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民间,冼太夫人是个神
在我的家乡,在五公里半径的范围内,有三座冼太庙。我就读的小学,就设在冼太庙里。冼太夫人堂堂正正坐地大殿上,我们天天都可以见到她。那时候,我们只知道,冼太是个女菩萨,是个很漂亮的女菩萨。直到读中学,我一直都以为冼太夫人是个神,冼太庙供奉的菩萨是她的神像。
在神学界眼里,冼夫人是岭南三大女神之一。在粤西,在桂东南,在海南,在港澳台,甚至在东南亚一些华侨、华人聚居地,人们都把冼太夫人当作神来供奉,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红白事都会到冼太庙里给冼太夫人“三牲”供奉、焚香烧钱、叩头膜拜。据相关研究资料,各地建有冼太庙估计有5000多座。张均绍在《冼夫人考略》说,高州市内有冼太庙63座,加上在其他类型庙宇中设立的冼夫人专门神位,供奉冼夫人的庙宇达200座。其他地方的冼太庙,据相关研究资料,电白有20多座,化州有20多座,海南有100多座。
对于神,无神论者说,庙里的菩萨一言不发,两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玲珑,九(久)坐不动,十(实)无中用。
而有神论者,则认为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扶贫济世,扶正除邪,所以,他们信神、尊神、拜神。
如此神通广大,究竟神是什么?辞书上说,神也叫神仙、神灵,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我在大学里听某教师讲《民俗学概论》时说,民间信仰体系包括祖先、神、鬼,祖先死后如得超度的变成神,得不到超度的则为鬼。如此说来,可以理解为,神即人死后的英灵,民间拜祖先也即拜神、鬼,拜神、鬼也即拜祖先。
民间把冼太夫人神化,那么冼太夫人为何能走上神坛呢?我看主要还是社会需要吧。用现代言语来说,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产品。一句话,有需要就有存在。为什么民间把冼太夫人看作神,苏汉才等人在《把高州冼太庙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构想》文章中说得比较清楚。他们说,“从哲学、社会学方面来分析,人类需要英雄,而英雄就可以成神,关帝、康王不就成了神吗?因为英雄身上集中反映了人类希望的超人意志和力量。由于冼夫人的事迹中,与群众的企望特别贴切,比如保境安民、伸张正义、解民困扰、锄强扶弱的种种史实。还有关于冼夫人神话的传说:冼夫人骑着白马,就可以横扫千军,连日本鬼子也被她的扇拨退,不敢到高州。这类传说,已把冼夫人完全神化了。因而一些群众把冼夫人视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有求必应、亦人亦神的偶像。”
粤西、海南到处都有冼太庙,拜祭冼夫人,这属于一种民间信仰。冼夫人信仰早已把祖先崇拜、神鬼崇拜、宗教崇拜,以及家祭、族祭、社祭、乡祭都混在一起。今天文明不断进步的社会,民间信仰仍有它存在的理由。关于冼夫人信仰的现代意义,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叶春生在《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文章中说得很到位。叶教授是这样说的:
“我想,今天我们弘扬这种信仰,至少还有如下意义:
首先,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冼夫人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首领,战功赫赫的女英雄,其爱国爱家爱民的精神,有着极强的典范性和凝聚力。通过周期性的祭记参拜活动,能进一步强化群体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区域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
其次,有利于群体奋发精神的升华。冼夫人的机智勇敢、大公无私、勤政爱民,毕生致力于维护群体的利益,这些道德典范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它们通过对神的福祉或惩罚的信仰和祭祀活动,比起现实的道德说教或强制要求,更能深入人心,更具有道德的震撼力。在这日益注重物质享乐,轻视精神修炼的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有利于群体心理的调适。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张,道德价值判断日益多元,致使一些个体变得越来越焦虑不安,无所适从。而在祭神的活动中,运用许愿还愿,抽签问神的虚拟手段,可以毫不掩饰地吐露自我要求,对困惑不解获得某种心理安慰和应付办法,依靠神的权威,寻找心理的安全感,并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从而给以心理危机者提供一般性的民俗心理指道。”
(二)其实,冼太夫人是个人
我的历史知识多了之后,才知道历史上确实有冼太这个人。冼太是个历史人物,生长在六世纪南北朝时期,她是高凉人,名字叫冼英,后来嫁给高州太守冯宝,成为人妻。民间称她冼太,文人称她冼夫人,也常被复合称为冼太夫人。
说冼太是人,又是神一般的人,很自然人们就会追问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如什么出身,长得怎样,学历多高,品性好否,为人如何,有何本事,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是说不清楚的。社会上出版了不少关于冼太夫人的书,看了那些书,知道了不少冼太的其人其事。
