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深港金融合作的方向
维持香港的繁荣和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对香港回归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本世纪前30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30年内,中国将初步完成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世界上将形成美国、欧盟与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必将形成对世界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正在担当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深港合作也正在围绕打造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展开。
一、香港正在担当起中国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3世纪的威尼斯就曾依托于兴旺的国际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凭藉荷兰经济力量的支持和欧洲商业和信息交换中心的优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后,凭藉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并且凭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漂移到纽约,并且持续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中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逐渐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此时,日本经过2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经济规模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位,东京也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今的纽约、伦敦、东京是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欧盟与中国崛起,英国与日本后退,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正在转移,未来的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应是纽约、法兰克福和中国香港。香港对中国和平崛起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香港这个现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中国政府来说,是历史赐给我们的一份厚礼,国家应该保持香港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把香港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香港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香港毕竟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最大优势是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自由货币制度、自由汇率制度、自由港,能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香港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超过8000亿美元,居亚洲第4位,全球第17位;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12万亿港元,是亚洲第2,全球第8大股票市场。香港是亚洲第一及全球第5大股票上市集资中心。
一个自由的金融环境是金融中心得以孕育和诞生的重要基础。香港有非常自由的金融环境,国际资金通过其香港的机构很快能进入中国内地。香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金融专业人才,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准,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另外,香港资本市场有完善稳定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对投资者方面的制度保护,高度流动性,自由兑换的货币体系,高增值的金融服务,等等。相比之下,中国内地金融界、企业界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差距还比较大。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加强与中国内地的合作
与国际其他金融中心例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相比,香港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规模较小。由于没有庞大的本土经济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偏重于为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提供服务。为避免香港受到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提高香港金融竞争力,发展香港资本市场,争取更多内地优质企业来港上市,促进香港银行走向内地,提供平台、服务,是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企业结合的平台、通道,成为促进香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基地。由于香港本地经济规模比较小,在过去的20年间,主要是为国际资金提供了一个进入亚洲和中国内地的平台。香港的金融活动主要是通过银行和股票市场两个渠道进行。
到目前为止,共有354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内地股份有限公司(H股)和内地有关公司(红筹集股)占总市值的48%及2006年头6个月市场交易额的53%,并于2006年上半年筹集了近1300亿港元(占市场总筹资量的73%)的资金。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挂牌上市,进行全球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中国工商银行首次公开募股筹资约215亿美元(含超额配售),其中香港H股筹资约156亿美元,上海A股筹资约59亿美元。香港H股筹资规模是上海A股筹资的3倍,反映了香港证券市场吸引国际资金的潜力。由此产生的集结效应也促进了香港资产管理业务的蓬勃发展,国际上主要的基金管理公司纷纷进驻香港。
