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石制品形态和属性



  一、  非加工类石器

  非加工类石器有石核、断块、锤片、残片和细石叶5类。

  1 石核

  石核共14件。按台面分为单台面、双台面、三台面、多台面和龟背型石核。石核的石质均为硅质凝灰岩,经风化后表层颜色米黄。未经无风化者,色灰黑。上述各类石核在探方T8L3、T14L4、T17L3、T17L3、T20L3;第二采石场和潮间带均有发现。

  石核重量从29g至1010g不等。长59mm至138mm,宽32mm至117mm,厚19mm至92mm。有自然台面者仅5件;余者都经打击和修理台面。工作面1至4个。工作面的形态有平、柱、长梯和矩形等,也有平面和缓孤面。有些台面具有很小的修疤。石片疤(石片破裂面的阴面)的数量1至10个。石片疤的形状有三种:梯、长梯和叶形。石片疤的形状是从石核上打下的石片的破裂面形状;反映石片被剥离后的形状。台面角(台面与石片阴面的夹角)由22°至115°,平均台面角为78.96°。台面角在60°至90°之内者共10件(n=14、71.42%);打片方向有垂直和交错两种。打击点1至2点。

  ①单台面石核

  共7件。标本T14L4b·179,出土于T14的L4b层。长90mm、宽91mm、厚32mm,重229g。台面为打击台面;垂直打击,工作面两个,台面角分别95°和105°。石片疤4个。台面缘为直平形。石片疤为叶形或不规则。

  标本WTT05·CC 2,潮间带采集品,以硅质凝灰岩角砾为素材。颜色灰黑色。依形态测量长28mm、宽34mm。以层理面为台面,台面长34mm、宽18mm,石核上所见的疤痕可能是用软锤打下的石片阴面。台面边缘有一列片疤,应与台面修理无关。有修疤的边缘与层理面的夹角为82°。石片阴面长29mm,宽18mm,长宽比为1:0.62。

  标本SC04 T4L2·SF10,长石片(石叶)石核,出土于探方T4的第2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初步风化,颜色淡米色,长64mm、宽54mm、厚28mm。石核两端各有一个台面,一个是以层理作台面,另一个以自然面作台面;两个台面均经修整。以层理面为台面的,有一个修整的小石片疤,长12mm、宽4mm,该疤痕略斜,方便剥离细石叶。剥离石片的三个阴面相连于石核棱脊,长/宽分别为41mm/8mm、33mm/6mm、38mm/9mm。从剥离片疤看符合长石片的定义:其长为宽两倍以上;两侧缘平行或接近平行,故剥离的石片应是长石片。

  剥离细石叶技术一般以短棒击法进行,长石片技术曾一度流行于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细石器传统中。学术界普遍认为长石片技术的出现与晚更新世末冰期有关,反映当时人类由于环境变化,转以狩猎为主要经济手段,并以采集型经济为辅的阶段。

  ②双台面石核

  共5件。标本WTT05 T20L2·21,出土于T20的L2层。该石核有上、下两个台面,长101mm、宽90mm、厚58mm,重476g。台面为打击台面;打击方向垂直,台面角47.9°;工作面两个。石片疤2个;3层。疤痕长梯形。

  ③三台面石核

  仅1件。标本WTT05 T20L3·99,出土于T20的第3层。此石核形状呈四棱锥形体。长90mm、宽102mm、厚92mm,重816g。台面为打击台面,打击方向垂直,台面角64°、73.8°和98°。工作面3个,均为平形;石片疤5个,片疤一层。台面缘为平形。石片疤长方或三角形。

  标本WTT05 CC·1,采集于潮间带。以硅质凝灰岩角砾为素材。颜色灰黑色。长41mm、宽41mm。以层理面为台面,台面长43mm、台面宽32mm,遗有以软锤打出一片贯穿石核长石片(石叶)的疤痕,破裂的阴面见于石核。据对该阴面测量,打出来的长石片的长42mm、宽23mm,长宽比为1:0.54。该阴面台面角为87°。此石核另有若干打片留下的阴面,判断应属于宽形石片的阴面。这是潮间带的石制品中有长石片的打片技术存在的证据。经观察工作面有3个,石片疤有9个。石片疤两层,梯形、长梯形、三角形或叶形。

  ④多台面石核

  2件。标本T14L2b·193,出土于T14的L2b层。形状为不规则多面体。长82mm、宽65mm、厚51mm,重290g。台面为打击台面;打击方向交错,台面角86°、87°和97°。工作面3个,均为平形;石片疤5个,有单层或双层,梯形和叶形。台面缘为具有碎疤。

  标本SC04T3L1·SF 1,出土于T3方的第1层。以硅质凝灰岩大石核为毛坯,表面风化呈米色,长151mm、宽93mm、厚58mm。横剖面呈穹形。台面经修整,面积狭小,324mm2。台面角80°;打击泡小,对应的一端亦有打击点和石片疤,或可能使用两极法剥片,由腹面向背面沿边剥片,故背面通体留下多个石片疤,形背面中央隆起,留有自然面,从石核上遗留的片疤判断,是一件利用率较高的石核,类似这种石核曾见于苏门答腊(Sumatralith)的石核相似。