1她是岭南百越中的俚人,属于少数民族
关于冼太夫人的族属问题,史学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冼夫人是汉族人,也有人认为属岭南的土著俚人,也即是少数民族。现在研究冼太夫人的学者大多数都认同冼夫人是俚人这个说法。
六世纪时的岭南,百越杂居,俚人居于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是当时岭南最大的民族。也即说粤西、桂东南、海南当时都住着俚人。在那么大的地方住着的一个民族,人们会问,现今去了哪里?据学者研究,俚人一部分被汉化,融为汉族,一部分融入广西的壮族,还有一部分变成了海南的黎族。
2她出身不俗,属于富家闺秀,官家公主
关于冼夫人的家庭出身,研究史料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冼夫人生于封建官吏家庭;二是冼夫人是高凉郡一部落(俚族)酋长冼氏之女,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三是冼夫人出生于高凉俚族大首领家庭,俚族上层之女。当时,汉语用酋长、首领等称呼奴隶主。研究史料还有认为冼夫人嫁给高州太守冯宝是门当户对的说法。从这些说法,我们可以断定冼夫人出身于官史、奴隶主家庭,她是官僚贵族的公主。
3她心系百姓,是很有爱心的好人
冼太是14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不宜用现代社会标准来要求、评价她的为人。我说的好人,底线是为社会做好事,不干坏事;为人民谋福祉,不欺压人民;为他人有爱心,不损人利己。他的家人和他的族人,掠人夺货的事肯定会有的。但从研究史料上说她做的许多好事来看,可以说冼太是个很有爱心的好人。
首先,她铁面无私,处事公正。这里说两件事,头一件事,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越族首领王仲宣起事,兵围广州,冼夫人派孙子冯暄带兵救援广州。冯暄与王仲宣部将陈佛智是老朋,不肯进兵,冼夫人大怒,将冯暄囚于州狱。直至平息叛乱,冼夫人家庭立功受封时,冯暄才得到赦免。另一件事,冼夫人的哥哥冼挺时任南凉州刺史,恃强凌弱,侵掠旁郡邻乡,百姓不得安宁。冼夫人多方劝谏,使冼挺改恶从善,结果海南岛黎族1000多洞族人都来归附。
其次,她体恤百姓,关注民生。冼夫人经常出巡,用现今的话来说是视察调研。相信她出巡,也是前呼后拥的,可是那时没有电视台,所以她出巡不是为了“出镜”,主要是传达政令和体察民情,给百姓带去她的影响和关心。冼夫人利用她的地位和影响,在俚人社会中创办学馆,学习引进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力劝俚人“尽力农事”。抓教育抓技术,对于当时还处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俚人地区,是功誉千秋的好事、实事。现今高州以至整个茂名地区,文化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也许从冼夫人抓教育、抓技术那儿找到一点源头。据说,冼夫人在海南山区看到百姓缺粮捱饿,就赠送番薯芋头的种苗,让百姓广种番薯芋头,解决温饱问题。现今海南琼山市新坡镇每年举行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在游行队伍行经的路线两旁,整齐有序地摆满番薯芋头,说是让冼夫人检阅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事说明冼夫人关注民生很得民心。
再有,她唯用好心,安定一方。社会安定,百姓受益。是不是好官,就要看他管治的区域是否社会安定,这一杆评价标准,古今无异。冼夫人为了维持俚人地区以至岭南地区的社会安定用尽了心思。冼夫人处在非常动乱的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经历梁、陈、隋三朝,驰骋岭南60多年。可想而知,频繁改朝换代,反抗与镇压交替,势必战争不断,社会不得安宁,百姓无以生息。冼夫人审时度世,顺应历史潮流,以信念、智慧、果敢谋得岭南一方安定。应当说,洗夫人对梁朝做过贡献的,但梁朝末期,皇室腐败无能,成了历史的挡路石,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主,辅佐陈霸先建立了陈朝。陈霸先与冼夫人既是君臣,又是盟友,所以冼夫人对陈朝如此短命非常痛心。但陈朝大势已去,又遇可以结束300年分裂局面,全国版图得以统一的契机,因此率属痛哭三天后,毅然派孙儿冯魂率部迎接隋将越五岭,进广州,既为中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使岭南避免了改朝换代的战乱。
4她很有指挥、管理、协调能力,是个女强人
在研究史料中有许多褒赞冼夫人的言词,如说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杰出的女军事家、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她的一生,少年英雄,老当益壮,英勇善战,沉着有谋,等等;我说她是女强人,不算过份。冼夫人是女强人,她有何强项呢?我认为,她有三个强项:
一是她能行军用师,很会指挥作战。有研究者说,她指挥智袭李迁仕之战、反对萧勃割据之战、削平欧阳纥之战、平定徐登——王勇之战、击败王仲宣之战等战役,显示出她极有军事才能;
二是她的管治能力很强。冼冯两个家族,她都管得住,粤西、桂东南、海南这么大一片俚人地区,她也管得好好的,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
