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凝聚正气 和谐创新 服务社会



  在今天“广东社会学界共建和谐暨迎春联谊酒会”上,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向与会的本会理事代表简报一下2006年度本会的工作及2007年度的设想。

  一、2006年度,本会点上的各专委会继续以各具特色、面向社会的活动为己任,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推进,效果显着

  到目前为止,本会已有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等5个专业委员会。其中的“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是在2006年5月11月成立的。它们在2006年度内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召开了以潜能开发研究为主题的系列性调研、培训、讲座与研讨活动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并在2006年12月23日举办了广东第二届“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来自广东和北京等地的近200位代表与会。经过认真评选出来的“广东潜能开发研究10大精英”在会上作了精彩讲演,大会为他们颁发了获奬证书,以表彰他们在潜能开发研究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和所具有的示范作用。

  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继2005年1月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改革开放的策应》之后,于2006年10月又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了《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殡葬业和谐发展的探讨》一书约25万字,这是国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先探索人世两大难之一的往生大业如何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著述。同时,该专业委员会还于2006年4月11日在广州召开了“殡葬业目前走势分析”座谈会,《广东社会学通讯》2006年第3—4期编发了专集,其中多篇论文被省内外一些报刊选用。尤其是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的主动参与,对省内地市一级殡葬行业协会与我会的和谐合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更为我省殡葬业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虽然是在2005年12月9日成立的,到现在仅一年时间,但他们的活动开展得不错,特别是从2006年11月开始的“健康百场大讲堂”,在贯彻六中全会关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方面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深受省内基层单位的欢迎。为了搞好“健康百场大讲堂”这一系列活动,他们邀请钟南山等5位院士、洪绍光、胡大一等省内外知名人士作为主讲者。一个专业委员会,能办成这么大型的系列活动,幷且能请到如此高规格的主讲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同时,他们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注意与本会的其他专业委员会合作共事,注意与本会之外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合作共事。抓这项活动的骨干表现了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则是本会中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成立半年多以来,主要筹备有关“三农”问题的研讨会。2006年11月7日—9日,由该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肇庆市召开。来自省内有关单位的代表就提交的近30篇论文进行交流,并评出优秀论文奬,发给奬证、奬金。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选得好,从贯彻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农村的大处着眼,从社会学的视角入手,在新农村研究方面有了好的开头。

  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从1999年成立以来也做了相应的工作,2005年由于换届等拖了一些时间,2005年年底到现在开过两次常务委员会议并以“体育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发展”为题进行了研讨。总体上看,虽然与上述专业委员会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但该专业委员会的自身潜力较大,社会需求较广,今后一定会有新的进展。关键在于发挥主要骨干的责任心与组织能力。

  二、2006年度,本会面上的学术活动继续以当前国内、省内重大的问题为主线,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探索,效果显着

  2006年度内,本会面上召开的工作会议、学术专题座谈会议、学术研讨会议等10多场,近两千人次参与,表明本会对当前国内、省内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以及本会在社会上的应有影响与作用。其中主要的会议有:

  2006年3月16日,在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受省文改办委托的项目《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投南》一书出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主办,省出版集团、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与本会等承办的该书首发暨赠书仪式于广州珠岛宾馆隆重举行,省内各界代表对该书作了充分评价,《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社会学通讯》等连续编发了有关报导,2006年3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该书作为献礼提交给与会领导和各省代表参考,反响较强烈。

  2006年4月11日,本会与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了“殡葬业目前走势分析”座谈会。与会代表和《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社会学通讯》记者一起分析了我国、我省殡葬业的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殡葬改革问题,经过多年的认真探讨,经过大家的不断呼吁,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已列入国家立法范围,修改现存殡葬管理条例的工作也正在进行。这是来之不易的形势,应当坚持努力,为国家殡葬法的形成和现行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多作贡献。会后,多家媒体分别作了报导,有关发言被多家报刊选用。

  2006年4月30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在广州召开了“弘扬丛飞精神”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丛飞留给我们的精神内涵相当丰富。这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他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这次座谈会,是省内社科界较早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会后《亚太经济时报》以两大版篇幅全面作了报导,与会者的一批发言也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精神文明学通讯》等编发。

