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从化石瞭解的早期人类

  “沧海桑田”,说的是地理、地貌的变化之大。这种情况在沿海地区更是多见。沿海地区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变化,进而形成海进与海退,使沿海地区常处于海水与陆地的交替变化之中。距现今海面较远的地方,当时正处在海边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加上早期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生活流动性大,活动的范围较大,因而,探索南海北岸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不能只注意现今的海岸边沿,而要扩大一下视野,要从整个岭南地区来观察。再就是由于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南海北岸的史前时期,并不完全能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年表相对应,一些年代在中原商周时期的遗存,也可能纳入我们的视野。在探索南海北岸史前渔业文化中,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南海北岸及其近海岛屿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远古人类属于什么人种?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文化面貌呢? 


  要瞭解南海北岸早期人类的体质,最好、最为直接的办法是寻找这里的早期人类化石;要瞭解人类早期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与人类共生的动物化石和对人类活动遗址附近的早期地层进行苞粉分析。

  一、对化石人类的一般瞭解

  我们知道:最早的生命来自于海洋。迄今为止,关于生命的最早证据是38亿年前的富铁岩石和二氧化硅石组成的条带状序列,这种岩石产自格陵兰西部,叫做条状含铁建造,或简称BIF。此岩石普遍发现于古老的緑色岩带,在BIF中已经找到碳的痕迹,这是至今发现的在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的痕迹①。大约在21亿年以前,氧在大气圈里的浓度开始明显增加,大约在5.5亿年以前,生命树开始显示出一种使人吃惊的突然爆发生长期,地球进入一个生命的时代——古生代,但到了大约2.5亿年以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生命经历了一次大灾难,古老的生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又经过几千万年,一种新的动物——恐龙开始占据地球。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恐龙进化了,种类繁多。至白垩纪末期,地球经受了双重打击,火山喷发影响了全球的环境,而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碎片撞到地球,使地球生命经受又一次灾难。化石记録表明,距今2600万年前,在肯尼亚北部已经有了最早的像猿人祖先的生物,这是一种灵长类生物。大约1800万年前,非洲古猿在东非的化石记録中出现。大约在距今500万年前,出现南方古猿,他们与现代人相比脑子相对较小,但用两脚走路;200万年前,原始人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开始用火山岩制造器具。大约170万年前,直立人看上去更像我们,相对高一些,到2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大约在20多万年前早期智人出现。中国的南方地区从距今200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开始,便有一些远古人类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在体质特征的进化方面共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晩期智人等三个阶段,最后发展为现代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材料主要包括:巫山猿人、元谋猿人、郧县猿人、郧西猿人、淅川猿人、桐梓猿人、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等直立人化石以及马坝人、长阳人、巢县人、柳江人、资阳人、丽江人、穿洞人、左镇人等智人化石。在发现人类化石的同时,还发现大量共生的古生物化石,它们为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确定提供了条件。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絶,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塡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呑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塡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①。岭南地区,虽然目前尙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但是百色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制作年代可能早到更新世的早、中期(百色T4的年代约为距今70~80万年开始并延续到30万年前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和活动遗址及旧石器时代晩期的晩期智人化石及活动遗址则有大量发现。特别是在靠近南海的红水河-黔江-浔江南岸,甚至在香港地区都有旧石器遗存发现。这里我们对岭南地区古人类化石作一个系统的介绍。

  二、广西的早期人类

  据统计,至2004年底为止,广西已经发现的古巨猿、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地点达134处,其中露天地点超过100处,洞穴地点约30处,巨猿化石地点5处,古人类化石的地点多达22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共存的地点8处,石器地点115处。这些地点分布遍及广西大部分地区。其年代早到旧石器时代初期,晩到旧石器时代末期①。根据黄启善先生介绍②:在柳江、来宾、灵山、隆木等四个县,发现代表七个人类个体的头骨、肢骨、体骨等的骨化石。另外,在荔蒲、都安、柳州、桂林、田东、隆木、靖西、圻城等地发现人牙化石20余枚。

