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想必许浑所作的《咸阳城东楼》是说给我听的。此刻,愈是明确了前路的方向,正欲行走,却愈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愁忧。
这日早晨,暂且放下心事,我们又走入光明寺,想要帮忙做一些活计。
光明寺的一切,都是围遶着修行而设置的。寺中有几个规划齐整的苗圃,方寸不大,却是郁郁葱葱。我与同伴经常会看到一位老师父蹲在菜园里,认真地除去青菜旁的杂草,一畦青菜,緑叶随风轻摆,茁壮地成长。
一连几天,那位老法师在菜园中默默地劳动,小心地侍弄着青菜,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我们走上前,有心想要帮忙除草,却只怕农活不济,伤了菜苗,只得惭愧地在一旁看着。
老和尚曾给我们受过非家八戒,虽然不知他的法号,却是一见如故,自然多了几分亲近。谈话中得知,这位师父曾给许多居士受过这个戒,由于家中世代务农,自幼受到熏染,喜欢养花种菜,倒也快活。
一次劳动完毕,看着除尽杂草的菜园,老和尚微微一笑,“再过一两天,这里又会生出杂草。”
“我会随时割掉它。”
一语双关。看来,他的心中已经透进了光明!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覆盖着荒芜的杂草,遮蔽了内心智光灵苗的萌发。这时,就需要一把智慧宝剑,斩断草根,显露光明,重塑一段新的人生。
除却杂草,老和尚又走向寺门外,弯腰捡拾着小路上的绊脚石。山间小路上的碎石总是很多,零零散散,阻碍着前行的脚步。
我们与老和尚一同捡拾起来,只见他的动作极快,一群年轻人竟不是他的对手,很快便捡拾了很多,大大小小,垒成一摞,稳稳地堆放在路的两旁。
期间,一位年轻的师父请他回去歇息,老和尚置若罔闻,仍旧细心地干着,仿佛要尽一切力量,为路人扫清障碍。
阳光、山路、捡石人,我们不禁被这幅画面打动了。这是一种禅意,一种心境,更是一种修行。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想着给予别人方便,照顾他人,不正是菩萨心肠吗?无论何时何处,都能让众生得到安慰和关怀。
忽然想起一位常住居士的话:“光明寺的师父,各个都是劳动干活的好手,单看脚下走过的山路,你就知道了!”
这种简单檏素的生活态度,督促着我们改变。有道是:道在搬柴,在洗钵间。
休息的时候,我们与老和尚话起家常,一个同伴问老和尚:“您在这里怎样?”
“我现在很好,吃穿不愁,比过去好多了。人吃得再好拉了也就完了,穿就更不用说了,能遮羞就可以了。”
老和尚告诉我们,他就会一直住在这山里,以后不再走动了,就在这里往生。
我问他,您怕死么?
“死就死嘛,有什么好怕的。我曾养过一只狗崽儿,下午的时候还欢实的很,第二天一早就死了,快得很。人也一样,说死就死了。就像我现在跟你说话,没准哪一口气上不来也就死掉了。”
这一刻,我们都有些沉默,感觉山林里静得出奇。
接下来,我们又聊起行佛现前三昧,说起所见所闻的种种苦楚,以及行法者所经历的艰难,我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心中总有一抹隐隐的不安。
这种惶恐与茫然的感觉,正如脚下忽然踩踏一块碎石,一不小心,就会重重地摔倒,感受一种难忍的疼痛。
老和尚不置可否,只是笑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颇有禅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外出,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回,经过一处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他掉了下去。危在旦夕之际,这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悬荡在半空中。这时候,他的面前忽然出现了慈悲的佛陀,慈祥地看着自己。这个人急忙哀求道:“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佛陀慈祥地说着。
‘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我一定会听!’
‘好,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心想:‘放了手,我岂不是要掉入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
因此,他更加抓紧树枝。佛陀见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解脱,这个故事,你们自己去体味吧!”老和尚讲过故事,笑呵呵地离开了。
正所谓当局者迷,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如今我们都在悬崖的位置,看破,放下,遵循佛陀的指示,多么重要!放下烦恼,勇往直前,才能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或许,流星的美丽,亦在于放下一切后的解脱。能够放得下,得到的便是一切。放下之后,才能痛快地去做应该做的事,事情也会做得更好,这是一种极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当下的困惑,在听过故事后一扫而空,心情忽然轻松畅快了许多,深深地呼吸、吐气,任凭山林的清新空气将我包围。消除烦恼的感觉,竟如此惬意。
这个上午,我们在杂草与碎石之间,似乎学到了一些什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