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附件一:亮出广东的文化品牌——关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十三行”的建言

  自从上世纪末,珠江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海上丝路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来,“十三行”在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出如果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海,派出规模宏大的船队前往南亚、西亚,打通与世界的联系算起,有2000多年的话,那么,十三行于明清二朝的对外贸易,则在近古有400年,约占五分之一的时间,其中所具备的经济、贸易乃至军事上的巨大内容,尤其是文化上广泛的交流,当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历史宝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从世界商贸的角度看,一口通商是贸易上的一种束缚,但客观上却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外国研究者如是说。

  面对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我们的研究者、文学家们不可无动于衷。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过《蜃楼志》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初又有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可见这一宝库的诱惑力。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特别是信息的不对称,这些作品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待后人努力填补、充实与提高,错失或忽略这一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资源,我们则成了不肖子孙。

  作为十三行行商谭世经的后裔,当责无旁贷对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予以深入发掘。这十年来,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余,我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长篇历史纪实《一个十三行后裔的口述史:帝国商行沉浮》,及百万言的纪録十三行后裔所承受的历史重负之《十三行遗嘱》三部曲,目前均已完成初稿,还未进入修改。与此同时,文史馆馆员、著名电影作家于力的十三行长篇小说,也已近杀青。为完成这些作品,我们在全国各地调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纠正了若干以讹传讹的史实,如十三行是明代中后期便已形成,而康熙开海禁后仅统揽外资85年……等等。

  毫无疑义,十三行是中国外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华彩乐段  ,这对于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是难得的一面历史镜子。通过文学、影视等形式予以表现,很有必要,也极具价值。对于自身文化品牌的认识,我们是否有些麻木。从深层而言,我们对十三行研究的严重滞后,就不仅仅是麻木了。

  这些年来,以海上丝路为发端,各部门申报的课题已经不少,投入的经费也相当可观。但是,真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员并没拿到,而大都落到职权部门手中。由于职权部门并不懂行,为结题,只能匆匆忙忙把论文结集,或者请几位研究生把资料重新组装一下,所以,海上丝路研究,尤其是十三行历史的发掘,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甚至连国外的关于中国明清外贸的论著都不曾加以翻译。从整体上说,至今未有超过70多年前,年仅27岁的梁嘉彬所着的《广东十三行考》。而70年前,无论是资料,还是考证,由于条件的限制,都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好做。遗憾的是,学术上的浮躁,为本题申报方式上的缺陷,本来很有可能的推进与深化,也就这么给“大呼窿”掉了。的确,我们不乏机会,对广州十三行文化资源予以开发,也曾出过若干作品,包括歌舞剧、话剧,但是,由于研究上的滞后,对创作未能提供鲜活、生动、尤其是有深度的历史与思想的材料,从而使这些作品难以站稳,赶热闹、编故事是写不出十三行的。我们在采写、搜集资料之际,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研究做深做透,方可以推动文学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

  因此,对十三行的历史背景、体制、贡献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对其作为民商却被视有官商色彩的双重身份,既富可敌国又可一朝倾覆之脆弱……种种,都欠深入独到的分析,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史料仍沉埋在国内外未有人予以查阅、发掘……。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对文学、影视的创作是必造成相应的影响,使之难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以及艺术上的高度。

  作为道光年间“十三行”的“八大家”——“潘卢伍叶,谭左徐杨”的几家,我家与潘家一直是世交,如今更是在同一高校(华工)任教,自然,潘、谭的史料,我们已在做,而“左”当为“左垣公”梁家之误,也就是梁嘉彬的前辈梁经国,也有专著研究了(潘、梁两家均为中山大学生历史学教授黄启臣所撰)。

  当年对十三的评价,就有过显着的变化。就拿道光年间的謡谚来说,我曾去请教过上年纪的老人,他们马上就念出来了:

    潘卢伍叶,谭左徐扬,

    虎豹龙凤,江淮河汉。

  无疑,这都是正面评价。一是称他们是人中的豪杰,可与虎豹龙凤相比,广东人称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士为“猛人”,所以,虎豹龙凤,当然“猛”哉。做生意的,类比虎豹龙凤,也只有广东人才会。这在广东,自古以来便这样,司马迁写《贷殖列传》,称许商人,为其列传,若到此时,当会写得更精彩。二是说他们的事业,通达江淮河汉,令物畅其流,搞活了经济,让国家、百姓都受益,这四个字,大可与后面严复的话相媲美。同时,亦认为他们见多识广,天下均在眼下,众所周知,十三行行商当年在欧洲,可是了不起的贵宾,以至绘成彩画,印上钞票。甚至可以说,这江淮河汉四个字,也显示出他们的胸怀。

  然而,随着十三行的没落,这十六个字,却演变成二十个字。

         潘卢伍叶邹,谭左徐杨邱,

    虎豹龙凤狗,江淮河汉沟。

  无疑,邹与邱,是后来才有的,比不上当年的八大家,但这么一变,原先的溢美之词,则变得污秽不堪,臭不可闻了,从“虎豹龙凤”落到了“狗”来押韵,由“江淮河汉”转化成为“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的嘲讽?

  前后謡谚的演变,当还可以引出更深层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作出很多式样的解释,对行商评价的跌落,还是行商命运的跌落,都一言难尽。不过,这也就不难解释,十三行后人为何如今不见一人“子承父业”去经商?大都去从文、搞科学,不再涉足商途。有人认为,因为有那么一个“十三行遗嘱”起作用。其实,这却是一个历史的创伤,一个难以平复的创伤。

  因此,十三行以沉浮、兴废,内中深刻的历史遗训,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完的。这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所以,目前已有的话剧、歌舞等当然不错,让我们来看,却仍未能到位,显然简单了点。这本是一个大题材、大制作,应有大震憾,大思考才对,不要草草应付掉了,坦率说,我也出版了上百本文史哲类专著了,但对待“十三行”这个题材,仍感到相当吃力,所以一写就是十年,还不敢轻易动手云改。出手务必是精品才行,否则也对不起前辈们的艰辛苦楚,有负于这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在十三行尚在时出生的著名启蒙家严复就这么说:

  “盖言禹之功,不过能平水土,俾民奠居而已。言稷之功,不过教民稼穑,免其沮饥而已。实业之事,将以转生货为熟货,以民力为财源,披之以工巧,塞一国之漏厄,使人人得温饱也。言其功效,比隆禹、稷,岂过也哉。”在当日,已属惊世骇俗之言,今天听起来,可能在许多人仍觉逆耳:怎么,把兴实业的商贾,比做了禹,稷等先皇圣人,太过分了吧?

  但历史总是以它视野的开拓来显示公正的。沉滞的封建社会,也许只能有王朝更迭的记载。随着历史视野的扩大,人们不难看到,更多人都被卷进了历史,并创造了历史。当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前世纪末与上世纪初崛起之际。著名革命家、壮烈蹈海的陈天华就已说过:“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这段话,则已在呼吁中国的实业家、大商人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以身系革命成败的气概迈向时代的前列。

  如何总结前一段关于海上丝路以及十三行的研究、开发的经验,从而将这一广东重大的文化品牌亮出去,在改革开放30年纪念之日,当是迫在眉梢了。所以,谨在此提出相关的建言:

  一、组织一个扎实的学术班底,尤其是翻译人员,全面发掘国内外关于“十三行”的历史文献资料,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到位的研究,无论如何应该有超过70年前《广东十三行考》的学术成果,当然,这需要对当前课题招标方式有所改善,让真正的研究者不被“忽悠”。 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还很多。如十三行的“一口通商”与解放后近30年广交会的“一口通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予以比较,各自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又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十三行的历史遗训,对今天进一步解放思想又有怎样的意义?如何擦亮十三行这一广东的历史文化名牌,推动当下的改革开放……这样的课题,当还有很多。

  二、组织好“十三行”这一课题材的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它比晋商的“银号”、徽商的“钱庄”等,影响更大,意义也更大得多。而当今影视,前者宣传力度却强得多,这实是广东不应有的缺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更珍重这一难得的历史品牌。

  (谭元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