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道光佛山第一家族——大树堂吴氏



  公元1866年,清王朝穆宗同治五年丙寅,即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两年,在整个晚清七十年间,就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学编年而言,实在是平淡的年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切肤之痛,总算过去,紫禁城里太平天国的噩梦也接近结束。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以金钱和国权更多的丧失,以及被沙俄讹诈去了三个法国大小的领土,仅换来了一些教训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演变,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洋务运动;手握重权的奕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造局和翻译馆等等。若然作两面观,一面可称作“买办化”和“自强新政”;另一面却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的起步。

  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算起,二十多年的国事一败涂地,不过,相反也相成,倒孕育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虽然说国门打开二十多年,西学东渐之风还是吹拂有限。在全国出版的西书译本中,大部分以宗教为主,少量以《续几何原本》为代表、关于声光电化的科学著作却寥寥无几。显然,颇具声势的欧风美雨,其对整个文化层面的影响,乃至对社会和文学层面的渗透和冲击,还远未到来。

  诗歌,陈腐得几乎不值一提。一潭死水中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浮浮沉沉,了无生趣。小说呢,自生锈的国门被打破后,仅出版过四十几部,不外神怪、人情、传奇,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翻炒古人的说部,淡而无味。只有一位日后在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萌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晚清小说家吴趼人,出生在这一年五月,这样太过于平淡的文学编年才开始有点意思。越年,即1867年,另一位一生游戏的报业家和小说家李伯元降世。这一对将来有点儿叛逆和耀眼的双子星,使多少发散发着保守沉闷气息的中国说部村落,不经意的发散出划时代批判的光芒。

  

  降生“分宜故第”

  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1866年5月29日),本书传主吴趼人,以灵肉的方式降生于北京宣武门外丞相胡衕,已故祖父吴尚志的寓所“分宜故第”〔1〕。吴趼人原族名宝震(乳名宝大),又学名沃尧,从其父名允吉取字小允。到上海后,初号茧人,后改趼人。虽继有戊寅人、茧园居士、岭南将叟、抽丝主人,老上海、趼、佛、偈、茧叟、趼廛、趼廛主人、趼阍、趼人氏、检尘子、老少年、中国老少年……等众多笔名、别号行世,但蜚声海内的是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说时的署名——我佛山人,意为我是佛山人。

  吴趼人其父升福,生于道光辛丑年闰三月三十日(1841年5月20日),以监生驰赠奉政大夫钦加五品衔浙江候补巡政厅候用〔2〕,实际上并未到任,长期侍奉父亲(尚志)居京;其母是升福奉父命娶直隶宣化怀来县八里村的刘氏,夫妇在趼人出生前已有一子,名寿世,三岁能知书识礼,进退有度,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刚生下的吴趼人是升福的第二个儿子。

  祖父尚志,吴荣光次子,字任卿,号萃畲,又字萃畹。嘉庆甲子年九月二十一日(1804年10月24日)生。任工部屯田司主事递升员外郎。纳三妾,生五子,长子同福和三子应福早殇,二子升福是吴趼人之父;四子炽福与五子保福,都当过不大的官吏,后来都因其品劣而被写进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尚志所任的工部屯田司实际上并不管屯田,而是沿袭明制,负责皇帝陵墓的管理和修建的事务,显然是个替皇上祖宗如何花钱的肥缺。屯田司员外郎定制:满汉共五人,汉籍仅一人。由此可知,尚志要在芸芸六品的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父亲吴荣光督抚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但尚志39岁时,其父致仕,在南海佛山领导广东民团抗英,不久,在广西桂林养病时去世。咸丰十年,56岁时尚志处分“被议”,由工部员外郎从五品,降调至刑部福建司主事正六品。也许尚志早就明白,失去了家父吴荣光这棵封疆大吏的长青华盖,别说恢复原职,官已经当到头了。清同治丙寅五年正月初五(1866年2月19日),吴尚志在任上,离孙子吴趼人出世前三个月,在北京有名的“分宜故第”中去世,终年五十三岁。

  “分宜故第”是明代权相严嵩身后的一个众说纷纭的传说:“分宜”是指严嵩的故籍地望分宜县;“故第”是指严嵩父子在北京所居“跨三四坊,甲第十余所”的大宅第。严嵩在升任礼部尚书、入直西苑的嘉靖十八年(1539),买下了西长安街一座古老又广阔的宅院。宅府有湖,周围三十余亩,列植垂杨桃杏之属。严氏父子败落后,此名园贵地,为权倾内阁二十年的首辅张居正所属,但仅得“其中大第、一园及兹池而已”。