三是她能团结多数,协调能力很强。她作为俚族大首领,毅然嫁给身为高凉郡太守的汉人冯宝,尽管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这一婚姻非同小可,它推动了俚汉民族融合,推动了俚人汉化。同时她有“怀集百越”,“和辑百越”之心,能劝亲族为善,信义结于本乡。在番禺豪强王仲宣谋反中,岭南不少首领响应,平定叛乱后,冼夫人巡视十几个州,并不去追究,而是去安抚各地首领。团结就是力量,她能团结岭南俚汉大多数,哪有不强之理?
5她会养生,是个长寿老人
冼夫人究竟享年多少,各家说法不一。至少有八十岁、八十三四岁、九十岁、九十一岁和九十六岁等五种说法。终年比较一致,都认为冼夫人终于公元602年,生年就有公元522公元512公元513等多种说法。我认为,九十岁也好,八十岁也好,反正冼夫人是够高寿的了。在当今社会,活到八十岁已算高寿,在1400多年前那社会,八十岁肯定是很了不起的事。应当补充说一句,高寿可能也是百姓把冼夫人奉为神的一个原因。百姓祈望多福多寿嘛。
我查了一下历史资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始,至公元618年隋朝末代皇帝杨侑下台止,这830年间,查有寿年资料的做过皇帝的人物有131人,能活到60岁以上的19人,活到70岁以上的3人,活到80岁以上的仅有梁武帝萧衍一人,真是古话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
冼夫人虽然家境优越,柴米富足,但她36岁死去丈夫,63岁死去儿子冯仆,人生坎坷,加上公务私务繁多。大事琐事缠身,竟能如此长寿,应当说是个奇迹。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有研究她长寿的史料。我分析,冼夫人长寿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她功绩盖世,不贪不欲,心理满足;二是她驰骋沙场,奔走不息,劳炼筋骨;三是她处在牧耕社会,饮食简单,低碳生活。
(三)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
关于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史料和近现代研究学者大多都大加赞赏的。说到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我觉得有两点要明确的:一是人无完人,同时也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冼太夫人也会做过一些“不得不”而为的事情;二是所有的历史功绩也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因为任何个人,离开了社会环境,没有同事的合作,没有拥戴他的百姓的支持,是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的。
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研究学者看法比较一致的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改革和巩固海南疆土这四大功绩。对于前三大功绩,著述得比较清楚、具体的是张均绍的《冼夫人考略》。我把张均绍在《冼夫人考略》中对冼太夫人前三大历史功绩的描述摘録如下。
1经历梁陈隋三朝,始终维护国家统一
我国历史上从东晋灭亡(420年)时起,至隋朝建立(589年)时止的一百多年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冼夫人所在的高凉地区,由于境内群峰高耸,山峦连绵,交通闭塞,所以虽在秦汉时期已建立了郡县制,但直至南朝时期,还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状态。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作为俚人上层贵族的冼夫人,在她的政治活动中,始终顾全大局,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协助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太清三年(549年)三月,梁将侯景叛乱,攻陷台城,武帝被囚。广州刺史元景仲响应侯景作乱。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聚兵置械,企图据借高州举事。
西江都护、高要太守陈霸先临危而出,首先灭广州刺史元景仲,迎梁宗室定州(州治在今广西贵县)刺史萧勃为广州刺史,自行率兵北上救援台城。萧勃却存意观望,并图谋不轨,想依靠陈霸先的力量割据岭南,于是当陈霸先行至始兴时,萧勃暗中命令南康、曲江等守将阻挠陈霸先前进。陈霸先排除干扰,于大宝元年(550年)正月,从始兴出发,到大庚岭,大破地方豪强蔡路养的拦击,进军南康。
大宝元年六月,高州刺史李迁仕公开叛乱。他乘陈霸先北上之机,占据大皋口,派主帅杜平虏带兵入赣石,与宁都豪强刘蔼等共谋夹攻南康,同时又诱高凉太守冯宝同往参叛。
在这危急关头,冼夫人识破李迁仕阴谋,阻止冯宝前往,果断发兵智袭高州李迁仕。在此同时,陈霸先部将周文育也于前方大破杜平虏。李迁仕前后失据,逃往宁都,被陈霸先所杀。冼夫人率兵北上至赣石,与陈霸先会师,共商平叛大计。冼陈会晤中,冼夫人认为陈霸先具有平叛的非常才能,且爱国爱民,具有治理天下的伟大抱负,因此当即厚赀陈霸先。
承圣元年(552年)三月,陈霸先果然不负众望,与梁将王僧辩联手攻破建康,终于平定了侯景之乱!
