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导,茂名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戏班,分别称为春班、夏班、秋班、冬班,而以春班最旺。
这春班做戏旺,与“年例”人们爱看戏有关。为瞭解决农民请戏难、演出单位找戏难,同时也为了规范管理演出市场,茂名市文化局于1988年12月举办首届“订戏会”。
“订戏会”选定一个地方举行,入场演出团体设有固定摊位,挂有自己的海报和节目单,每个剧团一般都带来十三四出戏目,而订戏者以自然村为单位,派出自己代表到现场观摩、订戏。一般是先签订意向书,交订金,正式演出前两三天才最后敲定。茂名市演出公司充当演出经纪人,收取一点中介费。从1998年首届起,每年一届,12月举办,越办越规范,越办越红火。
2004年12月,茂名市第十七届订戏会在茂名影剧院举行,三天的订戏会,来了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湛江、惠州、顺德、茂名,以及广西南宁、北海、柳州、梧州、玉林等省内外的77个粤剧团、歌舞团、文工团进场设摊,参与订戏会的演出团体100多个,订戏村民代表3000人,签订了563份合同或意向书,成交金额363万元,创下历史新记録。
订戏会沟通供求双方,扩大了市场联系,的确进一步活跃了茂名的演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湖南、河南、河北、浙江、山东等地,粤剧团68个,歌舞团36个,杂技团6个,其他艺术团体5个,共115个演出单位,在茂名市内演出了3150场,观众达413万人,茂名人为看年例春班戏花费700多万元。
茂名“春班”演出,于2005年7月在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2005年中国(桂林)国际演出交易会”上,被中国演出家协会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演出盛事特别奬”,此系全国第三个获此特别奬,另两个是“2001年全国建党八十周年文艺晚会”和“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文艺晚会”,也是全国第一次由地级市获此荣誉。
茂名市演出公司负责人宁琪勋,曾总结出茂名“春班”演出有三大特点:一是体现了文艺真正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精神;二是不花政府一分钱,全由群众自行组织自愿捐钱;三是它响应了政府送戏下乡、“文化进乡村”工程的要求。
鉴江流域地区文化底温深厚,艺术活动活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高州的《高州木偶戏》、《高州采茶》、《高州山歌》、《高州春牛舞》、《高州八音锣鼓》,信宜的《龙船舞》、《龙灯舞》,化州的《化州跳花棚》,电白的《鳌鱼舞》、《双凤朝阳》、《独脚狮子舞》、《麒麟舞》,吴川的《陶鼓舞》等,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中,《高州木偶戏》和《化州跳花棚》,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
1吴川光艺粤剧团
粤剧,是一种戏曲剧种。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流行,这些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了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广东民间曲调,在清朝雍正前后形成粤剧。它流行于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在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居住地区也有流行。
粤剧在鉴江流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戏曲。在清末民国期间,广东下四府(高州府、廉江府、雷州府、琼州府)有个粤剧大戏班“祝康年”班,与广州地区的“广府班”齐名,经常在广东下四府以及台山、开平、阳江、阳春和广西南宁、梧州、玉林一带演出。
1953年,高州艺人老天寿前往吴川,与老艺人张瑞荣(亚永仔)、张少莲(大眼莲)、莫振勋(肥九叔)、蔡德才(蛇仔三))等人组成老艺人演出小组,后来改称光艺粤剧团。剧团在吴川、化州、高州、信宜、廉江、遂溪、湛江、合浦、北海、海康、徐闻、海口等地巡逥演出。经光艺粤剧团整理演出的剧目有《搜宝镜》、《忠孝义》、《陈世美不认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曾亲到光艺粤剧团观看《搜宝镜》的演出,并给以肯定。
老艺人老天寿,原名刘家荣,是高州西镇人。他从小爱看戏,善于模仿,又天生一副丑角相,12岁被艺人收入戏班学艺,二十岁担任要角,三十岁名扬两广。后入“祝康年”戏班担任丑生角色,演过《戒洋烟》、《盲公打靶》、《酒楼会友》、《刘成放子》。他演技独到,妙趣横生,看他的戏会笑破肚皮。他不轻易收徒,但在吴川粤剧团,他指道过林国光、陈剑光、梁德天、梁英杰等人学戏。这几人与老天寿虽无正式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后来,陈剑光担任粤西粤剧团副团长、五大台柱之一的武生,林国光担任吴川粤剧团团长、道演、五大台柱之一的武生,梁德天在吴川粤剧团主要演文武生、是湛江艺校教师,梁英杰是珠海市粤剧团道演、丑生。鉴于老天寿在粤剧艺术的贡献,当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赠予“宝藏”二字。
2高州木偶戏