  在清代,虽然此“分宜故宅”早已一分为众,沦为会馆和富民家宅,但是清代的达官名流对此宝地犹情有独钟:彼居此迁,你进我出,走马灯般。先是徐干学大司寇的南园旧址,再是岳钟琪故第,张玉畏运使故第,纪晓岚故第,刘云房故第,干隆辛巳状元王杰故笫,叶云素三世故第……等等〔3〕; 时至今日,不少研究吴趼人的学者也许仍不清楚,这样一个由明至清几百年赫赫有名,平凡之辈不敢染指的权贵大宅园,为什么竟然落到了一个默默无闻、从五品的平庸小官吏吴尚志的手中(尽管只有十几分之几)。也许唯一的可能是吴尚志的父亲—— 当时官场上“门高能识将相居”,一颗冉冉跃起的明星吴荣光,在北京擢为军机章京时买下的,不用说佛山吴氏家族只有他最有资格做这个“分宜故第”,封侯拜相之梦。

  北京人都知晓,“分宜故第”是座众多明清官员被抄家的“凶宅”,但是在吴趼人之父升福的心目中,这座住了近二十年十分熟悉的老宅院,是“凶宅”或“吉宅”,已经不重要了,只知道从当年农历的正月初五至四月十六日短短的三个月内,吴氏大宅院发生了升福人生中最为惨痛的两件大事:先是父亲(尚志)不幸辞世;后是最疼爱的三岁儿子寿世病危殀折。吴趼人在26岁时所写的《都中寻兄墓不得八首》的序中提到过他哥哥的去世:

  

  “先兄寿世,生于同治癸亥(1863)。甫三岁,日识数十字,进退揖让如成人,乡先辈多以神童目之。岁丙寅(1866),沃尧坠地,先兄殀亡。”〔4〕

  

  人到中年,升福突然遭受到丧父和失子的双重打击,自然是悲上加悲,痛不欲生。眼下,二儿子(宝大)竟然又同时呱呱坠地,虽然说是祸中之福,但备受摧残的升福,早已欲喜无心,精神近于麻木了。丧事料理间,升福又尝到了父亲谢世后亲戚朋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要不是儿子宝大年齿尚幼,不宜远行,这皇城根下花艹池阁的“分宜故第”,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何况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又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对京师帝王繁盛之地也再无留恋。

  同治六年(1867),26岁的吴升福作了一重大的决定:南归故乡。临行,全家来到京郊龙潭湖畔广东义园寿世的墓前,升福抚摸着在母亲怀中儿子宝大(吴趼人)的头,泣而立誓:“等你弟弟长大后,一定会把你带回故乡安息。”⑸顿时,升福仿惚自己和这个家如一片从上到下,摇摇摆摆的空中落叶。于是一家三口,含辛茹苦,扶柩奉丧,千里归根,回到水网交织,天气温暖,吴氏岭南发福之地——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观音铺吴氏大树堂。

  

  千年世家 

  吴趼人的祖父吴尚志,在北京而言,只是一个普通中下级的从五品官员,但在其岭南老家佛山,吴氏一门却是肇于炎黄,由北而南,几千年长盛不衰的世家大族。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吴荣光时期,吴氏的佛山分枝达到了极盛,已俨然佛山第一家族。族谱是农耕社会姓氏宗族的个人精神基因,血统辈分排列的封神榜;理论上说,无论死去和已出生的,只要是同一姓氏血统,同一支派,都能在历史长河的族谱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也是一种巩固族本族团结和信心的精神符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族人吴荃选在佛山重新纂修《吴氏族谱》,开篇有吴尚廉和吴荃选叔侄二个作序,据吴氏后人说,可能分上下两册。上册述上古至南宋,应与吴氏各支派正宗世次不会有大差异;下册可能述由南宋光集公迁徙至广东恩平始至吴化龙始迁佛山——至吴荣光十兄弟各房。

