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适应全球 融入内地——香港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繁荣



  
  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长期的繁荣稳定状态。

  1.据统计,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2006年年中的人口约699万。在1995年至2005年间,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3.9%实质增长,2005年的本地生产总值达16,200亿元,而以货币计算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则为199,261元(25,622美元)。

  在2004/05年度,政府的总收入(包括记入政府一般收入帐目和各项基金的收入)为2,616.94亿元,其中1,841.85亿元属政府一般收入,775.09亿元属各项基金。政府总收人,有约37%来自直接税,21%来自间接税。其余的收入来源包括:罚款、没收及罚金、公用事业、各项收费、物业及投资的收益、偿还垫款及捐赠款项、偿还贷款、发行政府债券及票据所得的浄收益,以及地价收入。

  在2004/05年度,公共开支总额为2,652.59亿元,包括政府一般收入帐目和各项基金的开支共2,429.74亿元(不包括政府在其只持有权益股的机构如香港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所作的投资),以及其他公营部门(如房屋委员会)的开支及由政府法定基金拨付的开支共22.85亿元。公共开支总额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0.7%。

  长期失业情况自2003年起大幅改善,至2006年年底,31600个较低职业阶层员工属长期失业人士,占总失业人数的20.6%,明显低于2003年年中的相应数字,即72,100个和25.7%。

  在2000至2006年期间,香港的劳工生产力每年约升3.7%,明显高于90年代的2.8%平均升幅,反映香港经济持续向高增值和知识为本的活动转移,而香港劳动人口的素质亦不断提升。”

  2.基本判断: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稳定繁荣状态?主要是由于香港充分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和紧紧依靠祖国内地这个大背景两个因素。这也正是坚持与巩固“一国两制”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是坚持与巩固自身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3.本文以解读香港特首2006—2007年施政报告为根据,来阐述上面的这个基本判断。

  A、行政长官曾荫权指出:

  踏入21世纪,我们正面对信息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还未改革开放时,香港乘势蜕变为面向国际的贸易枢纽,逐步形成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随着内地近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系之一。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在思考与中国的经贸关系。香港要迎接全球化时代,首先必须在国家发展中找到适当的重要角色。全球化与中国崛起已合而为一,香港适应全球化,与融入内地。并非两相矛盾的发展道路。香港既已回归祖国,更应当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在中国和平兴起中担当重要角色,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令香港人引以为傲的世界都会。

  B、首先,我们回顾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

  在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在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这些方针政策,是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维护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深思熟虑地提出来的。坚持这些方针政策,于香港有益,于全国有益,于世界有益,因而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的。我在这里重申,“一国两制”、“港入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香港今日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出来的。香港同胞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受世人钦佩。香港同胞一定会进一步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创造香港的美好未来。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业中心的地位”,这肯定了香港的优势产业以及在国际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全国城市来说,香港的角色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

  C、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2004年的施政报告中强调:

  我们确立了“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善用香港优势,巩固支柱产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向高增值提升”的策略路向,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如同北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

  在2006年12月初举行的“香港经济峰会2007”午餐会上,香港特首曾荫权表示,香港的未来策略就是要加强与内地在货物、资金、信息、人才这“四大流量”上的交流,充分把握国家“十一五”规划带来的新机遇,保持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地位。

  曾荫权说,只有在国际发展中定位,香港才可以在全球竞争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就好像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一样,如果要在全球竞争中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首先要成为内地企业上市集资的中心。

  许多香港经济专家认为,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深港合作、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沪港合作,乃至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全面合作,对内地与香港的未来至关重要。

  特区政府已将与内地经济融合作为施政重点,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正以多种方式展开,其中,香港与泛珠三角联合海外招商步伐加快,继与广东省联合赴海外招商外,今年10月香港与福建省联手到美国招商。

  京港经济合作也出现了新形式。11月在香港举行了首届京港时尚论坛,两地专业人士表示将携手把北京打造成“时装之都”。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和香港机场管理局以增资并购方式共同组建合资公司。

  香港与内地经济日益融合,香港国际机场更被定位为中国最重要的枢纽机场之一。

  专家表示,香港背靠祖国内地,在经济上已经与内地形成密不可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香港可以在国际发展中加快发展自己,可以从内地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为此,香港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推动京港、沪港、粤港等合作不断深化,特别要加快与泛珠三角的经济融合,努力争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D、国家继续强力支持香港。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今年以来又在商贸、专业服务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增加了新措施。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由2007年元旦开始,把“个人游”计划更进一步扩展至河北省石家庄、河南省郑州、吉林省长春、安徽省合肥和湖北省武汉五个省会城市。

  4.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有强大统一祖国的支持外,就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这个制度的鲜明标志就是自由市场经济。

  A、香港一向以市场主导的经济政策着称。市场主导,就是政府不对经济或市场作任何指导性规划。

  政府相信投资者和企业家远比政府官员瞭解市场,而私人机构的活动也远比官方的经济蓝图更能带领香港走上繁荣之路,经营动力是维持本港的竞争力及为港人创造财富的关键。

  传统基金会公布的2005经济自由度指数,继续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使香港连续第11年维持在评级的榜首。美国加图学院联同全球50多个经济学会,亦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香港列为先进经济体系。其他有名的机构,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及经济学人情报组织,同样认为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营商地方之一。

