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兵”节,是粤东畲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它是缅怀远祖盘瓠,禳灾祈福,招来“神兵”,保村寨安宁,保人寿年丰的一种民间宗教礼仪法事和民俗文化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1953年以后没再活动过。1993年12月24日,广东省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族恢复举办这一节日活动。该县5个畲族村和饶平县蓝屋村畲族均派人参加。当地市县的文化、旅游部门亦派员实地考察,拍了电视纪录片。我们有幸应邀参加,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过去口头访问要翔实得多,因而作一纪实,从中也思考和探讨一些问题。
李工坑村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文祠镇的一个自然村,现有79户,350人,皆为畲族雷氏。据传,其祖先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福建省汀州龙岩县迁居于此,历四百余年。村内有雷氏宗祠,曾有雷法进、法广、法开等三位先祖在此设过法坛,历来有“招兵”活动。每三五年举行一次,选择年末冬至日前后的吉日升坛“招兵”,最后一次是1953年冬。相隔40年,在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年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所改善与提高,村民们看今朝、忆往昔、念远祖,祈求维护稳定发展的局面,举办了这次“招兵”活动。
一、筹备
从议事之日起,历时半载,有如下几项事宜:
1.村民推举雷楚良、雷宏生、雷锡龙等三人为理事,具体负责筹办各项事宜。理事们受任后,即向镇、县、市、省的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请示汇报,并征求上级党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2.集资。村民自愿捐款,民族工作部门、文化及旅游部门资助,共筹得人民币一万元左右,用于添置必要的设备、道具以及酬神、谢师和接待宾客。
3.延师择日。沿旧规,续请丰顺县风坪村畲族法师蓝明慨(法名蓝法进)及其助手主持这次宗教礼仪法事,择定当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深夜[2]时开始正式举行活动。蓝明慨年纪74岁,相隔数十年未搞“招兵”法事,自己又难于亲临,便委托其助手提前两个月排演预备。
4.各家各户向亲朋传递资讯,邀集前来,并备佳肴、彩灯、对联等。
5.邀约电影放映队、木偶戏团届时前来演出,酬神乐众。
二、礼仪程式安排和神局布置
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入选定之时日。是日,有朋友自远方来,李工坑村喧闹起来了。雷氏宗祠门前竖起一面三角形、镶牙边的大龙旗为“招兵”的标志,搭起彩色牌排,红底金定书写对联:“松山竹青畲山美,政通人和百业兴”,上批“合乡平安”;正堂贴有“千古万代,子孙昌盛”的新联,足以反映这一活动的主旨。村内各家各户的大小居屋门前悬挂红色灯笼,两边贴着红色对联。祠堂门前广场一侧搭起上演木偶剧的戏台,另一侧撑起宽大的电影银幕。全村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
法师蓝明慨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前来而委托其胞弟蓝贵喜、其子蓝金炮和三名助手携带神像卦图、经书、法器和其它文书、符箓进场。经与理事们议定程式,安民告示。12月24日深夜2时起鼓,告示:“起鼓之时,凡肖狗、羊勿近”。程式如下:当晚,起师、大请神、奏文书、请佛、开光明经。25日上午,请龙、安龙;下午,安灶君、拜田君、安井、开公忏、消灾忏、做供。25日晚,请师爷、开三奶经、打路引、给旗、招兵、上香、尝兵粮、尝酒肉、安兵、光灯谢土、慈悲经、观音经、收师、送佛、谢师。