木偶戏,老百姓称为“鬼仔戏”,听说在鉴江流域地区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做木偶戏的戏班,分为小班、中班、大班,还有单人木偶,一两个人表演的叫小班,三四个人表演的叫中班,十几个人表演的大班,一个人既演唱又打击乐器,一个人包打天下的叫单人木偶。
木偶戏的木偶,雕像越来越精致越漂亮,雕像一般有10至30个,有生、旦、净、丑、武生、须生等角色。
木偶戏的唱词多为艺人所编的七字诗歌,很押韵,其中很多唱词就是方言山歌词。
音响乐具也不少,既有锣、鼓、镲(钹)、木鱼等打击乐,也有笛、管、箫等管乐。
木偶戏的演技要求也比较高,因为除大戏班,人多,演员有一定专业分工外,中小戏班的演员要演许多种角色。优秀的木偶艺人,一个人能唱出男、女、老、少的声音,还能做出各种动物声音和天象音响,有很高的演技。
高州木偶戏,是鉴江流域地区木偶戏的代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州木偶戏就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民间艺术会演。直至本世纪初,高州还有100多个木偶戏班,业余从事木偶戏演出的艺人有几百人。1992年,高州木偶粤剧团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荣获四项大奬;1997年,高州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1998年,高州金山民间永长春木偶班应邀赴德国演出,轰动异域艺坛;2003年,高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特别是,高州的单人木偶,更是一絶。高州单人木偶,以它的历史久远,演技高超,戏情具有地方特色,成为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
我看过单人木偶。一个人,在大约两平方那么大的木偶戏台,可以弄出一台像有几个人在做的鬼仔戏来。一把口,男、女、老、少的声音,不男不女的腔调,什么比林黛玉还娇嗲的,比鲁智深还粗鲁的,什么大漠走马,秋风扫落叶的声象,都可以从一个口出来。两只手,舞弄那些木偶鬼仔,走老人的哈腰步,小姐的猫儿步,逼真十足,还可翻筋斗,跳鞍马,两只手举几个角色,搞出哪咤闹海的大场面来。两只脚,以及下身可以动用的力量,都动员起来,用单击,或串联多击,可以同时敲响锣、鼓、镲,还可以轻、重、缓、急,轻如和风吹柳,重像翻江倒海。还有,单人木偶艺人那个脑袋,更不简单。要记住那许多的剧目、情节、角色、唱词,到演出时,几个小时的戏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地演给大家看。即使临时出了差错,举错了鬼仔出场,或是唱错了台词,他能不慌不忙,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很快就理顺,大多数观众蒙在鼓里,只有那些老戏迷才看得出“搞错了”;甚至他有更干脆的做法,出来一个像当官的人物,说刚才情报搞错,点错了将,出错了兵,现在重新点将出兵,搞得观众抱腹而笑,无话可说。这实属不易。更精彩的,他能一心多用,手举木偶演角色,脚打乐器造音响,口唱歌词串成戏。这真了得。我敢赞叹:什么是高超才能?演单人木偶是也!
3化州跳花棚
跳花棚,又叫跳禾楼,是化州的一种民间舞蹈,始于明朝,原创地为化州官桥长尾公村一带。
传说当年大旱遇甘雨,村民望天欢跳,何仙姑见此情景,大发善心,来到长尾公村,教村民跳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舞。从此以后,官桥一带,后来发展化州中北部山区,每年秋收之后,在草坪上搭起大花棚,挂满緑草鲜花灯笼,男女老少,手持农具,戴上面具,在鼓乐声中跳棚。意为念谢仙姑,祈求天福,喜庆丰收,又名“跳八仙舞”。
跳花棚,源于民间,发展到今天,完全把欢快的情感,粗犷的劳作和精细的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演员扮相有文生、小生、花旦、吴公、三娘、二姐、小孩儿、判官、陈九、船夫、卫士、苏郎、秀才、仙姑、老太公等36个角色,舞蹈动作手足并用,做出跳、踏、扭、翻、蹲、嘻、逗、跪、托等36种跳法,唱本有18科万多字,接神科、开棚科、道叔科、秀才科、判官科、八仙科、陈九科、锄田科、唱歌科等等,科科有义,本本精彩。
跳花棚,1988年参加广东省欢乐节,获得好评,《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导,时任国家文化部长王蒙戴着面具与演员合影,该舞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2005年,跳花棚参加广东文化旅游节,在广东省2005年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奬。
4高州山歌剧
茂名地区的民歌,经古代、近代的发展,到了现代,很多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调子,而且还有故事情节。以故事为本,给民歌配以一定剧情和表演动作,加上乐器的吹打弹奏,便成了民歌剧,也称山歌剧。
茂名地区的山歌剧,以高州山歌剧为代表。在20世纪50—80年代,高州演出的《千里引来幸福水》、《姑娘随水来》、《花儿朵朵向阳开》、《隔江招亲》、《抢财神》等山歌剧,获得好评。其中《花儿朵朵向阳开》山歌剧,1975年参加广东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山歌剧的演员一般为2—5人,加上吹打布景人员,不超过10人,是一种文艺轻骑兵,既可以登大雅之堂,也可上山下乡,在乡村演出。
山歌剧贴近生活,民众喜爱;化装简檏,演出成本低;歌词丰富,文艺品位较高,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有人预言,高州山歌剧如果开发得好,可以跟“花鼓戏”、“二人转”等全国著名的地方戏种媲美。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