  2006年6月30日,本会在广州流花阁餐馆召开了骨干会议。主要议题是回顾上半年学会工作,部署下半年相关活动。到会的会长、秘书长和各专委会主要负责人等认为,本会上半年面上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面上的学术活动是正常的,这与大家的努力分不开。同时也注意了各个专业委员会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总结经验、发扬成绩;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下半年的若干重点学术活动;特别要强化组织建设、强化骨干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会议有关精神在《广东社会学通讯》上作了报导。在这次会议上,《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手册作了首发,并于7月中赠送给参加全国社会学年会的各省代表。

  2006年9月10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召开了学习《江泽民文选》笔谈会。与会的一批笔谈先后在《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精神文明学通讯》上编发。大家认为《江泽民文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2006年10月13日,本会与广东省经济学会首次联办“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重要文件精神”座谈会。与会的代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重要原则和经济与社会涉及的具体问题作了发言,《南方日报》作了专版编发。《广东社会学通讯》也发了专刊。2006年11月14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在广州发起“和谐文化大家谈”专题系列活动首场座谈会,与会者的发言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上编发,《亚太经济时报》专版作了介绍,《精神文明学通讯》发了专刊。在这些发言基础上形成的一批论文,入选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和《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在广州联办的“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占大会论文总数的3/10左右。

  2006年12月26日,本会在广州召开了“广东社会学界共建和谐暨迎春联谊酒会”。本会理事代表、各专业委员会代表,以及特邀与会的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代表、广州市番禺区养生协会的代表,广州地区相关党政、企业、团体和传媒的代表,共约300人欢聚一堂,开展以共建和谐为主题的迎春联谊酒会,交流2006年度学术活动的情况,不仅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为广东民间社会组织的逐步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逐步繁荣作出了滴水成河的努力。

  2006年度内,本会除上述座谈会、研讨会外,还参与了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残疾人联合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省伦理学会、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广东高校社工节、中国社会学会、中华孔子学会等相关活动,并应邀到佛山市、增城市等地实地调研。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会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2006年度,本会面上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以国内、省内的重大问题为重心,并与相关单位和谐合作,共同创新,效果显着

  2006年度内,本会面上的研究项目较多样,研究成果较丰富,共写作了300多万字,已出版了约200万字。这表明,本会不仅抓住主要的学术活动不放,而且也抓住学术研究和理论成果的推进不放。同时表明,这些成果都是从国内与省内的大局所需、主流所需、社会所需和群众所需出发的。其中,主要的项目及著述有:

  2006年3月,由本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等主写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约25万字。该书由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题写名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作序。全书内含行业篇、地区篇和政策法规篇,介绍了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具体分类、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以及全省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行业、特色产业等,是有志于在广东文化产业各行业寻求发展的投资者的重要导向,也是国内关于文化产业投资方面较早出版的一部指南性读物。

  2006年5月,本会编印、出版的《广东社会学学会20年(1985—2005)》手册,约13万字。这是本会庆祝20周年华诞前后的产物,经多次修改、补充而成,其主要宗旨,一是作为本会20年来的简要会史,以增进广大会员对本会历史的瞭解与认识;二是为有志于本会今后发展的精英人士提供瞄准本会不足之处而开拓进取的契机;三是方便省内外关心本会的专家学者、学术社团和各界人士对本会工作的批评指导。

  2006年6月,本会完成了与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的三大项目,即《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与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考察》和《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共约50万字。这些项目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5年度委托的重点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过程中,各课题组分别到中山、顺德、深圳、广州、韶关、乐昌、茂名等市县区残联进行调研、座谈,并召开了多次小型研讨会、审核论证会等。以上项目形成的两部著作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题词、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作序,将于2006年底到2007年1月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06年10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完成了《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一书的编撰工作,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约78万字。这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省内外200多位作者20多年来评论广东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自觉举措,是省内外众多热心者扶持该新兴学科的集体成果,是见证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在跨世纪中形成与发展的一份历史财富,也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广东的一种现实延续,为推进六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特色突出、鲜活适时的参考。该书及时地提交2006年11月2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光明日报》主办的“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以征求批评意见,也是省内提交这次论坛的唯一一部大型论著,展示了广东社会学界对这次论坛的高度重视。