法事主持人即布置神局。神局布在祠堂正厅。厅中央置案桌两张,上设神坛,坛有坛门,门前上书”闾山法院”,两边书有:“王母驱邪迎百福,闾山断案集千祥。”坛内供奉最高位为玉皇灵符神牌,次为如来佛塑像,两旁左侧设青龙北帝,阖乡各家慈悲神牌,右侧设右镇进财丁、五海四海龙王神牌和本境各乡福主公神牌。坛前案上摆有各式素供和七个茶杯、酒杯及龙角、木鱼、铜缸、铜钹、铜铃、铁质尖刀、筊杯、戒尺等法器和经书多册,还有一方“太上老君敕”铜印。坛内的神牌后面放置着各种表文和符箓。
厅内神坛后的正面和左、右各悬挂有3幅布质画的神像,每幅长2米,宽0.9米。每幅有三层神仙画像。正面三幅为张、梁、李天尊,陈、林、李三奶,恭、刘、杨公先师;左:幅为王母娘娘、点兵师、左头陀;右三幅为闾山殿,唐、葛、周将军和右头陀。
经书有《奉请招兵书》、《安佛逍遥经》、《佛母娘娘经》、《观音救苦经》、《三奶夫人国母娘娘》、《奉请生魂书》、《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北斗施孤龙王经文》、《超度孤魂经文》、《安龙镇宅八场经》、《安灶经文》、《安井经文》、《消灾经文》、《佛说蝗虫经文》、《大慈大悲劝善经文》、《慈悲消灾经文》、《本境各宫福公王神位》、《公王福主宝忏》、《消灾经文》等19部。
三、法事礼仪过程
“招兵”节活动的整个过程,以法事主持人为中心,礼仪为主要内容,依序而演。主持人每一礼仪所需的经书照本宣科,配合舞弄各种法器,手舞足蹈,辗转翻身,吹龙角,敲击铜铃、木鱼和锣鼓,掷筊杯,烧化各种文书、纸马、纸钱等。又一出的木偶戏,夜间放映电影,日夜相继,人流穿梭。夜间法事内容更多,25日的深夜“招兵”达到高潮。
现按其程式分述五点。
(一)起师、请神和上奏文书
是日(历十一月十二日,西历12月24日)深夜2时起鼓,亦称起师,即法事的开始。顿时锣鼓喧天,坛前明烛燃香,向请圣灵神位献茶献酒,围观者众。
法事主持人身穿蓝色镶红边的道袍,头裹青巾,头裹青巾,额前配上老君、三清画像的帽沿,吹龙角、拍戒尺,按神阶高低一一恭请各位神仙到坛。据说,在坛内虽有神位牌和画像,还要由能够沟通人问与神灵的法师作法恭请,神灵才会驾临坛内,听取信民的祷告,按愿施法,显现神威。恭请的神灵多达百位,请神仪式长达五个小时。
先请者为道教众神,计有玉皇大帝、三清、三天尊、三夫人及左、右头陀。每请一位,主持者念明神祗,说明潮安县李工坑村信民相请,手捧点燃的土制草纸在坛前或坛后神像前比比划划,再回到坛前抛掷筊杯,如得一阳一阴则示意已经请到。当即吹起嘟嘟龙角,敲一阵锣鼓,焚烧纸马、衣、钱,以示谢神及迎神。众位仙神请毕,即请本坛法师的先辈,称“请我师”,或称“请师祖”,共有37位。其中有车顺、潮安、饶平、高州等县人;有畲族蓝、雷两姓人氏;亦有不少汉族林、吴、钟、蔡、黄、朱、罗、涂等姓人氏。被请的37位本坛法师先辈中,有31位是有法名的,如林法傅、钟法生、沈法胜、蔡法灵、黄法通、朱法瑞、翁法端等。另有2位获取有郎名的,称为雷八三郎、雷九四郎。最后一位是本坛法师蓝明慨的证明人,称师伯涂源音,是饶平县的汉族。据瞭解,“一家人仅有一人当教”,要经正式法师考核,另请法师证明,方能获得法名和法师的资格,有了法师资格才能主持法事。
道教众神和法师请毕,即请佛教神。另换一位身穿袈裟的主持人,念佛经,敲木鱼、铜铃,恭请如来佛。经文念道:“(伯)巍巍金相坐宝莲,浩浩玉毫显金仙,皈依佛法僧三宝,戒定直香弟子传……(白)大圣佛法僧三尊,一切圣贤僧佛陀耶,达摩耶,僧迦耶,三宝原来一派混有水,皆含秋月夜,无山不戴载阳春。(白)昔日皇宫隆胎,分明好界丈夫才,如逢出水方神道,感得天地开,瞻相好,陈(程)三妹妙童影里奉慈尊,耳听逍遥珂佩出,三界师兜率陀,天礼佛前三拜三大圣……”。最后,亦以抛掷筊杯表示神灵驾临与否。
诸神请毕,再换一巡供品,斟茶斟酒,敲锣击鼓,即转入“上表”。由穿道袍者主持,念诵表文:“文疏上申,殿前奉,三清玉皇大帝道投坛,禳灾集福,信民楚良,宏生、锡龙(三位理事)诚心拜干。”内文中有一段:“乞求庇佑信民,阖族人丁兴旺昌盛,富贵进财丁,六畜多生成群,耕求有利,五谷丰登,百谋遂意,万事从心。驱除天灾地煞、瘟疫时灾,五土邪煞俱一出别乡。驱除官非口舌、百怪、邪煞、灾难、厄运、凶灾,俱一远送他方。再祈夫君等全干庇佑阖族大小男妇老幼安康,血财兴旺,百事荣昌,物阜人康,千载千岁,福禄无疆。”这些内容表达出全体信民心中的意愿,通过法事祷告,上达众位神仙,坛前焚化表文,意即递给了玉皇大帝,信民的心理就得到安慰。这也是“招兵”法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表时念的经书有《奉请生魂书》、《三奶夫人国母娘娘经》、《安佛逍遥经》、《佛母娘娘经》等。