  ⑤龟背型石核 (Tortoise core)

  标本SC04 T4L2·SF8, 出土于T4方的第2层。石质硅质凝灰岩,表面初步风化,颜色淡米色,长81mm、宽85mm、厚32mm,重260g。台面为层理面。通体均有正向剥片疤痕,剥片方向为 a(a·c)+d,中央部位隆起,形似龟背。本次试掘出土多件同类石核。此类剥片技术类似勒瓦娄技术 。

  2. 石片

  石片包括锤片、断片和残片三类,完成观察和测量的724件石制品中,石片共有345件(47.65%)。以下描述2005年发现的221件石片,其中锤片164件,残片57件。在164件锤片中根据台面形态分为五类,见表五。

  164件锤片分别出于T6L2、T8L3、T14L2、T14L4、T17L3、T20L2、T20L3和第二采石场一号探方Q2T1。现选出5件标本予以描述。

  ① 自然台面锤片

  标本WTT05 T14L2a·23,三角形,长38mm、宽44mm、厚11mm,重14g。背面有Y形脊棱和有1个石片疤。正台面角86°,背石片角86°,台面后缘有一个打撃点和一个石片疤。台面指数2.4,台面长37mm、宽9mm。

  ② 打击台面锤片

  标本WTT05 T14L2a·22,梯形,长41mm、宽55mm、厚25mm,重43g。背面有一纵向脊棱和2个石片疤。正台面角84°,背石片角96°。台面后缘没有打撃点。台面指数8.3。台面长17mm、宽11mm。

  ③ 有脊台面锤片

  标本WTT05 Q2T1·46,形态不规则。长75mm、宽76mm、厚16mm,重75g。背面有多条脊棱、11个石片疤。正台面角144°,背石片角68°。台面后缘有多个打撃点。台面指数8.9。台面长51mm、宽10mm。

  ④ 有疤台面锤片

  标本WTT05Q2 T1·49,形态不规则,长69mm、宽42mm、厚21mm,重46g。背面没有脊棱,但有2个石片疤。正台面角73°,背石片角111°。台面后缘有多个打撃点。台面指数0.44。台面长31mm、宽1mm。

  ⑤ 线形台面锤片

  标本WTT05 Q2 T1·225,梯形,长74mm、宽52mm、厚18mm,重82g。背面有一曲脊棱。正台面角80°,背石片角70°。台面后缘多个阶状疤。台面长31mm、宽1mm。

  标本WTT05 Q2·SA7 ,表面灰褐色。以横长石片为毛坯,长31mm、宽79mm、厚8mm,长宽指数254.83、厚宽指数10.12,刃角34°。毛坯属软锤打片形成弧刃的,故可直接使用,中央保留横轴棱线,这是黄地峒石器工业的特点之一,台面修理形成线状,刃缘正对石片轴。

  3. 细石叶

  两件,标本WTT05 T20l3c·263,叶形。器身远程折断,残长48mm、宽15mm、厚7mm,残重4g。背面有一纵脊。正台面角80°,背石片角70°。

  标本SC04T4L2·SF3,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已风化,颜色浅棕色,并有深棕色斑点,出土于T4方的第2层,长88mm、宽27mm、厚12 mm。长宽指数30.68,厚宽指数44.44。此长石叶可能由简接棒击法剥出。因表层风化严重,部分小石片疤不易辨认。可见台面,长10mm,面积16mm2。标本背腹两面均有各剥去一长石片的疤痕,使近端处减薄,可能与装柄有关。从台面向背腹面打剥石片,反映制作者曾精心修整过。

  二、  石器

  经加工的石器可分为宽刃和尖刃两类。宽刃类包括刮削器、楔型器和砍砸器。刮削器是用刃边在石片轴的位置和刃边多寡而分类的。凡刃在石片轴的一边者,则归入单边刮削器;凡刃在石片轴两侧者,则归入两边刮削器;若刃在远程者,则归入端刃刮削器。根据刃边多寡再分为单刃、双刃和多刃。

  1.宽刃石器类

  (1) 刮削器

  ① 单刃刮削器

  单刃刮削器包括端刃和边刃两类。2005年出土和采集的407件石制品中属于刮削器的共102件,端刃刮削器有25件(24.50%,n=102),分为直刃、凹刃和凸刃三种。

  a.端直刃刮削器

  端直刃刮削器共17件,3件出于第二号采石场的探方(Q2T1);4件出土于探方T6的第2层、T17方的第3层、T20方的第3层。其中6件以锤片为毛坯,2件以断块为毛坯,1件以石核为毛坯,1件以残石核为毛坯。石质均为硅质凝灰岩,表面均经风化成为米色。长22mm至89mm。宽32mm至105mm。厚4mm至89mm。重3g至187g;端刃角41°至70°。端刃形态有直、凸和不规则三类。加工方法全部均为锤击,7件向背面加工,1件向破裂面加工,1件两面加工。其中1件(标本WTT05·38 )的台面后缘有垂直打击留下的疤痕,长38mm。端刃形态以直和凸形为多。修整留下的石片疤有单层、两层和三层,其中6件浅宽型,石片疤深为1/5、3/10、1/10、>1/10和<1/10。