(2)坚决打击地方豪强分裂势力,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代梁,建立陈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新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冼夫人又给予陈王朝以有力的支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太建元年(569年)十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欧阳纥本是长沙郡的地方豪强,其父亲欧阳顾曾任广州刺史,叔父欧阳乙和欧阳邃也分别任高州刺史和东衡州刺史。欧阳纥自恃家族势力雄厚,便称霸一方。
陈政权力图削弱这股割据势力,便下诏将欧阳纥调离广州。欧阳纥接到调令后,不但不服从调令,而且公开策叛,反对陈朝。但欧阳纥深知冼夫人在岭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和十分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没有冼夫人军事上的支持,割据岭南的企图是难以实现的。于是,欧阳纥便召冼夫人的儿子冯仆到南海,引诱出兵作乱。冯仆派人将情况回禀冼夫人,求取对策。
冼夫人接到冯仆报告后,深感到儿子被欧阳纥胁迫的险境,如有不从,恐有不测。但她权衡了国家和个人的利害得失后,却大义凛然地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接着,冼夫人即发兵拒守,同时率领各郡酋长,迎接朝廷派来的车骑将军章昭达,出兵与官兵对欧阳纥进行内外夹击。在冼夫人的军事打击下,彻底粉碎了欧阳纥的分裂阴谋,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一。
陈宣帝为嘉奬冼夫人的平叛功劳,封其儿子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升迁石龙郡太守;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按刺史级礼遇。
(3)保境安民不负众望,顺应潮流率众归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师陷建康,陈后主降隋。但当时陈将总督衡、广、高、交、桂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的王勇还据守五岭,豫章太守徐蹬拒守南康,他们都企图寻觅陈王朝宗室,另立为帝,割据地方,抗拒隋朝。
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纷争,岭南地区群雄无首。这时,高凉附近八州的地方首领便依照百越民族的传统,推奉冼夫人为主,号为圣母。冼夫人则勇担重任,全力保境安民,以待时势明朗。
同年二月,隋派总管韦沈带兵南下,招抚岭南,并带来陈后主劝喻冼夫人归隋的信件及犀杖信物。冼夫人接过信物,验知陈亡后,立即召集各州部族首领,告诫归顺隋朝,并毫不犹豫地派孙儿冯魂率兵前去迎接隋军。在冯魂的接应下,隋军进入岭南,阻挡隋军南下的除珥被击杀,王勇腹背受敌,被迫投降。韦沈在冯魂的护卫下直入广州,接管岭南。至此,中国历史上历时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冼夫人则为岭南的迅速回归立下了重要功劳。
隋文帝为嘉表冼夫人功绩,封其孙冯魂仪同三司,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4)协助朝廷治理岭南。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番禺俚帅王仲宣反隋。王仲宣出身于番禺越族首领世家,曾是陈朝时衡州刺史王勇手下的将领。他的同伙陈佛智是陇州土著大酋长,曾任罗州刺史。隋朝的建立,推行了新政,触动了这些地方豪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他们起兵叛隋。王仲宣叛军包围广州,扼守衡岭,阻截救援隋军。广州总管韦沈出战,被流矢射死。副将慕容三藏坚持固守广州已时达月余,已到矢尽、粮絶的境地。
在这危急关头,冼夫人当机立断,下令讨伐仲宣。她派孙儿冯暄带兵前往解救广州。冯暄与王仲宣的将领陈佛智是好朋友,因此迟迟不肯出战。冼夫人大怒!立即把冯暄囚禁于州狱,另派孙儿冯盎统兵击杀陈佛智。冯盎迅速出击,杀了陈佛智后,又进军南海,与隋朝派来巡抚岭南的给事黄门侍郎斐矩及大将军鹿愿会合,联手击败王仲宣。