值得注意的是,法事所用的经书和表文,主持者全家客家方言念,而这个村的畲族,则通用潮州方言。因此,听懂是不容易的,而这个村的畲族,只不过是意念相通、心神相通罢了。法事礼仪一式一式往下演进。直到天亮,法事稍停,吃早饭。
(二)请本福主和“安龙”
12月25日早上8至10时,法事主持人身着道袍,手拿小铜铃、钹、筊杯,由一位理事带领十多位青壮年,敲锣打鼓,抬着神轿,往村内各个方位供奉的感恩大帝、协天大帝、三山国王、打猎先师、路头伯爷、龙尾爷等处,分别把象征每一福主的香炉放置神轿,抬到祠堂左侧神坛内供奉。念的经文有《本境各宫福主公王神位》、《公王福主宝忏》。
接着“安龙”。在祠内坛前的地面上置一园形簸箕,用十多斤大米堆聚成龙头状,2块红纸折成2个角,2根香弯曲当须,2只鸡蛋画成2只眼睛。用木托盘盛供品、香炉。主持者念《安龙镇宅八场经》、《北斗施孤龙王经》,请74位龙王、18位星君、东西南北中五岳圣帝,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计算日月星辰和方位。其中念道:“普召天龙,时旱即雨,虽有雷公电母,终无损害。其龙来降,随意所愿,祈求福德,生长男女官职,人民疾病,住宅灾厄,一切冤家及诸苦难、官事无有不吉。”
然后,由坛内转向坛外。法事主持人带着法器,由理事和几个青年陪同,端着供品,牵着一活鸭(象征有水)到祠后山岗约五百米的龙神神位,然后明烛上香,摆下供品,又一番祭祀礼仪。毕,由另一条小路返回祠内,“安龙”法事便告一段落。
“安龙”,是迷信住宅风水靠龙神所致,他们认为山脉走向是龙脉,相隔一定时间要请法师召众位龙神聚集安下,以壮龙势。祠堂是全宗族众人活动的中心,关系全宗族安危兴衰,因而要在祠堂“安龙”,其意念在于“宅舍保安宁,六畜保兴旺,父母保长生,疾病得消灭,诸厌化为尘,财物不虚耗,万邪自归正,横祸永无侵,阖门自安宁,元亨保利贞,子孙保荣昌”。
当天上午10时,法事礼仪暂停,全村举行庆祝“招兵”节大会。市、县的民族、文化、旅游部门和镇的党政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他们在大会上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扬畲族人民开拓山区、建设山区、艰苦创业的精神,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三)做供拜田君、“安灶”和“安井”
是日下午1时至5时30分,每家每户搬来方桌,排列于祠堂门前本境福主众神位之前,摆上三牲(猪、鸡、鱼)、果品(苹果、梨、柑等)、稞粿粄(红头粄、发酵粄、糯米圆)等供品。家家主妇明烛上香,并轮番在福主香炉前叩拜,其场面热闹非凡。
法事主持人穿袈裟,在本境福主诸神前拜田君、安灶君,口念《消灾经文》、《公主福王宝忏》、《佛说蝗虫经》。还有一纸写着信民祈求的心愿:
诚心顶礼:
五谷神王镇一乡,断除虫蚁及灾殃。
祈保禾苗多秀实,阖乡人口保安康。
灾瘴来时风送去,强梁盗贼悬外乡。
虎豹豺狼出外境,青葱白有出别乡。
蝗虫虫赤虫赤皆消灭,山猪獐猪出外乡。
官非口舌皆消散,六畜兴旺镇一乡。
大圣大慈尊婆罗树王佛,
诚心顶礼:
完满宝塔似琉璃,鹦鹉衔花远天飞。
月中有一菩提树,分开八万四千枝。
枝枝叶叶生罗汉,五百生童挂紫衣。
完满藏菩萨摩诃萨。
接着,“安灶”。全村79户,户户有灶,灶有灶神,也要“安”。过去分别逐家逐户做法事,这次简化,采取集中办法,统一法事,然后分发灶君符箓,各户张贴。
法事主持人仍是穿着袈裟,在福主坛前念《安灶君经文》。经文的开头以问答式,自问自答,教化信民“灶有灶神”,不能得罪。经中道,“灶中四十二神,文武七十二部落神灶”,要知“灶中禁忌,不能触犯”,进而为信民消除罪过,最后“恭对厨房,愿求解脱,忏息愆,保平安。祈保平安增福寿,阖家灾难尽消除,延福寿”。当场发给每户“普庵敕令安灶君吉利神符”、“敕令临水正治护身保命消灾符”、“佛普庵佛安吉符”和“敕令安吉符”等4张符。符皆用红纸、墨笔写成,加盖“太上老君敕”的红油印章。要符箓者送人民币2元、3元或5元不等的红包。有些外来的亲朋也当信民,纷纷要符箓,主持者只得现场现划,给予满足,信民尽兴而散。
