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存在着海盐、湖盐、井盐、矿盐四种盐资源。“海盐”一般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湖盐”是开采现代湖盐矿加工制得;“井盐”则是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而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之为“矿盐”,只是岩盐矿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不分家,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法问世,所以“井盐”和“岩盐”又合称为“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四大盐族之中,海盐家底是最丰富的,世界七大洋的海水都是它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盐生产国。目前,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盐田和海盐生产,盐田面积比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度增长。所生产的海盐质量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除原盐外,已投入批量生产的有洗涤盐、粉碎洗涤盐、精制盐、加碘盐、餐桌盐、肠衣盐、蛋黄盐和滩晒细盐,并在试制调味盐、饲畜用盐等。
我国海盐年产量,长期以来居世界第一位。在国内,海盐产量约占盐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据统计,1999年我国海盐盐田总面积为451258万平方米;1998、1999年,海盐产量分别为1547.8万吨和2050.2万吨,海盐销量分别为1833.4万吨和1837.8万吨。
盐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与之相提并论,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专家认为,盐业史硏究不仅是中国经济史硏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硏究中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硏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不过,关于中国盐业的起源问题,特别是关于先秦时期南海渔业先民的制盐问题,仍然隐隐约约,时至今日也难以廓清,需要引起重视。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尝到自然界的咸味,但何时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食盐?则仍然是个谜。一般认为,人类最早自主生产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而中国则是提取食盐较早的国家。中国古人文献中有煮盐的记载。而煮盐,则是制盐工艺上的一大进步。在中国盐业史上,一般称夙沙氏为盐宗,《中国盐政史》(曾仰丰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一书中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张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罐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东汉许愼《说文解字》载:“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段玉裁《说文》注称:“夙,大徐(本)作宿,古宿、夙通用。”《太平寰宇记》:“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夙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另外,除了夙沙氏这位盐宗之外,在部分地区还流传有一位盐母。在天津汉沽至今保存有盐庙,庙中供奉着盐母。传说古时海边住着一对老夫妻,一天妇人见一凤凰落在荒滩上,且凤凰落脚处土质有异样,于是请老汉进京献宝。结果皇帝不但没有赏赐,还将其杀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皇帝御厨发现老汉送来的土就是盐宝。从此,人们便奉这位老妇人为盐母。
繁体的盐字从卤,从目,从器皿,卤字之上有云气,宛如一幅煮海盐的生产流程图。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有学者认为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这一发现,与上述东汉时文字记载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自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知道煎煮海盐。这是海盐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那时尙处于新石器时代,煮盐只能用陶具,其容量小,还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生产。
世界其他国家的海盐生产以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为最早。公元前7世纪,A·马蒂乌斯在俄斯蒂亚附近建立了第一个盐场。公元前3世纪,葡萄牙在塞太布尔建立了有名的海盐场。希腊、埃及、印度生产海盐的历史也很悠久。早期的生产方法,有的用含盐植物烧成灰,掺入海水,煎制成卤,用沉清后的浓卤煎盐;有的刮泥、琳卤、煎盐;有的将海水放入盐池,晒干成盐①。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