  2006年11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完成了《和谐熏风沐南粤——对和谐中国·和谐广东的探讨》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约56万字。该书是在2005年9月本会等主办的“和谐广东”学术研讨会基础上形成的,分两大编:第一篇主要探讨和谐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篇重点考察和谐广东的理论与实践。书中首次提出了与和谐世界、和谐广东相对应的“和谐中国”的命题,以及与和谐文化相对应的和谐经济、和谐政治的命题。近90位作者中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际工作者,既有理论的学术性,又有实践的应用性,幷力求宏观研究与微观操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相应的努力。

  2006年12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完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殡葬业和谐发展的探讨》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约29万字。该书是在2005年4月本会等主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高级论坛”的基础形成的,是本会多年来坚持推进殡葬行业深化改革开放系列思路的进一步阐发,也是国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先探索人世两大难之一的往生大业如何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著述。该书的出版表明:广东从事殡葬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与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开启的共同合作之路,为深化殡葬业的改革开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006年12月,本会等在完成上述项目的同时,与广东省卫生厅开展了合作的新项目。“对和谐医患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已开始了调研与写作。到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全书第一稿约30万字。该项目将在2007年初结项、出版。

  2006年12月,本会受中央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委托,组织了由多位老专家为主体的小分队,深入省内基层单位进行专题调研。现已及时地完成了“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广东部分)”的紧迫任务,为中央的有关决策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与参考。

  2006年度内,本会除上述完成或正在完成的项目外,共编发了12期《广东社会学通讯》。该通讯在及时配合本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中心工作和学术活动方面,在扩大本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省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方面,均起到了独特的效应,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在该通讯上编发的一大批专题发言、专题报导等,多被省内外相关报刊选发,可见其刊物虽小,但所起的作用不小。

  2006年度内,本会各专业委员会与本会面上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此外,本会各主要的教学、科研团体在2006年度同样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许多成就,由于还没有收齐有关信息,故由他们的代表向大家汇报,这里从略。

  四、2006年度,本会在20周年华诞表彰的大批先进团体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基础上,今次再评出若干共建和谐的先进团体或个人

  2006年度内,根据平时的瞭解与交流,我们认为,本会大多数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得正常有效,它们的成绩大都已在开头讲过了,因此,这一次,本会主要在各专业委员会和个别团体单位内评议“共建和谐先进单位”和“共建和谐先进个人”等。

  荣获本会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单位”的有: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公司、广东社会学学会办公室、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亚太经济时报》、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等9个单位。

  荣获本会2006年度“社会信誉良好单位”的有: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

  荣获本会2006年度“共建和谐先进个人”的有:江立平、陈月明、李喜贵等3人。

  本会为这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奬牌以资鼓励。同时,社会各界中还有一批单位或个人,他们不仅在经营活动中讲求诚信,赢得社会广泛认同,也对本会工作热心支持、热心参与,经过认真评选,也在此为之颁发奬牌予以肯定。此外,本会各主要教学、科研团体单位由于收不齐有关信息,平时的交流也不多,有待以后再议。

  五、2007年度,本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将在发扬前述成就的基础上,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设想,办好几件主要的事情

  现仅就本会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以及必须努力争取办好的若干工作,谈点初步的意见供本会和有关专业委员会参考:

  2007年,要加强本会与会内各重点教学、科研团体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逐步发挥这些团体单位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与潜力,促进本会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本会一向认为,会内的主要教学、科研团体单位,是广东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广东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这些团体单位中,大都安排了副会长、副秘书长或常务理事。从办会21年来的情况看,他们中的絶大多数在本会内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中一些副会长等办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有待加强。我们认为,本会在全国各省的社会学组织中,应该说是比较健全、活跃的一支队伍,很需要身处广东的那些社会学家们脚踏实地,为之添砖加瓦、共建和谐。本会之所以长期保留这些同志的副会长等职务,用心是良苦的;同时,也希望这些同志能够体谅本会的工作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有待他们的切身参与。这些,都很需要加强联系与沟通,才能把各个教学、科研团体单位的特长与潜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为本会增光。我们设想,2007年内,本会一些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可以借鉴各专委会的做法,最好能够主动承担本会1次或轮流组织承担1次有关主题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幷且形成一种惯例。这有助于本会与各主要教学、科研团体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也能够让社会各界真正感受到这些团体单位在本会中的实际作用和带头作用。总之,这件事必须认真作出研究,认真拿出方案来,要作为本会2007年度一件重要工作来抓。

