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石制品分类
本报告定义石制品有关的辞汇如下:
* 石制品(Stone artifact):所有人为加工的石质物品;包括石核、石片、长石片、废片、断块、半成品、废品、成品(石器)。
* 石核(Core):用以剥片和制造石器的大块石料。石料它可以是砾石,也可以角砾和岩块。
* 石片(Flake):可加工成石器的石片、断片和废片。可加工成石器的石片是指在剥片工序中有制作石器意图而剥下的片状体;以此加工成器称为石片石器。
* 长石片/ 石叶(Blade):石片中的一种。这种石片的形状两侧平行或接近平行,其背面中央有贯穿前后端的棱脊,长为宽两倍或大于两位倍以上。
* 废片(Debitage):在剥片工序中剥下的不能再利用和加工成石器的石片。
* 毛坯(Blank):一般指用来进一步加工成磨刃或磨光石器和半成品。用来制作石核石器的石核坯或石片石器的石片。
* 石核石器(Core tool):用石核作为原料而加工成的石器。
* 石片石器(Flake tool):用石片作为原料制成的石器。
* 砾石石器(Pebble tool):用砾石为毛坯制成的石器。
* 刮削器(Scraper ):多数采用以石片加工制成的;也有为少数不多的用小石块或石核制成的刮削器。通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侧缘,经加工而成的刃缘。
* 尖状器(Point):大多以石片为毛坯、多经正向加工制成,在其两侧缘修理后,常在前端相交成一尖角(或尖刃)。
* 手斧(Hand axe):用砾石或大石片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向两面加工而成的体形较大的工具,在其背面和腹面通脊略为隆起;器型呈梨形或椭圆形,两侧刃缘较直。
* 手镐(Pick):用砾石或大石片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向单面加工而成。器身较长,横断面呈三角形或四边形,多数腹面略平,背面隆起;尖端钝厚粗实。
* 砍砸器(Chopper):采用石核、砾石或角砾为毛坯,也有采用大石片为毛坯,以锤击法向交互加工制成。器身通常较坦宽,刃缘曲折。修制刃缘多单面或两面,刃角在45度以上。
* 雕刻器(Burin):多以石片或石叶为毛坯。由一次或多次纵向、斜向打击,修理制的刃部几乎垂直于毛坯背面和腹面的刃面,刃口齐平。
* 尖状器(Projectile point):用石片为毛坯,多以压削法在两侧缘加工,使之两刃相交成一尖。
一、 石材
据香港地质研究,黄地峒遗址基岩是中生代侏罗纪形成的“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Coarse ash crystal tuff) ( Sewell and others 200)。比例十万分之一的《香港地质图》(2000年版) 显示黄地峒遗址的基岩层理(Bedding)倾角为40° (根据考古队员谭惠忠实地测量,第二采石场基岩的层理为倾角38度。)。
2004年度黄地峒遗址采集和探方出土的石制品标本,送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岩矿室磨片作镜下鉴定,确认为硅质凝灰岩(或沉凝灰岩)。硅质凝灰岩颜色为浅灰至灰黑,具水平层理,质地坚硬(硬度7至8),适合打制石器。
硅质凝灰岩出露于黄地峒山坡30米~80米等高线处,遗址的硅质凝灰岩露头经长期风化呈球状,极度风化后的物质则形成 “赤壤土 “(ultisoil or red soil),即遗址泥土。硅质凝灰质岩所受物理风化作用较弱,在热带或南亚热带较高的气温和较强的降雨条件下,极易受到化学风化。岩石原色为浅灰—灰黑色,在地表受到酸雨或富含腐植酸的径流侵蚀,岩石表面高岭土化而变成白色或米黄色,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风化层逐渐由薄变厚。