  文化大革命前,中山大学教授,吴趼人学者,《我佛山人文集》(八卷本)主编卢叔度先生,在广州一个吴氏后人处,见过这本手抄《吴氏族谱》,并摘钞下其中一些吴趼人亲属的生卒年月。上世纪中期文化大革命中,这本《吴氏族谱》和大多数其它姓氏族谱一样,都难以逃脱“四旧”之名被扫荡焚毁的命运。文革后八十年代初,吴趼人学术研究逐渐恢复,当时撰写《吴趼人年谱》的黄俊年先生,为了寻找光绪三十一年纂修的《吴氏族谱》三次来到佛山,可惜都遍觅无着,抱憾而归。

  据近年笔者在佛山新发现的吴氏家世的新资料中的《大树堂吴氏族谱七宅支谱谱前》记载:吴氏的初始祖为辕轩氏黄帝,是姬姓吴氏的初始祖。第五始祖为后稷——农神。笫十七代的吴氏部族得到了商王的认可,被赐歧邑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为最近的远古先祖。

  凡中国汉族几乎每一个姓氏的各流支派,无论如何都想方设法地尽可能做到源溯炎黄,直追三皇五帝的神人阶段。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姓氏部族,从肉身到精神,都会凸显出“我(们)从那里来”的问题。当然,每当我们的人文和物质的生态不平衡,社会和精神的支柱发生危机时,少数人便会关注“我们走向那里”?如吴姓一百三十多世的吴趼人,就通过他的小说《新石头记》,描绘过未来世界中国的道德和科技相结合的乌托邦社会。

  吴氏似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见于宋代出现早已逸失神秘的古籍《路史·国名纪》,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又说吴枢是黄帝之母。这与上述《佛山大树堂吴姓族谱》以黄帝为吴姓第一远祖的另一源头相当接近,似可以合二为一。从吴氏远古谱系看,吴姓的来源应是太(泰)伯。但泰伯无子女,只能作为——吴姓开氏始祖,因而吴姓实际来自泰伯之第仲雍——吴姓传代始祖。说这两兄弟是吴姓传代开山,还有另一原因:太伯和雍仲要把歧周邑的之大位让于三弟季历,于是他们双双出走句吴(古国号)荆蛮之地,誓不回去,决心开拓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当孔子读到了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感动之至,拍案而呼:“秦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天得而称。” 无独有偶,在太伯和仲雍禅位之后,吴国又出现了的第二次让位风波,这是中国其它姓氏罕见的。吴王寿梦的长子诸樊秉承父亲的旨意,让位给季扎,不料季扎象当年太伯一样出逃延陵,自然,也意味着历史上古老的“兄终弟及制”的终结。季扎被后世天下吴姓和分支出来的延姓、延陵姓,公认为是三姓的始祖神。

  季扎离去,僚作吴王,引起诸樊的长子公子光的不满,他策划专诸刺吴王僚,光于是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庐。接着,父子强吴,夫差横扫楚越,当上中原霸主,但却忽略了危机来临。让勾践演出了十年卧薪尝胆,反攻吴地,生擒了夫差的雪耻之剧。赫赫吴国顿成断壁残垣。这时吴姓开始了背井离乡,改姓避祸大流亡, 吴姓各支“散处吴楚,闽越”,难以详考。

  吴姓在西汉最显赫是吴芮家族,吴芮父亲吴申在楚虽然官任大司马,但看到了天下必归秦,于是急流勇退,南下隐居在庐山。其长子吴芮有才,秦时为番阳县令,二世时率越人起义,随项羽入关,封衡山王,后再封长沙王。吴芮家族五代长子为王,九人封侯,到第六代孙吴千秋就被汉皇夺去封爵便候,被迫全家迁居蒲板(今山西永济县浦洲)。

  吴千秋的第六代孙吴章是西汉末年以教授《尚书》的著名学者,他的第二个儿子吴汉,却是吴汉东汉时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封广平候,官拜大司马,是吴氏东汉时最显赫的先祖。

  《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六《金石志一》汉铜印条说:

  

  “吴汉,南阳宛人,佐光武中兴,绘像云台,封广平侯。吴荣光专藏金石书画之筠清馆,曾藏有广平候,让王孙二印。广平侯印己失,唯此印沿全,皆吴汉遗物也。”