  据此,香港形成了特有的产业结构优势。

  据介绍,香港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其现代产业的成型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即从单一的转口贸易港过渡到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兴工业地区,然后再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际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基本格式如下:第一产业部门始终微不足道,在本地生产总值和从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未超过3%;第二产业部门经过近30年的大发展时代已经由盛而衰,在本地生产总值和从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从最高点的三四成和五六成下降为近年来的一成左右;第三产业部门则处于不断攀升阶段,在本地生产总值和从业总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80%。

  金融中心:巩固和提升了香港作为亚洲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符合国家和地区的利益。香港在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由多项因素综合形成,包括法治精神、市场制度、货币完全流通、产权保护、基建设施、企业管治、信息开放、办事效率、营商方便以及与国际接轨等。

  香港办理人民币业务已积累了两年经验,运作畅顺。人民币业务是香港配合国家政策,全力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务院现在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包括允许香港进口商以人民币支付从内地的直接贸易进口,以及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特区政府已经为这两项新业务的早日出台做好充分准备。

  香港应内地市场的需要,发展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我们会就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作深入研究,努力争取吸引内地保险机构的部分境外金融投资业务,香港国际化的保险及再保险市场,可以为内地发展迅速的保险业提供再保险的功能。

  贸易与物流中心:

  贸易与物流在香港占有很重要的产值和就业份额,随着内地成为“世界工厂”,加上渐趋富裕和消费需求日增,香港贸易与物流业将面对很多新机遇。CEPA实施以来,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开始回升,2006年1月至9月以本地来源证输入内地的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达37%。

  在物流方面,近年货源产地由珠江东岸逐渐扩展至西岸,大量货运由内河水道运载来港。政府现正修例以推出内河船多次入港许可证,简化申请程序和减低收费,并简化入港程序和提高效率。

  香港国际机场的货机停泊位将持续增加,机场的货运中心也在继续扩建,以进一步提升空运货物的处理能力。特区政府稳步扩展本港的航空网络,签订更多双边民航协议,并切实跟进落实增加运力的安排,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及区内航空枢纽的地位。

  为提高跨境货车运输的效率,与东莞方面已有共识,今年年底前启用的东莞寮步车检场将采用快速通关模式,提高查验效率。特区政府将继续与内地保持沟通,共同研究开展跨界基建项目。

  香港的成功靠人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汇流,这四大巨流造就了这个城市人气旺盛、活力充沛、生生不息的特点。

  未来全球产品的竞争,是科技与设计之争:创新科技应用可以提升产品功能,而设计则有助建立自主品牌及行销。政府锐意向科研基建和人力开发投资,推动设计,鼓励工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发高增值产品。

  居于世界前列的金融和贸易中心都不缺少蓬勃的文化创意产业。香港流行文化产业在区内一直占领先地位,音乐、电影、电视片集行销全球华人市场。电影是香港创意产业重要的一环,在区内和全球拥有崇高声誉。凭着CEPA,香港电影背靠强大的内地市场和资源优势,面对着新的机遇,加上政府的适当协助,可以再创新的辉煌。

  香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有汇聚世界各地的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人才来香港,除了要有良好的发展机遇,还有适当的城市文化氛围。香港是东西文化苍萃的活力都市,文化生活多元开放。其有逾千个表演艺术团体,每年演出逾万个不同种类的项目。

  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来港,巩固香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其一贯的基本政策。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过去三年已成功吸纳超过一万一千名内地人才来香港工作。

  B、经济界普遍认识到

  香港坚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能够有效分配和运用资源、刺激创意、激发经济活力并创造就业机会,长期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基本经济理念。香港的经济自由理念和经济自由政策,体现在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微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层面,香港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

  香港支持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既不强制性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从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规划。也不强制性地调动产业发展的资源(特别是资金),对某些行业刻意重点支持。特别坚持政府“积极不干预”市场运行,一切听任“看不见的手”去安排。因此香港在产业支持政策上主要表现在保障市场机制顺利运行,注重基础设施、产业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的营造。由于香港经济早已由制造业为主转向了服务业为主,因此香港相关产业政策的导向上着重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②

  曾荫权特首在施政报告中尤其强调:香港的成功,有赖于香港人务实,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搞鸟托邦社会工程,我提到务实政治和公共理财哲学,引起社会讨论,目的是希望大家多瞭解政府的角色和信念,同时亦让我多瞭解社会大众对政府的期望,从而建立共识。