  端直刃刮削器(标本WTT 05 Q2·T11),外形矩形,出土于探方第二采石场T1探方的L1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110mm、宽52mm、厚21mm。长宽指数47.00;宽厚指数40.00。以锤击法修出石片疤,端刃和一侧刃有一至两层石片疤,浅宽形。台面为天然台面。端刃凸形,端刃角31°。

  标本WTT 05 Q2·SC101,外形矩形,采集第二采石场南面30多米,海拔约35米山坡上。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石片为毛坯。石片一侧仍有节理面石皮。长99mm、宽56mm、厚23mm。长宽指数57.00;宽厚指数41.00。以锤击法修出石片疤,端刃有一层石片疤,浅宽形。台面为天然节理面,台面转宽16mm。台面有减薄;向毛背面及腹面加工打片,留下一至三层石片疤,均为浅宽形。端刃平凸形,端刃角55°。

  标本WTT 05Q2·SC102,外形梯形,采集第二采石场东面海拔约20米山坡上。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石片为毛坯。依石片轴测量,长44mm、宽95mm、厚11mm。长宽指数216.00;宽厚指数11.58。以锤击法修出横向石片疤,端刃没有二次加工。台面经打片修理为线形台面。端刃角55°。

  标本WTT05 Q2 T1 L2·21和WTT05 Q2 T1 L2·07,出于第二采石场探方T1探方的第2层。石质硅质凝灰岩,表面有米黄色风化层。均以锤片为毛坯。标本T1L2 21长66mm、宽39mm。标本T1L2·07长110mm,宽50mm、厚19mm。两件标本均有台面修理,台面均为线形,各有一至两层石片疤。刃部均呈弧形。标本Q2·SC101和Q2 T1 L2·07形态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榆树湾遗址出土的 “半月型刮削器” 相似。

  标本WTT05 T20L3a·97,外形梯形,出土于探方T20的L3a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具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29mm、宽69mm、厚89mm。重17g。长宽指数42.00;宽厚指数77.00。以锤击法向两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台面和左侧已修理成刃。背腹两面有修疤,单层,修疤深<1/10,浅宽形。端刃凸形,端刃角41°。

  标本SC04T3L4·SF5,以硅质凝灰岩厚石片为毛坯,表面风化为米色,出土于探方T3的第4层。长86mm、宽82mm、厚40mm,长宽指数95.34,厚宽指数48.78,尖形指数44.18。以锤击向背面加工。端刃修整成尖突;由一工作缘和自然面相交而成;右侧自然面以锤击修理,黄地峒遗址经修制石器中常见这种技术。刃缘在石片轴之左侧,以压剥法修整而留下小石片疤,刃角25°,通过20倍放大镜观察,刃缘不见使用痕,尖突呈凸弧形,最大宽度为6mm,最大厚度为3.5mm。把握部为自然台面,使用部为尖突和左侧刃缘,故其用途除石锥之用外,还有刮削或切割之用途。(侧刃角26°~35°,可用作切割,46°~55°可用作重力切割。)

  b.端凸刃刮削器

  端凸刃刮削器共6件(5.88%,n=102),其中4件出于探方T6L2、T14L3、T20L3,2件出于第二号采石场的探方(Q2T1)。石质均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成为米色,长33mm至78mm,宽50mm-111mm,厚13mm至27mm,重14g至118g。端刃角度为38o至67o ,除一件外,端刃角在57o至67o 之间。全部以锤片、残片和断片为毛坯。以锤击法向背面和破裂面加工。刃缘的修疤以浅宽为主,也有阶状修疤,修疤层单层或多层,深<1/10。标本129号的刃口石锈比器身薄,露出黑灰色,经观察发现有磨蚀痕迹。标本83号的台面不存,仅留下两个石片疤。

  标本WTT05 T14L3a·31,出自探方T14的第3a层。石质硅质凝灰岩,表面有米黄色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33mm、宽90mm、厚18mm,重60g。长宽指数0.55;宽厚指数5.0。以锤击法向背面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背腹两面有修疤,单层,修疤深<1/10,形态深宽形。端刃形态为凸形。端刃角61°。

  c.端凹刃刮削器

  端凹刃刮削器仅2件(1.96%,n=102),出于探方T14L4和T20L3,石质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成米色。长31mm和41mm,宽47mm和53mm,厚8mm和14mm,重9g和26g。端刃角53°和60°。以锤片为毛坯。均采用锤撃法向破裂面加工成形,边缘修疤为单层,浅宽形,修疤深<1/10。

  标本WTT 05 T14L4a·189,出土于探方T14的第4a层。石质硅质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31mm、宽47mm、厚8mm。重9g,长宽指数0.65;宽厚指数5.87。采用锤击法向破裂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单层,修疤深<1/10,形态深宽形。端刃部凹形。端刃角53°。