  1. 柳江人。柳江人是旧石器时代晩期人类,为晩期智人的一个代表。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通天岩洞旁一个无名小洞。人类化石主要是一具基本完整的头骨和部分体骨、肢骨,属于一个中年男性。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也带有热带地区人类的共同特征,如鼻骨宽阔,身材较为矮小,与现代的东南亚人接近。共生的动物有猩猩、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猿、猪、熊、箭猪、牛、羊、鹿类等,时代为晩更新世,比山顶洞人早。1958年至1965年,裴文中敎授等曾两次到柳江人洞考察,采集到动物化石并对地层作了描述。1977年柳州市博物馆在该洞调查时也发现了一些化石。1997年至2000年,沈冠军等人对柳江人洞地层进行调查硏究。迄今为止,柳江人已经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头骨,最下的四个胸椎骨和全部的五个腰椎、骶骨、右髋骨、左右股骨各一段。柳江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晩期智人化石。近年有学者对柳江人化石地层进行了铀系测年,得出结果为距今15至7万年①。

  2. 麒麟山人。旧石器时代晩期的人类。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野外调查队,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的卡姆头(壮语)洞穴中发现一具残破的人头骨。麒麟山的北面有狮子山和猴子山,西面有扁山和龙口山,西南有老蚌山和板山,东3公里有江山,在江山之东有红水河。卡姆头洞穴(亦称盖头洞)高出地面7米,洞口朝南偏东,洞口高2.7米,洞的纵深4.8米。洞内堆积厚1.7米,可分两层:上层是黄灰色堆积,含角砾岩和大量软体动物硬殻,人头骨化石出于此层。这里还出土1件粗制的石器和2件人工打制的石片。麒麟山人头骨化石只有颅底部分保存,包括大部分上颌骨和腭骨,右侧的颧骨和大部分枕骨,但三者不连续,不能互相粘结。骨质是灰白色的,化石程度中等,上颌骨保留有右侧的三个臼齿和第一前臼齿,左侧的第一臼齿和两个前臼齿,其余的牙齿都是生前脱落的,臼齿齿冠大部分被磨蚀掉,前臼齿则已磨蚀到了齿颈部分。据古人类学者鉴定,认为是一具男性老年遗骨化石,属于新人类型。在这个地点还发现鹿牙、猪牙、猪肢骨等化石,以及小量的斧足类殻和大量以田螺、乌蛳为主的腹足类殻,并发现有灰烬;其中有炭块和烧土。同时还出土用石英岩砾石制作的石器。

  3. 灵山人。属更新世末期新人阶段的化石。1960年,中国科学院顾玉珉等5人在广西灵山县城东2.5公里的马鞍山的东胜岩、葡地岩和县南约4公里的那坡村石背山的洪窿洞发掘。在马鞍山的东胜岩、葡地岩和石背山的洪窿洞发现了人骨化石一批。其中东胜岩发现了一块颞骨的鼓室部、两枚牙齿及一段右侧股骨上段,同层还出土有熊牙化石和已钙化的蜗牛等动物化石。葡地岩发现了三块小顶骨、额骨的眶上缘和一块额骨的眉间部分。同时出土的还有中国犀牛、野猪、鹿、牛类等化石。洪窿洞出土一块颈骨,一块髋骨,半块骼骨及一枚上臼齿,两枚门齿等。同时出土貘等动物化石。从三个洞发现的四个个体人类化石看,其体质形态特点大体与柳江人和麒麟山人相近,从门齿舌面呈铲形等特征来看,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性,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专家的鉴定,“灵山人”化石至少已有两万年历史。

  4. 德峨人。晩更新世之末至全新世之初的人类化石。1976年,张兴永等人在广西百色地区隆林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德峨乡后背山一个山洞中发现人类头骨、肋骨、椎骨、肢骨等化石。人类头骨(包括下颌骨)已经石化,但石化不深,呈浅蓇白色,牙齿粗壮,磨耗较深,左右第一臼齿在生前脱落,齿槽萎缩较甚,据有关专家鉴定,此人为一中年个体,年龄在36~55岁之间。

  5. 那来洞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84年,彭书琳等人在广西百色地区隆林县祥播乡红岩山那来洞发现人类化石,为两枚牙齿化石,为左上第一臼齿和左下第二臼齿,并伴随出土6目14个种的动物化石,有猕猴、古豺、中国熊、大熊猫、虎、华南豪猪,中国犀、野猪、鹿、羊、水牛、苏门羚、剑齿象等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都 是华南晩更新世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常见的主要成员。