平定王仲宣的叛乱后,冼夫人亲自乘马披甲,带领着朝廷派来的禁卫骑兵,护卫着诏使斐矩,到岭南各州巡抚。岭南二十八州的各族首领,纷纷出迎参谒。苍梧首领陈坦,冈州首领冯岑翁,梁化首领邓马头,藤州首领李光略,罗州首领庞靖等都表示服从朝廷统治,决不谋叛朝廷。冼夫人根据隋文帝的诏托,让他们继续统率自己的部落,同时任命他们分别担任岭南各州郡长官,贯彻王朝政令。至此,岭南地区复归安定,隋朝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由于冼夫人为隋朝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作出卓越的贡献,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吏,颁发印章,授权让她指挥六州兵马,如遇机急,准予便宜行事。冼夫人成了隋王朝治理岭南的全权代理人。冼夫人也忠于职守,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精心治理岭南,保证了岭南地区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2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融和
岭南是百越聚居的多民族地区,其中冼夫人故里所在的高凉地区,居住有俚僚等少数民族。这些俚僚民族与汉族相杂交错,繁衍生息在祖国南疆。冼夫人是俚人首领,幷且生长在多民族杂处的地区里,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所以她一贯坚持民族和睦团结,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为促进民族融和作出极大贡献。
(1)冲破民族偏见,毅然与汉族官吏——高凉太守冯宝联姻。罗州刺史冯融是任职于俚人地区的汉族官吏,号令不了地方少数民族。冯融为了便于推行政令和增强自己的政治势力,千方百计与当地俚人联络感情,作出了与少数民族联姻的抉择,选聘了才华出众的年轻俚族女首领冼夫人为自己的儿媳——高凉太守冯宝为妻。
作为俚族上层人物的冼夫人,深知自己在俚人民族中的优越地位,也明白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儿子冯宝下聘联姻的用意的。对于独尊一方的百越首领地位的冼夫人来说,无论从经济、军事、社会实力等条件,与有职无权、号令不行的高凉太守冯宝对比,无疑是占有极大的优势,可以说,冼冯联姻,确实是有点“门不当,户不对”;更重要的是民族障碍: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百越领袖,一个是从外地而来的汉族官吏。这里既有文化传统的差异,又有风俗习惯的不同。但冼冯联姻,正是冼夫人能直接参与朝政,施展才能,治理地方的好机会。因此,冼夫人毅然下定决心,接受冯宝婚聘。冯宝为了获得俚人民族的信任,争取冼氏势力的最大支持,便落籍冼氏故乡——良德。
冼冯联姻,开创了汉俚民族大规模友好融和的先河,过去汉俚人民之间的联姻,都是出现于汉俚杂处区内的平民百姓中间无意识地自然地进行的,但这次的冼冯联姻都是发生在汉俚民族的上层人物中并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的联姻。他们都以各自的行动,促进汉俚民族团结,泯灭汉俚民族界限。因此,冼夫人与冯宝的联姻,具有时代意义。
(2)大力改革俚人陋习,促进各族人民和睦共处。俚人聚居的高凉地区,位于岭南僻远边隅,封建制度发展缓慢。在一些俚人部落中,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掠夺奴隶,使用奴隶,买卖奴隶现象还很盛行。他们把占有奴隶和珍宝,视为是财富和势力的重要标志。为了获得奴隶和财富,各部落之间往往互相侵掠,构成积怨,影响民族和部落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友好往来。
冼夫人所在的冼氏家族部落,是当地俚人部落中最具有实力的一支。冼夫人之兄冼挺,时任南梁州刺史,自恃有权有势,恣意侵掠旁郡,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
冼夫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掌握了冼氏部落的军事指挥权,幷发展为俚人首领。她对其兄冼挺恃强凌弱的侵掠行为,进行多次耐心的规谏,劝道他改恶从善。冼挺在其妹妹冼夫人的反复规劝下,逐渐改变了过去的霸道行径,停止攻掠旁郡,与四邻部落和睦相处。
冼夫人深得众心的行动,赢得了岭南各部落群众的信任与爱戴,远在海南地区的各部落也闻讯大喜,儋耳一带部落纷纷归附,计达千余洞。岭南地区各民族出现了和睦共处,友好往来的和平景象。
(3)勇于为民请命,除暴安民。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州为番州,任命赵讷为番州总管,赵讷任职后,并非勤政爱民,治理地方,而是把任职番州视为搜刮财富的好机会。番州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产丰富,多犀、象、毒冒、珠玑、铜银、果布,加上繁荣的商业和活跃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隋朝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贪得无厌的赵讷,利用广州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贸易收入,大肆贪贿搜括,横征暴敛,鱼肉人民,无所不用其极。赵讷的贪婪暴虐行径,激化了岭南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引起了俚僚人民的激烈反抗,有的聚众抗缴赋税,有的被迫逃亡他乡,酿成了岭南地区新的动乱。