  标本WTT05 Q2·SA8,表面风化成灰褐色。以角砾为毛坯,有台面,台面长32mm、宽18mm,石片角114°。器身依石片轴测量,长25mm、宽66mm、厚17mm,长宽指数2.64、厚宽指数0.26,刃角51°。刃缘没有第二步加工,刃缘凹形,有个明显的石片疤。

  d.单边刃刮削器

  单边刃刮削器分为直刃、凸刃和凹凸刃三种,共27件(26.47%,n=102),13件出于第二采石场,其余出于探方T6L2、T7L2、T17L3、T20L2和L3。石质均为硅质凝灰岩,表面均已风化为米色。长41mm至125mm,宽31mm至75mm,厚23至136mm,重21g至258g。端刃角为9°至77°,其中15件的端刃角介乎于50°至69°。以锤片、断片、板薄片和残片作毛坯,全部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40.7%,n=27)、向破裂面(29.6%,n=27)、复向(25.9%,n=27)或两面加工(3.8%,n=27)成器。标本WTT05·73的台面打击成刃状。刃缘直者占85.18%(23件,n=27),刃形缘略凹者3件。修疤多单层,占77.77%(21件),6件两层,修疤形状有浅宽和深宽型,只有一件的修疤是阶状的。修疤深为1/10 和<1/10。标本131号的台面后缘有很细的打击痕,是因使用仰或因修理形成尚难确定。标本WTT05·89号的背面有一纵脊。

  标本SC04 Q1·SA1 ,石质硅质凝灰岩。颜色浅灰,以横长石片为毛坯,长41mm、宽69mm、厚13mm,长宽指数168.29、厚宽指数18.84,刃角53°。第二步加工在在台面向背面,有8个片疤,片疤平行,均浅宽型。使台面形成线状,这也是黄地峒石器工业的特点之一。缘刃正对石片轴 。

  标本WTT05 Q2·SA11,侧直刃刮削器。表面风化成米黄色。第一步以软硬打片形成石片毛坯,以节理为台面,半锥体被打片修去。工作缘有二加工的片疤。器身依石片轴测量,长51mm、宽33mm、厚11.5mm、长宽指数67.70、厚宽指数34.804,刃角21°。

  e.单边凸刃刮削器

  单边凸刃刮削器共28件(27.45%,n=102),10件出于第二采石场的探方,其余出于探方T6L2、T14L3、T17L3、T20L3。以断片、锤片和残片作毛坯。全部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38.28%,n=27)、向背面加工(39.28%,n=28)、破裂面加工(21.94%,n=28)和复向加工(39.28%,n=28)成器。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成为米色。长29mm至139mm,宽9mm至34mm,厚9至34mm,重18g至251g。侧刃角为39°至78°,其中13件的侧刃角介乎于50°至69°。有3件的端刃角在44°至57°之间。端刃型态以直形和凸形为主;也有凹凸复刃形态。

  标本WTT05 Q2T1 L2·22,外形为半月形,出土于第二采石场探方T1第2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145mm、宽46mm、厚27mm。长宽指数0.32;宽厚指数0.598。以锤击法打出横向石片。台面修理成线形,修疤只有两层,修疤深<1/10,修疤形态为浅宽形。刃形态为凸形,修疤只有两层,修疤形态为浅宽形。刃角44 °。 类似黄地峒的单边凸刃刮削器在河北省阳原虎头梁遗址有发现,不过称为 “半月形刮削器”。

  标本WTT05 Q2T1·56,外形为梯形,出土于第二采石场探方T1。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锤片为毛坯。长67mm、宽47mm、厚25mm。重78g。长宽指数1.43;宽厚指数1.88。以锤击法向破裂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单层,修疤深<1/10,修疤形态为浅宽形。端刃形态为凸形。侧刃角61 °。台面被打掉,留下一疤。右侧连续加工,有4个修疤。

  标本WTT05 Q2T1·225,外形不规则,出土于第二采石场探方T1。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残片为毛坯。长75mm、宽52mm、厚19mm。重81g。长宽指数1.44;宽厚指数2.74。以锤击法向背面加工,加工精度差,无二次加工。修疤有多层,修疤形态为浅宽形。端刃和侧刃形态均为凸形。侧刃角73 °。台面后缘有修理。

  标本SC04T3L4·SF41,以角砾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为米色,出土于探方T3之L4层。长85mm、宽82mm、厚32mm。长宽指数96.47,厚宽指数39.02。软锤直接打片,在一侧和一端仍保留石皮。以两面打片修整外形和工作缘。尖突由一工作缘和自然面相交而成,尖突角为59°。工作缘在形态轴之左侧,刃角74°。据把握部、中间部和使用部推断其功能:把握部为自然面,使用部为尖突和左侧工作(刃)缘,故其用途除用作石锥外,亦有刮削或切割之用。

  f.单边凹刃刮削器

  单边凹刃刮削器有2件(1,96%,n=102),出于2006年发掘的探方和第二采石场的探方。标本SC04T3L4·SF37和SC04 T3 L5·SF1均以锤片为毛坯;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成形,均有一凹刃。SC04 T3 L5·SF1长110mm,宽45mm。侧刃角为45°。

  g.端侧刃刮削器

  端侧刃刮削器分为两刃和三刃两种,共8件(7.84%,n=102),出于潮间带、T3 L1T6L2和T17L3和Q2T1。端侧两刃刮削器长45mm至87mm,宽46mm至105mm,厚9至35mm,重78g至253g。其端刃角为44°至74°,侧刃角介乎于55 °至77°。端刃形态为直形和凸形;侧刃形态有三类:直、凸和凸凸形。以断片、锤片和残片作毛坯。全部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71.42%,n=7);也有向背面和复向加工成器。第225号A标本的端刃是复向加工而成的。修疤全部为单层,均为浅宽型。修疤深为1/10 和<1/10。

