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中等的个子,脸上经常都是开心的笑容,举止行间给人的感觉是成熟与干练。她就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林琳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副系主任,一位与中大结下了20年情缘的教师。
在这个冬末春初的傍晚,林老师接受了我们学生会记者团的采访,丝毫没有师长的架子,使我们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于是在轻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我们与林老师的面对面访谈。
林老师的祖籍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中山市,自小就跟随父母在武汉长大,从小学开始,她就已梦想成为著名高校学府的一分子。老师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天道酬勤,由于孜孜不倦的努力,她很出色地走过了学生时代,从本科时代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到研究生阶段的华中理工大学到最后成为中山大学博士。
从1988年开始,她开始了在中山大学的执教生涯,也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积极向上的林老师总是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件事。20年来,老师执着地致力于建筑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交叉研究和探索,在《建筑学报》、《建筑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地理科学》等杂志中屡见她的佳作。在出色地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广东骑楼建筑的形成演变、空间传播及动力机制研究》和《广州市老龄化社区的形成演变机制研究》,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林老师除了承担纵向研究课题外,在横向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山成绩,主持、参与了多项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项目。在90年代中期,林老师作为越南南河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南定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国专家组主要成员,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理论的拓展实践、促进与东南亚地区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合作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少年踌躇满志,走上求学之路
林老师出生于1964年,年少时身处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的艰辛,使老师的意志品质得到了莫大的锻炼,也为以后老师在做学问时能吃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时代环境的造就,对老师影响巨人的可以说是老师的父母。由于父母都是科研工作者,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老师一直都保持一颗坚持探求与学习的恒心。
书本也是对老师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年轻的林老师已被书所吸引,在那个年代,人人都觉得前途渺茫,把握不了方向。但老师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了生活。苦在人生的奋起阶段是必然会受到的,年少时吃到了苦头,才能更好地迎接将来的困难。“人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看怎么挖掘,要学会克服、战胜白己的懒惰。”怀着热忱与寻求精神答案的执着,年轻的林老师选择了读书求学的道路,向着心中的目标进发。
保持科研的年轻心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熟悉林老师的人都知道,她是个“童心未泯”的人。“平时去市场的时候如果我看到没见过的菜一定买回尝尝。平时我也喜欢看侦探片。”
对于“时髦”二字,林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要判定一个人是否跟得上时代,归根结底要看他的内心是否年轻。“一个人能否认清白己所处的历史阶段非常重要。”她说道,“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到社会这个大背景中。社会的过去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未来又会怎样。”林老师有个紧握不放的原则,就是“与时俱进”。只要是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代表事物前进方向的,她定会坚守。
对于一位已到不惑之年的人来说,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不容易。“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我的职业吧。作为一名教师,与年轻阳光的学生们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是你们让我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去关心周围的事物,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学习。”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信守教师天职
林老师是一位在学生圈中口碑极佳的老师。在林老师任课的课程中,设计课和技能课占了一定的比例。林老师一方面在给每一届学生上课辅导时,手把手教授学生设计绘图的思想与技能,毫不保留地将各种技术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对学生非常严格,真正让学生们有一个扎实基础。早些年,林老师作为班主任,还不时到宿舍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后来常常在网上与学生们交流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帮助同学们“解惑”。有一位87级的校友,前不久回校还提及老师到宿舍关心他们的情景。“过年过节,都会收到同学们给我发来的短信,寄来的贺卡,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林老师无不欣慰地说道。有个师兄每年过节都会给老师打来问候电话,感谢当年在校老师教授的设计技能。“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记得那位同学的名字,但他的祝福真的让我很感动。看到教过的学生在专业岗位上出色地工作,我体会到“授人以渔”是一种光荣,更是一名教师的使命!”林老师的声音激动起来,“得到同学们的肯定真的比什么都好!”其实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古语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尊师重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程门立雪,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来说,更应该将这种美德发扬下去,尊敬师长,师恩莫忘。
对大学扩招要理性思考
大学扩招近几年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扩招速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毛入学率只超过1%,90年代初是5%多一些,到1997年决定扩招时也不超过10%,而目前已达到2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近十年增长超过了10%。而林老师对此事也有自己的看法。
“高校扩招趋势不可逆转,但应放缓增长速度。”她开门见山地评析道,“高校扩招是必然趋势,跟其他强国相比,我们大学的入学比例还是偏低,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大学入学率是21%,而那些教育强国譬如美国已经高达65%,所以我国大学扩招是势在必行的。”林老师补充说,“但扩招的增长速度可放缓,从目前国家的有关政策指向看,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已呈慢速增长趋势,这种调整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林老师解释说政府在作出扩招这个决定的时候,基点都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眼前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满足不了扩张规模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增大,但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
“大学扩招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进行,具有潜力的专业可以扩大规模,增长速度相对快些,而已经不太适应发展需要、社会需求相对较少的专业可以适当地缩减、速度放缓。”
而对于我们学院在大学扩招之后的情况,林老师说:“现在我们师资队伍还有待加强提高,如师资组成结构性失调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挖潜,发挥更多的优秀教师、年轻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城市规划专业的部分教学可以采用外聘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高级规划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开放式、协助式、共建式办学,使师资结构更合理完善,并为新专业的办学模式找到一条新路。”
对学生的忠告和建议
在学习方面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努力。幷且在我们问到一个老问题—如何协调学习与社会实践工作之间的关系时,林老师表示“学习是一个学生的天职,对现在来说,如果学习不搞好,哪儿有心情工作呢?对将来来说,学习基础不扎实,将来哪有条件在社会竞争中获得好的工作和职位、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呢?”
她同时也说明,要协调好专业与个人爱好的关系。“一般人进大学之后,或者出于随众心态,或者出于兴趣爱好,不少同学喜欢摄取丰富的、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是难能可贵和值得鼓励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专业课的学习,其实我们的专业课是需要钻研领悟和讲究实践的,同时同学们在打好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分析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特长,把这个特长转变成优势,并自如地表现出来,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自身的立脚点,这样在工作和学习中才会找到乐趣,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老师强调我们平时要培养多看、多想、勤动手的习惯,多注意观察城市中的事物,从生活中寻找做学问的灵感。
对于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考研与就业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在这点上,林老师也给出了建议。“选择哪种方向关键是看自己。如果读研,一定要专心准备,要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找工作,可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放正心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是有可能的。”
结语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感觉十分轻松,觉得我们不是在采访一位资格比我们老很多的教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学姐。林老师叮嘱我们在有限的学生时代,尽可能多的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让我们也祝福林老师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灿烂的火花,取得更大的成功。
(采访者:卢钢锋 陈婷婷)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