  6. 都乐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75年在柳江市东南约12公里的都乐岩磨菇洞发现人类化石,有一段股骨,一枚右上侧第二乳臼化石,石化程度中等,一起出土的还有豪猪、熊、猪、羊、牛、马、狼、鹿等哺乳动物化石。

  7. 水岩东洞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61年,吴新智等人在荔浦县两江公社苏村大队水岩东洞发现一枚左下第二前臼齿,属于12~15岁小孩的牙齿化石,牙齿形态与现代人牙齿非常接近,但比现代人粗大,有一定的原始性。

  8. 干淹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72年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公社加图大队干淹洞发现2枚人牙化石,其中一枚为右侧门齿,仅存齿冠和齿颈部分,可能属于中年个体,另一枚为左下第一或第二臼齿,也只保存齿冠和齿颈部分,可能属于靑年女性个体。

  9. 九楞山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77年,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公社东风大队九楞山洞穴内发现4枚人牙化石,其中三枚恒牙,即左侧第一或第二臼齿,左侧第三臼齿,右侧第一或第二臼齿,从牙齿磨损程度判断,当属于中年个体,但是否属于同一人,则还无法判断;另一枚为乳齿,为右下第二乳齿。从乳齿远中侧存在一接面和磨损的情况分析,其年龄大约7~8岁左右。齿冠较低、较长,下原尖与后尖有不大的齿脊相连,存在一个较明显的步尖,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但是在形态上与现代人的同种牙齿没有多大的区别,伴随出土的动物化石有35种,包括有华南豪猪、大熊猫、扫尾豪猪、板齿鼠、竹鼠、猕猴、金丝猴、似长臂猿、猪獾、灵猫、果子狸、古爪哇豺、貉、鬣狗、中国熊、熊、豹、德氏野狸、小野猫、亚洲象、野猪、水鹿、鹿、麂、水牛、苏门羚、龟、鳄、鸡、雉、巴氏亚种似高冠剑齿象、虎、獏、巨獏、中国犀等,其中灭絶种类6种,其余为现生种,在这批化石中未发现第三纪的残余种和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因而排除了都是更新世“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可能性。而以华南地区中常见的种类为主。

  10. 白莲洞人。1956年,贾兰坡、裴文中敎授在柳州市西南约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山腰的白莲洞中发现。此地离柳江人遗址东北约2公里。白莲洞分外厅和后部穴道两部分。外厅宽敞,明亮,穴道屈曲,后部开阔。人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等都发现在外厅,堆积中含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1973年至1982年行后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尤其是1981年到1982年的考古发掘规模较大,在洞中西7层发现两枚人牙化石,其中一枚为下左侧第三臼齿,齿冠硕大粗壮,似代表一个男性个体;另一枚为右下第三臼齿,齿冠完整,齿体较显得纤细,属于靑年女性个体。这两枚人牙,石化程度深,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被认为是晩期智人的代表。伴随出土的有华南地区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见成员,计有豪猪、熊、大熊猫、猪獾、水鹿、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这个遗址中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依据地层可分成三期,其中一期为旧石器时代晩期。

  11. 甘前洞人。晩更新世人类。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在广西柳江县土博公社四案大附甘前洞发现9枚人牙化石。1997年黄启善等人在该洞调查时,又发现8枚人牙化石。两次发现出土的17枚人牙化石中,有4枚可能属于6岁左右的儿童牙齿,计有上内侧门齿、上第一臼齿、下臼齿、左第二乳臼齿,并在上第一臼齿的齿颈处发现龋洞,这是发现古人类患龋病的最早记録。另外,还有20多岁、50多岁等人牙化石。经过有关专家对牙齿化石进行测量并与猿人、长阳人、现代中国人比较,发现这些人牙化石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在分类上无疑地可归属于晩期智人,伴随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18种,计有猕猴、猩猩、中国熊、大熊猫、巨貘、中国犀、华南豪猪、剑齿象、野猪、鹿、羊、牛等华南地区“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常见成员,其时代为晩更新世。

