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港经济合作的环境变化与模式转换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大批港商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广东,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基础上的以“前店后厂”、“产业转移”和“企业主导”为特征的粤港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这不仅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也使香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转变成为国际金融和商贸服务中心,使粤港经济区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变化,经济合作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形成的经济合作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粤港经济合作模式需要调整和转换。

  一、粤港经济合作的环境变化

  1. 广东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型

  最初的粤港经济合作,是以广东的土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为基础的,互补性很强。然而,随着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土地约束加大。据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5亩,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2000年常用耕地面积为2252.62公顷,2005年减少为2102.58公顷,年均减少1.4%,大大高于同期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的速度(0.4%);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已基本没有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土地。①第二,劳动供应趋紧。大约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广东的劳动供应开始出现紧张,“民工荒”的出现就是一个信号。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广东民工缺口最为严重,达200万人,缺工比率接近10%,其中深圳民工缺口约40万人,东莞民工缺口近27万人。第三,环境负担加重。以2005年为例,广东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31568万吨,占全国的9.53%;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128.1万元,占全国当年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58.3%。2005年,广东省酸雨污染严重,PH均值为4.66,酸雨频率达55%左右,为较重酸雨区;全省主要江河111个省控断面中,16.2%受轻度污染,为Ⅳ类水质,6.3%受中度污染,为V类水质,19.8%劣于V类,受重度污染。②

  随着广东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加大,广东经济开始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为特征的工业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工业转型,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发展新阶段,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广东加速打造重化工业、高新技术和高级服务业这“三大增长板块”,并以此带动全省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目前在珠三角腹地,以中海壳牌为首的大亚湾石化城、日本三大汽车巨头聚集的广州汽车城、钢铁造船为龙头的南沙重化工业区等一大批资金、技术高聚集区域和项目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最好体现。

  2.广东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合作对象日趋多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广东已经成为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电子、汽车和化工类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集中地之一,以国际资本为背景,投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元、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大项目在广东纷纷落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曰韩等大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广东省迅速扩张,许多知名跨国厂商把生产和研发基地迁往广东。美国IBM在中国设立的9家工厂中有5个在广东。台湾光宝集团在广州科技园区的投资颇具代表性,占地面积2.12万平方米。包括旭丽电子、建兴光电、松乔电脑、光宝电子等旗下成员,为光宝全球三大制造基地之一,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多亿美元。广州与日本本田成功合作,使汽车工业成为广州第一支柱产业。一期工程拟投资40.5亿美元的中国迄今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惠州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又给广东石化工业添上最浓重的一笔,使得惠州将成为继美国休斯顿、荷兰鹿特丹、新加坡后的世界第四大石化城。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投资19.8亿美元的亚太纸业(广东)有限公司项目投产后,年产高档文化用纸达100万吨。年产值达60亿元人民币,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文化用纸生产基地。

  3.香港制造业已基本转移,迎来服务业发展周期

  在国际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成了成熟经济体发展的重点,香港也不例外。香港在大量转移制造业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服务业中心,逐渐发展成为集世界金融、运输、信息、商贸等服务业中心地位为一体的国际大都市;大量优秀的服务业人才云集香港,使香港成为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及地区办事处的集中地和管理、协调中心。目前,服务业对香港GDP的贡献率达到了87%,形成了典型的服务型经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达40%以上。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行业专业服务、产中服务总体运作水平高,具有广东在短期内难以赶得上的信息、人才、法制、语言环境等综合优势。

  二、粤港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粤港经济合作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粤港经济合作也开始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1.经济梯度逐渐变小,经济竞争开始加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广东经济的发展,粤港两地之间的经济落差显着缩小,香港经济对广东的扩散效应和牵引作用明显下降。多年来,广东保持了10%以上的高增长;而香港经济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速度一直较缓。1998年到2003年,广东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13.4%,而同一时期香港大约只有2.5%,远远低于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③目前,广东的经济规模率先突破2万亿(2005年),已经超过香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更是在香港之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曾经是粤港经济合作强劲的内在动力,而随着落差的缩小,合作动力有所下降也就在所难免。近几年来广东省在道路、码头、机场等物流设施方面的持续投资与扩容促进了贸易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分流了香港的一部分贸易与物流业务,行业互补转向地区竞争。近年来广东港口建设群雄并起,集装箱业务的发展直逼香港。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6个5万吨级的多用途泊位已经动工,将于今年投产。预计广州港区将会形成以南沙港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新格局。至于深圳,盐田港三期包括4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也已经开始运行,预计3年后,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500个货柜,使得目前深圳的港口吞吐量猛增一倍。此外,广州、深圳等城市日益崛起,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且都有意建立自己的生产服务体系,都在大力推动金融业及生产服务体系的发展,这使得粤港经济竞争开始加剧。从中长期来看,粤港之间贸易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冲突最大,竞争将会不断加剧。