  端侧刃刮削器标本 SC 04·SC20 和SC04T3L1·SF27,均以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SC20 采集于潮间带,表面为墨缘色,为原有岩质颜色;SF27表面风化为米色。两件石器呈弯曲。SC20长110mm、宽62mm、厚22mm、长宽指数0.56,厚宽指数0.35。SF27长142mm、宽57mm、厚27mm、长宽指数0.40,厚宽指数0.47。这两件石器以锤撃直接打击剥片。台面修整成线状。背面以正向打击法剥片,形成一道棱脊。工作缘在石片轴左右,似利用软锤修整。

  两刃刮削器共10件(10%,n=102),3件出于第二采石场,6件出于探方T6L2、T14L3,1件为采集品。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成为米色。以断片、锤片断块和残片作毛坯。全部以锤击法向背面、向破裂面打片、复向和错向打片加工成器,也有同一器的左侧向破裂面打片;右侧向背面加工的。修疤全为单层,为浅宽和深宽型。修疤深1/5、1/10 和<1/10。长63mm至106mm,宽22mm至71mm,厚11至24mm,重17g至208g。端刃角为46°至64°,侧刃角介乎于51°、45 °至77 °、69 °。侧刃形态为直、直直、凹直、凸凹凸和凸凸形;端刃形态有直直、直和凸凸。

  标本WTT05 T6L2·12,外形呈棱形,出于探方T6的L2a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有米黄色的风化层。以断片为毛坯。长76mm、宽50mm、厚14mm。重43g。长宽指数1.52;宽厚指数3.57。以锤击法错向加工,加工中等,没有二次加工。修疤只有单层,修疤形态为浅宽形,修疤深为<1/10。侧刃形态为直直形。侧刃角51 °。

  标本WTT05 Q2 T1·219为端侧三刃刮削器,出于第二探石场探方T1。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表面颜色为米色。长80mm,宽64mm,厚26mm,重137g。端刃角为64°,侧刃角63.7 °。端刃形态为凸形;侧刃形态为凸凸形。以断片作毛坯,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成形。端刃和左刃不连接,与近端截面相连成刃。在远程刃和右刃的多层修疤均为浅宽形的。左刃修疤为单层;右端刃修疤为双层。修疤深为1/5。

  ②. 多刃刮削器

  多刃刮削器共有2件(1.96%,n=102),出于探方T20L2和出于第二采石场的一号探方(Q2T1)。两者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表面颜色为米色。标本T20L2·12外形呈梯形。长57mm,宽43mm,厚15mm,重35g。端刃角为56°,侧刃角55°。侧刃形态为凸形;端刃形态为凸凸形。以石片作毛坯。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成器。修疤单层,为深宽型。修疤深为1/5。

  (2) 楔形器

  楔形器共114件。石质全部是硅质凝灰岩,表面如有风化,则颜色为米黄色;如未有风化者,则为灰黑色;或墨緑。楔形器长54mm至109mm,平均长87mm。宽32mm至73mm。厚10mm至45mm。重30g至359g,形均重160g。以岩块、板块、锤片、残片和折片为毛坯。以锤撃法向两面、背面、破裂面和复向加工成形。部分有二次加工。加工精度中等。端刃角32 °至84°(n=14),形均为60.4 °(n=12)。侧刃角45 °至79 °,形均为60.57 °(n=14)。端刃形态有凸凸、凹、凸直、凹直。侧刃形态有凸凸和凸直直。修疤有单、双和多层;也有阶状疤。修疤的形态为阶状、浅宽和深宽形。修疤深为1/2、1/5、1/10、3/10、9/10和<1/10。外形态呈舌形、倒梯形和长舌形,一端打断几乎形成一个截面,是楔形器特征之一。出土于第二采石场、探方T3 、T4、T6、T14和T20。

  标本SC04 T3L4·SF9,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层风化,颜色浅米黄。以块状角砾为毛坯。长115mm、宽62mm、厚27mm,长宽指数52.00、宽厚指数44.00。用硬锤在与形态轴垂直方向,进行两面打片,于是在器身左右两侧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缘(刃缘)。在近端打出一个形平台。工作缘有一层修疤,均为浅宽型。器身一端为工作缘,另一端为一平台。此乃黄地峒遗址楔形器的形态特征之一。

