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
李 贞 保继刚 覃朝锋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当今世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在70年代之后国外陆续山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Geoffrey Wall[1、2]的工作。我国旅游业起步较迟,直到70年代末旅游业才被当作一项经济事业来发展,我国学者一开始就重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除了理论探讨和一般性的论述之外,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细致而深人的工作。宋力夫等[3]以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为例,从历史上的演变说明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旅游资源的消耗,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传统文化的改观,王资茉等[4]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4年系统调查和监测,主要通过对地面水质、大气以及植物的监测分析,得出了1984年和1986年不同地点植物叶中氟化物含量分布柱状图,从而说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孙淑均[5]对三清山风景区的地面水质、大气、土壤进行的监测分析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植被作为风景资源在旅游开发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它所受到的干扰和变化也能直接地反映旅游环境质量与风景资源管理水平。我们选择丹霞山为例,进行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1 丹霞山植被特点及旅游发展现状
丹霞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南9hkm处。丹霞山是红色砂岩峰林地带,以平、身陡、簏缓、岩石裸露的地形特点而成为地貌学专用名词“丹霞地貌” 的命名地。丹霞山植被具有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被过渡性的特点,地带性植被属亚热带常緑网叶林[6]。景区内植物区系成分主要是热带、亚热带的种类,据调查维管束植物有194科、740属、1389种。
丹霞山的旅游开发是从1976年开始的,当时仁化县为保护丹霞山名胜古迹,成立了丹霞山管理所。1980年成立丹霞山中国旅行社,正式对外开放。1980年~1993年14年间,共接待游客329.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77.7万,境外游客52.1万,平均每年接待23.56万,如表1所示。
有关丹霞山的旅游开发,陈传康等[7]和保继刚等[8]都作过深入的研究。
2 研究方法及样地选择
我们参考了美国风景资源管理(VRM)系统的标准和评价方法[9],尝试以物质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色质量管理相一致的观点进行丹霞山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物质生态环境质量是以风景林景观和群落结构的稳定程度为尺度、评价指标有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景色质量管理是以视觉质量和植被保护程度为尺度,评价指标为旅游影响系数。
评价指标自义和计算:
(1)敏感水平(SL )是指公众和社会对风十景色的关注程度 。其值采用游览频率,并
可用来反映旅游开发对群落(景点)环境压力的大小。
SL=某景点游览人次/进游览区总人次
(2)景观重要值(LI)又称群落景观重要值,是以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和美学因素去反映风景林景观地位,也反映瞭风景林的环境质量现状, 其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美学价值也越高。
LI=Xw+XH+XL (2-1)
式中LI表示景观重要值;Xw表示相对物种系数,等于样方种数/风景区总种数(取125种为主要种类)XH;表示相对林高系数,等于样方林高/最高林高(取28m);XL表示相对木质藤系数,等于样地木质藤种数/样地藤本总种数。
(3)旅游形象系数(TE)是反映游览活动对植被干扰及对风景林管理水平,包含了自然和人为影响以及物种保护等内在信息,其值越高受影响越大。
TE=Cg+Cf/Cz
式中 TE表示旅游影响系数,评价分5级:TE等于0~0.1为优。0.2~0.5为良,0.6~1.5为中,1.6~2.5为中下,2 6以上为差;CN表示游人影响系数,包括垃圾、树头烧香折枝、跳踏等出现的频度,分级赋值:很多0.6,较多0.4,偶见0.2,无0,两级间±0.1Cr表示砍伐影响系数。
Cfi=Fi/∑ni=1Fl+Fbi/∑nj=1Fbi(i=1,2,3,…,n)(2-2)
式中 Fi砍伐总株数,Fbi表示砍伐中保护株数;Cz表示自然影响系数,自然影响指植株受虫害、风害、雷击毙等。
Czi=Zi/∑ni=1Zi+Zbi/∑nj=1Zbi(i=1,2,3,…,n)(2-3)
式中 Zi表示自然总株数,Zbi表示自然总株中保护种株数。
