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舟船

  古籍《世本》记载说:“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而《淮南子》进一步记述说:“见窍木浮而知为舟”。这些就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对物体具有浮性的认识。日积月累,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渡水工具如木头、竹筒、葫芦、浮囊等产生了,并一步步向舟船的方向发展。漂木、浮竹、腰舟发展为筏、独木舟,而后又发展成为“木板船”、“木帆船”。

  独木舟是人类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艘渔船。长期以来,对它的产生年代、发明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释名》说:“黄帝作舟。”《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拾遗记》说:“轩辕变乘桴以造舟楫。”《世本》说:“共鼓,货狄作舟。”《说文》说:“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山海经》说:“番禺始为舟。”《墨子》说:“巧倕作舟”;又说:“弃作舟。”《吕氏春秋》说:“虞姁作舟。”《发蒙记》说:“伯益作舟。”西晋枣据《船赋》说:“因垂象以造舟。”《物原·器原》上说:“伏羲氏始乘桴,轩辕作舟楫。”在外国也同样有很多造舟的传说,如上帝给人们造过“诺亚方舟”等等。今人看来:独木舟决非古代某一个人的发明,更不是上帝、圣人的创造,它是我们的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般认为,早期独木舟的发明与使用,是利用天然腐朽成凹槽的树段而成的,这种树段的排水体积较大,而且比用木头、竹竿或芦苇捆成的筏更加结实,不易散架。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将木头挖成槽,这就有了人工制作的独木舟。近年来,舟船的起源硏究有了较大的突破性进展:考古已经发现距今7000~8000年间的独木舟和木桨。

  文献中记载的南海渔船较多,可惜时代都较晩。南海渔船种类很多,船型也很复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的明代广东渔船有:“捕鱼者曰香■,亦曰乡  ,曰大涝罾,小捞罾。其四橹六橹治者曰小■,八橹者曰大■,曰索罛船,曰沉罾。其曰朋罛者,以船数十艘为一朋。同力以取大鱼,故曰朋罛,亦曰摆帘网船。其上滩濑者,曰匾水胎,即艑艖也;亦曰扒竿船。叉二木于船首以张帆席,故曰叭竿,竿,即樯也。蛋人所居艇。”清末以来广东渔船船型的一般特点是船体长大,除粤东和北部湾外,其他地区的渔船多有龙骨,吃水较深。以船侧外板加强纵向结构,以较密的肋骨与隔舱板加强横向结构。船首尖,脊弧低,甲板拱梁小。舵近方形,有揷板。桅多前倾,用草包席硬帆,帆力强。

  从作业方式来说,广东沿海的渔船以各种拖网为主。其中,粤东有包帆拖船,帆面较大,位置较好,拖力强,在深水区操作灵活,但稳性差一些。粤中有七艕拖船,因船侧有七道外板而得名。七艕拖船的特点是船体狭长,船头斜上成劈形,易破浪,航行快,稳性好。舵杆垂直,舵叶上开孔。尾部特高,不易上浪,但起网操作不便。粤西有三角艇,船体宽,帆面大,航速快,拖力强,操纵灵活,但因船体较小,不耐风浪。此外,广东沿海的渔船还有外罗、临高、北海的大拖等拖网船,以及索古等围网船,各种流钓船。其中最大的一种钓船是海南岛红鱼母子钓船,其母船尖头圆尾,船尾高翘,帆面较大,稳性较好。甲板面可放小钓艇20只左右。船内前后相通,没有隔舱板,横向强度较差,航速也较慢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