冼夫人面对这种情况,派长史张融到长安,入朝指控赵讷罪状,同时上奏安抚各族人民的策略和建议。隋文帝鉴于岭南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接受了冼夫人的意见,派员到番州查访赵讷的贪虐罪证后,依法处治了赵讷。接着又降敕书,委派冼夫人招慰岭南各族人民。这时,冼夫人已年迈九十高龄,但她仍不辞劳苦,亲自奉诏书,担当朝廷使者,巡视岭南十余州,宣读朝廷旨意,抚慰各地俚僚人民。
冼夫人的行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她站在人民一边,说出了人民的苦楚,为人民除了一大害,客观上缓和了隋政权与岭南百越民族的矛盾,稳定了隋政权在岭南地区的统治,使岭南地区保持了较为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为嘉奬冼夫人功劳,赐海南临振县汤沭邑一千五百户,追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3宣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
冼夫人所在的高凉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汉族文化的传入和影响还很少,史载高凉郡在“汉晋之时,尚仍蛮”。到了南朝后期,随着岭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和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密切。这除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外,作为俚人上层人物的冼夫人,主动明确地宣扬和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和伦理道德,起了关键作用。
冼夫人在革除俚人陋习的同时,引道俚人从之以礼,造就文明礼义的社会风气。冼夫人与冯宝联姻后,有机会参与政事,从中直接感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并使之化为改造俚人社会的具体行动。首先,她协助“知书识礼”的汉族官吏冯融,“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从而为俚人树立学习礼义的典范。其次,她推行汉族文化,仿效汉族礼俗,普及于俚人地区,幷且“约诫本宗,使从民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从此,社会秩序得到根本整治,社会风气也大为改变,“蕉荔之圩,弦诵日闻”,乡里闹市之间,出现了琅琅读书声。
汉族封建文化在高凉地区乃至岭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造就了一批俚人地区的知识分子。例如,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旧未央宫大晏群臣时,“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冯智戴,即冯盎之子,冼夫人的曾孙。当冯智戴遵命即席赋诗时,其谦恭的礼仪风度和优雅的诗句文采,震惊了座中群臣。他们万万想不到在那僻远的南蛮地域里,也会出现有文化超群的俚人酋长。
封建的伦理道德在俚人地区的广为传播,使其地区的封建上层建筑也必然得到更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首先,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据《隋书》记载,岭南地区的俚族人民已“尽力农事”,幷且出现了“乐樵苏而不罹锋镝”的安居乐业局面。如处于冼夫人汤沐邑的临振县,那里的群众“一年养蚕八次,收稻两次,十月耕田,正月收粟。”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处在冼夫人故里的高凉地区,该地群众还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发展果类种植,如香蕉、荔枝、龙眼等,而且使这些果类种植达到一定的规模,出现成片种植的蕉林和荔枝林带,其果类远销内外。唐代中期,冼夫人后裔高力士,每年都从高凉故里运去大批新鲜荔枝到长安,送给皇帝宫妃们享用,引发了诗人杜牧的无限感慨,写出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第次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怀诗而传唱千古。