  证明吴氏历代都保存吴汉的印章,以为正宗。吴汉一家封侯者达十数人,在当时整个分支甚多的吴姓中最为兴旺和显贵。光绪时主持重修《吴氏族谱》的吴荃选撰《序》说“……吾族三让开基,保世滋大,五公七相、冠盖相望”。大概指由周太公到季扎,再至西汉吴芮至东汉吴汉的昌盛期间。表彰吴姓在两汉的显赫的族谱,从今天看来并不同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只能说包含有真实成份在内的历史材料。它只是巩固宗族的工具,吴姓部族对自身承传历史的合法性的一种追认。

  唐中后叶吴汉一脉传到了吴际进士(唐穆宗长庆四年),便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居于风光秀美的福建莆田,开始了福建莆田的吴姓支派十世次的历史,也拉开了吴氏一族,由宋代到明代末年的千年大迁徙的序幕。

  

    《吴氏福建莆田祖宗支派》(宋——明)

  际—65(迁福建)侃66—纪67—嘉68—藏69—周辅70—奚恤71—顗72—制73—怀邦74—光集75(迁址广东恩平)

  (本文以黄帝为一世祖,若由后稷为一世祖,泰伯为十四世祖,则光集公为八十九世祖,与吴尚廉、吴荃选所修定的《延陵吴氏族》谱相差不大。)

  向南方进发。

  蒲田吴姓的十代人,经历了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被金军北掳的靖康之耻,金和元与南宋,犬牙交错的军事对峙的战争。为《吴氏族谱》作序的吴尚廉说:“再传至靖康;望烽传徙,至于岭南。由恩平而新会”。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吴际后代一支从靖康,即北宋最后一年(公元1126),开始全族向南方漫长而曲折的移徙过程。

  到了南宋时,虽宋金和议,但主战有力者张俊受斥,边备俱废。吴氏福建莆田祖宗支派族人,见形势严峻,于是再度在南宋干道元年(公元,1165年)率领全族老少,从福建转经广东韶关珠玑巷,向岭南避难, 

  到公元1264年吴氏光集公终于历尽曲折艰辛,率族人到了恩平县仕岗都鹏岗村定居,此跨世纪磨难,开启吴氏广东恩平支派

  据《佛山忠义乡志·民国卷十一“艺文一·吴氏族谱》记载:“(光集)公为宋时人,元至元年(公元1264年),由乡荐广东肇庆府南恩州,遂家矣”。若从北宋靖康年(公元1126年)移徙起计,到元至元年(即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吴光集公在阳江当上南恩州知州,安顿好家族为止,吴氏一族已艰辛流徙了一百三十八年。即仅离大臣陆秀夫背着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在新会崖上边跳下茫茫大海,南宋的最后灭亡——只有十五年。

  个别姓氏部族大规模迁徙的磨难和痛苦,往往被浓缩到族谱几行文字之中,有时又会借民族矛盾之机化大、渲染,以衬托现时的幸福或危机。

  按宋初广东无恩平县,其地归入广东阳江县,明成化十四年才恢复。光集公率族人到了恩平(阳江县)仕岗都鹏岗村定居之后,遇获乡荐。宋官制有规定:本地人不准做本地官,外省客迁的吴氏光集公反而当上了广东路肇庆府南恩州知州,州治亦在阳江。

  

      《吴氏广东恩平祖宗支派》(6代)

  光集75—三思76—子敬77—绍大78—奇峰79—子卿80—从善81—(由恩平迁新会)

  从善公,字俊文,是吴氏由恩平继迁新会县牛肚司河村堡棠美乡的始迁祖。棠美乡里,吴姓聚居,因称吴村。村闸门楼上有写有“洛浦”二字。自从善公迁新会县,吴氏计元亡明末三百年,整整十代人。

  新会分四支。

  明崇祯九年,新会棠美乡吴村吴允恭的四个儿子作出了是否再度南下迁居立业的重大决定:大哥春宇留守传承三百年基业的棠美乡,四弟心宁草迁靠海的香山县;三弟于卓转徙地沃人淳的鹤山县;四十八岁的二弟吴化龙却选择落户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南海县佛山镇(郊)。

  佛山忠义乡志中《吴氏族谱·吴尚谦序》说:“自煦寰祖奠居佛山,此为着籍南海之始”;吴荣光的《石云山人文集》卷四的《先君行状》谈到他的佛山先祖时说:“明崇祯间,吴氏十一世”讳化龙,号煦寰,迁佛山……。近年笔者在佛山发现有关吴氏家族历史的残碑,上刻:……衷系出广东新会县棠美邨吴氏十一传至赠文林郎讳化龙当明崇祯时始居南海县佛山……