另有一位穿道袍的法事主持人,由一位理事带领到村内最古老的一口并,做“安井”法事。
(四)“招兵”
当晚7时,法事继续。主持人穿袈裟,在坛前念《慈悲消灾经》、《大慈大悲劝善经》,做消灾忏、开公忏。然后,主持人换穿道袍,念《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超度孤魂经》、《诸品经》等,做开光明经等法事活动。
至深夜11时许,进入“招兵”。此时场外电影已停,木偶戏台的观众也稀稀疏疏,几百人拥进祠堂内围观“招兵”法事。老年人为间断多年的法事重开而特别兴奋,青年们出生以来头一回观看,颇感新鲜,兴致很高。祠门口用三张方桌迭起作为“招兵台”,另一侧是大批家庭主妇挑来一担担内装谷米和盐巴的箩筐。又挂起一盏小灯笼,预备“送兵粮”。九名青壮年武士打扮,穿着桔黄色镶红边的衣服,腰束红带,头披青巾,与锣鼓队在一侧排练“接兵”。
“招兵”是道教礼仪,源于畲族神话传说。当年始祖盘瓠为高辛皇帝平定番乱,渡海遇险危难之际,幸得六丁六甲神兵相助,获胜而有功于国,被赐封驸马王,同公主成婚。婚后繁衍盘、蓝、雷、钟四姓畲族裔孙。因此,畲族为缅怀先祖,学法“招兵”,“扶弟子,招转神兵镇家门”,“招转神兵护家门”。所以,“招兵”法事牵动着畲家人的心。在法事开始“大请神”礼仪中,当请“阖乡各家慈悲神位”(即本宗族各家祖先)时就是从请驸马王开始的。这次法事省略了祭祖,以祷告礼仪代替。
“招兵”法事由三位主持人轮番主持,主持人吹奏龙角,敲击锣鼓,拍打戒尺,念《请神招兵一道经》:“一声龙角胜洋洋,启请三清圣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灵神老君,王母七千将徒众,闾山三官神九郎,福州陈林李三奶,游溪法主朱满姑,启告前传并口教,历代祖本众亲师,左右两营神兵马,蛇头五虎大将军,有事通神来相请,无事不敢请神仙。头坛法事已周毕,招兵法事未前行,伏望仙神坐莲台作证,见千金上圣落龙坛。”启请渚位神仙驾临,掷过筊杯,获准。
接着,打路引。主持人祷告各方作好准备,传达敕旨,要五营兵马齐备待命;要本家宗支祖先、土地神、门神、灶神等打扫所堂,备好茶点接神兵;要“前屋化为闾山殿,后檐化为祖师衙,屋梁屋桷化为龙现爪,灯火化为龙现光,牛马化为卷田象,鹅鸭化为鸾凤凰,猪犬化为麒麟狮子将毛王,男人化为金刚将,女人化为王姥娘,千邪不入屋,万邪不入家,五色祥云来遮盖,祥云遮盖弟郎身”。各各变法化身。并传旨敕令城隍爷、土地田君预备军粮马料,本境伤亡修路,河伯水官备好船橹,火急火急,不得失误。还要排除障碍,扫清道路,要冥司下衙奴鬼邪魔妖怪急回避。各方就绪,给九面各色旗帜。三位法事主持人由坛前扛着香案,一人擎旗出祠外“招兵台”,再次请师。
一位主持者左手擎着九面旗,右手拿筊杯,登上双桌迭起的“招兵”台顶层,双脚站在盛满大米糊以红纸的米斗上;一位站在第一层的桌面上,另一位立于地上。三位主持者形成阶梯状。九位武士装束的“接兵”青年和锣鼓队侍立在旁。在漆黑的夜空中,站在最高位的主持者不停地摇曳旗帜,口中念念有词,其余二位主持人附和,分别招来九路神兵,以不同颜色的旗帜象征各路神兵。旗帜用色纸制作,长一尺半,宽一尺左右,有旗竿,旗的周边剪有牙状。其中,五营兵马为东方九夷兵,青色;南方八蛮兵,红色;西方六戎兵,白色;北方五狄兵,黑色;中方三秦兵,黄色。左右两营兵马为,左营天生兵,蓝色;右营地生兵,黄色。本坛法主(雷法进、法广、法开)一面旗,白色;本地福主一面旗,红色。依上述顺序,每招来一路神兵,站在高层的主持者抛掷筊杯于地面,若一阳一阴为胜,即表示应招,否则须重复。有时竟多达数次才招到,颇紧张又神秘。每招来一路神兵,即吹奏龙角。站立高处的主持人抛下应招的那面旗,由武士接住,敲锣击鼓,大队人马快步簇拥跑入祠内绕神坛一圈,把旗插在坛上的米斗内。旋即返回原位,往返九次,直至招齐九路神兵,三位法事主持人才转入祠内坛前,做“安兵”法事。念道:“众兵将、众兵郎,听我吩咐两三场,草鞋莫离脚,衣甲莫离身,长刀莫出鞘,短刀莫离腰,战旗顿在大门口,短枪顿在法坛前,若有邪师来斗战,喝起众兵有何难。”