样地选择是根据风景林的敏感水平及其距离带的不同。在主要游览区选做了5条风景林剖面样带(长20m,宽2m),以展示和分析风景林的视觉美学及其群落结构。并分不同环境地貌的代表群落选做了22个比较样方,样方面积为200m2~1000m2。其中游览区为10个,非游览的代表群落选做了22个比较种类、乔木种类、阴生种等用以分析旅游开发影响程度。样方剖面带用评价指标结果见图1、表2、表3。
3 影响评价和建议
我们从生态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两个主要方面评价丹霞山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3.1 生态环境质量
3.1.1 游览区内植被
游览区内基本是敏感水平(SL)与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的群落景观重要值(LI)成正比,而且是近景区好于中景区。由表2得出
敏感水平(SL)=P3>P1>P2近景区(非穿行林)>Q9>Q10中景区>P2>P4穿行林
群落景观重要值(LI)P1>P4>P2,P3>P5近景区Q9>Q10中景区
这说明人们所关注的景色与风景林景色质量相一致,同时也注重保护风景林的群落原貌。但LI值也与地貌、植被分布以及游览路线设置有关,如P4群落是在山顶陡坡、石多土浅、风大的生境生长的矮林,这是其LI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其受穿行影响主要是灌草层复盖度和更新树苗相对减少。P2,P3是同类林,P2受穿行影响,物种、木质藤本、阴生种相对比P3分别减少20%、17%、5%;但群落结构稳定,丹霞山保护植物和更新苗木尚丰(图1.表2和表3)。从比较旅游开发区内的P1、P2、P3群落可知:群落景观重要值(LI)的大小受生境地貌、群落特征等自然要素影响大于游林开发的影响,在丹霞山现状的管理水平上,穿行林受影响的直径小于20m。如P1(Q1)可代表旅游开发前和寺庙保护的自然成熟林,是距登山主道20m的人迹难接近的风景林;而P3(Q2)是距穿行林P2群落仅10m的,且人迹尚易接近的林地;但P3的旅游综合影响系数(TE)值小于P1,且群落景观重要值(LI)大于P1,这说明游人有所约束的游林活动对森林生态影响不大。
在游览区内,旅游对植被的环境影响压力(用SL值和cg值表示)序列与古树名木保存率序列相一致。在近景区,古树名木、木质老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存率相对较高。丹霞山登山道和丰景点的古树就占全山古树40%:近景区风景林的古树基本保存。如在P1或Q1群落中,树龄50年以上的立木株数占乔木层总株数7l%,20年龄以上老木质藤占藤总株数60%;丹霞山保护种密度为33%(以下简记为P1(7l/60/33))。各群落排序为:P1(7l/60/33)>P4(57/30/27)>P2(30/18/34)>P3(20/28/20)>P5(20/12/24)>Q9,Q10(15/10/17)。即离主景区越远,老树老藤保存率越低。由此可见,旅游开发对森林群落保护的作用要远大于游林对群落损害的负作用。
3.1.2 游览区与非游览区
游览区植被受到保护,基本保持和稳定了原生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而非游览区植被遭受砍伐破坏,原生植被几无复存,现以马尾松林为优势。依据表3可见,在三组地貌分布的植被中,代表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物种种类和阴生种比例都是游览区且游览频率较高的风景林为最高,其值为1,而非游览区仅为0.3~0.7,换言之,非游览区植被的物种受到30%~70%的破坏。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远离丹霞山游览区10 km的巴寨是全丹霞峰林的最高峰(海拔645m),它的自然条件和面积与丹霞山游览区差不多,但由于未能以旅游开发进行保护,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在丹霞山尚保存约17种,102株;巴寨仅有7种,42株;两山分别占整个丹霞峰林区古树种类和株数比例为:54.8%和17.4%∶22.6%和6 8%。而且在丹霞山的国家3级保护植物白桂木、省级保护植物乌楣椎和丹霞特有种丹霞梧桐有成片分布;群落保护尚好,而在巴寨仅有零星分布,白桂木群落已基本不存在。
3.2 景色质量管理
根据旅游影响系数分析:丹霞山风景管理水平近景区为中等级,中景区为中下级。表2说明,游人影响和自然影响是近景区大于中景区;砍伐影响是中景区大于近景区,综合影响系数(TE)是近景区小于中景区,其中原因在于人为影响大于自然影响。这是中景区直接受旅游业和寺院取薪砍树影响而提高TE值,而近景区成熟风景林中老树受白蚁等虫害及对环境变化扺抗力减弱至自枯的自然影响较大而降低TE值。可见,严禁砍伐会使中景区植被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丹霞山旅游开发从总效果上是有效地保护和稳定了植被群落的生态环境,并利用植被的风景资源和生态功能,造福于人类。
3.3 建议
为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尚需提高管理水平。
(1)保护古树名木。在主景区百年以上的古树100多株。要堵塞白蚁洞和防风。
(2)保护风景林视觉景色,改造旅业污水排放道,消除污水瀑滴现象。以利沟壑植物环境清洁,美化游览环境,重点是梦觉关——锦石岩。
(3)主要游览线上的树木挂牌,严禁树头烧香。
(4)加强育林护林,抢救古树、古藤。严禁游人、寺院、旅业砍伐林木,清理过盛的草
质藤蔓攀压古树和风景树。
原载:地现学报,1998(5):55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