  标本SC04·SC100,在遗址潮间带采集。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层未风化,保留原有石质颜色;墨緑色。此标本以块状角砾为毛坯。长64mm、宽49mm,长宽指数77.00。用硬锤在与形态轴垂直方向,进行两面打片,于是在器身左右两侧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缘(刃缘)。在近端打出一个形平台。工作缘有一层修疤,均为浅宽型。

  标本SC04·SC101,在遗址海滨的步道山坡剖面采集。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层风化,颜色浅米黄。以块状角砾为毛坯。长108mm、宽52mm、厚37mm,长宽指数48.00、宽厚指数71.00。用硬锤在与形态轴垂直方向,进行两面打片,于是在器身左右两侧和一端各打出工作缘(刃缘)。工作缘有一层修疤,均为浅宽型。器身一端为工作缘,另一端为一平台。此乃黄地峒遗址楔形器的形态特征之一。根据刃缘、刃角和尖突刃角判断,楔形器可用用于竹木加工和重切割之用,此外或可作为开采大石块和掰开木方的楔子。在近端打出一个形平台,此台面经过剥片修整,有锤击留下的阶级状小疤。形态上类似楔形器有越南Xom Trai洞穴遗址出土的“短斧”(short axe)。

  标本 SC04 T3L1·SF24,以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颜色米色,出土于T3探方L1层。依石片轴测量,长115mm、宽81mm、厚38mm。长宽指数为70.00,厚宽指数46.91。以锤击打片,在近端打出一个形平台,此台面经过剥片修整 。

  (3) 砍砸器

  砍砸器共发现8件。标本SC04T4L3·SF2为侧端刃砍砸器, 出土于探方T4的L3层。以角砾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成米色。长129mm、宽80mm、厚59mm,长宽指数62.50,厚宽指数73.75。重470g。有粗大的打击点,显示用石锤以反向剥片,工作缘以错向加工,刃线呈S形,工作缘在中轴线之左侧和远程。刃角约60°,显示此器可作竹木加工之用。此器凸面仍有自然面约50%。把握部有自然面和层理面,方便掌握使用。

  (4) 齿状锯(denticulate saw) 

  标本SC04·SC36,为潮间带采集品。以长石片(石叶)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颜色灰黑色。长82mm,宽43mm,厚14mm,长宽指数52.43,厚宽指数32.55。先以锤击法剥出石叶,然后在石叶左右两侧错向锤击,形成连续性的小石片疤。该等小石片疤以左右方式出现在背、腹两面,形成锯齿刃缘。刃缘的锯齿为一左一右排列,与现代锯子锯齿排列相同。近端有一小平面和一个小尖突,用途不明。

  2.尖刃石器类

  (1) 手斧

  手斧共发现13件。2004年发现有9件,出于潮间带的SD1和T1的地表、山坡探方T4L3和L4。其余4件是在2005年发现的;3件出于第二采石场探方Q2T1,1件在山坡上的T3和T4探方旁的地表探集。

  以石核、断块和岩块为毛坯。利用锤击法向两面和复向加工。加工精度较佳。尖刃为正尖和正钝尖。尖刃角为30°至53°,平均尖刃角为48°。侧刃形态为直和凸凸。侧刃角为58°至76°,平均侧刃角为63.25° 。修疤有双层和多层;修疤形态为浅宽和深宽。修疤深1/2、1/3、4/5和9/10。修疤指数10至80。长92mm至135mm,宽76mm至86mm,厚32mm至41mm,重263g至335g。现以发现的5件手斧为例,描述其属性如下。

  标本WTT05·SC214,以石核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残长112mm,宽68mm,厚36 mm。厚宽指数52.94。重263g。用锤击法向两面加工,加工精度较佳。尖刃为正钝尖。尖刃角为55°,侧刃角为49°。侧刃形态为直形。修疤多层;为浅宽形;修疤深4/5;修疤指数为80。把握部已捐坏,其特征不明。该标面的一面满布大大小小浅而平的修疤;另一面的修疤则只占该面一半面积。以两面加工和工作缘形态而言,该器可以分类为 “ 原手斧”。

  标本SC04·SC16,潮间带采集品。以厚石片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长98mm,宽58mm,厚28 mm。长宽指数59.18、厚宽指数48.27,尖形指数2.34。工作缘在石片轴两侧,横断面呈棱形。保留自然台面,台面部分经修整。石片角为24°。以交互加工法整形和修整刃缘,背腹面均有对向剥离痕。刃线S状,刃角30°。

  标本SC04T4L4·SF1,以块状石块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严重风化,颜色米色,出土于T4的L4层。器长114mm、宽74mm、厚30mm。长宽指数为64.91,尖形指数为38.18。以锤击法向腹面(背面)剥片修整并在背面形成棱脊,打击泡极细小。然后在左右侧打片修整成刃缘。 

  标本SC04T1·SC17,出土于潮间带的T1LS层(表层)。以厚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通体满布白色小点,色墨緑。长104mm,宽61mm,厚28mm,长宽指数58.65,厚宽指数45.90,尖形指数50.08。以厚石片为素材,打片修整出尖突和减薄器身,幷且在背面造成一道棱脊,横断面呈三角形。在刃缘打片修整,留下修疤。其把握部分,仍留有层理面石皮,并经剥片修整,留下的修疤痕。尖突出修出一个长9mm、宽8mm的斜面。两侧各有凹和凸两缘,其中一缘呈S状,另一缘则成一直线。