其次,家庭手工业也得到发展。高凉地区的群众,不仅会养蚕种麻,而且善于纺纱织布。据《太平寰宇记》载:高凉和雷州一带,“唯织葛种苎为衣。”所出产的葛布、都落布、吉贝布等棉麻织品,质地甚佳,一直被列为贡品之一。
第三,出现作坊式的制作业。最普通的是制陶作坊,不论从制作规模,还是设计造型,或是产品质量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平。高凉地区的陶器制作业,早在汉代时期便形成一定规模。在高州发现的蒲杓岭汉代窑址中,曾保留有完整的窑址及陶器产品遗存。隋唐时期,陶器制作业遍及高州各地。
更令人惊异的是铜鼓制造业。高凉地区的铜鼓制作出现于两晋,发展于南朝至隋代,消亡于唐代后期。铜鼓是百越民族特有的器物,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拥有铜鼓者,号称为“都老”。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也是铜鼓的拥有者。铜鼓制作十分精巧,大小不等,重量不一,一般高50厘米、面径90厘米,重量50公斤左右。铜鼓花纹精细,鼓面及鼓身全部布满太阳纹和云雷纹以及弦纹等多种纹饰,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铸造水平。铜鼓制作属综合性技术,而且需要多种行业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铜鼓制作的多寡,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工艺水平。在高州市内,差不多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便出土一面铜鼓。从唐代僖宗年间以来,究竟出土了多少面铜鼓,其准确数字已难以统计,但从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及高州市博物馆中的高州铜鼓数量,计达数十面。这铜鼓造型较统一,年代大约在西晋至唐初年间。这说明瞭冼夫人时代的高凉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4建议复置郡县,巩固海南疆土
冼夫人这第四大历史功绩,海南人看得很重。海南省方志办主任陈雄在他的《冼夫人在海南》一书中说:“政治上,中原势力在海南站稳脚跟自冼夫人开始;海南俚和汉官的融和关系自冼夫人开始;经济上海南安定繁荣自冼夫人开始。”这话,说得很概括,也说得很有高度。
黎族(最早称为越族或俚人)是开辟海南岛的先民,在汉人未登上海南岛之前,他们已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过着自然自足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雷州半岛的徐闻设立了象郡(另一说,郡址在今广西崇左),遥控海南岛。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1年),在海南岛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珠崖、儋耳两郡十六个县,隶属交趾刺史部管辖。由于汉族实行大汉族主义,残酷镇压少数民族,致使少数民族强烈反抗,汉人被迫离开了海南岛。后来两郡合并为一郡,最后变为一个县,叫珠庐县,后改名珠崖县,隶属合浦郡。三国时海南岛属吴国,恢复珠崖郡,但郡址在徐闻。南朝宋齐两代,海南建置依旧。实际上,从东汉至冼夫人掌管海南岛之前,大概580多年,历代统治者对海南岛是时管时弃。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在《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一书中说:“只到萧梁大同中(公元535-545年),在冼夫人申请下,建置才稍为积极,在岛北建立了一个崖州,州治设在右儋耳郡,归广州都督府领道。这样本岛才恢复了郡县设置,使之重归中央王朝统一治理,改变了以往的羁縻性质,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此后历隋唐宋元明清,本岛不论设郡置州还是设府,都统属于中央政权治辖之下,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的组成部分。”
对于冼夫人这一历史功绩,中山大学文化学者、海南人黎国器也有褒赞之词。他在《冼夫人是开拓万泉河文化的杰出人物》一文中说:“到了梁、陈、隋时代,冼夫人分别代表了这三个朝代的皇帝管治海南岛,海南岛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南岛和封建王朝中央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民族是团结的,社会基本上是和谐、安定的,人民是安居乐业的,经济和文化是发展的。”连日本学者小叶田淳,在他写的《海南岛史》一书中也说:“只有冼夫人管辖海南岛之后,海南岛才出现了‘黎明’的曙光。”
