,说声“我很快就回来合作”,就往北走开。冼夫人坐下观景。“英俊太郎”自南面来,貌似颇累,找座,自我介绍:“我自远东来,名叫英俊太郎,疲劳极了。”
冼太开口说:
远东俊太郎,
到此为何忙?
讲句茂名话,
冇行!
远东俊太郎寻吟良久,仿拟夫人的三句半,挤座,说:
本郎实姓仓,
来此看风光。
你我相挨坐,
何妨!
冼夫人不挪位,严肃地说:
我夫他姓冯,
武艺万邦崇。
谁敢夺其位,
灭宗!
太郎挨近欲坐,献媚相挑:
姓冯水少点,
乾瘪不能舔。
与我共床眠,
任敛!
白须老汉潘仙从北回来,冼夫人向他诉状:
小子太荒唐,
对天大发狂。
潘爷评个理,
该当……?
潘爷忙于拭泪,太郎鼠目一转,乘机说:
潘爷亲舅舅,
找得我难受。
心动泪长流,
尿臭!
潘爷洞悉太郎借机自救,仍旧骗婚,又诬蔑人家眼泪尿臭,怒道:
老汉独苗身,
何来姐妹伦!
色狼真好胆,
骗婚!
冼夫人请示潘爷说:
门牙三尺长,
饿狼瘦无双。
是否送厨下,
熬汤?
太郎跪下求饶道:
求婚非犯罪,
狼肉不伦类。
我愿入闺房,
长跪。
潘爷笑了,说:
认亲差伎俩,
长跪心肝痒。
不如投鉴江,
漂亮!
冼夫人问太郎:“怎么样?”太郎急了,说:“不,不,不!投鉴江,投塘水,都是‘够呛’!”
夫人说:
到处骗姑娘,
岂非小探囊!
九州同口气,
灭亡!
太郎辩道:“那就‘关房’——关进洞房。”又说:
爱你是真心,
和谐一夜亲。
不成我就返,
……
潘爷问他“返何处”,他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夫人问他“返山阴?华阴?淮阴?汤阴?江阴?湘阴?横滨?”他连连点了六次,都不愿返横滨。请讲原因。他说前面六处都的靓妞等他陪他;横滨仅有老父老母元配而已,没乐趣。
潘爷、冼夫人一齐判道:
豺狼色狼野心狼,
种种东洋大板狼,
一律施加一把火,
烧光!
这里所忆,是一九五四年口述的,抗日期间茂北茂南人喜闻乐道的诗品节目,颇似后来的三人相声。讲于十几年之后,人们听着仍然亲切有加,久久不忘。由此足见,发生在高州粉塔周围、以塔神潘仙和冼太夫人为主角的文艺故事曾经繁荣一时,深入民心。或曰:
高州粉塔开天眼,冼太夫人卫国防。
莫道乡间无主义,民心拒恶不留狼
这话未必是封建迷信之音吧?也许,其所谓神心实亦人心也。
听了茂北李星所讲上述这些诗歌联语,我对于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此前,母亲曾说,算命先生断定我今生很有眼福、口福,我觉得不合实际。今日思之,其实不假。遇上李星,我可谓,口、眼、耳三福甚佳。他使我享尽了鉴江文化的佳肴。只差我对于鉴江文化毫无贡献,十倍百倍地惭愧罢了。鉴江文化何止繁荣了一百倍!
(五)
这里还有一则鉴江文化的小故事——李星讲给我大哥听的、与抗倭故事关系不大的小故事。
高州粉塔旁有个四十见方的百果园,主人原是刘驾公子,兄弟分家时,放弃了大片良田,独自来此临江坡地种果养生。他单生一女,名曰“百果千金”,当婚不嫁,颇能诗韵。
某年九月初旬,台风乍起,一张小船系绳投宿。船老板带着外甥和伙计入门,先交白银三十元,老刘唱道:“农家无俸禄,岂敢留人宿,若可对佳联,恭迎居上屋。”随即叫小姐:“有客人,出来!”百果千金捧出文房四宝,龙飞凤舞,写成“宝塔西园,百果丰收无合价”,示与客人。老板自谦不识字,推给外甥:“劳你代舅爹写个吧。”外甥点头,先临模,再对答,书法竟和小姐的笔迹一模一样,难分真伪:
宝塔西园,百果丰收无合价;
扁舟外客,三秋投宿有良元
小姐说:“对不起,我写了别字了。”当即取笔改“价”为“嫁”。作对人接过笔说:“忘了讲,我小名‘三秋’,书名‘万幸’了。”继而把“元’’改为“缘”。于是有老刘择吉,台风过后立即招亲。
拜堂之日,宾客满园,华阳诗圣,知府知县也来认识这对新人。知府请问新郎什么功名职业。万幸说无功名,跟舅爹运的是“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难倒了所有贵客嘉宾。
知府甘拜下风,请问新娘能否对答百果千金说:“当父母官的,不妨对以君轻民贵,仁慈兼济忠良官’;当里正的,应该对以‘言传身教,公平持正楷模人’。”那么老百姓呢,她说:“平民百姓,对出自己的希望就可以了。比如‘莺歌燕舞,国家富裕吉祥州’、‘风调雨顺,亲邻和美桃源乡’……都不错,当然,对以‘日耕夜读,吟哦互和果农家’就切我百果园的实际了。”
知县问:“今天是你夫妇洞房花烛的日子,有什么‘三难新郎’的对联吗?”小姐有点为难,还没到时候嘛。众人强请,新郎同意。于是娘子先书一行,郎君随补下句,对称为联曰:
百果千金,喜办风骚才子会;
三秋万幸,承蒙叶韵美人亲
第一难顺利过关,宾朋称善。第二难对答的是:
寥氏观人事,致仕轻装当道士;
船员过果园,寻源借宿结良缘
掌声经久不息,老刘异常高兴,为贤婿文才敏捷,连饮三杯。到第三难,出句容易,对句却拖了半个时辰,写将出来,个人反应大有不同,知府知县的脸色就由阳气十足变得阴沉难看,苦笑低头而又赞赏其笔力系千古一雄,为之掏囊嘉奬。这副惊震四座的对联是:
粉塔九层,看透人心,保佑忠良惩罪恶;
鉴江三漏,卷吞财物,张扬声势耍威风
此处,万幸新郎的“鉴江三漏”、“卷吞财物”,无疑是指官吏场中的罪行。以前某知府剖析的鉴江两大漏洞而已(上宫湾和河曲出口处),今则增加一漏(也许是观山钓台无底洞),岂不天怒人怨?更可恶的是这些“卷吞财物”的家伙还巧于借洪借浪,张扬声势,另有图谋。如此半联,措词浅近,构思超群,笔底见红,金声悲痛,不多花功夫和心血是写不出的。华阳诗圣读而叹曰:“茂北万幸新郎,絶非吾人可比拟万一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