风化层的厚薄和颜色与风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出土石器遭受风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探方T14的L3层出土的石器,灰黑色的凝灰岩表面仅有1mm左右的米色风化层,表面光滑,对岩石硬度影响不大;而探方T14的L4层、L5层出土石器,米黄色风化层厚度大于3mm,表面较粗糙,摸之有粉尘剥落,岩石硬度降为3左右,可见埋藏越深,时间越长,受酸性腐蚀程度越强,则风化越深。
黄地峒石制品风化层分级如下:
* 风化层薄(0.5mm至1mm),则颜色灰白;风化层表面硬而滑。
* 风化层中等(1.1mm至2.0mm)则颜色呈浅米色。
* 风化层表面不滑。风化层厚(2.1mm以上)则颜色浅黄至黄色,风化层已呈粉状(即高岭土化);风化层表面成粉状,用手甲即可划出刮痕。粉状风化层的存在对观察石制品的修疤极为不利。
二、 观察、测量和分类
黄地峒遗址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和角砾石器较少。2004年测量的石制品,以石片为毛坯者占62.17%;以角砾、断块为毛坯者占36.59%;以长石片为毛坯者占1.28%。
2005年测量的石制品中,以石片为毛坯者68%;以角砾、断块为毛坯者占32%。
(一 )石制品观察和测量
本报告中石制品分类主要以功能和形态为原则,以功能为主,形态为辅。凡石核/角砾/块状石器不具石片轴者,即以其 “长轴”(Long axis,形态轴Morphological axis)定位及确定石制品摆法。 “长轴”是指石器两点间最大距离之直线。石核/角砾/块状石器的摆法:长轴直对自己垂直,打击点朝下(即向自己),远程朝上(即远离自己);背面朝上(即面向自己),腹面向下(即向桌面);左右上下的定位均以此为准。个别角砾/ 块状毛石器和石核石器命定名皆以其工作缘与形态轴关系而定。
“石片石器”是具有石片轴的;即以石片轴定位和定出摆法。 “石片轴” (Axis of flake, 技术轴 Technique axis)是石片石器由打击点延伸到另一端之直线,并将打击泡平分为二的直线,所以技术轴又名 “打击泡轴”(Bulbar axis)。石片石器的摆法:长轴直对自己垂直,打击点朝下,远程程朝上;背面朝上,腹面向下;左右上下的定位均以此为准。石片石器的命名以其工作缘与石片轴关系而定。
石片石器和石核/角砾/块状石器的测量:长度以石片轴或长轴表示;宽度以垂直于石片轴或长轴的直线之最大距离表示。石片石器的厚度以破裂面上至另一面的最大距离。角砾/块状石器的厚度测其最厚处。
黄地峒出土和表采的石制品器的形态和属性有七个:
(1)石器的长、宽、厚和重量;
(2)毛坯的类型;
(3)刃角和刃边的形态;
(4)刃边修理留下的修疤的形态;
(5)台面形态;
(6)第一次加工方法、方式和精度;
(7)第二次加工。
此外,石制品使用情况、埋藏后的磨蚀程度以及风化级别都纳入观察和记録之列。完成观察石制品中大部分是石片石器,均具有刃边。完成测量的刃角选定端刃角和侧刃角;刃部的观察和测量选定侧刃和端刃。石片石器的边缘一般都有修理遗留下来的 “石片疤”(或称为“修疤”)。修疤的形态从两方面观察和分类:修疤的深度和伤疤的层数。
加工方法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一次加工的观察着重分辨是否直接打击还是简接打击。若为直接打击者,则据其打法细分为锤击法或鋭棱砸击法。直接打击法则据其打片方向细分为正向、反向、交互等。毛坯分有三种:以锤击方法打下石片、角砾和块状毛坯。
(二) 石制品分类
出土和采集石制品共3,621件。由张森水先生、张镇洪教授和吴伟鸿观察和测量者共724件石制品(20%);其中工具类344件,占45.51%;非工具类300件,占41.43%。完成观察和测量石制品件数和百分比如下。其中的手斧、手镐和楔形器均悉数纳入的。
经观察和测量的724件石制品的详分类如下:
(1) 非加工类石器
①石核
a单台面石核
b双台面石核
c三台面石核
d多台面石核
e龟背型石核
②锤核
③断块
④石片
a 锤片
b 断片
c 残片
d 板薄片
⑤ 细石叶
(2) 加工类石器
① 宽刃器
a单刃刮削器
b双刃刮削器
c多刃刮削器
d楔型器
e砍砸器
f齿状器
②尖刃类
a手斧
b手镐
c尖刃器
③尖状器
④雕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