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侨文化初探——兼对凤岗镇文化建设的一点建议

  2009年12月12日,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在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多位文化界学者共聚一起,就客侨文化进行研讨,高朋集会,各抒高见,为凤岗文化建设的定位提供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作为东莞研究文化建设的学人,和林举英教授一起,很荣幸地应邀参加论坛,受到很多启发。为给凤岗镇文化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我和林教授于12月30日再次到凤岗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访问和实地考察,印象不断加深,思路也渐为明晰。现结合东莞实际梳理如下,以请教专家学者和凤岗镇的文化同仁。

  一、 凤岗三宝 影响深远遐迩闻名

  凤岗位于东莞最南端,与深圳、惠州接壤,面积8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外来人口近40万。凤岗是东莞三大客家镇之一,在这里,客家的文化传统积淀很深、形式多样、表现突出,最让人称道的有三:一是客家山歌,二是客家碉楼,三是客家象棋。

  近年连续三届省际客家山歌大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凤岗镇“客家山歌之乡”的地位。唱客家山歌,这一古老的客家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说客家山话道客家山歌,看客家碉楼成为时尚。无论来自哪里的客家人,一到凤岗,一听到凤岗人唱客家山歌,不用多介绍,立即有一种情感的沟通,海外同胞阔别多年,回到凤岗,一闻客家语,一听客家歌,那个情感潮水便不引自来,不激自发,百感交汇,感慨连连。

  事实上,凤岗遍布海外的侨胞是现在凤岗人口的2倍。据近年不完全统计,凤岗在外的侨胞有3万多。从凤岗走出去的侨胞们,身在外人在外户籍在外,却情不断亲朋、心不忘乡里,在自己有了一些积蓄的时候,也都寄回或带回凤岗,为家人、族人、乡人做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修房、筑路、建碉楼、办学校,扶贫济困。不说别的,单是凤岗碉楼,就特能说明问题。据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统计,凤岗有碉楼遗址160多处,保存完好的碉楼有128处,其规模、质量、风格,和已经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相比,自成体系,建设结构、建筑风格均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碉楼与排屋结合,集居住、防卫、屯集功能于一体的设计,是别处所没有的。凤岗的侨胞为什么要在家乡建那么多碉楼呢?这里面的文化就太深太重了。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才知道,这凤岗碉楼便是凤岗侨胞乡情的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凝固了的感情,是化不开、散不去的情结,是凤岗人爱国爱乡之情的礼赞。

  凤岗还有一个最具号召力的文化品牌是客家象棋。享有国际象棋大师声誉的杨官璘先生是凤岗人。他6岁开始下棋,身经千万次激战,见过了千奇百怪的棋局,练就了千人不败的“棋圣”功力,成为一代宗师。海内外客侨曾为之倾倒,连国际大师们亦无不敬佩三分。杨官璘生前多次返回故乡传授棋艺,并举办“杨官璘杯”象棋邀请赛,让中国象棋之风在乡里传承广大。其棋风象征着客侨人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挫折、风浪,受得起磨难、风霜,很得客侨接受。从而使客家象棋在凤岗客家人中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海外侨胞中亦像旋风一样具有普及意义。凤岗政府近年举办的象棋大赛之所以得到海内外响应,与杨的影响之深之广有极大关系。

  除此之外,凤岗镇还有许多为别处少有或没有的客家人、侨胞情的文化元素。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凤岗首倡客侨文化并打出客侨文化论坛之旗是有社会基础、有经济实力、有广泛号召力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寄望凤岗镇总结首届客侨文化论坛的成功经验,以便今后有序、有续、有效的举办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凤岗能够集合海内客侨文化元素,真正成为中国客侨文化研讨的理论高地和实验之地。

  二、客侨文化 涵盖古今鲜亮夺目

  东莞文化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东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代表性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东莞文化的特点是可以代表珠江文化的某些方面。比如,东莞处于沿海地区,历史上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东莞人漂洋过海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普遍的生存史、发展史;东莞历史上的移民风,先民们无论从中原来、从潮汕来、从广府来,从海外来,都有一段沉重的迁徙史、创业史、辛酸史;东莞毗邻港澳,接受外来风气早、也受外来侵害多,于是近代革命首先从东莞开始、抗日力量最先出现在东莞,东莞的革命史抗战史也是东江革命史、抗战史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东莞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最早接受了改革之风和开放之风,一大批外来企业最早进入东莞,成为东莞发展的引爆线。

  研究、总结东莞人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发现有一个重要的原动力所在,便是东莞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藴和丰富的文化元素。按地位位置,我们曾将其分为五大块,一块是沿海片的海洋文化,以虎门长安的为代表;一块是水乡片的水上文化,以麻涌、道喾、中堂的龙船为代表,一块是丘陵片的莞香、荔枝文化,以大岭山、寮步、大朗镇为代表,一块是埔田片文化,以茶山、东坑、横沥为代表,二月二、南社古村落、牛墟市场为标志,再一片就是山区片的客家文化,以凤岗、清溪、樟木头为代表,客家山歌、客家碉楼、客家麒麟等。