  12. 宝积岩人。晩期智人。1979年,历史敎师李庆忠在桂林市中山北路宝积山的一个岩洞中发现两枚人牙化石。该洞由主洞和若干支洞组成,洞口方向为南偏西,高出附近地面约8米,高出水塘水面约12米,洞口高约4米,主洞口2~5米,宽6~22米不等,深44米。人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发现于主洞的堆积物中。洞内堆积分三层:上层为胶结坚硬的石锺乳盖板;中层为灰黄色胶结土,内含石灰岩角砾、化石和石器;下层为黄色亚粘土,不含化石。人牙化石中有一枚为右下第二臼齿,因其磨损严重,估计为一个老年个体,另一枚为左下第三臼齿,牙冠相当高,齿根不甚粗壮,原始特征不明显,应该属于晩期智人,同时出土的有6目16种哺乳动物化石,如猕猴、长臂猿、中国熊、猪、獾、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华南豪猪、中国犀、巨貘、野猪、鹿、麂、水牛、羊、剑齿象、竹鼠等,属于华南地区典型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另外,还伴随出土12件打制石器,计有石核石器7件、砍砸器4件、刮削器1件。这些石器与百色地区盆地发现的石器,在类型、形制、制作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在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旧石器中,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三者共存的情况十分罕见。

  13. 定模洞人。晩更新世人类。1979年,曾祥旺等人在田东县布兵乡模范村定模洞发现2枚人类牙齿化石。1981年中国科学院李有恒等人又在该洞地层中发现1枚人牙化石。定模洞,洞口向东,海拔约140米,高出当地地面3米,高出右江水面约46米。洞内宽1~8米不等,高0.5~10米,深90米左右。洞内支洞较多,洞室分南北两支,在南支洞的尽头出现人牙和动物化石。其堆积可分二层,上层为黄色胶结松散的砂质粘土,含人牙和动物化石,厚0.5米;下层为显块状暗紫红色粘土,起裂缝中有铁锰质黑色物质附着,含动物化石很少,厚度不详。这3枚人牙化石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个体,其中一枚左上第二臼齿,牙齿粗大,齿冠呈椭圆形,颜色靑白,石化很深,在近中、远中两面接近的复合部分,在几个可能因患龋而留下的小洞眼,根据这枚牙化石的特征,似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可能代表一个2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第二枚人牙化石是左下第一臼齿,齿冠近似棱形,颜色灰白,石化程度中等,近中面的中部至原尖的窝坑已病变,有一个龋洞,从该牙齿的外部特征看,可能代表一个30多岁左右的早期智人个体;第三枚人牙化石为右上第一臼齿,齿冠是棱形,黄白色,石化不深,在咬合面的中部有一个龋洞,外部形态与现代中国人的同一牙齿没有多少差异,可能代表一个35岁左右的晩期智人。伴随出土的有32种动物,有大猩猩、猩猩、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亚洲象、中国犀、獏、巨獏、犀、野牛、水牛、野猪、华南豪猪、水鹿、鹿、麂、大熊猫、中国熊、虎、最后斑鬣狗、猪獾、狗、竹鼠、豪猪、陆龟、雉科以及丽蚌、田螺、蜗牛等化石,同时出土10件打制石器,其中砍砸器2件、刮削器3件、石核2件、石片3件。

  14. 宾山人。晩更新世时期人类。1985年,在广西靖西县新镇东约1公里的宾山洞穴中发现4枚人类牙齿化石,有左上第一臼齿或第二臼齿,右下第一前臼齿,外侧门齿和第二乳臼齿。其中左上第一或第二臼齿,齿冠保存完好,估计是23~27岁靑年个体;右第一前臼齿,齿冠保存完好,轻度石化,右下第二乳臼齿,齿冠比较低,保留完整,为一个6岁左右的个体。伴随还有哺乳动物化石,具有6目18种均为我国华南地区洞穴堆积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成员,有华南豪猪、板齿鼠、竹鼠、猕猴、猪獾、虎、豹、狼、大熊猫、亚洲象、巨貘、野猪、水鹿、鹿、麂、麝、水牛、苏门羚。其中大熊猫、巨貘为絶灭种,其余均为现生种,从所发现的人类牙齿形态特征看,均属于晩期智人类型,地质时代属于晩更新世。