  2.产业锤条逐渐断裂,经济合作有所减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开始从传统的纺织业、玩具业转向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这些产业技术含量高,需要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支持,而香港在这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缺陷,不具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技术的功能。中国加入WTO后,广东地区在这方面所需获取的支持只能转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由此影响了粤港在以高新技术和重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方面的全面合作,粤港经济合作的产业链条开始断裂。近几年来,广州市引进了汽车、石化、装备等产业,工业结构正朝重型化发展,这批新产业的资本构成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大型企业,与香港资本基本上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近几年广东制造业的引资及合作对象已转向了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同时,广东的出口加工业大部分已经进入了全球性的生产供应链,不少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跨国经营网,在国际贸易方面经香港转口的比重大为下降。20世纪80年代,广东产品经香港转口海外的价值额年均增长率达39%,而1990—1996年年均增长率降为27%,近年来,这一比率仍呈下降趋势。广州和深圳的海运和航运更是开始对香港的中转地位形成了挑战。根据珠三角港口群去年在货柜吞吐量的整体表现,去年净增箱量以深圳港排首位,净增量是227.19万箱,同比增长14%,广州港净增量是191.7万箱,同比增长30%,增速远远高于香港。2006年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超过香港2323.4万箱。随这样的形势下,粤港经济合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将有所减弱。

  此外,由于香港和广东分属于独立的关税区,粤港两地从行政体系到法律法规,从民众的观念到企业的经营文化,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深层次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主动。但是随着广东经济的加速发展,部分领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竞争,这使广东和香港在粤港经济合作的观念上出现了分歧,而对进一步深化粤港经济合作必将产生影响。

  三、粤港经济合作的模式转换

  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趋加剧,粤港经济合作的模式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1.完善合作机制

  粤港之间过去的经济合作,主要是在市场的引导下,由企业和商人推功的。当经济的合作或一体化发展到制度性层面时,政府将会在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由于粤港两地在“一国两制”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迥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分属于独立的关税区,使得粤港之间的经济合作,需要政府签订各种贸易和投资协议,保证物品和生产要素能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为区内的所有厂商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和国民待遇,现阶段粤港政府应当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积极探讨新时期两地政府在粤港经济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区域行政壁垒,跨越制度鸿沟,进行制度创新,制定一系列粤港经贸合作重大事项的制度性框架协议,从技术层面、操作层面上营造一个要素流动通畅、企业外部成本最低的区域环境。在广东经济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主导的因素依然明显,而保持自由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是香港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使双方颁布的涉及到两地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够相互衔接与配套,以推动粤港间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方位流动,促进相关产业的顺利发展,这对于粤港经济的全方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粤港建立了一个有高层决策、有常设机构运作、有专家学者提供咨询的新机制。把合作协调机制从原来的“双署长制”升格为双方行政首脑出面主持的粤港联席会议,下设粤港联席会议的联络办公室,联络办公室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日常事务,联席会议下面再设若千专责小组,就合作的各个专题进行研究、跟进和落实这显示了粤港两地政府在CEPA签署后对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的重视,也将使有关政策的制定更有效,决策的贯彻更顺畅。

  2.创新合作方式

  总体上看,广东的产业转型及经济实力与功能的不断提升将推动粤港经济合作从过去的主要由香港的投资驱动调整为两地互动,这将使两地的合作方式变得更加全面、更有活力。在区域合作中竞争,在经济竞争中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合作方式创新。

  (1)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合作

  如果说过去20多年粤港两地的经济合作是以香港的制造业资本进入广东投资作为结合点的话,那么,未来的经济合作关系需要广东的部分企业及机构到香港来运作。直接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及营商环境来发展本地经济,香港能够成为亚太地区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港的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是衔接的。现在广东企业很需要进入规范化运作,这方面香港已经是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在国际的各种评级中,香港的法律制度、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均名列世界前茅,是亚洲地区最完善的。与香港多往来、多交流,多参照香港的做法,无疑可以加快广东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但上述内容是软性的东西,属于香港的社会与人文环境,无法直接搬到珠三角,只有珠三角的企业进入香港运作,多利用香港的环境与设施,香港的环境因素才能在两地的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加大力度促进珠三角的企业及机构在香港运作,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及营商环境推动广东企业在香港投资上市的步伐,进一步吸收香港的资金、人才,把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藉助香港的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和物流商务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并把香港这套较规范的市场制度带到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加快提升整个大珠三角的营商环境及国际化水平。并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一批扎根本土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崛起,已经逐步具备了“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发展的条件。目前,广东省在香港设立各类企业达600多家,总投资近20亿美元,涉及贸易、运输、工程承包、科技合作等领域。TCL等一大批广东企业,通过到香港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从企业自主合作到构建紧密分工型城市群

