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刘尚仁教授等人的《鉴江河源的研究》

  鉴江,为何叫鉴江?也许因为水清如镜,可鉴河底吧。

  鉴江,在高州、茂名的自然生态、人类社会、产业经济中的意义,怎样评价,我以为都不过份。

  鉴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在信宜,从吴川入海。主流全长233km,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支流有28条,高州的曹江,化州的罗江,电白、茂南的袂花江,是鉴江的主要支流,全流域集水面积9534km2。

  鉴江的水文特征,一是流量不小,高州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327亿m3,梅緑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80亿m3;二是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约占全年的一半,最高峰一般出现在八月份;三是河水含沙量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达037公斤/立方米,河道淤积较严重

  过去,鉴江全流域易受水灾的农田达70万亩。1960年在高州建成高州水库,70年代又在吴川修了塘尾分洪工程,有效地减少了鉴江中下游两岸的洪水灾害。

  说一下塘尾分洪工程。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鉴江流域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为什么要搞这个工程呢?吴川处于鉴江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鉴江进入吴川境内,特别到了梅緑以下,流速缓慢,如遇洪水,容易造成两岸洪涝灾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湛江、吴川两级党政领道下,吴川人民用人工劳动和机械化劳动结合的办法,在塘尾开凿了一条分洪河道,并修建了一座分洪调节闸坝。有了这个分洪工程,在塘尾以上鉴江的一部分洪水,迅速从这里出海,既可加速上游泄洪,又减少下游洪涝灾害。

  1988年至1994年间,广州城建科技开发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泮光主持一个茂名市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叫做《鉴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我的同事刘尚仁、叶锦昭、刘美南、唐常源、黄克中、陈俊合、黄瑞红和黄泮光等人参与了鉴江河源的研究,并写成研究成果《鉴江河源的研究》。征得作者的同意,我全文转载如下:

  鉴江是广东省西部最长的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该水系发源于信宜县的云开大山南部,主要流经广东省的信宜、高州、化州、茂名、电白、吴川等县市,在吴川县黄坡圩附近入南海。习惯上将鉴江的干流,在信宜县的池垌至镇隆河段称东江河,汇入支流西江河后,镇隆至高州称窦江,汇入支流曹江后才称鉴江。因此,东江河的河源就是鉴江的河源。早在清康熙年间,对鉴江河源已有记述,但至今人们的意见不尽相同。现在是确定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一)河源的涵义与确定

  一种说法,河源是河流补给的源头,通常是溪涧、泉水、冰川、融雪、沼泽或湖泊。这个河源概念不够明确,因为一条河的整个水系都可能是它的补给源头。另一种说法,河源即河流的发源地……当一条河流由两条支流汇合而成时,一般以长度较长,水量较大的河流的源地为河源。这是较正确的河源涵义,而且提出了确定河流发源地的准则。

  如何确定河流的发源地,有人认为应该考虑河流的长度、水量、流域面积、河谷发育史、源头地势和河道流向以及历史习惯诸因素。正是这么多的考虑因素才容易造成确定河流发源地的任意性。这是不宜提倡的。

  确定河源,第一要有客观性,不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比如河流水量,它与流域的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客观因素有关,又与人为活动有关。若流域其它条件相同,有大面积水浇耕地的河流量因蒸发耗水就比没有灌溉的河流量少;流域内森林的砍伐和恢复,树种的改变都可能影响河流量。不同时期的人为活动可能改变着河水量,然而河源不应随之变更,因此河水量不宜作为确定河源的最主要的因素。“河源唯远”基本正确,河流长度是最主要的定源因素。不过,当一条河流由甲乙两条支流汇合时,若乙河长度略比甲河短些而水量却比甲河大得多(由喀斯特泉或暗河形成的河源往往有这种情况),这时可将乙河作为河源。第二要简单明确,不烦琐。前面将河流长度作为确定河源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唯一的因素,就能保证确定河源简单明确,不烦琐。一般河流,是容易找出河长和流量都较接近的若干支流的,如果不把握住“河长为主”的原则,就可能将河源确定成二源、三源……这样,在各种书刊文献资料中要占较多的篇幅来叙述几个河源,地理课老师要花许多时间讲解,学生恐怕难以记住这么多的河源。其实,河源是一个带科普性的地理概念,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它来全面反映河源地区的水系面貌和河源特征,以简明易懂为上,河流多源化不应提倡,无论是河流的主源、正源、东源、西源、南源、北源等提法,以不用为好。

