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后 记



  2007年6月5日至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召开。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俊生,原深圳市市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良玉,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廖军文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演讲。有40多位来自香港、澳门、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地知名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办公厅副主任李清泉、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等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词。本次研讨会是在深圳大学校领导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举办的,得到学校有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江潭瑜书记、章必功校长特别指示要办好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分别会见了与会领导和代表。深圳大学阮双琛副校长、邢锋副校长出席了会议。对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莅临和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由于有您们的指导和关爱,不独使本次研讨会举办得以圆满成功,更为我们这群以经济特区研究为己任的同道,带来极大的鼓励和深长的意义。

  “经济特区”的名称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称呼。然而,世界上经济特区间和发展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纵观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特区发展超越了自然地域范围、经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普遍现象。因此,加强对经济特区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深圳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经济特区研究的高校之一。1983年,成立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2001年正式组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并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中唯一以研究经济特区为宗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学校全力支持下,我中心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全面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历史性突破,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中心立足深圳,背靠珠三角,面向港澳台,面向世界,长期坚持中外经济特区的研究,已连续举办六届“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时,还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工作联席会议”。此外,我中心还协助深圳大学与全国政协、香港大学举办第一届“促进内地与香港共同繁荣”学术研讨会(2002,深圳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出席);第二届“促进内地与香港共同繁荣”学术研讨会(2004,香港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宗禹出席)。目前我中心已取得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社会咨询服务成效显着。从2001年以来,共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50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9项,提供高水平政策咨询研究报告36篇。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在2006年11月在全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曾说:“……深圳大学的特区研究等,以其鲜明的独特性和历史的深厚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新世纪,经济特区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现象,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我们将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坚持经济特区研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把经济特区研究从一种形式研究延伸到多种形式研究、从国内经济特区研究延伸到国外经济特区研究,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经济特区研究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我们目标是,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和较大影响的经济特区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为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同志担任本书主编,并为本书作序。锺坚、莫世祥、袁易明等负责本书的具体策划和审稿工作。高兴民、苏卫平、锺若愚、陈红泉、伍凤兰、张佩素和部分研究生等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编辑和校对工作。韦民负责本书责任编辑,汪发瑛负责本书的封面设计。本书文章的观点由作者自负,不代表本中心的意见。由于时间匆促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祈望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锺  坚

  二00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