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儒的理想家园
万丰村与岭南众多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据《潘氏家谱》记载,南宋末年由南雄迁移到福永怀德村定居的潘氏族人,传到四世祖潘礼智,人称他有“吐凤之才”。当时他虑及家口渐繁,囿于怀德一地不足以施展才智,于是在洪武初年,他携妻室迁到邓家萌村,另谋发展。
当时邓家萌还只是一片“幽谷茂林,蹊径茅塞”之地,低凹处“水草丛生,鸥鸟咸集”。潘礼智所面临的几乎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加之土地贫瘠,生活环境极为严峻。他们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获得起码的衣食之源。正是在与环境相争的过程中,潘氏家族形成了勤苦而奋进的创业精神。
潘礼智在邓家萌这片上地上,勤耕力作,开创基业。因无子,过继二兄潘礼敬的次子潘义察为嗣。潘义察便告别了生父潘礼敬由怀德也迁居邓家萌,坚持耕读不辍,被誉为“邑之奇英,乡之仪型”。
潘义察之子潘毅大约于明永乐十年(1412)出生于邓家萌,自幼好学,成为宝安潘氏第一个入县学读书的年轻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建设,屋宇增多了,道路渐宽了,村廓规模初具。户外的翠竹已长成林,望极无际,人在竹林里,清风送爽,不知村外之炎蒸酷烈。每当二暑三伏,潘毅在耕读之暇,便在林间小溪上垂钓品茗,有乡人故友来访,则呼小童汲溪烹茗,相与谈论世情,竟不知夕阳之西坠。因此,他自号“竹溪”。江右胡煊,曾到邓家萌造访,作诗二首,寄于潘毅,其中一首云:
旧家文物重当时,腾种贫笆緑水漪。
花底开筵春宴客,村间书句昼呼儿。
身无紫授金章梦,庭有丹崖翠壁诗。
此日远同亲旧访,喜看清境胜王维。
他把邓家萌比作唐代诗人王维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辋川山庄,足见邓家萌村闲适的田园生活和令人陶醉的岭南风光。
传至七世祖潘辕(号东庄),邓家萌村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潘辕在他的屋后开辟了一座荔枝园,园中建有荔枝亭,亭中置石床、石桌、石凳,每当荔枝成熟时,各路亲朋故友,文人墨客到园亭中赏荔啖荔,饮酒品茗,题诗作画。
江百川《咏东庄公》诗云:
竹里柴门隔水溪,罗阴当槛碧云低。
短檐睡足日三丈,白首生涯雨一犁。
芳草径深牛舐犊,紫芹香暖燕争泥。
物情借得阳和力,红遍山原緑满畦。
陈儒《咏东庄公》诗云:
城西扰扰是非场,谁识林居静且康?
流水稻花香绕厦,淡烟桑拓緑侵墙。
祈年客会斟春酒,击土人归阅简章。
三顾若求匡济具,东庄应不愧南阳。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邓家萌村是一个典型的以耕读传家的自然村社。
八世祖潘山(号松巢),筑室于山岗松林之中,不出山,不入城市,以山水自娱,自号“松巢”。他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潘楫,次子潘相,三子潘模,四子潘楠。此时,邓家萌已是楼舍连接,高低错落,人口繁衍,住户增多。新的发展又给潘氏家族带来新的矛盾,于是潘山的四子分为四大房,分别称为长房钟冈房、二房业园房、三房泉石房和四房君植房,以房建村,各居其一,由此邓家萌成了一、二、三、四村(后增至五村),原址为二村,属长房居住地。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九世祖潘甲第改邓家萌为万家萌,希望潘氏后代,兴旺发达;潘氏家族,千家万户。
清初,康熙元年(1662年)下达迁界令,万家萌距海较近,属于界外,村民们被迫背井离乡。康熙八年(1669年)始复界,“许民归业”。潘氏族人又迁回万家萌,重建家园。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不仅修复了原来的住房和村落、潘氏宗祠钟山堂,还先后在村中建造起理学钟冈祖祠、述冈祖祠及圣学公家塾,这些建筑古色古香,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为了适应族人信仰,在村中还建造了陈侯庙和善缘庵,前者供奉西汉曲逆侯陈平,后者供奉佛祖和菩萨。虽然这两座庙宇规模不大,但很精致。
清代中叶,万家萌村又建造了福镇围(相当于北方的寨子),左右有两座戍楼,进一步加强“村保卫”,防御外来团伙侵犯。咸丰年间(1851-1861),万家蓢村的潘耀扬、潘育齐叔侄因军功受到朝廷的嘉奬。潘耀扬被封为“游击将军”,他曾还乡在万家萌村建筑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将军第”,咸丰帝亲为题写匾额。这时的万家萌,不仅有众多的村舍楼院,还有祠堂、庙宇、家塾、戍楼、将军第、水井等建筑,加之严密的宗族组织而成为岭南典型的传统农村社区。
民国期间,万家萌无所发展,随着人口增多,茅棚土屋式农舍又增加了一批,苛捐杂税,社会动荡,农村经济衰败,加之族内争纷,一扫往昔生机勃勃的景象。解放后,随着宗族组织的瓦解,宗祠、庙宇,有的移作他用,有的长年失修而破败不堪,有的成为让人凭吊的遗址。(欧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