  流域面积是河长和流量的相关因素,不少情况河长相同,而纵谷的流域面积比横谷小,这时亦会通过流量差异显示出来。如果缺少流量资料,流域面积可作为确定河源的参考因素;地殻运动和河流袭夺作用可能使发育早的河流变得短小乃至消失,加上人们现时对河谷发育过程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同的河谷发育史看法恐怕较多,据此更难判定河源,当水系上游地区的地殻抬升速度快,岩石抗蚀力强时,地势就高,难道地势高的支流源头最应该是河源?其实,其它条件相同时,源头地势低的支流发育较早,若按河谷发育史观点,将它定为河源更合适。因为地势低是经受侵蚀剥蚀时间长造成的。东江河的河源高程就比鉴江大支流罗江和西江河的河源至少低200多米。此外,一般地区给水度大的岩石(如喀斯特石灰岩),其源头高程通常要比给水度小的岩石(如花岗岩、变贡岩、砂页岩……)低。因此,将源头高程作为定河源的一个因素恐怕不妥。河道流向是受其初始流向、岩性、构造和构造运动等多因素制约的,只有与其干流保持较顺直流向的支流源头,才最有资格定为河源是不够科学的。鉴江河源成为问题,在一程度上与这个因素有关。因为支流铜鼓水比大河流向顺直,就容易误认为是东江河的延伸部分。

  对历史习惯的河源,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应纠正。下面鉴江河源研究的历程说明,近300年来大多数地图所画的鉴江河源是错误的,许多干部,尤其当地干部和群众不接受,提出要重新确定鉴江的河源,并要树碑标志。错误的鉴江河源不应再继续下去,现在太平盛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二)鉴江河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1清朝时期

  1)康熙、雍正、干隆、同治期间

  目前能找到关于鉴江河源的最早文献是(康熙)《信宜县志》,该县志1687年记述“东川十源出感化乡雷公岭,高程373m,位于北流江流域。下经云岫山。中道流至县城南合西水。入窦江滩高水急多峭石可通舟楫入高州界”,“丽水江县东北80里发源白马山黄华江畔。下”。上面东江河和铜鼓水的河源不是雷公岭和白马山,这两座山及云岫山的位置也不对。该县志的地图,将东江河河源画成自镇隆,大致经池垌镇向东北方向延伸。这个错误基本延续到建国以来达300年,该地图显示铜鼓水是东江河的支流,而由右岸汇入是错误的。

  (雍正)《广东通志》、(干隆)《信宜县志》、(同治)《广东通志》对东江河和铜鼓水河源的记述与上面(康熙)《信宜县志》一致。(同治)《广东通志》的地图较清晰,不过有文图不符现象,文字上写东川水出信宜雷公岭,而地图上却把雷公岭东面更长的河流作为东川水,使后人在错误的东江河河源方面陷得更深;在文字上明确“丽水江南流合东江”,地图上雷公岭、云蚰山的位置较为正确。

  2)光绪、宣统期间

  (光绪)《信宜县志》1889年记述“东江源出太乙山。东庄垌北流部洞水。东过闸儿岭南下东镇、西南流至县城南合西江为窦江”。“铜鼓江即丽水江源合新垌贺垌绪水西流至铜鼓村下入东江”。可见,100年前人们已知道东江河的干流不是铜鼓水,东江河河源是在庄垌方向。鉴江河源研究向真理大大迈进了一步,有新突破。如果当时和后来的地学家能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究,恐怕鉴江河源早就定了。

  然而,当时广东省某些地学家不知道或不相信《信宜县志》中的新发现,继续沿用以往错误的东江河干流位置,更严重的是把铜鼓水作为东江河干流,而把真正的东江河干流称为“高源水”支流,使东讧河河源研究至少倒退200多年,退回到康熙年代。1897年(光绪)广东舆地全图的信宜县地图与文字记述(东川水源出四蹄岭……)反映了这一点。

  1909年(宣统)编印的广东舆地全图对东江河河源的画法与1897年的几乎一致。

  2民国时期

  1934年中华民国新地图出版(广东幅1:200万),1945—1948年编辑的中国地质图(1:300万),都是沿用满清末年错误的东江河河源,没有新进展。要提及的,由广东陆地测量局1933年测图和随后出版的1:5万地形图,第一次为鉴江河源确定提供系统和较准确的资料并开辟新前景,但当时没有人利用这批新资料作进一步探索。

