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4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发展战略初探



  中央批准成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使广东省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第一层次是深圳、珠海、汕头3个经济特区;第二层次是广州、湛江两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第三层次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这样多层次、广阔的沿海开放地带,构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梯形开放式的、完整的经济开放区。

  鉴于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在开放区建立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所谓外向型,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国外资源包括资金、知识、技术、信息、科学和人才等。国外市场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劳务和科学技术等市场。

  一、国际上建立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际上通过建立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国发展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战后日本、西德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靠发展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在1950年至1979年的30年间,用101亿美元引进338万项外国技术,大量吸收、采用世界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经济腾飞。据他们的估计,如不从国外引进这些技术,靠自己摸索,可能要花几十倍的资金和更长的时间。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在五十年代实行了出口导向型,即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它们以工业为基础,以外贸为主导,以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为支柱,以此全面地带动了经济的起飞。1974年至1983年,香港产品的出口每年平均增长9%,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要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建成外向型经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客观依据

  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建立外向型经济有着十分充分的客观依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该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毗邻港澳,可把港澳当作自己最近、最大的主要市场。1984年珠江三角洲出口到港澳的鲜活商品占广东省出口总值的684%。第二,珠江三角洲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众多,占广东省华侨、港澳同胞总数的60%左右。近几年,珠江三角洲的侨汇每年平均占广东省的70%以上;在引进的外资中,侨、港资占90%以上。第三,实行对外更加开放的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加强了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几年来,该区开展来料、来件、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以及合作、合资经营利用的外资,约占广东省的70%以上。第四,该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较高,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1984年该区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达728%。另外商品集散及储运能力也比较强。第五,珠江三角洲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渗透力。如广州市的出口商品就销至123个国家和地区。第六,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该区商业、旅游服务业、金融、交通、通讯、科技、信息等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商业、旅游服务业发展速度更快,并逐步向商层次转化,大大增强了经济开放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做法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要以工业为主体,只有工业才能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支柱。要重点发展轻工、纺织、电子行业,与此同时,还要花大气力抓好能源、交通、化工、机械、建材等重工业。工业的发展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从单元化逐步转向多元化。

  建立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开拓市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鲜活商品为主的食品出口,拓展市场。要充分利用轻纺工业的优势,积极发展高、精、尖的“拳头”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在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可在国外进行投资开拓和贸易开拓,大胆创办海外企业。

  加强科学的经营管理,是建立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势在必行。当前,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指导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积极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进行国际市场研究,严格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安排生产。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要建立广泛的国际商业网络和广阔的商品销售渠道,开拓多元化市场。

  发掘人才、培养人才,这是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关键。国际市场的争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外向型经济,必须广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挖掘现有的人才,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人才培训,尤其是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重。

  (本文原载1986年2月28日《经济参考》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