  有人误以为不再采用(积极不千预)的说法是一次政策性转变,而且是剧变,这是不对的。政府施政要实事求是,不能被意识形态及口号所阻碍。殖民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响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时,当时的财政司夏鼎基爵士摆脱自由放任的教条主义,提出政府要积极考虑后才决定干预,以务实态度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在他任内,政府大力扩展教育、房屋、公共医疗与基建,令香港发展踏上全新的台阶。他用“积极不干预”这个名词表达其理念,却立即引起过不少议论和批评。其后历任财政司都避免使用,但背后的哲学,三十年来没有改变,公共开支都尽量维持在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下。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经过持续的努力,上一个财政年度政府开支已降至占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七以下,连同法定机构等的开支在内,公共开支总额降至占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八点一,都是多年来的最低比例。当前最大变局是全球化与中国崛起,我们同样需要务实、具体地讨论政府在不同经济领域的角色。在经济发展各领域中,因应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政府的角色及介入程度也有分别。各方人士在(大市场、小政府)和公共开支不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的前提下,具体讨论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应否介入市场及介入的时间和程度,而不是纠缠于务虚的口号争拗之中。

  5.我认为,良好的制度必须建立在社会正义基础上,而法治社会又必须以优秀的公务员队伍为基本维护主体。

  2005至2006年度的政府开支总额,已降至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六点四,主因是成功控制了公务员的编制和薪酬。现在公务员编制降至约十六万,薪金回到一九九七年的水平。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维持了高素质的服务,说明香港公务员作为一支队伍,服务文化深深植根,廉洁高效,纪律严明,的确是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

  行政长官说,200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强政励治、福为民开)的施政理念,一年来一直努力实践这个理念。

  他曾在不同场合阐述“强政励治”的意义。今年三月底我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阐释,“强政励治的理念不是信奉政府万能,而是相信一个小而强的高效能政府,面对充满风险挑战的外界环境,在关键的环节做到透明而有效的支持”。强政励治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执行的管治文化,目标是以民为本,决策果断,有效响应市民诉求。

  对此,内地考察官员们深有感触。他们总结说,香港由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仅有1092平方公里面积,不到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凭什么一跃济身于全球最富有的国际经济大都会行列,经过考察学习,我们感到:除了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高度开放和自由港政策,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新变化带来的机遇,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自由活跃的市场机制,与内地生死攸关和紧密经济联系所形成的“中国因素”之外,廉政公署四十年来,为稳定香港局势,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促进香港的经济繁荣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香港廉政公署于一九七四年成立,一直以来通过执法、预防及教育三管齐下的方法打击贪污,并获得香港政府及广大市民的支持,使香港成为全球最廉洁的地方之一。以高度独立、自成体系为特点(不存在类似内地党政机关对公、检、法办案的任何干预),香港廉政公署不惧不偏的反腐败工作为香港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在国际声誉方面: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即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排名第二(仅次于新加坡),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在经济方面: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全球第四大银行中心,全球第五大外汇交易市场,全球第八(亚洲第二)股票市场、全球第四大黄金市场、全球第八大贸易经济实体,国际贸易、金融、空运、制造业、旅游中心。

  在廉洁方面:香港具有廉洁之都的美誉,“国际透明”组织将其列为亚洲地区第三廉洁城市,“政治风险顾问公司”将其列为第二。③

  毫无疑问,所谓繁荣稳定也是相对而言,完全不说明社会发展不存在问题与危机。行政长官以忧患意识的强烈心态分析了香港发展问题所在。认为,第一项挑战,是经济如何持续发展。有一种危险的想法,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存对立起来。我认为追求社会发展进步,是一个整体观念。应该要以人为本,讲求全面、协调、和谐及可持续,除了要讲求速度,也要讲求效益,除了经济效益,还包括人文、社会和环境的效益。人文效益是讲求历史文化保存,社会效益是要共享成果、促进社会和谐,而环境效益则是讲求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发展。但要实现这些进步的目标,经济必须持续增长,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没有本钱去实现。香港目前面对的发展困难主要是投资不足,政府公共投资步伐缓慢。我相信今后政府与商界、议会、环保团体对发展目标要多沟通,政府公共投资计划才可以顺利推进。

  第二项挑战,是民主政制如何进一步发展。积极推动香港政制民主发展进程,是基本法的要求,也是香港广大市民的普遍愿望。

  对于按照基本法的规定,从香港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政治体制秩序渐进地发展,最终达至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全体议员普选产生的目标,都是持积极态度的,这一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在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理性沟通和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把香港未来的政制发展问题妥善处理好。

  这是争取实现“双普选”最实际的做法。

  第三项挑战,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全球化带来新的机遇,凡与全球经济高增值沾上边的人士,如从事金融投资、创意科技的,都可以赚取高收入;但低技术工人的生活却越来越困难,辛勤工作甚至未必可以赚到基本生活开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生、中低学历的一批人,当中不少也就业困难,收入下调,当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社会流动呆滞,矛盾如何解决,和谐社会如何建立呢?这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共同思考、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显然,上述问题既带有香港特殊性、更带有世界的普遍性。但这也至少说明香港的竞争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力与发展水平无必定及固定的正相关联系,如消费天堂的信誉下降,航运物流、旅游业的客源减少、科技与制造业薄弱等)。

  从根本上讲,只有在战略上把握住发展(否则公共投资削弱)与和谐(否则两极强烈分化社会产生动荡因素)两大主题,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繁荣与稳定的状态就不容易逆转。

  注释:

  ①资料引自“香港便览”2006年。

  ②资料引自黄展、杨辉文章。

  ③资料引自深圳市纪委报告(执笔李保军)。

  (作者苏东斌,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