念毕,法事主持人把插有九面旗帜的米斗移至厅中央的一个大簸箕中。一大群妇女挑着谷、米、盐,点着灯笼,鱼贯进入祠内,把一担担粮食摆在上厅、下厅,灯光闪烁,呈现出一幕“夜送军粮”的壮观场景。一位法事主持人一边在簸箕中不断捣米,一边念道:“谨请闾山门下给粮下米发众兵。”意在给各路神兵“赏钱粮”。
接着,“造楼塔”、“安兵”。法事主持人谨请东方造楼造塔师,“造起楼台高万丈,阔万里,楼上置更鼓,楼下置军营。楼上望,楼下枪刀林林自如沙;楼下望,楼上枪刀凛凛自如霜。”然后请各位神将神兵就寝,念道:“神兵累累住兰房,双手掰开红罗帐,轻轻移步入兰房。男人都是男打扮,女人都是女彩床。鸳鸯枕,象牙床,光灼灼,灼灼光,各各睡到五更才起床,勒转马头镇坛前。”。
然后,法事主持人把插有九面旗的米斗移至坛的右上角安放,意为“坐镇坛前”。至凌晨2点半钟,“招兵”法事才告一段落。
(五)送神和谢师
“招兵”完毕,法事转入劝善。主持人着袈裟,念《大慈大悲劝善经》。旋即送神、谢师。开始时请来的诸位神圣、先祖、本坛法祖、本村福主要分别一一送行酬谢。主持人转穿道袍,念《上屋奏表》、《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边念边舞。直至早晨6点钟,“招兵”全过程遂告结束。
四、思考与探索
(一)“招兵”法事体现粤东畲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征
综观“招兵”法事活动的全过程,从神局布置、使用的经书、法师服装、法器及其礼仪活动的内容,鲜明地表现了道教的内容。神坛标明的“闾山法院”,是中国道教两大派中正一派的支派。明、清之际,正一派渐趋衰微,民间宗教实力相当强大,“闾山三奶派”(陈、林、李三夫人)则在福建、台湾等地广为传播(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5页)。粤东畲族的先民也多于明代从福建、江西等地迁至广东,他们迁徙时把所信仰的宗教带来。在潮安、丰顺、连平、和平等地蓝、雷两姓畲族的成年人需经“招兵”法事来取得“法名”或“郎名”。从他们收藏的族谱看,这一习俗至清代中后期逐渐消失。“安龙”、“安灶”、“安井”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列入了“招兵”法事礼仪程式。据法师蓝明慨及其助手称,他们是道教信民,法师是有法名的,而且是祖辈14代相传。居住在丰顺、潮安两县畲族“招兵”法事历来由他祖辈主持。邻近汉族农民“安龙”、“安灶”、“上屋”亦请他们的祖辈主持。但称呼不同,畲族称他们为“法师”,汉族则称他们为“觋公”。
“招兵”具有民族性,是粤东畲族特有的传统活动。据瞭解,1953年以前,潮安、丰顺、海丰、连平、和平等地的蓝、雷两姓畲族都盛行这种传统活动。但不是每个畲族村都要举办,而是村中有经历道教礼仪取得法名,又设有法坛的方能“招兵”,具有明显的道教性质。各地法事礼仪亦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其基本点是相同的,即都与盘瓠图腾崇拜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畲族民间珍藏的历史文献《祖图》,是记述盘瓠非凡身世的历史画卷,说明盘瓠也是信奉道教,有“茅山学法”一则画,而且法术高超。畲族裔孙为纪念远祖盘瓠,渡海平定番乱遇难之际得到六丁六甲神兵相助,大获全胜,有功于国的伟大业绩,招神兵、镇邪恶、保平安就成为一种宗教意念,传承于后。畲、汉两个民族长期交错杂居,畲族人口少,居住又十分分散,处于汉文化的包围之中,能够保存自身的宗教文化,更显出与传说中的图腾崇拜、民族始祖源流相联系,但又超越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阶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意念。
在法事中,有如来佛,居诸神的第二位,这次使用的19本经书中至少有5本是佛经,主持人念佛经时则改穿袈裟,道、佛两教既有区别,又同坛共处。主持人说:“无佛不成坛。”说明他们融佛、道于一体,也说明粤东畲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同时,法坛法事有本家先祖、本坛师祖、本境福主等众位神祗,既有祖先神,又有自然神,多神汇聚。