  我们曾引用《东莞九章》编着者黄树森先生的说法,东莞有两大文化品牌,一是袁崇焕,二是莞香。袁崇焕是明代抗清英雄,国家一柱,明皇中离间计而自毁长城,造成袁崇焕千古奇冤。莞香是东莞人的历史记忆,它使东莞成为香源所在,成为香港的由来。这二者固然可以成为东莞文化的品牌,但很不够,起码不能够代表整个东莞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现实,不能让所有东莞的文化元素得以涵盖。

  凤岗客侨文化的提出,给我们豁然开朗的感觉。用什么来涵盖东莞山区片的文化现象、整合东莞山区片的人文资源呢?客侨文化概念的提出非常符合东莞山区乃至全东莞、全岭南地区的实际。

  以“客”而言,居住东莞山区片的老客家人,是历史,是传统;遍布东莞地区的新客家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到东莞的移民)是当今,是现实。一个“客”字将新老意义全包括了。

  新老客家人的那种坚韧、毅力、开拓、奋进、拼博、创造、移动、寄居品质也都在一个“客”字中体现了。

  以“侨”而言,漂洋过海求生存图发展的人凤岗多,东莞多,岭南多,整个南中国都多。他们因穷而漂,因漂而侨,因侨而富,因富而思乡报国,将自己的血汗用于家乡建设、投资家乡发展、捐助祖国振兴。华侨精神的根在大陆、在岭南、在东莞、在凤岗。老侨胞的漂泊、创业、受辱、自强、尊严等,一个“侨”字可以涵盖,而新侨人的求学、智慧、理想、体验、追求、振兴,在以“侨”为文化的品牌里也可以得到反映。

  古今结合,新老交融,使客侨文化这一概念的涵盖力超越了时空和地理限制,而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有号召力、感染力、驱动力的精神品牌,一块亮丽的文化招牌。东莞人为东莞有一个品牌而骄傲,寄望于这个品牌能够成为东莞以至岭南、珠江、东江文化建设的新亮点。通过客侨文化品牌的打造,让凤岗不仅成为客家人聚集地、碉楼文化的集中地、中国客侨文化论坛的发祥地,更成为海外侨胞的寻根地、客侨文化传统与现实结合的高地。

  三、丰富内容 着力打造以图长远

  客侨文化作为品牌提出,体现了专家学者的高瞩远瞩,也体现了凤岗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魄力和能力。但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做强做大这一品牌,还必须科学规划、立足实际、放眼长远,从实做起。

  首先,要加强研究,从理论的高度构筑客侨文化的宏伟大厦。

  文化是一个社会存续发展的深层脉络,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睦相处的强力“粘合剂”。在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中,文化之根深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的服饰、语言、习俗等外在表征可以有所不同,但在种种生活符号的内里,文化之本真却恒久不变。在中华文明多民族文化的谱系里,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本真,使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既交互辉映,又彼此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典范。这是历史发展赋予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文化奇观。客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它的粘合力显然是巨大的,它的聚合效应也是很明显的。凤岗碉楼林立村野、排屋楼的规模建筑、民歌民俗的承袭沿用,等等,需要挖掘整理,更需要从精神层面上总结提升,使之成为当今精神文明的有机部分,得以继承发扬。为此,我建议凤岗镇成立客侨文化研究会,配备专人与国内外专家同行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在进行客侨文化的交流活动,出版系列文丛,让理论研究走在前列,为客侨文化提供思想和理论指道。

  其次,要注意保护客侨文化的现有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

  文化是一代代人的生活积淀。现在看到的历史是客侨过去了的现实,而客侨的现实正在酿就明天的历史。我们要走出只有前人留下的才是传统,今天的经验无足轻重的误区,将所有的现存的客侨文化资源都收集保护起来。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凤岗新老客家人的开拓创新史,新一代侨胞投资建厂史,新老客家和谐共处的生活史,等等,都应该得到收集、整理、挖掘、保护。为此,我建议凤岗政府在现在博物馆的基础上,专辟客侨文化文献室和展览室。立足凤岗,放眼四海,做好客侨文化的积累工作。

  第三,要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赋予客侨文化以产业属性。

  文化需要有事业的投资,更需要产业的产出。如果一个文化形态只局限在理论的层面而没有具体的文化消费品支撑的话,这种文化形态是不会长久的。为此,我建议客侨文化品牌的打造一开始就走产业化道路,将客侨文化的一切资源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并加以创意性的发挥。我建议凤岗镇政府引道、企业主道、社会助力,把客侨文化与旅游、体育、休闲产业结合起来,集合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客侨文化这个大文章。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客侨文化的八个方面来吸引文化受众,引领文化消费:一吃客家菜(酿豆腐、梅菜扣肉等),二穿客家衣(体验客家生活),三住排屋楼(侨胞建造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四行凤岗山(上有城市展览馆、博物馆),五玩客家棋打客家球,六看客家碉楼、七唱客家山歌,八品客家人精神。如果这八个方面的组合,形成了客侨文化系列的话,那客侨文化的品牌效应就不只是文化人的茶后谈兴和纸上谈兵了。

  总之,凤岗镇打客侨文化牌,选择正确,基础厚重,影响深远,大有可为,我为之叫好。希望客侨文化能够从凤岗起步,成为东莞文化建设的闪光品牌,能够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之一,走向全国,风行世界。

  (刘建中:广东省作协会员、东莞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