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緑水悠悠,仿佛人看不破的镜花水月,都不过是指间烟云。
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再次来到光明寺,念佛、跪拜、听法,只为那清净的气息,让自己更安心。
寺院里一如往常,师父们各自忙碌着,耳边时时传来唱诵的佛号声,那是行法7日夜的师父在般舟道内行般舟。
一位老和尚正在给年轻的小师父剃头,他的动作娴熟,头发沙沙而下。举手投足之间,酿着一抹温暖人心的感觉。
当我们路过十多天前受戒的木棚处,只见三位师父手拿银针,低着头,正在专注地修补什么。
不想惊扰师父,却又忍不住好奇,我轻轻地走上前,透过一条狭窄的缝隙,朝前一瞥。
原来,他们正在修补《药师经》的经幢。经幢宽约3米,其上经文的字体很大,有些地方已经破损。
师父们把经幢卷起来,银针穿梭不停,小心地在经幢上修补。
我皱着眉头,心想:或许是因为经幢悬挂日久,又经历风吹日晒,字迹才会破损吧!
有人说,经幢随风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此刻,我默念着经幢上的经文,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思与感动。
想起旧时曾听一位居士介绍,“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最初,人们将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称为经幢,也叫石幢。
经幢和幡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象征佛菩萨的威德,造幢幡能得福德,避苦难,种种好处说不尽。
经幢起源于唐代,北宋时,经幢发展达到高峰,数量更多,形制更繁。
经幢多置于殿前庭院内,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内容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从构成上看,经幢的主体是幢身,刻经文和佛像,分为二层、三层、四层和六层;以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居多,其中,以八角形最为常见。
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以莲华座、天盖等相隔,下层柱身镌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关于经幢,曾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经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传说虽已无从考究,然而它的美丽,却让听者流连。
另有一说,关于筑造经幢的功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记载: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阵凉风吹过,拢回我的思绪。细看眼前,师父们正盘坐在佛像前,一针一线虔诚地在修补着,绣着上面的经文,修补好的地方卷起来,再往下修补。
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小心,神情那么投入,手法熟练,目不斜视,那定是将自己报恩的心,虔诚的心也一并绣进去了。
这一幕很让我感动。有几个瞬间,我的目光追逐那一枚小小的银针而动,眼中师父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我看到的是一种守护和珍惜,师父们在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如何以恭敬的心去修行,引领我们体悟一种精神。
快做完的时候,几位师父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见我们到来,一位年轻的师父站起身,我们急忙顶礼,生怕打扰师父,不敢多言。
反倒是师父理解地笑笑,向我们介绍起来——
“你们过来看看吧,这个药师经幢长49尺,宽3.5米,这是几年前河南的新莲居士发心组织大家在一起绣的。参与刺绣的居士多达三百人,据说是一针一句佛号,无有空过,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啊!”
“49尺……”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经幢!
与此同时,我们也为河南居士们的一片赤诚之心而感动。
几个同伴赞叹着修补经幢的几位师父,慨叹法宝流传的不易。仔细想想,这个经幢的背后,不知藴藏着多少故事呢!
众多居士的发心、筹款,每一次努力、奔波,每一针一线的缝制……种种因缘聚会在一起,才得以造就出庄严神圣的经幢。
经幢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眼前这几位以虔诚之心默默守护、修补它的僧人,更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或者说,经幢是一个缩影。正如佛法住世,需要无数人为之努力,修持正法,护持正法,佛法才能传承下来。
我凝视经幢,心中默默发愿:愿清净福田僧长久住世,正法久住,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宁。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