  标本WTT05·SC23,以厚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严重风化,风化层米黄色,在第二号采石场与T14之间的山坡上表采发现。该标本与上述一件SC04 T4L4 SF1端直刃刮削器的形态和技术相似。依石片轴测量,长74mm、宽47mm。长宽指数为64.00。外形呈梨状。用锤击法剥出厚石片,再通体打片修理,打击泡极细小。

  标本 WTT05·SC 22,在第二采石场山坡采集。以厚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严重风化,风化层米黄色。长84mm、宽58mm、厚21mm。长宽指数69.00,厚宽指数36.00。外形半月形。以锤击法剥出横长石片,只在背面加工,背面满布石片疤,破裂面则不加工。这是黄地峒遗址石片石器的又一制作特点。刃缘没有二次加工。

  (2) 手镐

  手镐共有3件,出土于T4L5和T6L2。标本SC04 T4L5·SF5,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为米色,出土于T4L5。其一刃缘有两处新石片疤,见未风化之硅质岩之颜色为黑色,风化层厚0.5mm。器长112mm、宽59mm、厚29mm,长宽指数52.67,厚宽指数49.15,尖形指数44.06。以角砾石核为毛坯,以直接打击法修整外形和刃缘。左右两侧工作缘相交形成尖突。尖突厚大粗实,尖突末端经剥片形成一个小斜面,呈尖椎状,长13mm,宽9mm。尖刃角95°。腹面保留一大石片疤,虽然有一些修整留下的石片疤,但总体而言仍属于单向力加工成形的。虽然表层风化,但并不严重,石片疤之棱线仍然锋利。背面右侧有多层阶状小石片疤。近端经打成一个平台。这种在近端的平台多见于楔形器。横断面呈菱形,具有粗厚之突尖,背面经剥片修整而隆起棱脊。

  标本WTT05 T6L2b·43,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为米色。长113mm、宽64mm、厚43mm,重222g。长宽指数为56.63。尖刃角56.6°,侧刃角56°。尖刃形态为正鋭尖。修疤指数为10,修疤为单层,属浅宽型。剖面呈三角形。以断块为毛坯,用锤击法向背面剥片加工,在背面偏右有一自然棱脊,并向右侧倾斜而形成鋭尖。加工精度低。然后在左右侧打片修整成刃缘,工作缘的修整以对向方式进行剥片。

  (3) 尖刃器类

  尖刃器共发现13件,分为正尖、侧尖和角尖三小类。2件表采,4件出于第二采石场的探方,其余出土于T6L2、T17L3和T20L3。

  尖刃器整体外形有长形、三角形和圭形。是以残片和断片为毛坯的。利用锤击法向背面、两面和复向加工。加工精度中等至佳。尖刃为正鋭尖、正钝、侧鋭尖、角钝尖和角匀尖。尖刃角为45°至126°,平均尖刃角为70.5°。7件尖刃器的尖刃角度在45°至70° 侧刃形态为直直、直斜、凸直、凹凹和凸凸。侧刃角为34°至79°,平均侧刃角为57.46°。修疤为单层、双层和多层;修疤形态为浅宽、浅宽和深。修疤深1/5、4/5、<10 1、/10和3/10。修疤指数3至10。长49mm至105mm,宽34mm至68mm,厚11mm至34mm,重27g至187g。标本 T6L2b·02的近端有一尖突,应分类为 “双尖刃器”。现以发现的4件尖刃器为例,描述其属性如下。

  ①正鋭尖刃器

  正鋭尖刃器:标本WTT05 T6L2b·09,以锤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长65mm,宽34mm,厚13mm,长宽指数52.30,厚宽指数38.23。重27g。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然后在右侧转向破裂面加工,至尖端又转向背面加工。尖刃为正鋭尖。把握部的形态为半圆刃状。加工精度差。在刃缘打片修整,留下修疤。修疤有单层和多层,属于浅宽形。修疤深为<1/10。尖刃角为45°,侧刃角58°。侧刃形态为凸凸。

  标本SC04·SC35,在2004年的工作报告分类为 “尖状刮削器”。以石片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湖潮间带采集,因海水长期浸泡,保留石材原本墨緑色。依石片轴测量,长116mm,宽72mm,厚20mm,长宽指数62.00,厚宽指数28.00,尖形指数3.52。以硬锤直接,第二步加工以错向(破裂面向背面,又从背面向破裂面)剥片,在石片轴右侧剥出基本成直线的刃缘。在石片素材的打击点左右侧剥片形成一个尖突。尖突亦有二次加工留下的石片疤,这是与修整尖突有关的剥片方法。尖突的刃角为70°。虽然这件器物从形态上很难推测它的功能,但是,从刻意修整工作缘和尖突来看,是可以作为推断它的功能的参考。从傅尔德(F. Borders)的观点来看,一件石器分为三个部分:①把握部;②中间部;③使用部(工作缘)。这件石器的近端厚大,适合以手把握应用,其中间部为背面之棱脊,用以加强工具的坚实程度,使用部位为尖突和左右侧的刃缘。此标本使用部位为尖突和左右侧刃缘,应属于一种多种功能的工具,它具有切割、刮剥和锥突等功能。

