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30年:政治文明探索智闯先河



  广东一些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出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沿的紧迫需求,根据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便运用马克思于1844年提出的“政治文明”概念,率先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新课题。这种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之前)

  为使政治文明的研究形成初步舆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部分骨干为基础,在省内外同时发起政治文明的研讨舆论。

  1986年8月于广州召开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时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的张江明教授专门发表了《论政治文明》一文,认为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相对独立出来“十分必要,任何别的文明都不能代替它”。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其实就是政治文明”。它的主要内容“一是高度民主,二是依法治国,三是要认真搞好政治制度建设,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1986年8月2日—7日于大庆市召开的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广东学者范英特地发表了《简论政治文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一文,认为政治文明是“指社会文明中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的,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以及该社会政治、法律龢民主等项制度下面人们的政治生活、民主生活和义务权利的进步”;其核心就是社会的“民主问题”。同时,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构成的多维关系,“使我国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更趋全面和完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和严峻”。仅就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而言,他认为都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都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深化改革所碰到的瓶颈问题,都要求政治文明的出台特别是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省内外舆论发端之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其主办的《学术研究》为阵地,开设专栏组织和编发了若干篇政治文明的论文。

  第一篇是《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1986年双月刊第四期,作者萧君和,责编范英)。该文阐明瞭社会政治文明概念的依据,阐析了社会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主要关系。作者形象地将物质文明看成是一棵树中“强劲的树根”,社会政治文明是它“粗壮的树干和树枝”,精神文明则是“繁荣茂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緑叶”。

  在同年的第五期上,又发表了《政治文明初探》(作者范贤超、周建平,责编范英),文中界定了政治文明的内涵;提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同步产生的;它同后二者的发展都是宏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进步趋势;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国家政治制度”是它的主体,“每个成员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的实现程度”是它的标志;认为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关键”、“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精神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

  此后在1987年第四期上编发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索》一文(作者邹永图,责编范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括了政治文明的思想”,“我们应当加以实践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对其主要的特征与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前述论文发表后,《新华文摘》或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多家报刊反复转登。与此同时,不同于政治文明提法的“制度文明”等概念和观点相继在广东及省外出现,一时成为全国学术争鸣的重大热点。但这种学术争鸣很快被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误认为“政治原则问题”而受到诸多压制,《学术研究》开设不久的专栏只好停办,研究者从公开发表论文的形式只得转为内部讨论。

  第二阶段(2002年5月年之前)

  这一阶段,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精神文明学研究室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为主体,与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一起,主要以小型座谈会、内部研讨会形式,继续探讨政治文明,同时将这些研究进行疏理和深化,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正常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的有利条件,把政治文明的研究嵌入广东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形成之中,从精神文明必然触及的外部联系来深入考察政治文明,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从著作方面看,其代表性的第一部著作《精神文明学论纲》(范英等着,1990年11月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不仅考察了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同时考察了它与物质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后来还加了一个生态文明)的联系与区别,还特设专章强调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联系与区别。认为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系和纽带;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的确立”,民主政治确保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公民意识和切实的政治理论和行动;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原则、关系等。

  第二部著作《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范英等着,1994年12月,红旗出版社出版),特设多章论述人的自由与市场经济、公务员与市场经济、党政干部与市场经济、党风政风与市场经济、反腐保廉与市场经济等关于政治文明方面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著作《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庞跃辉、范英着,1996年8月,广州出版社出版),对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存在腐败的现象、性质、特征、类型、根源、危害以及反腐保廉的思想武器、社会机制、主要经验等均作了古今中外的比较与研究,旨在激起人们对政治文明建设中主要负面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如何破解难题的若干思路。

  第四部著作《周恩来的人格风范》(范英、吕志着,1997年10月,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的姊妹篇,经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严格审批,主要从政治文明的正面形象的代表——周恩来的人格着手,对其人格风范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形成磨练、完善升华、基本特征和伟大意义等关键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助于人们从周恩来的伟大人格风范中吸取有益的教养,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落在实处。

  前述第一部、第二部著作的部分章节和第三部著作的《总论》,均被《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数十家报刊登载,第四部著作被广东省评为青少年必读的八大重点图书之一。

  从论文方面看,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五观’俱全与‘五观’端正——论中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者范英、刘小敏、李振连,《现代哲学》,1996年第三期)一文,认为“中国经济特区从建立到现在,都是非常重视政治文明建设的,也非常重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应关系。特区以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为指引,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也用改革开放和‘三敢’精神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因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系统的建设……这是中国经济特区更上一层楼的重要表现”。

  又如《论形成和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学》(作者范英,《学术研究》,1999年第九期)一文,针对使用“制度文明”概念比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更能区分和突出制度中的政治因素的观点进行了商榷。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对国内、省内长期讨论这两个概念孰重孰轻的一种回应,实际上则是对坚持政治文明理念及其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介本色的再肯定。

  前文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被列为大会重点介绍的文章,引起与会者的好评。后文发表后,曾被国内诸多报刊反复转引。

  第三阶段(2002年5月以来)

  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命题以来,广东对政治文明的研究已由一些学者多年艰难的坚持扩展到许多学者广泛积极的参与。

  2002年7月12日于广州召开的座谈会上,广东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认真学习江泽民为党的十六召开作思想理论准备的“5·31”重要讲话,对党中央首次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论述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自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座谈,认为党中央正式提出和使用政治文明的举措,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党的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进步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认为,广东一些学者此前16年对政治文明的执着研究,为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展示了广东学术界为党政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不懈努力和求真精神。本次座谈会的成果分别在《学术研究》等多家报刊编发。

  此后,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岭南学刊》、《开放时代》、《探求》等报刊上,广东学者发表了一批专论政治文明方面的论文。

  在论述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义务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张江明)、《高度重视文明总体中的政治文明》(范英)、《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萧君和)、《对政治文明的几点认识》(董玉整)等。

  在论述政治文明的内涵和功能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政治文明的涵义及其功能》(吴灿新)、《略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张江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和措施》(李江涛)、《略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余少波)、《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萧新生)、《要提倡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马中柱)等。

  在论述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新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范英)、《全面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根本》(刘歌德)、《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李振连)、《谈谈政治文明发展的四个‘聚焦点’》(陈伟)和《政治文明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郑奋明)等。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研究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于2003年1月联合出版了由张江明、范英主编的《论政治文明》一书,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核心、层次、特点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战略意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等展开探讨。

  这些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包括广东一些学者此前16年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均由新华社以大字内参形式,先后专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大决策的参考素材。

  由于我国对政治文明的自觉实践和政治文明的理论研究较薄弱,许多规律性认识必待深入展开。广东在这一领域的介入虽然早于省外,但后劲必须大力加强,有祈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进之。

  (这是作者在2008年中为纪念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应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之约而写的专题,发表于《精神文明学通讯》总第230—231期,后在广东省相关学会联会上作了讲演。文中对广东省一些学者先于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政治文明探讨的简要历程和重点著述作了介绍。)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