  2007年,要在加强现有5个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争取成立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间,本会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认真筹办了“经典教育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但有关部门认为它不属于社会学范围,而是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新闻传播部门的事而没有批准成立。我们觉得,要花许多时间与精力去做很多的解释工作没有必要,待后再说就是了。另外,省残疾人联合会原拟在本会中设立“残疾人事业研究专业委员会”,但后来认为,以省残疾人联合会领头筹办“省残疾人事业研究会”这样一个省级学会比较好,本会也就不再把它作为属下的一个专委会来安排了。还有省委党校相关部门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提出拟筹备“灾害研究专业委员会”和“防艾研究专业委员会”,但进展迟缓,是否能成立起来,要看有关方面的努力。新近,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志愿者研究中心主任、本会副秘书长谭建光教授提议筹备“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我们认为很好、很有必要,很希望这个专委会能在2007年内筹备、成立起来,本会定会给予支持与配合。总之,我们广东社会学界的有识之士,如看准了社会学领域某些可行的事需用本会专业委员会的形式来研究推进的,都可以提出方案同我们联系。因为本会发展到今天,只有以专业委员会为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而作为省一级的学会,尤其要对省内基层社会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虽然一时还做不到,但从现在开始则要逐步地、自觉地顺应之,倡导之,扶持之,扩展之。

  2007年,要大力支持“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的筹备和成立工作。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六中全会上,已经把“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写进了重要文件之中,着重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合理部门,配向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在这里,之所以引述这么长的一段话,是想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与实施,没有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是断难成就的。因此,在党中央的所有重要文件中,从来没有像这次那样,对社会工作人员队伍的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新近国家民政部在深圳召开了相关会议,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评价专家委员会”,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造就1千名高级社工人员,1万名中级社工人员,10万名初级社工人员,同时提出了社工人员的待遇等许多问题。这不仅为全国200多家、包括广东5家开办了社工专业的高校带来了特大喜讯,也为我们的社会学界带来了鼓舞。当然,这“三个一”仅仅是“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的。如果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看,如美国总人口3亿已有社工人员50万,香港600万人已有社工人员1—2万。我国13多亿人,5年后所需要的社工人员数量才有10万多,人数这么少是很不适应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们广东要率先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社工队伍方面,有义务、有条件要比其他各省做得好些才行。2006年年底在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成立大会和广东高校第三届社工节大会上我都讲过,10多年来,我一直在向有关部门提议成立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的问题,现在是水到渠成了,我们广东社会学学会一定会与之共同努力。从2005年以来,“广东社会工作学会”的筹备工作已一直在进行,我们广东社会学学会派出了主要骨干来牵头,有望2007年内能把这个学会成立起来,对包括已成立的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在内的活动,本会当应大力支持与合作。

  2007年,本会要进一步开展与社会各界、各实际部门的纵横联合,共同推进和谐广东的建设。第一,要与省残疾人联合会加强联系,在2006年度完成的三大课题、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协助他们筹备成立“广东省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共同召开两部著作首发座谈会,共同研究新的相关课题等。第二,要与省卫生厅加强联系,2006年底开始的合作项目务必在2007年初全部完成并共同出版《和谐医患关系概论(暂名)》等著作,同时,本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开展的“健康百场大讲堂”的系列活动,要多争取省卫生厅和省科技协会的继续支持与配合。第三,要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管委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林则徐基金会、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世界华人慈善基金会等联办的“中国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工程”加强联系与合作,依靠潜能开发研究专委会和健康研究专委会,办好“中国青少年拒毒防艾生活技能教育工程”在广东的试点工作。本会等已选定广州市海珠区为基地,重点在该区的中小学校进行,该区的关工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教育局领导均表示大力支持。第四、要与佛山市民政局、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等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特别是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在开展殡葬业服务过程中自觉总结实践经验,并主动与本会合作,这为本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基地和许多宝贵的营养,通过佛山市殡葬行业协会的带头作用,本会应当逐步开展与其他地级市殡葬行业协会的互利联合,共同推进我省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在2007年度,争取召开第二届广东“中国殡葬业和谐发展高级论坛”。第五,要加强与其他学会、研究会的联系与合作。其中,本会与省经济学会在2007年适当时候拟第二次联合召开有关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研讨活动,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继续进行“和谐文化大家谈”系列活动,务使这一系列活动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包括揭示广东文化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及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广东哲学社会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如何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服务等。