  3建国以来

  1)关于东江河干流位置的两种意见

  东江河在池垌东国附近由两支流汇合形成:一是经庄垌、蒲垌、东安闸、石庆至东国,叫大河(曾称为高源水);另一是铜鼓水。哪是东江河的干流?建国以来有不同意见(表2-1):凡是继续沿用民国时期地图资料的,就仍将铜鼓水作东江河干流,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年,已出版的地图很多,流传甚广;凡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形图,到现场考察研究的,就将大河作东江河干流,是正确的,如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出版的地图。

  2)关于东江河河源的各种意见

  建国以来主要是省、市、县的水利电力局对东江河发源地提出几个地点(表2-2)。其中良安塘和虎豹坑都位于庄垌南面的大沙陂坑中,位置较具体和准确。这样,对东江河河源的研究又向前迈了—步。

  图2-1 东江河上游水系(1:200000)

  (图略)

  表2-1 东江河干流在地图上表示的几种情况(举例)

  (表略)

  表2-2 近300年来有关东江河河源的各种意见

  (表略)

  (三)鉴江的河源——庄垌樟□源头

  1铜鼓水

  铜鼓水是集古泮水、燕水、新垌、贺垌绪水南流至铜鼓村以南汇入东江河,曾叫丽水江。铜鼓水的河源有说里五大山、丰门塘和佛子坳(图2-1)。

  (1)丰门塘与佛子坳源头相比较

  古泮水在屋地村磨刀石由丰门塘与佛子坳来的两支流汇入,该地属变质岩山区。按源头至磨刀石计的流域特征数据(1990年6月24日测)见表2-3。按河长为主原则,可认定佛子坳是河源。

  表2-3 丰门塘与佛子坳的流域特征数据

  (表略)

  2大河

  大河上游的庄垌位于花岗岩区的小山间盆地内,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流在庄垌合水口附近汇入大河,主要的支流是水鸡坑、西山坑和大沙垌坑(最大支流)。大沙垌坑在大沙陂村由樟□坑和大沙陂坑汇合形成,而大沙陂坑又由几条更小的支流(虎豹坑、良安塘、塘里根等小河)汇入。由表2-5可知,樟□坑是最长的支流,其次是以塘里根源头计的大沙陂坑(虎豹坑、良安塘支流的水量都少于来自塘里根的水量),若从樟□坑与大沙陂坑汇合点(大沙陂村)计起,樟□坑和大沙陂坑的河长、集水面积是26km、1274km2和180km、1474km2。按河长为主原则,可认定樟□坑源头是大河的河源。

  表2-5 庄垌合水口以上流域的特征数据(1990年6月25日测)

  (表略)

  3东江河上游的干流是大河而不是铜鼓水

  有史记载300年来的鉴江河源,大多数地图错把铜鼓水作东江河干流,应予改正。表2-6说明东江河干流是大河而不是铜鼓水。若从河谷发育史考虑,大河在东安南管理区的安(表略)村保留着高l0~15m的第二级河流阶地,由红土卵砾石组成,是中更新世冲积物;大河自东安闸至东国有7km长的河漫滩宽谷,后缘常有由更新世晚期的红土卵砾石组成的第一级河流阶地,高7m。铜鼓水只在燕水与古泮水汇合附近见第一级河流阶地,高7m,由更新世晚期的红土卵砾石组成,而宽谷河段自东国上溯才2km。这些迹象显示,至少在十几万年以前大河宽谷已形成,而铜鼓水形成宽谷较晚。

  表2-6 铜鼓水和大河的流域特征数据

  (表略)

  4庄垌樟□坑源头是鉴江的河源

  既然大河是鉴江在池垌上游的干流,那末樟□坑源头就是鉴江的河源。1991年2月4日枯季调查的樟□坑源头比1990年6月25日雨季下移平距330m,高程降低45m。若东镇水位站的河口距离为199km,按枯季源头计,则鉴江全长2338km,落差460m,平均坡降1967‰。

  为了保护鉴江生态环境并向良性方向发展,要在全流域,尤其是山丘坡地和各水系源头地区大量植树造林,实施乔灌草结合、林果药并举,造福人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