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几点讨论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逐步形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看法,此观点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与生产(力)布局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的应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它混淆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工作任务(实际问题),模糊了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从而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1〕一文指出了这一提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带来的不利后果。1980年杨吾扬曾指出学科“对象与任务统一”带来的问题,提出“应该放弃把生产(力)布局作为我们学科的对象,而把它作为我们学科要解决的一般任务”,幷且认为“不结合实际的经济地理学或包打生产(力)布局天下的经济地理学,同样都是没有前途的”〔2〕。这些意见是值得经济地理工作者重视的。
本文就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从下述三个方面作一些讨论,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必须严格区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是一个理论问题,是对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及其内容进行科学抽象概括的结果。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和其它基础科学一样,只能以客观事物的某一属性作为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实际工作任务总是具体的、复杂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属性。例如工厂布局这样的具体任务,就包含着复杂的经济、技术问题,又与各种地理条件、生态系统密切联系,因此,不是哪一个学科所能包下来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这样综合性的任务就更加是这样,需要经济、技术、自然多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参加,才能完成。总之,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而实际工作任务是具体的、复杂的。
理论研究需要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却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理论具体运用于实际。“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3〕两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前者表现为抽象化,后者表现为具体化。因此,两者必须严格区分,才有助于基础科学深入研究事物的某一属性,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把生产(力)布局这样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恰恰就是把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混为一谈。这样势必削弱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斯大林在说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时,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曾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他指出:“生产力合理组织的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化的问题等等,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是领导机关经济政策的对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混为一谈。雅罗申柯同志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混淆起来,所以他碰壁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政策则由此作出实际结论,把它具体化,在这上面建立自己的日常工作。把经济政策的问题压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葬送这门科学。”〔4〕生产(力)布局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实际工作部门规划、计划单位的日常工作,是根据经济、技术、自然等有关学科的原理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实际结论,“是领导机关经济政策(决策)的对象。”我国解放后建设的几十万个企业的布局,主要都是由规划、计划单位制订方案,领导机关作出决策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则是以科学工作者身份参与其中部分自然、经济条件的调查研究,为制订布局方案和领导机关决策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或者参与制订布局方案,但不可能把生产(力)布局的全部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的任务包下来,更不是去作决策,最后决策是领导机关的责任。斯大林这一论述阐明的原理对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分清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认清学科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清混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
作为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经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应是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
对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古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是描述大地的科学。从十九世纪上半叶洪堡德、李特尔开始的近代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都已相继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于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83年明确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5〕后来这一提法为各国许多地理学家所接受,在有关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论述中,至今仍然在广泛地引用地球表面这一基本概念。
一百多年来,许多地理学家为丰富和发展地球表面的科学概念作出了贡献。现在对地球表面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时代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概括起来说,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等五个圈层多种物质成分所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地理、土壤地理、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地理要素。所有这些成分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的统一整体。这个统一整体就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个别成分分别为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固然也要研究它的各个成分,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性,阐述地球表面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区域)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换句话说,分别研究地球表面个别成分的各门科学不是地理学,只有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科学,才是地理学。地理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除了从整体上对它进行研究(普通地理学)和对它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研究(部门地理学),还要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区域进行研究(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各种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分别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区域,从而组成整体的地理科学。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的相互联系,是地球表面整体性和地理科学整体性的客观基础。
可是,五十年代苏联学术界《关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问题的讨论总结》〔6〕写道:“总结目前的讨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是两门独立的科学,这一原则被认为是正确的。而且十分明显,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科学,而经济地理学是经济科学。”《苏联地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决议》〔7〕中说:“自然地理学由自然规律出发研究自然现象,而经济地理学则从社会规律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经济与人口),这一原理被认为是正确的。”这些观点曾在我国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这样就在地理学领域,把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截然分开,看成两个互不联系的系列,分别受互不相干的两种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支配,根本否认地球表面是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根本否认地理学的任何统一性。就是说,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球表面整体性不存在了,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地理学整体性不存在了。地理学体系只是形式上包括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个基本分支”的总体。
在这种割裂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支配下,以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被说成是反动的伪科学,长期造成了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禁区。
在这种形而上学观点的支配下,谁要是说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可以结合在一起,就被认为是混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被扣上“资产阶级‘统一地理学’”的帽子,要对之进行批判。所有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利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的,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20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一些地理学者逐步认识到否定地球表面整体性和地理学整体性的巨大危害。著名地理学家K·K·马尔科夫1978年在《现代地理学的普通问题》一文中指出:“正是地理环境,或者按照更广义的理解,正是这种被分成区域综合体或个别组成要素的地球地理殻整体(更确切地说是包括自然和人文各种成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面整体——引者注),是一切地理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是普通地理学的对象。如果这个简单的真理,在它被明确阐述的当时,能够为大部分苏联地理学家所接受,那么地理学现在一定会处在高得多的发展水平上。但事实恰恰相反,二十多年来,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推翻这个真理。只是在最近这些年里,而且还带着许多保留和顾虑,它开始得到普遍承认。”苏联地理学界六十年代以来虽然开始注重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但至今仍然讳言人文地理学。这也许是一种“保留和顾虑”吧。