  吴化龙,字庆宇,号煦寰(生于公元1588年——终于公元1649年),享年六十一岁。是从新会迁徙到南海佛山镇吴氏开山一派的始迁祖。“吴氏十一世”是指由新会棠美乡吴村的奠居人从善为一世传十代到化龙为十一世。吴氏初到佛山,居佛山镇城门头外的山紫村华村巷。   

  思九,字恒孚,又字握文,号玉堂(1715——1786)。贡生,吴维翰第二子,是吴氏家族在佛山由经商起家关键人物。一妻四妾。与妻黄氏合葬于南海必涌、指岗。与妻黄氏生启运、升运、澄运三人。与妾黄氏生鸿运、清运、澍运三人。与妾易氏生子济运一人。易氏因“五世同堂”,奉旨赐“升平应瑞”匾额。左氏生泽运人。恒孚共生子十人,孙八十七人,女孙四十二人。一时子孙过百,科甲绵连。佛山祖庙现存壁、柱所刻对联和文献,由吴垣孚始,后世子孙多有署名留存。吴氏一族,千年之后再度始为崛起。有《拜[HZ(][XCz1.tif][HZ)]堂诗集》、《玉耕堂诗钞》

  吴化龙一脉初到佛山,五传居址不定。至六世恒孚(思九)购买佛山大族洗氏十亩园地,在田心里创立在大树堂,才有固定发祥之基。大树堂是因吴氏祖祠“翰林家庙”前有两棵巨大槐树而得名,大树堂内恒孚十个儿子分住十宅,每宅一巷,房屋七十余间,节日戏班女乐不断。全盛时约有二百多人成为佛山最有名的园林式大宅。

  恒孚早年经商,后事盐务,以其父谦谷(维翰)数千两资本独力经营,十年间获利百万。至六十岁时,已积财产数百万。因年老居家,遂命第六年鸿运继承商务。不满一年,亏空大半,遂关闭全部商业,结算时仅余四十多万。(详见《八宅四房支谱》)直至吴恒孚的孙子吴荣光时才再度全面中兴。据佛山吴氏族后人透露,恒孚第四子和第五子因密谋,在父亲的饮食中下毒,准备得手后瓜分其父经商后的余额。幸被收买的厨子于心不忍,提早告之恒孚,才免于毒手。两兄弟这种阴谋弑父,大逆不道的行为,经全族公议,被开除出大树堂吴族,族人不得与之交往。现存族谱和吴氏诸文集,凡所有涉及两宅的文字痕迹已删除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恒孚十个儿子十宅 ,为何只发现八宅房谱的原因。此事族内人代代相传相诫,吴趼人日后著作中大量抨击大族世家堕落的文字,此是其渊源。

     

  ① 本节《千年世家》的吴氏家族材料,主要来源于2000年新发现佛山大树堂的《吴氏族谱》。参见2003年《明清小说研究》第二期所载,任百强:《佛山大树堂《吴氏族谱》的新发现》

  ② 由于本文统计方法不同,因而所计算的吴氏家族世系与吴氏后人所计稍有出入。

  

  家族的精神偶像——吴荣光

  作为历史上发生过一定作用的著名人物,能不能对百年后的血统后代发生一种跨时代强烈的思想辐射和精神感召呢?佛山吴氏家族的“封疆大吏”吴荣光和他去世后二十三年才降生的曾孙—吴趼人,可以为家族人物传记的研究提供一个实例,因而对吴荣光的一生的思想、学术、仕途等各方面的分析瞭解,成为研究吴趼人晚年错综复杂的状况切入的新角度。

  吴荣光,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可庵。晚年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按族谱以季札为一世,荣光为一百一十一世次(属能字派),是嘉庆、道光道时佛山大树堂吴氏的家族首领,道光时期授任贵州、湖南、湖广等省之封疆大吏。

