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8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现状与前景
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位于广东省中部沿海地区珠江水系汇合处,该区环绕省的中心城市广州,南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是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发达,全省最富庶的地区。该区包括佛山市及其所辖的南海、高明、三水县和顺德市;江门市及其所辖的开平、新会、鹤山、恩平县和台山市;广州市所辖的番禺市、增城、花县、从化县;深圳市所辖的宝安县;珠海市所辖的斗门县;肇庆市及其所辖的高要、四会、广宁县;惠州市及其所辖的惠阳、惠东、博罗县;清远市;中山市;东莞市,共9市(2个县级市),19个县。全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1991年年末人口16853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53%和265%。全区设有经济基础较好,投资环境也较为完善的“工业卫星城镇”399个,这些镇在政策上享受类似沿海开放城市的待遇。
一、珠江三角洲的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1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59039亿元,占全省的409%;国内生产总值64444亿元,国民收入5596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62%和405%。工农业总产值128168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全省的比重为4162%;财政收入5058亿元,占全省2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689亿元,占全省35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5256亿元。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活力强、发展快、实力大、外向型经济显着的地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珠江三角洲自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以来,按照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农业以及其他原材料的生产,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13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217%;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93%,其中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16%,分别比全省高出31和55个百分点。
(二)发挥农业资源丰实的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值、高效益的农业。全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水产养殖业,以及多种经营,积极引进、培植和推广稀、优、偏、尖、好的产品,做到畜禽、水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创汇农业。目前,全区粮食、糖蔗、猪肉产量均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果、水产品产量均占全省的40%以上。全区有近千个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专厂。如佛山市有农业商品生产基地232个,1990年产值794亿元,出口创汇4684万美元。199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7%。乡镇企业总收入59135亿元,占全省5865%。
(三)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取得较好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工业发展加快,已逐步发展成门类较为齐全、品种较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都较为先进的轻型工业生产体系,形成了机械电子、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等五大支柱行业。1991年工业总产值达10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出口工业产品产值2772亿元,占本区工业总产值26%。目前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全省100%的缝纫机、自行车、家用洗衣机、电视机,98%的电风扇,95%的收録机、收音机,74%的布,82%的合成氨,70%的水泥,67%的电力,62%的钢材均由珠江三角洲生产。
(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利用外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拨给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沙角电厂(A厂一期3×120万千瓦,B厂2×35万千瓦)和一大批燃油机组共190万千瓦;广深、衡广复线和三茂铁路共8018公里,新建和改建深圳机场和广州、佛山、惠州机场;新建深圳盐田港、赤湾港、妈湾港、大亚湾惠州港、广州新沙港等沿海大港口;建成广佛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桥梁,实现公路主干线无渡口通车。珠江三角洲实现电话程控化,可和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通话。1991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73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399%。由于保持了一定的投入,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日益扩大。从开放改革以来至1991年底,全区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63439项,合同利用外资8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56亿美元;年末已经工商登记的“三资”企业达6164家。目前投资该地区的“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约占全省的3/4。外贸出口增加。1991年,外贸收购总额1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外贸出口总额5291亿美元,增长514%。其中贸易出口20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4%;“三来一补”企业出口684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2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8%和69%。外贸出口的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区内经济的发展。
(六)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目前,珠江三角洲有八成的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业结构由传统的工业为主转变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地位;农业内部结构由比较单一的种植业生产转变为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创汇农业,乡村工、商、饮服业。近年珠江三角洲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16∶ 46∶ 38(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均比全省高出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今后更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90年,该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469元,比1979年增长42倍,年均递增161%;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元,增长61倍,年均递增195%。近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500元;人均居住面积达1325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91台、电冰箱89台、彩电99台。城乡差别在珠江三角洲已渐日缩小,乡村已逐步走向城市化。