  15. 龙洞人。更新世晩期人类。1988年9月,在广西隆林县者保乡岜内村龙磨广屯约1公里的龙洞中,发现人类牙齿化石2枚和一批古生物化石,该洞高出地面70米。洞口海拔约1200米,2枚人类牙齿化石都是右下第三臼齿,属于两个不同的中年个体,齿冠保存完好,外观乳白色,石化程度较深,牙齿粗大,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咬合面的花纹较丰富,但齿冠下部四周无齿带,各齿尖较圆钝,且嚼合面无明显齿脊,齿冠较高等特征,其时代应属于晩期智人阶段,伴随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6目12种,有华南豪猪、板齿鼠、竹鼠、猕猴、中国熊、大熊猫、猪獾、剑齿象、中国犀、野猪、水鹿、鹿、麂、羊类、牛类等,属于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见的成员,时代应是更新世晩期。

  16. 牛岩洞人化石。更新世晩期人类。该洞位于广西忻县古蓬乡牛岩洞,洞口高程20米,人牙化石出于洞内堆积的黄色砂质粘土中,伴随出土的还有猩猩、大熊猫、巨貘、野猪、牛、鹿、麂等属于华南地区更新世晩期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

  17. 九头山人。1975年柳州市博物馆,在柳州市东南约6公里的九头山洞中发现2枚人类牙齿化石,属于前臼齿。伴随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大熊猫、豪猪、狼、羊、鹿、麂等属于华南地区晩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见的成员。

  三、广东的早期人类化石

  目前,广东地区已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多处,人类化石在曲江、封开、罗定等地有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粤北地区的韶关马坝人,他被称之为中国早期智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此外在粤西封开峒中岩、罗沙岩和苹塘下山洞也有人类化石发现,被称之为封开人①。近年在中国香港也有关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报道②。

  1. 马坝人。1958年6月,在广东韶关马坝发现一个早期智人的头盖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③。地质年代在中更新世末或晩更新世初。专家认为:马坝人头盖骨的性状比直立人为进步,比晩期智人为原始,而具有一般早期智人(包括欧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尼安德特人)的形态特征,所以从总的形态类型来说,马坝人应为早期智人。但马坝人与尼安德特人又有一些不同,如马坝人的鼻额缝等约位于同一水平,而欧洲发现的尼安德特类型人类的鼻额缝大多上凸而成拱形等④。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原思训先生对包括马坝人在内的一系列人类化石作不平衡铀系测年,马坝人的年代为距今12.9+1.1或-1.0万年。在20世纪80年代,古人类学家与考古工作工作者在其相邻各个洞穴中陆续发现的6枚人牙化石,年龄在20~45岁之间,以20多岁的男女靑年较多。根据其形态特征的差异,基本可分成两组:但均属于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另外,从飞鼠洞口的堆积物中清理出来的左下颌骨具有较明显的原始特征,其存在年代很可能比人牙化石早些,而比马坝人化石晩些。属于早期智人后一阶段或晩期智人前一阶段。    

  1975年,美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威廉·豪厄尔斯(W· Howells)来中国访问并观察了马坝人的化石。l977年他着文发表了对这一化石的见解。他写道,“在看了眞化石以后,它在形态上与尼安德特人(狭义的)的相似也许就更加显着了”,“如果1950年发现于欧洲,此头片会被称作‘典型’尼安德特人”①。同时他也指出了马坝人有与尼安德特人不同的特征。马坝人应属于一种与尼安德特人不同的地区性人种。有比较重要的特征可以将其与尼安德特人分开而归入中国古人类的进化系列。

  马坝人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尼安德特人更甚地朝向前方,而尼安德特人则较甚地朝向外侧。马坝人这一结构的特征与大荔人相近。马坝人的鼻骨侧面角度较大,与大荔人相近,而西欧典型尼安德特人则此角度较小,亦即后者的骨性鼻梁段较向前突。如将眉间点额颧眶点之间连一直线,再将此线投影到法兰西克平面上,由此所得的直线在马坝人比尼人较近冠状面,亦即尼安德特人的这条直线由内侧向外侧延伸的方向较马坝人更多地指向后方。如果只观察眉脊的外侧半,则这种差别更加显着。以上三项特征共同反映了一个现象,即马坝人的面部较尼安德特人更加扁平。马坝人头骨的额鼻缝和额上颌缝合以一条大约水平的浅弧,这是与北京猿人、大荔人一致,而与尼人不同的特征。再者,中国的晩期智人也大致如此(Wuet Zhnng 1985)。著名人类学家吴新智等人认为:上述几项特征也是从北京猿人到中国晩期智人这条进化线上所有人类化石共同特征组合的一部分。马坝人具有这些性质,说明他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线上的一员①。