  ②角尖刃器

  标本WTT054·CPo 1,以砾石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保留层理面和石皮。依形态轴测量,长1104mm,宽63mm,厚55mm,长宽指数57.27,厚宽指数87.3。以锤击法剥片,保留自然台面,台面局部修整。以硬锤向形态轴平行和垂直方向打片,修出一个三棱形态状的器形。制作者灵巧地利用层理面修出尖突。尖突宽9mm,尖突角45°属角尖一类。

  标本WTT05 T17L3a·43,以残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风化层为米黄色。长98mm,宽45mm,厚20mm,长宽指数45.91,厚宽指数44.44。重85g。以锤击法向破裂面打片。加工精度中等。尖刃为角匀尖。把握部被打断。在刃缘打片修整,留下修疤。在尖刃的修疤为单层;在侧刃的修疤为双层,均属于深浅宽形。刃缘修疤深为1/10。侧刃角71°。侧刃形态为凹凸。

  ③侧尖刃器

  侧尖刃器:标本SC04·SC32,在2004年的工报告分类为 “尖状器” 。以砾石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长114mm,宽79mm,厚21mm,长宽指数69.29,厚宽指数26.5,尖形指数4.05。以直接打击法剥片,保留自然台面,台面局部修整,台面面积255mm2,台面角90°。工作缘在石片轴之右侧,刃缘成凹状,沿刃线有石片疤18个,均为一层。加工方向为单向。尖突宽9mm,尖刃角40°。

  标本WTT05 T6L3a·6,以石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风化层为米黄色。长77mm,宽48mm,厚19mm,长宽指数62.33,厚宽指数39.58。重74g。以锤击法复向打片,但主要向破裂面加工,背面有零星小疤。加工精度差等。尖刃为侧鋭尖。把握部的形能为断小面。在刃缘打片修整,留下单层修疤,属于深宽形。刃缘修疤深为3/10。侧刃角60.5°。侧刃形态为凸形。

  (4) 尖状器类

  尖状器2件,均为潮间带采集品。标本SC04·SC08在2004年的工作报告和2006年《人类学报》第25卷1期发表的〈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简报〉称此器为 “镞形器”。对比研究之后,改为尖状器比较稳妥。以石片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因长期为海水波泡,没有风化层,保留石质灰黑原色。长45mm,宽38mm,厚5mm,长宽指数84.44,厚宽指数0.13,尖形指数62.5。刃缘在石片轴左右两侧。以锤击法正向剥片,在腹面留下修疤,然后修理两侧刃缘,两刃缘相交成一尖突,刃缘满布单层修疤。台面因修整而不存在,可能使用零台面技术,修整成一个凹弧形。以20倍放大镜观察近端,不见任何擦痕,这个现象反映:①此器物没有使用过;②此器物不用于箭。 此标本在形态上类似周口店第15地点出土的一件 “勒瓦娄哇尖状器”。 

  标本SC04·SC12,以石块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因长期为海水波泡,没有风化层,保留石质墨緑原色。长112mm,宽57mm,厚56mm,长宽指数51.00,厚宽指数108。保留层面石皮。尖突长22mm,顶端为一小平面,长8mm。

  (5) 雕刻器

  雕刻器发现3件,两件出于T3L3,一件在T3和T4附近地表采集。雕刻器是在毛坯上,自上而下纵向或者斜向打片,制作一个长条形刀面。雕刻器的刀面多用于骨器、角器和牙器的加工。

  标本SC04 T4L3·SF6 ,出于T4探方第3层。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风化层为米黄色。以厚石片为毛坯,依石片轴测量,长109mm,宽51mm,厚31mm,长宽指数47,厚宽指数61.00。以石块为毛坯,以锤击法向背面打片,保留节层面石皮。台面齐平。这种具有齐平的台面,类似 “ 截顶雕刻器”。雕刻刀面有三层,各层宽4mm,各长4mm、7mm和132mm。

  标本SC04 T3·S211是一件笛咀形雕刻器,外形成三角形。长78mm、宽45mm、厚26mm、重82g。以锤片为毛坯,石质为硅质凝灰岩,风化层为米黄色。尖刃为笛咀形。尖刃角为110°。通体加工精度差;把握部没有加工。左侧小平面是从上面向左纵向打片形成的。右侧的小平面受后期破坏,打撃点也被破坏。从修疤尾端的形态判断,右侧的小平面也是从上而下纵向打片的。

  标本 SC04 T4L3·SF6,以石片为素材,石质为硅质凝灰岩,表面风化,颜色为米色,出土于T4的L3。背面保留10%的自然面(石皮)和20%层理面。保留有小台面,台面的背面有修理的小片疤。自台面垂直以软锤打出雕刻面,长62mm、宽12mm。全器依石片轴测量,长109mm、宽51mm、厚31mm。长宽指数为46.78、厚宽指数为60.7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