(四)冼太夫人的家族
冼太夫人,她父家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族十余万家”;她夫家冯氏,自宋朝命冯业为罗州刺史始,六代人历四个朝代,在化州世为罗州刺史、石龙太守。冼冯两家,在高凉乃至岭南地区,属于名门望族。
查阅研究资料,得出如下冼氏七代世系表。
(表略)
说明:(1)冼劲被尊为广东冼姓始祖,东晋时任广州中兵参军,宋时追封曲江县侯。这个广州中兵参军是多大的官,查不清楚。有人说他领兵500人打仗,按现代,能带兵500人,当是副团级了。(2)冼企圣,冼英即冼夫人的父亲,为俚族族落大首领。(3)冼挺,冼夫人的亲兄,时任南凉州刺史。(4)冼本琮,其三个儿子迁往海南文昌,成为文昌冼姓开族之祖。(5)冼宝彻,随朝时任高凉郡通守,主管高凉郡军事,就管辖地域及职权,相当于当今的军分区司令。
查阅研究资料,得出如下冯氏六代世系表。
(表略)
说明,(1)冯业,北燕王冯弘族人,入粤冯姓始祖,南朝刘宋授任为新会太守兼罗州(今化州)节度,后又封为怀化侯。(2)冯代,也有叫冯渲,刘宋、南梁朝均为化州刺史。(3)冯书,时任幷州刺史。(4)冯融,南梁授予罗州刺史。(5)冯宝,冼夫人的丈夫,时任高凉郡太守。(6)冯仆,冼夫人与冯宝的独生儿子,时任阳春郡太守,后被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郡太守。(7)冯盎,隋朝任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郡(今甘肃境内)太守,唐朝授上柱国、高州总管,管辖高、罗、春、白、崖、儋、林、振等八州。(8)冯暄,隋朝任罗州刺史。(9)冯智戣,冼夫人曾孙,唐朝任高州刺史。(10)冯智戴,冼夫人曾孙,唐朝任春州刺史。(11)冯智玳,冼夫人曾孙,唐朝任潘州刺史。(12)冯智玑,冼夫人曾孙,唐朝任高州刺史。(13)冯智彧,冼夫人曾孙,唐朝任东合州刺史。(14)冯智式,冼夫人曾孙,唐朝任恩州刺史。
还有研究资料说,在海南,近代抗法名将冯子材,飞机师冯如,现代革命家、琼崖工农红军领道人冯平、冯白驹等,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世孙。
(五)冼太夫人的文化意义
冼太夫人这个历史人物,不论她是人,还是神,都已文化化了,也即说她成了文化,人们称为冼夫人文化。
关于冼夫人文化,研究学者指出:(1)在粤西、海南,冼姓人称冼夫人为姑婆,冯姓人称她为祖婆。冯冼宗谱有冯冼祖先、冼夫人及其子孙的记载,以及宗族祭祀仪式、各种活动的记载,形成了冯冼宗族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人缘文化;(2)冼太庙(包括谯国夫人庙、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等)遍布粤西、海南各地,尤以高州、电白、化州最多。冼庙既是纪念庙,又是神庙。庙的建筑、塑像、雕塑、楹联、碑记及祭祀活动,形成了冼庙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神缘文化;(3)在海南,百姓把番薯、芋头当作冼夫人赐给他们的吉物,每逢“军坡节”,家家门前和路旁摆满番薯和芋头,插着有“冼”字号的三角小令旗,被称为“薯、芋、旗”文化;在粤西,分布着冼夫人、冯宝时期的旧城遗址、冼冯族人墓葬,出土不少既是战鼓,又作乐器,表示财富和权力的铜鼓,形成了史迹文化,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物缘文化;(4)在粤西、桂东南、海南,古代俚人居住的地域,冼夫人和冯宝活动的地方,人们崇拜、纪念、研究冼夫人,形成了冼夫人文化圈,也即是冼夫人文化的地缘文化。
现在,冼夫人已作为文化形态存在于世间,我以为这就是冼夫人的文化意义。冼夫人的文化意义,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冼夫人文物。有关冼夫人的实物遗存,包括冼庙、冼墓、铜鼓、古城等,已成为历史文物,供游览和研究,发展冼夫人文化事业和发展旅游业。
二是冼夫人精神。冼夫人的爱国爱民信念、德治法治理念、保境安民功绩,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辈和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三是冼夫人信仰。神坛上的冼夫人,集祖宗神、保护神、赐福神一身,人们把人神祖先信仰、宗族神明信仰、鬼神巫术信仰龢民间赛社纪念活动结合在一起,长期坚持定期开展叩拜、祭祀、念经、游神、纪念、祝颂、竞技、娱乐等一系列的冼夫人信仰文化活动。这是很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景观。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