由此可见,这一法事礼仪的本体思想意念是缅怀神话传说中的民族始祖盘瓠,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内容,其中道教内容更多一些,同时又保留了自然崇拜的民间宗教信仰。我们认为,研究畲族的宗教信仰,对于研究中国道教史和佛教中国化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畲族“招兵”在不断演化,同现代社会相适应
经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这一活动是具有畲族特色的宗教礼仪,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朴素的宗教文化,不宜当作迷信活动。其活动主旨如前所述,可从对联、上表文书、经文内容中表达出来,主要是通过宗教礼仪,祈求镇邪除恶、扶正保良、人寿年丰,劝善、修德福,以此来调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祈求平安幸福。这与当今强调稳定发展、讲奉献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没有矛盾。只不过前者具有宗教色彩。社会主义社会也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只要引导得当,把宗教活动纳入法治范围,更有利于安定团结,稳定社会。
事实上,笔者感到这次“招兵”活动是在祥和而热烈的气氛中完成的。而且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的新内容。比如,召开庆祝大会,宣讲政策法规;教育和动员群众发扬开拓山区,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现场放电影、演木偶戏。既是酬神,又是一次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法事礼仪也作了改革,比如省掉了祭祖和接“神兵”时全体村民舞刀弄棍、跳跛脚舞仪式,并把分别各户“安灶”改用集体法事,议程也从过去的三天三夜缩短为两夜一天。说明传统的东西,也可通过改革,求得发展。
从历史上看,畲族“招兵”礼仪也在不断变化。明清畲族男性村民必须经过宗教礼仪、斋戒、学法,取得郎名、法名,以表示成年享有进入社会的权利。清代之后,这种活动已不多见,渐趋式微,只保留法师的法名资格。潮安县石古坪畲族,把择吉日集中举办“招兵”活动,同春节相结合,分解在除夕和正月初四日举行;连平、和平县畲族“招兵”,省略“安龙”、“安灶”等,增加“开山门”等礼仪。这都是变革的结果。社会深层文化的信仰意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畲族传统的“招兵”活动,也可以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同现代社会相适应。
(三)畲族“招兵”同民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粤东畲族的传统节日,除每年春节祭“祖图”外,较有规模而又具特色的就算是“招兵”。虽然不是每年每个村都有条件办,往往一村举办,多村的亲朋参加,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歌也很具山区民族的特色,遗憾的是濒临失传,急需抢救、挖掘、整理和提高。现在潮州市和潮安县的文化、旅游部门拟把开发当地畲族传统文化纳入潮州名城旅游区规划范围。这是很好的一次机遇,各方面要大力支持。若能把畲族民间民俗文化发展起来,同传统“招兵”相配合,可以充实和丰富畲族文化,促进畲族改革和开放,加快山区畲族的现代化进程。
(原载《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七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洪 马建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