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与小沙弥的对话

  关于小沙弥,曾听过这样两则小故事——

  有一天,老和尚让一个小沙弥下山去买油。回来的路上,小沙弥捧着油钵,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脚步仍旧不稳,油弄洒了一半。

  没多久,老和尚再一次让他去买一钵油。这一回,尽管小沙弥依旧小心,可仍然洒了不少油。

  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他:“如果不想弄洒油,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平常走路的方式。你平时怎么走,捧油时就怎么走,不必太紧张。”

  小沙弥听从建议,安下心来,果真,油没有再洒,平稳地带回寺庙。他把老人的一番话告诉师父,老和尚听后,语重心长地说:“平常心就是道啊!”   

  还有一个虚心求教的小沙弥。有一次,他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小沙弥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小沙弥瞪大眼睛,使劲儿瞧,可仍旧伸手不见五指,最后,他只好如实回答:“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佛祖说:“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寥寥数语,意义非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一番体悟。

  暂不细究其中的内涵,且看勾画的小沙弥的形象,一个憨态可掬、木讷老实;一个虚心好问,为人诚实。两者着实让人喜欢。

  说起小沙弥的形象,脑中最先联想到的,便是日本动画片里的一休哥,他聪明絶顶,伶俐可爱,口念阿弥陀,敲打木鱼,嘴上常说:“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

  在我们当地,年纪较小的沙弥极为少见,此番来到光明寺,有幸与三位小沙弥近距离接触,这让我对小沙弥有了更真实、生活化的印象。

  三个小沙弥是兄弟,哥哥德炽17岁,二弟德热15岁,最小的弟弟名叫德仁,仅12岁。他们来自四川阿坝一户平凡的普通家庭。

  阿坝当地有一个特别的风俗:男孩长成少年,要进入寺庙出家修行,过一段出家人的生活,18岁以后再还俗。如果期间少年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得到父母的允许后,可以继续出家修行。在当地人的眼中,孩子的出家生活体验十分重要,正如同孩子到了年纪上学一样平常。

  就这样,三个花样少年,陆续离开故土,远离父母的宠爱,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

  初见德炽、德热和德仁,便被他们的纯真、调皮和懂事吸引了。

  三个小沙弥皮肤黝黑,笑容灿烂,身穿黄色的大褂,说着一口加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和同龄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很快乐,生活简单并有规律:每天除了上早晚课,此外的时间便是学习文化课、劳动、玩耍。他们很能吃苦,在大山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时常帮助师父们干活,每天早早起床,上殿、吃饭、劳动,下午再到静阳庵建设办上文化课。天天如此折返,艰辛可想而知。

  与城市中的孩子相比,小沙弥显得更为淳檏,性情或羞涩,或内敛,或许是受师父们的教导与熏染,说话的口气犹如小大人儿一般。

  上文化课的时间是下午1点半,常乐师主要负责教授他们语文和历史,另有一些比丘师父教授其他科目。我与他们便是在一次上课时结识的。

  那天,常乐师临时有事,晚来了一会儿,三个小沙弥就围坐在桌前等着。德炽与德热看上去很稳重,在桌前探讨着昨天的功课;德仁显得活泼顽皮,动来动去,乌溜溜的眼珠转呀转。撞见我的目光,他又倏地别过头,十分逗趣。

  又过了一会儿,德仁索性离开座位,蹦蹦跶跶,到门口玩耍去了。他的调皮可爱吸引了我,我举起随身携带的相机,走出去,想给他拍几张照片。

  此时,德仁正在建设办台阶处的泉水边玩水,他挽着袖子,拍打着水花,泉水哗啦啦地流淌,溅了他一脸。德仁独自玩得不亦乐乎,哪知他偶尔抬头看到我在拍照,他飞快地跑到旁边的木屋里去了。

  “德仁师,出来吧,不拍了!”我连喊了几声,里面却没有动静,或许是太害羞了。

  等了一会儿,见他不出来,我只得叫来德炽帮忙,让他带弟弟出来准备上课。

  到底是兄弟,感情亲近,德炽笑着拉出弟弟。德仁见到我依旧不好意思,直往哥哥的身后藏。

  回到木屋,德仁先是和哥哥玩了一会儿,之后安静了许多,坐在桌前,学着哥哥的样子翻起书本。

  “能借我看看你的作业本吗?”我问德仁。

  “好吧,给你看。”德仁说完,把作业本递给了我。

  作业本上工整地写着唐诗,还有造句,我对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

  德仁扭扭身子,得意地咧咧嘴,笑容很灿烂。

  我的一位同伴问德炽“你们每天都要来学习?”

  德炽点点头,很认真地问她:“书上的诗句,你都懂吗?”

  “恩,差不多。”同伴冲他一笑。

  “那你也能给我们讲课了?”说完,德炽拿出语文书,翻到《敕勒歌》,递给同伴,“这个你读过么?”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伴捧着课本念给他听,她那可爱专注的神情,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纯真的学生时代。

  她的声音很轻,读着读着,感觉四周忽然安静下来,德热和德仁都探过头来,聚精会神地听着。

  她简短地给他们讲述了诗中的含义,当我放下德仁的作业本抬起头看他们时,不觉竟愣了一下,心中涌起一丝感动。

  此时,三兄弟望着我的同伴,神情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脸上写满对知识的渴求,眼神清澈与真挚,满是新奇与羡慕。

  我的心中不由一动。联想到城市里窗明几净的教室中,许多标榜独立、彰显个性的学子。此刻,他们是否也向小沙弥一样,一心刻苦地求学呢?

  同样的花样年华,却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不一会儿,常乐师背着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来,俨然一副教书先生的模样。我和同伴赶紧退出去,接着,朗朗的读书声从房间里传了出来……   

  下课时,三兄弟有说有笑,拿着书本返回光明寺。

  望着他们的背影,脑中一休哥的形象不觉悄然远去,取而代之,三个小沙弥的模样印在了我的脑海。祈愿他们未来的日子会一帆风顺,在佛菩萨的守护下,精勤修行,道业有成。

  此时,我转头问常乐师:“同时给三个人上不同进度的课程,很累吧?”

  “没办法,条件就是这样的!”常乐师眼色沉稳,意味深长。大概在他的心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吧!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