我国地理学界,在粉粹“四人帮”之后,开始解放思想,冲破形而上学的枷锁,重新认识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申“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来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8〕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碍到恢复和发展。现在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克服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才有可能把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讨论清楚。
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照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即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的观点,就不难理解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其它各种地理成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这可以说是近代地理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点,并非新的立论。在我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有的地理学者在近代地理学思想基础上写成的经济地理学著作,就已有这类论述。如王金绂着《中国经济地理》一书就认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地理上之各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之关系科学也。”〔9〕傅角今着《世界经济地理》一书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经济现象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之科学也。”〔10〕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表述虽然不够完整、准确,但都包含着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成分、要素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梁溥教授精辟地指出:“‘经济地理’,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现象。”引自梁溥着:《区域研究与农业区划》,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73页。——编者附注。]
上述苏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讨论总结》和《大会决议》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支配下,自然不可能把“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这种符合辩证法原理的提法写进经济地理学对象定义中去。然而否定了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否定了地球表面整体性概念,否定了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相互关系这个核心。所以,“地球表面”一词在他们的经济地理学对象定义中完全消失了。《讨论总结》中说:“最可接受的经济地理学对象定义应该认为是:它是研究生产的地理配置以及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大会决议》中写道:经济地理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生产(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地理分布、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这两个表述中都没有“地球表面”一词,都不把人类济经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提到研究对象定义的高度。这些观点曾长期在我国地理学界处于支配地位,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偏离地理学方向。
我国目前流行的“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是从上述苏联五十年代的《讨论总结》和《大会决议》中的对象定义演变而来的。这个表述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明确指出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没有抓住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这一研究核心。这是近三十年来忽视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同应用研究的分化还远没有达到自然科学那种成熟程度。苏联十月革命后,经济地理工作者积极参加了列宁倡导的经济区划工作以及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各项生产配置工作。三十年代开始,欧美地理学者参加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工作,也在开展应用地理学研究。二次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的重建和城市化过程的发展,东西方地理学工作者普遍参与了生产布局、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实际工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进行综合考察和区域经济地理调查,参加农业区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作。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中生产布局研究的需要,我国多数经济地理工作者采用研究生产(力)布局这一属于地理学应用研究方向的提法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对象定义。今后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仍将大量参加生产(力)布局规划方面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研究生产(力)布局仍然是经济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把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适当加以区分,无疑有助于在不同领域开展研究,有助于把经济地理学对象问题讨论清楚。
明确了生产(力)布局是具体工作任务,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人们的认识就比较容易统一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经济地理学的独特研究领域,也是经济地理科学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所在。这样表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就可以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经济地理学与某些相邻的经济学科都因共同研究生产布局而使界线混淆的问题。
这个表述,体现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成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个共同的基本思想,同时又指出了经济地理学不同于其它各门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各种理论,如地域类型理论、地理区位理论、地域组合和地域结构理论、地域差异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理区划理论、地理系统理论等都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所作的理论概括,是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规律性在认识上的反映,是经济地理学所特有的理论概念。可见,这样表述可以概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因而是符合经济地理学的实际的。
这个表述,虽然没有“区域”一词,但其内容实际已经包括在内了。因为地球表面就是由各个区域所组成的;肯定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大前提,也就包括研究区域经济地理在内了。地域差异是地球表面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除了从整体和各个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外,还必须对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进行研究,“像历史学要在一个朝代、一个时期上下功夫一样,经济地理学也要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上下大力量”。但是,如果只笼统提研究区域,或者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没有明确指出用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去研究区域,就不可能保证区域研究的地理学方向。因为区域研究有各种不同的方向。如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两者内容虽然有所交叉,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以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为核心的经济学分支,后者是以研究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为核心的地理学分支。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不利于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
这个表述也没有“生产分布”一语,但其内容实际也已包含在内了。因为人类经济活动就包括生产、交换、消费活动在内。经济地理包括生产地理、商业地理、消费地理,而且“生产地理”的概念比“生产分布”的概念含义广泛。采用这样的表述有助于克服过去只重视生产的地理分布,而忽视商业地理、消费地理研究的偏向,克服单纯描述分布现象,而忽视研究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偏向,从而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发展。
小 结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样必须严格区分。同时理论又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分化,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生产布局是经济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工作者参加生产布局各项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完成实际任务,还要通过实践(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科学工作者的实践),总结经验,研究经济地理现象的各种形态特征及其规律性,特别是要从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它的规律性。
注释:
〔1〕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经济地理》1982年第3期。
〔2〕扬吾扬:《经济地理学科学和教育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学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秘书组编印《经济地理论文选集》(1980年铅印本),第8页。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285页。
〔4〕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页。
〔5〕转引自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6页。
〔6〕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关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问题讨论总结》(中译本),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1955年第1期。
〔7〕《苏联地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决议》(中译本),《地理译报》1955年第4期。
〔8〕吴传钧:《在农业地理编写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7年。
〔9〕王金绂:《中国经济地理》上册,北平文化出版社1929年版,第9页。
〔10〕傅角今:《世界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43年初版,1947年增订第4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