  也有学者认为,马坝人头骨的黄种人(蒙古人种)的种族特征比较明显,马坝人是据有“南方”地望的早期智人。因此,它是支持我国人种起源于南方的有力证据②:

  1)头形:头骨呈印圆形。

  2)颅顶缝:颅顶缝的前端一小段可辨认,似乎是不复杂的深波到锯齿型的。

  3)颧骨右侧的颧突保存,可见其眉脊的外侧下延与颧骨的粗厚的额蝶突相续。从额蝶突的方向来判断,马坝人的颧骨也较前突,其颧面不可能朝向外侧方,这是蒙古人种的重要特征。

  4)鼻根点和鼻额缝都较明显,鼻额缝呈水平走向,鼻骨较宽,鼻梁侧面观稍呈凹形;

  5)鼻额角152度,显示其额面上相当扁平;

  6)颅顶正中有类似矢状脊的结构(痕迹);

  7)右眶缘大部保存,约呈圆弧形,眶批数88,属高眶型。圆钝而高的眶型多见于蒙古人种。

  马坝人化石地点还发现几件打制的石器。1984年宋方义、张镇洪等人发现两件石器,都是由砾石制成,半锥体阴痕大都模糊不清。砾石可能来自附近的河滩或阶地,岩性均属石英砂岩。KP84001号标本是用长条形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残长15.82厘米,横轴最宽8.64厘米,尖端2.31厘米,横断面最大厚度4.90厘米。打制时沿砾石的一个侧面,采用单面的方法,获得一道厚刃,刃不整齐,刃角67度,器身一端尖,相对一端钝厚。KP84002号标本,直径9.41厘米,最大厚度4.73厘米。打制工作限于砾石一侧的小部分边缘,使器形成上窄下宽,有明显弧度的刃口,刃门角约75度,整个标本周边薄,中部隆起,横断面略呈三角形,另1983年黄志高先生在狮子岩洞中采集到一件石锤①。

  2. 封开人——垌中岩、罗沙岩下层的早期智人

  封开河儿口镇,有座石灰岩山峰,1978年在山峰坡上的峒中岩洞堆积中,发现一枚人类的牙化石。1998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对该洞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两枚人类牙齿化石。据专家硏究,这三枚人类牙化石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牙齿化石出土时除根部有部分缺损外,其余均完好。其中一枚为右第三臼齿。将人牙化石M3与早前韶关曲江马坝狮子岩飞鼠洞出土的那个人类左下额骨带的那颗第三臼齿相比较,除个体稍小外,在结构上则复杂了不少,这表现出垌中岩人牙化石具有较多的原始性。垌中岩人牙化石的年代据铀系法测年为14.8±1.3万年,而马坝人牙化石测年为12.9±1.0万年。比马坝人人头骨化石早近两万年。1991年在封开河儿口罗沙岩洞穴遗址中发现4枚人牙化石,30余件石制品和古动物化石千余件,洞穴堆积分为四个文化层,据铀系法测年:第二、三、四层絶对年代分别为2.24万、4.8万、7.9万左右。代表三个不同年代的文化,这一发现塡补了广东距今2万年至10万年这一段史前文化的空白。其中下文化层发现的人牙属于早期智人、上层发现的人牙属于晩期智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邱立诚先生提出,有一条很値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古人类的西江走廊。封开人“他可能是从云南元谋人以及广西百色地区的远古人类发展而来。西江流域众多的人类化石遗存为广东古人类文化遗存提供了发展、演变的源头。”①

  1984年以来,在罗定县下山洞和饭甑山洞内,各发现一段晩期智人的桡骨化石以及灰烬、炭屑、动物化石,其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