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这本书很有新意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先生曾经讲过,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作为子学“九流十家”中的道学,其思想以“道”为核心而得名。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者,他的《道德经》成为中华民族源头文化之一脉,流传至今,中外皆崇。

  特别在1978年,美国出版界曾举办“古今十大作家”普选活动,老子以《道德经》当选为古今最大的作家。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博士曾高度赞扬老子是古今世界名人中的智慧最高者。

  杜威博士的赞扬是否适当,我们姑且勿论,但子学具有“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广东人梁启超先生如是说,则是颇为深刻的见解。他是在《清代学术概论结语》中讲的。其实,《道德经》中的“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肯定要比其他大多数子学更为丰富多彩。

  而对老庄的道学情有独钟的归无先生,早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虽辗转于国内外打工谋生,做过技术员、工程师、副教授、报社编辑、总编辑等工作,但始终没有放下《道德经》的学习与研究,并于2001年出版了《新勘〈道德经〉》一书,此后多年来,在该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钻研,《再次论道》便是他辛勤劳作的最新成果。

  本书将《道德经》全文分为序、自然、社会与跋部分,其中挑出序、自然、社会及跋中各段的四字重点原语作为小标题,共计81条。每条下面,分设经文原文并注汉语拼音,然后是该条经文原文的译文,最后是作者对该条经文原文的简评。此外,作者还将经文中所有的字、词注解集成系统有序的“词典”作为准确理解译文的重要依据。

  综观全书,其中对各条经文原文的简评有别于常,充分展示了作者对《道德经》科学认知的许多新见。同时,把注译《道德经》的字词集成完整的“词典”,也是个很富创意的举措。

  再者,作者在前后两书的署名均为“归无”。看来,他一是要实践庄子所说的使世人“无已誉”;二是因为人生从“无”中来终将又到“无”中去;三是“无”乃天道之本色,心向天道而顺乎自然之故也。可见其痴迷于《道德经》的程度了。

  然而,归无先生的痴迷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多少年来,中外研究《道德经》的专家汗牛充栋,大都是以文解文,这固然需要,但本书作者还兼以物理学专业知识为武器,在剖析老子关于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学说时,联系现代天文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综合的探索。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有生命力之处,也是最为吸引读者的亮点。

  在本书的简评中,作者指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形态物质”,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量,以现在的知识判断,最有可能的是“暗能量”。能量这种“形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色有声有形”的物质,而物质则是一种“形态能量”,正是“形态物质”和“形态能量”的互相转化,使天体从“无”到“有”,又从“有”返归于“无”。这即是说,“无”与“有”相生相随,终始无穷。

  作者还指出:先天宇宙中27%的“形态物质”转化为“形态能量”,是以宇宙大爆炸形式演化生成后天宇宙天体的,同时也提供了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而先天宇宙中还有73%的能量,既覆且载着后天宇宙天体,这些能量“入出有间无间”,维系着整个宇宙天体之存在、运动和变化。

  在简要地探讨了老子关于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学说的前提下,归无先生在本书的简评中明确地指出:老子所论之“道”有三层内涵:一是指物质,二是指物质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称为客观规律或自然法则,三是指当物质按照这种客观规律存在、运动和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化品德。这三个层次就是人们俗称的“道”、“道理”和“道德”。

  作者以水为例——水是一种物质,它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有其客观规律,这种规律表现的人格化品德最接近于“道”的品德。老子从自然延伸到社会,认为各种事物的存在、运化和发展,各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即自然法则。自然界或社会,任何物与事正常的存在、运化和发展,其依据都是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者存,违背自然法则者亡,概无例外。

  作者在本书的简评中还指出:老子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也是社会批评家。他一边对春秋诸侯争霸、贻害民生的种种表现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另一边是渴望社会和平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老子主张以“道”为公、一视同仁的思想,显然是那些自私自利、“亲亲为大”的统治者和特权阶层的人群所不喜欢的。但是,自古至今,一切从事生产劳作的广大人群,大多数人都是老子“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如果世界上那些统治者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天道之以“和”为本性的人格化品德,将如甘露滋润人间,人们将可以安居立业,过着自由、自在、和谐、快乐的美好生活。

  我认为,因了归无先生把《道德经》中具有的“科学成立之根本要素”加以大力的挖掘,《道德经》变得更为可亲、可爱;也因了对老子之“道”、之“道理”和“道德”三个层面的新鲜解读,《道德经》给人带来更加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于当今倡行读经颂典、弘扬国学文化、提高国民素养大有益焉。

  (这是作者在2006年6月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理事归无先生等撰着、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再次论道》所作的序言,原文发表于《广东社会学通讯》2006年第7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