回归以来,中国因素带动香港经济整体发展,尤其强化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面向世界、背倚内地的中国化金融中心。
香港本地金融业处于高度竞争状态,需要向内地寻求发展空间。香港有135家持牌银行,有规模的银行有香港汇丰银行、香港渣打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香港中信嘉华银行、香港港基银行、香港东亚银行、香港亚洲商业银行、上海商业银行(香港)、浙江第一银行(香港)、香港永亨银行、香港荷兰银行、香港星展银行、中国银行(香港)、香港中银、香港恒生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香港永隆银行、香港廖创银行、美国亚洲银行(香港)、美国运通银行(香港)、香港蒙特利尔银行、香港丰明银行、香港富通银行、香港大华银行、香港集友银行、银联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香港)、交通银行(香港)、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割香港金融市场蛋糕的足以下几大巨头:
(1)汇丰银行,资产规模l万亿港元,约占香港银行总资产15%;
(2)中银集团,资产规模8‘900亿港元,约占香港银行总资产12%;
(3)恒生银行,资产规模600o亿港元,约占香港银行总资产9%;
(4)渣打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港元,约占香港银行总资产3%;
(5)工商银行,资产规模1000亿港元,约占香港银行总资产1.5%。其余130家银行都是资产规模在几十到几百亿港元的中小银行。香港金融市场分割格局,在自由利率的制度下,银行之间价格战激烈,存款与贷款的利率差越来越小,目前只有1个百分点(中国内地是2.5个百分点),有时甚至降到0.6个百分点。加上高昂的经营成本,银行办公楼每平方米租金通常达到月300元,是深圳的5—10倍。人工成本年40多万元/人,是深圳的3倍,内地的8倍。在香港,银行达到盈亏平衡点的资产规模是100亿港元,而在中国内地。银行达到盈亏平衡点的资产规模是20亿元。招商银行香港分行贷款业务已经降到资产的40%,另外60%买债券,利息更低。银行过去是融资中介,现在企业越来越去资本市场融资,逼得银行越来越变成资金交易中心,变成金融超市,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代理客户买卖股票、买卖保险、做定向广告(信用卡消费),收中介业务手续费,由融资型向交易型转变,由息差收入向收费收入转变。因此,香港所有银行都希望尽快进入内地,抢占市场份额。目前香港银行进入内地的最大障碍是中国内地金融业的“管制”。由于内地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管理体制,香港的金融体系在马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提供服务的角色仍然十分有限。这也是深港两地合作的最大障碍。随着这个“管制”机制的逐步松动,香港银行进入内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到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放开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这些政策走向为香港金融业向中国内地拓展提供了条件,也将逐步消除香港金融业向中国内地拓展的障碍,为香港带来至少以下、机遇:一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强化和继续发展为国际与内地之间资金融通的角色:香港可利用在亚洲地区的优势,配合伦敦、纽约的金融中心,提供24小时的国际金融服务。香港在这方面,尤其是作为国际资金进入内地的平台,已有一定的优势,而此优势必须巩固。除了把境外的储蓄资金带引到内地之外,随着内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关资金流出的政策将会继续放宽,跨境资金的流动趋于双向。内地有着庞大的储蓄,但主要是由官方部门持有境外资产,非官方投资者的对外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香港可以成为有关资金“走出去”的渠道,为内地的机构和个人的境外投资提供服务。二是作为国家及区域金融中心,香港可参与内地本地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在作为内地国际层面资金融通平台的基础上,因应内地提升金融体系资金融通效率的需要,香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参与在内地本地层面的资金融通。一方面,涉及需要在当地提供的金融服务,内地的广大客户市场,给予香港的金融机构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珠三角地区毗邻香港,预期香港金融机构将能更有效地在该地区参与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内地资本项目的开放,内地集资者及投资者将可更自由地“走出去”。香港也可提供方便、低风险和有效的平台,让内地的投资者和内地的集资者结合,从而把内地的储蓄带引到内地集资者的手上。例如在股票方面,现时有不少比较优秀的内地企业都来香港上市。随着内地放宽对境外投资的限制,内地的投资者将可投资于内地企业的香港上市的股票。三是在内地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香港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场地。香港是内地境外第一个的容许银行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及银行卡服务地方。自2004年以来,香港积累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经验,再加上香港和内地的金融监管机构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香港将可为人民币走向全面可兑换,以及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提供一个稳健可靠的试验平台。现阶段国务院正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包括香港进口商以人民币支付来自内地的直接贸易进口和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试点等项目。香港应早着先机,抓住人民币自由兑换前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地境外以人民币为单位进行贸易支付及金融活动的金融商业中心,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6年香港经济高峰会上提出了未来策略的5大方针:
——加强香港金融机构在内地市场的参与能力;
——便利内地的投资者、集资者以及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
——把香港发行的金融工具带到内地,并加强两地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
——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尤其在贸易支付和人民币发债方面;
——加强两地支付系统、股票交易所结算系统及债券结算系统的联系。
三、香港金融发展方向为深圳带来的机遇