  2007年,要继续抓好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近20多年来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今次提供给大家的《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和谐熏风沐南粤——对和谐中国·和谐广东的探讨》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殡葬业和谐发展的探讨》这三部作品加上2006年前要出版的其他著述,该大型丛书已出版了近40部过千万字的成果。可以说,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创立花去20多年时间,并一直咬住不放,又出版了这么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当代是罕见的广东现象。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本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以及相关部门、单位所开展的许多学术活动,都是以中央和上级有关指导思想为前提,从我们广东的实际出发,从我们有意识地、长期地创立和发展新兴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学科出发,已成事实地凸现了现时代岭南文化的一种特色和气派。这虽然是个浩繁的系统工程,但又是由一个个的具体活动组合起来的,而且必须与时俱进、细水长流。因此,2007年内,该大型丛书的有关项目与著述,有待本会及相关单位加强合作,继续抓住不放,继续抓实抓好,继续抓出更有我们广东风味的品牌来。与此同时,本会还要继续将一直坚持下来的《广东社会学通讯》办下去。努力争取每月1期,全年共12期。

  2007年,要在学术工作和学术活动中逐步改善经费难题。多少年来,絶大部分的学术社团都在经费面前感到头痛。我们广东的数百个学术社团,絶大部分也面临这一困境。在没有财政拨款,没有正常经费来源,又收不起团体会费和个人会费的情况下,实际上,许多学会或研究会已名存实亡。我们广东社会学学会虽然还未落到这种地步,但20年来,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所幸本会有一些热心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烧友”,有一批热心本会工作的同仁,才使本会挺过了漫长的20年岁月,不仅开好了各次学术会议,办好了各次学术会议的论文评奬,及时出版了相关著作,而且还一直贴钱编辑、发行《广东社会学通讯》,让省内外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听到广东社会学界的声音,这确实不容易。就这次大会,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公司、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佛山市民政局、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广州市番禺区文明办、《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以及相关企业单位,都在筹备大会的出版著作、会务开支方面尽了各自的努力。这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大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召开,应当再次感谢上述单位或个人的奉献。

  2007年,要加强本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骨干的培养与选拔。本会多年来确立的“尊老、敬中、带青”的基本理念必须坚持,而且要体现在各项工作和各次学术活动之中。“尊老”是社会公德,也是本会的会德。本会一批老同志一直在为学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奉献,我们不能忘记。本会拟在2007年底,将为70岁以上的老同志举行第三届祝寿活动;“敬中”是敬重、保护和激励本会中年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让他们取长补短、各显神通,在本会的平台上做出应有的奉献;“带青”是带引年轻的社会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本会的平台上努力锻炼,早出成果,多出人才。同时,为使本会工作能在现有基础上推进一步,必须重视把本省或外省进来的并有志于公益服务的社会学专才提拔到本会或有关专业委员会的班子中,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依法经营、为本会打开新局面的实际工作中的能人,必须尊重、爱护、指导和使用,让他们成为本会或有关专委会闯荡市场、联系基层的最好使者。总之,“开门办会”、“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本会的大宗旨。只有这样,学会才有凝聚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坚持得住、发展得了。

  同志们,今天大会的工作报告,在讲本会2006年成就与2007年设想的字里行间,归结起来就是三句话12个字:凝聚正气,和谐创新,服务社会。也借此机会,祝愿广东社会学学会新的一年更加生龙活虎,祝愿与会的所有同仁、朋友新的一年更加健康愉快,祝愿大家在即将开始的迎春酒宴中举杯畅饮!

  (这是作者在2006年12月26日“广东社会学界共建和谐暨迎春联谊酒会”上的工作报告,发表于《广东社会学通讯》2006年第12期,《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1月7日选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