二、今后的发展设想
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发展总的构想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转变传统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和高科技工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技术层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工业和替代进口的原材料工业,强化区域的辐射功能和枢纽作用。加快发展科技、教育、贸易、金融和信息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产业的建设,提高投资环境的水平。
一是电力建设。主要项目有:东莞市沙角电厂(A厂)二期(60万千瓦)、沙角电厂(C厂)(198万千瓦)、江门市台山电厂(480万千瓦)、广州市番禺电厂(132万千瓦)、惠州大亚湾核电站(180万千瓦)、广州从化抽水蓄能电厂一、二期(240万千瓦)。二是交通建设。重点搞好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路的建设,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结各中等城市的汽车专用路网,产要项目有:修建广深珠高速公路3048公里、深圳——汕头286公里、佛山——开平——阳江110公里,广州——惠东180公里,广州——肇庆汽车专用公路100公里。兴建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东莞渡海大桥、珠海珠江口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加强沿海港口建设:搞好深圳盐田港、赤湾港、妈湾港、大亚湾惠州港、珠海高栏港、广州黄埔新沙港区和南沙港、江门台山深水港。修建珠江三角洲铁路网: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146公里、广梅汕铁路东莞至惠州段40公里、广州至珠海铁路130公里、广州地下铁路等等。加强机场建设,扩建广州白云机场、改造惠州机场、珠海三灶机场、佛山沙堤机场、建设广州第二机场。三是邮电通讯建设。加快建设城市电话交换机、长途交换机,提高通信素质和综合能力,争取用10年的时间在总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赶上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四是搞好原材料工业建设。建设惠州市500万吨炼油厂、45万吨乙烯项目,珠海市250万吨炼油厂、115万吨乙烯项目,深圳市300万吨炼油厂,广州市115万吨乙烯项目、15万吨纯碱工程、4万吨聚丙烯工程、兴建珠江钢铁厂等。这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必将促进珠江三角洲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技术层次和水平。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总的目标是向轻型、高效、外向的道路发展,力争三大产业由1990年的16∶ 46∶ 38提高到1995年的13∶ 45∶ 42;并在2000年达到10∶ 40∶ 50。第一产业:种、养殖业的比例要由现在的4∶ 6提高到2∶ 8。发展优质、高值、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社会服务的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创汇率。第二产业: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加快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附加值的轻型工业和部份重化工业,提高整个工业的生产和技术层次。第三产业:珠江三角洲的第三产业要在全省率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科技、教育、通信、金融、信息等,这些行业的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分别超过总额的一半。
(三)珠江三角洲要建设成为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城市经济群。
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要在广东率先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高效、开放的国民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良好的外向型经济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珠江三角洲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技术和资金。一方面,重视引进专利、商标、工艺技术等无形资本,并努力扩大利用国际资本的证券投资,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珠江三角洲,鼓励企业到海外设店办厂,兴办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面向世界、领域广阔、布局合理的出口贸易市场网络。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开拓海外市场。
珠江口的东侧要积极发展电子、通讯设备、服装、制鞋等“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利用外资建设大型石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建成外向型的新兴工业区。
珠江口两侧要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和塑料制作等工业,开发一代新产品,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形成技术较先进的工业城镇带。
三、努力拓展粤港澳的经济合作
目前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已形成一个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生产、流通、金融、旅游等各行业相互依赖,互为依托的经济协作区。今后这种结构性的合作前景将更大。主要设想是:
1.进一步拓展港澳的合作领域。要从现有的生产资源互补向产业结构分工与协作紧密发展;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从单纯的“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的合作向集团化、经济区域化发展;从第一产业的合作向金融、房地产、信息、运输等第三产业合作发展。
2.加强商品的生产和出口的合作。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联合港澳企业,发展两地的拳头产品,形成生产、科技、销售一条龙、产品专业化的大型骨干企业;拓展出口贸易,与港澳大公司、大商社联营,试办跨国公司,其总部可设在港澳,生产基地设在广东,在世界各地设立销售网点。
3.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要融科技合作于生产合作之中,促进双方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搞好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合作,共同拓展高科技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开展技术性劳务合作,扩大技术交流与技术服务,加强信息通讯合作,建立科技信息交流网络或中心。
4.进一步提高产业合作的层次。要围遶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对口行业的结构性的合作,把垂直分工合作与水平分工合作结合起来。第一、三产业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各有侧重地发展,增强合作的互补性和长远性。
5.加强金融界的合作。从原来个别资本的自发性投资,发展成合作双方共同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共同办好外资银行,做好证券投资、股票交易,做到共同融资、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从原来合作的松散型过渡到紧密型。
(本文写于199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