  干隆三十八年(1773),吴荣光出生在南海县佛山镇观音铺吴氏族居的大树堂西第;其父是吴垣孚(思九)的第七子(房)吴济运,字崇阶,号和衷。生母梁氏,是干隆进士、福建罗源县令梁翰的第四女。济运做过总盐商,生平不乐仕进,但对荣光的仕途和学业十分留心。9岁前,济运亲当蒙师课子;其后六伯父鸿运又愿意为这个老成、勤奋的大侄子荣光,在自家的适园负起继读启蒙这个重任。不久,又聘陈益斋在八叔公吴清远的“鉴帷别墅”的“敦朴堂”开馆,专门辅导吴荣光。13岁后,荣光锡光两兄弟同在西园受业。前后有七个业师上课,不久再添了从弟用光、徽光,有点热闹。17岁应童子试,不中。当时,有人劝其父济运,不如先用钱捐个监生,等有了名声,再作打算。显然,这是一条短视和非科举正途的办法,吴荣光之父济运不允。

  18岁的吴荣光除了一边跟从一些有实考经验的老师受业外,一边到山紫铺观音庙旁的田心书院参加会文。所谓会文是地方书院的一种童生有奬的竞赛和考课评文。会文的活动,多由乡人贤达权威主持出题。参加会文的童生即日交文,不得越宿。文章收齐后,交由乡一个文章评审权威机构,评定甲乙等级,甲魁者有奬百文,次减。一年大概有二十余次会文。实与今日学校之模拟考,同曲而异工。干隆、嘉庆时,岭南各著名的书院均盛会文之风。“粤中论文者至不敢轻阅田心(书院)论文”。可以说,荣光是经历了八年“焠火”,从近二百次会文中锤炼出来的,其中学识、经验、素质、视野一并收获。几十年后,荣光为督府时回归观音铺田心里,曾倡议捐助书院与学子,写下乡人为傲的《田心书院记》。

  嘉庆二年(1797),24岁英姿焕发的吴荣光考取了南海县附生,文章列冠。县府君以其父曾任总盐商(商籍)为理由,压置第二。荣光马上以俗例不利院试,请改第四。清代科举制度对商籍歧视的条文和规定,肯定对吴氏家族刺激颇深,但对意志坚毅的吴荣光来说,反可以作为发愤之动力。同年冬,考入粤季书院;越年中式举人。嘉庆四年(1799)己未殿试,中式二十三名进士,越年,由庶吉士授编修,历充武英殿协修、纂修。

  嘉庆十年(1805),荣光以江南道监察御史上奏《清查办粤东海盗折》,报告香山县、顺德县之石岐、大黄沙、新沙、勒流、甘竹各镇被流匪抢掠实情。奏稿中,又以“臣籍隶粤东”自责和以清匪为己任。一时珠水官绅传颂(此文收入《佛山忠义乡志》),地方上渐有名声。

  嘉庆十三年(1808)十月,吴荣光受命巡视通州仓和天津漕务,目睹河北民呼民怨和通州二仓盗卖漕米和掺假等种种弊端之猖獗。

  越年五月,向嘉庆皇帝据实提出贪腐的严重性和防贪除弊的详细方法。他在奏章中建议:河北官船朽烂,地方官不补,专拿民船协济,民困追呼,宜委大员查办。朝廷准奏议行。到天津后,荣光立即革除陋规,拒收一切贿赂。并通过勘查现场,发现偷买偷卖和投文、验封中的各处漏弊,随之役捕盗犯和幕后巨蠹者,法办惩处。漕政弊端一时肃清。

  八月,荣光巡视监察范围之内的通州中西二仓事发,仓书高添凤等用水涨米,察觉时已亏短白米二千石以上。荣光作为上级督查官员涉有严重“失察”之责〔7〕,按大清有关漕运律法惩处,立等革职。这是漕运下层的贪腐官员,采取鱼死网破的办法和杀鸡儆猴的策略,以吴荣光敢于对抗黑势力,被诬陷革职为样板,警告和阻吓其他反贪正直的监察官员。

  据说嘉庆十五年(1810)吴氏的在京诸友深悯其冤,集资〔8〕为荣光捐了某部院的员外郎(从五品)。越两年,调刑部江西司员外郎,他的老师阮元告诫他:“刑学生死所关,官此者勿以为幸。”荣光一生服膺。自始清理冤案、积案,剖析详尽。又提倡“精研律意,出以慈和”〔9〕,颇有人道和人本的意味。四年后升郎中。同年又受命军机章京,虽然兼任,但因职务涉及中央权力机构和机密核心,因而考选时,颇费周折。初由事机大臣监试,再引见皇帝,亲决録用。