  在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加强香港与广东的全方位合作,互惠互利,促进两地经济融合,形成一个融为一体的庞大经济区域,这对双方提升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以香港为中心,构建粤港复合型国际城市群,建设港穗深高新技术走廊和产业生态圈,把粤港城市群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国际高科技制造中心和国际旅游娱乐中心通过广东城市群与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功能叠加,形成几个以国际化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合作的新方式。目前,广东省内已形成了轻、重工业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珠江口东岸已经基本形成以深圳、惠州和东莞为基地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通讯设备制造的产业群;珠江口西岸,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地为主,已形成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化工和金属制品制造以及传统工业制造为主的产业群。全省正呈现出轻、重工业“比翼齐飞”、几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推动全省制造业不断迈向新高。另一方面,香港则继续成为这个地区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外包接单和国际贸易营销服务中心,而深圳在这个方面也正在与香港共同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产业转移从珠三角扩展到整个广东

  扩大粤港合作腹地是粤港两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必然要求。随着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推进,粤港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将进一步扩大。粤东和粤西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急需吸纳大量产业资本,这为香港与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同时,粤西通达省内各地和西南地区的综合运输网络已见雏形,而且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将在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与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的距离;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泛珠三角”协作对发挥粤西的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打造西部沿海经济走廊,为粤港拓展经济合作新领域提供了基础条件。

  3.拓宽合作领域

  (1)发展高科技行业合作,形成新的产业链条

  从粤港双方产业结构的现状看,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品升级问题。而高科技是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科技合作应该成为粤港经济合作的新方向。在香港、广州两地,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能为科技研发提供大量专业人才。而香港拥有健全的风险投资机构、发达的资讯网络和国外最新的技术信息,可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机会。目前在香港的风险投资基金就有了3家,加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说资金充裕。两地合作发展高新科技,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大推动粤港两地加工业朝高科技方向升级转型。最近成立的香港研发中心,由香港四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承办组成五个研发中心,主要针对粤港地区产业的需要,进行汽车零部件、信息及通讯技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以及纺织及成衣等五个范畴的研发工作,致力提供一站式的应用科研、技术转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服务,借此可以重塑粤港新型合作产业链条。

  (2)集中于金融、会展、物流领域的合作,构建粤港两地生产性服务产业链

  发展金融行业合作。香港是国际上著名的金融中心,无论从规模上、对外联系上,还是从拓展层次上,都具有世界一流的发展水平。其金融市场体系十分发达,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及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都有很好发展,且金融投资活跃、经营水平高。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商贸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提升,最好的提升方法则是向香港金融业借鉴和学习;而香港金融服务则可以进入广东这个广阔市场。

  发展会展产业合作。伴随着CEPA的出台和粤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粤港会展合作不断升级。香港会展公司进入广东,将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有利于促进广东会展业的规范化、市场化管理,推动主要会展城市、展览场馆之间展览的合理分工和定位,实现有序竞争。从2004年至今,广东省贸促会与香港展览机构合作,举办了许多各类展览会,在合作过程中,香港展览公司还将德国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等国际知名展览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这种作法即提升了展览的水平,又扩大了海外影响,增强了国外著名的展览公司对广东的注意力,通过联合建立中国展览业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在培训、海外推广、项目配对等方面展开合作。

  发展物流业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与之相对应的广东物流业却因管理技术水平等原因处于落后状态。香港作为地区性物流枢纽,不仅可以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提供运输、采购、配送等基本服务,还可为广东提供国际网络运营及提供高增值服务。广东物流企业要藉助香港物流商贸业的力量,通过香港公司技术外溢、传授、干中学等途径,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成为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企业生产服务的、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当然,广东物流业亦有成本低,熟悉报关、会计、税务等内地制度规则的优势。两地物流合作将会使成本大幅度下降,形成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的复合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广汉,2006:“论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经贸关系的演进与转变”,《学术研究》,第2期;

  〔2〕陈广汉、李广众,2000:“论广东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南方经济》,第3期;

  〔3〕墉国良、方少帆、李晓勇,2004:“珠三角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向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7期;

  [41毛艳华,2006:“新时期粤港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合作”,《中山大学学报》,第5期;

  〔5〕周运源,2005:“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再思考——兼论区域发展中平衡与非平衡的若干问题”,《新经济杂志》第4期;

  〔6〕左连村,2003:“CEPA框架下粤港澳区域经济的整合与辐射”,《特区经济》,第12期;

  〔7〕封小云,2004:CEPA“推动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浪潮”,《开放导报》,第6期。

  注释:

  ①广东省统计局编《2006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特别说明,下文中广东省数字,未注明出处者,均来自《2006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或根据《2006年广东省统计年鉴》计算。

  ②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站:http://www.gdepb.gov.cn/。

  ③香港统计处编(2004年港澳经济年鉴》,港澳经济年鉴出版社,2004年。

  ④香港港口发展局,http://sc.info.gov.hk/gb/www.pdc.gov.hk/chi/home/。

  (作者田秋生、赵超,田秋生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