香港面对的是整个中国内地,但香港金融发展向五大方向推进,为深圳带来了机遇。深圳是香港进入内地的门户,也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深港两地在资金结算、同城化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合作基础。深圳在香港金融业进入内地的战略上起三个作用:
1. 先头阵地作用
深圳是香港金融业进入内地的“试水池”。香港金融机构可以先在深圳设滩,进行“试水”,取得经验,再向内地拓展。当年香港工业向内地转移也是这个过程。深圳本身有较大的经济实力,也是一个香港金融业可以发挥作用的舞台。特别是深圳的港资企业多,高科技产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为香港金融业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对象。香港银行已有14家在内地设分行,其中有10家在深圳。香港金融管理局很希望深港之间进行两个试点,一是“人民币自由行”,二是“外汇自由行”。深圳的外来投资中,约有七成来自香港,在深港资企业有1万多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香港回归以来,深港贸易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而CEPA的实施,更活跃了深港两地经贸往来。深圳口岸与香港之间的年货物贸易总额达到500多亿美元。香港的企业手中有很多人民币,目前不能汇到内地的下属企业中去,内地的下属企业手中的外汇也不能汇到香港的企业手中。如果深圳和香港能共同努力争取到这个政策,深圳就可很好地发挥先头阵地作用。
2.前后台作用
深圳可以成为香港银行的后台业务基地。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不但要向内地扩展前台业务,还要将银行业务中占用土地和办公空间较多、耗费电力资源、用人较多的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备份业务、保管票据和客户资料的仓储业务。包括与客户接触较少的研发业务,转移到周边地区,包括深圳、东莞、广州等地。而深圳毗邻香港,可以成为香港银行业最便捷的后台业务基地。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建立离岸营运中心已日趋普遍,因为建立离岸营运中心有助降低营运成本及改善服务素质。目前香港金融服务业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办公场所及工资成本较高,制约了利润的增长,因此选择在毗邻的深圳利用众多优惠措施建立后勤服务中心会有助于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利润率。这项业务实际上早已起步,中银(香港)、渣打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最先以深圳为后台业务基地,并已有一定业务规模。
3.建构连通境内外的统一资本市场
香港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竞争,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企业结合的平台、通道,成为促进香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基地,都需要与深圳资本市场合作,建构连通境内外的统一的资本市场。吸引内地优秀企业来港上市,是香港证券交易所做强做大的途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这样的优质企业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最重要的国际融资渠道,包括直接投资、FDI、私募投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等。香港是中国优质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之地。香港具备了国际一流的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是软件环境,包括法制的监管、透明度。香港是世界自由港之一,资本跨境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没有限制,以及适度的监管体制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国际游资,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通性。香港具备了资本市场机构与专业人才的临界密度,吸引了全球第一流的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会计与法律事务所参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成为当地市场的主体。香港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效率高,企业上市后配股、发行债券审批速度快,资本运作效率高。由于香港资本市场这些显着的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香港可望继续保持其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深圳证券市场可以与香港证券市场联合起来,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营造一个特殊环境。深圳证券市场可以成为一个承接香港证券市场、辐射内地企业的资本市场。
深港金融业合作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统一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深圳连通香港,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但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最关键的改革如外汇管制的解除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实现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深港金融业合作也必须分阶段推进,逐步实施。可以把深港金融业合作分近期和中长期两个阶段推进:
近期目标:抓住深港金融业合作中已经出现的机遇,积极推进香港银行业在深圳的后台业务,积极引入香港银行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深圳银行和大型企业走出去,收购和参股香港中小银行,为深港金融业深层合作奠定基础。
中长期目标:积极争取深港之间“人民币自由行”和“外汇自由行”试点。深港两个证券交易所各有分工,错位发展,积极争取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再上市。促进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创业板方面的合作,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改制,转变为公司法人,在此基础上,深港两个证券交易所结成战略联盟,形成连通境内外的统一资本市场。
(作者查振祥,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