  吴荣光第一次提高佛山吴氏家族地位是中举人,登进士;笫二次是在翰林庶常馆学习期满,由皇帝御试,分发任用,授翰林院的编修。是时如例仁宗皇帝赠其祖父母和封生祖母为正七品。虽然是光宗耀祖,庆事有所铺排,但毕竟品阶和资历有限,吴氏不敢擅建家庙。这次提调为军机章京,擢为“军国大权之总揽”的军机处的办事班子成员,无疑确是官宦仕途的一个转折点。佛山大树堂吴氏家族,决定在大树堂建立翰林家庙,祀吴荣光之祖父玉堂公思九(恒孚)。至此,以佛山大树堂吴荣光为代表的吴氏家族才足以具备资格,取得沿明代以来,地方势力(如冼氏)对客族吴氏家族的认可,进入只有少数姓氏才能跻身的佛山贵族上层社会核心阶层。时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底。

  道光元年(1821),荣光渐以深得宣宗重用,从福建盐法道擢升贵州布政史。从一个道级提拔为一省独当一面的司法长官,它的级别稍低(或平于)于布政使。此后历授福建、浙江、湖北三省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十月,升任贵州布政使,属省正级行政长官。越年,护理贵州巡抚。后再升任湖南巡抚和湖广总督等封疆大吏。

  吴荣光文章学术渊源深厚,性爱书法,金石,收藏和鉴赏之精,海内闻名。与干嘉学派人士如阮元、翁方纲等为师友,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官员和金石学术人士多有交往。又以本地区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主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由于他文化学术的成就和长期担任封疆大吏的资历与威望,将佛山大树堂的吴氏家族的威望推向高峰——佛山上层社会核心集团的领导地位。

  晚年告老回乡时遇鸦片战争爆发,吴荣光以在籍乡绅及其权威领导广东团练和佛山人民抗英斗争。林则徐曾派梁廷楠到佛山镇,邀其到省城广州共商抗敌大计,此为吴荣光一生最光辉的时期。着有《吾学録初编》24卷、《盛京随扈日记》、《金石款识类》、《帖镜》、《辛丑销夏録》、《筠清馆金石録》、《白云山人诗稿》、《白云山人文稿》、《緑伽楠馆诗稿》、《历代名人年谱》等学术著作。并修辑道光《佛山忠义乡志》14卷。此外还有篆刻《筠清馆法帖》6卷;画作《湖南苗图》卷12幅及《楷书联》等。此公除了身后这份学术遗产外,还以其皇朝正统的道德观念:忠君、抚民、爱国,学术和以儒家治学入世的人文精神魅力辐射后人。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出身与权势,而在于给曾孙吴趼人一生留下极为深刻的文化精神烙印。也是当时吴氏家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佛山青年学子的精神偶像。〔10〕

  

  注释:

  〔1〕李葭荣:《我佛山人传》,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2〕凡上下文涉及吴氏家族人物史,俱见于拙着《佛山大树堂〈吴氏族谱〉的新发现》,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本书末附録全文)。其中不见于拙文的俱见于佛山博物馆所藏《佛山大树堂吴氏族谱》。

  〔3〕有关“分宜故第”传说和旧话的材料参见:一、裴效维:《吴趼人研究》;二、严嵩:《钤山堂集》卷二二、卷一七;三、王世贞:《相府莲花牡丹》、《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六。胡春焕、白鹤祥:《北京的会馆》,156页,“湖广会馆”条。

  〔4〕〔5〕《都中寻先兄墓不得(八首)》之序云:“……时将南归,乃立碣墓侧,抚沃尧而言曰:俟此子长成,好奉乃兄返故土也。……” 见《吴趼人全集》,第八卷128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千年世家”一节的吴氏家族材料,主要来源于2000年新发现的佛山大树堂的《吴氏族谱》。又参见《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任百强:《佛山大树堂吴氏族谱的新发现》。

  〔8〕以嘉庆买员外郎之官职计,至少要8000到9000两银。参考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燕京学报》1950年专号,燕京学报出版社。

  〔9〕引文见《佛山忠义乡志·人物》之《吴荣光传》。

  〔7〕〔10〕吴荣光生平主要参考《清史列传·吴荣光传》、[美]A W恒幕义:《清代名人传略·吴荣光传》和家刻本《吴荣光自订年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